问题

如果孙权逍遥津被活捉,孙权会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么?东吴文武是会另立新主还是缴械投降呢?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

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业,他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野心,一心想光复父兄的功业。他能够以弱胜强,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击败曹操,这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人。

孙权被活捉,首先会面临的是他自身的安危。 曹操素来以“奸雄”著称,对待俘虏,尤其是像孙权这样有份量的俘虏,手段绝对不会温和。曹操的首要目的,无疑是将孙权作为政治筹码,逼迫江东就范。他可能会威逼孙权写信给江东,要求开城投降,甚至可能利用孙权来鼓舞曹军士气。

但孙权很可能会抵死不从。 即使身陷囹圄,他也明白自己的话语权,一旦真的下令投降,那无异于将江东拱手相让,断送孙氏父子数十年打下的基业。孙权更可能做的,是利用被俘的这个机会,以自身性命为饵,拖延曹操的进攻,为江东的应对争取时间。也许他会在私下里,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向江东传递抵抗到底的决心,而不是投降的命令。

那么,东吴文武的态度又会如何呢? 这就得看东吴内部的势力分布和各人的政治立场了。

忠诚于孙氏家族的元老派: 像周瑜、鲁肃(如果他们还在世)、程普、黄盖等老一辈将领,他们跟随孙氏父子征战多年,对孙氏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忠诚。一旦孙权被俘,他们会是坚定的抵抗派。他们的首要任务将是稳定军心,防止混乱,并立即集结兵力,准备反击或者至少守住关键的城池。他们会认为,孙权被俘只是暂时的,东吴的根本在于江东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孙氏的统治合法性。他们可能会推举孙权在军中的亲信或者一个有威望的宗室成员(例如孙策的儿子孙绍,虽然此时可能还年少,但在理论上是继承人)作为临时领导者,继续领导抵抗。
谨慎观望或有异心的派系: 任何一个势力都会存在一些相对保守或者更看重自身利益的文臣武将。如果孙权被俘的消息传来,一些人可能会因为恐惧曹操的强大而产生动摇。他们可能会私下议论,甚至考虑投降的可能性,以求自保。但这些人往往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在当时,孙权的权威和江东的整体利益是压倒一切的。
新一代的崛起者: 像陆逊这样的青年才俊,虽然年轻,但能力出众。如果孙权被俘,他们会成为支撑东吴抵抗的重要力量。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派系,更多的是看重孙权的领导能力和东吴的未来。他们会积极献计献策,寻求突破口。

整体而言,东吴文武更倾向于另立新主,或者说,是在孙权被俘的情况下,推举一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来主持大局。 缴械投降,在当时绝不是一个常见的选项。

具体的应对方案可能会是:

1. 内部协商与稳定: 一旦孙权被俘的消息确切,江东必然会陷入短暂的混乱和恐慌。此时,掌握军政大权的关键人物,比如顾雍、张昭等文臣,以及朱然、潘璋等在军中有实力的将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江东的统治秩序,防止内部哗变或者趁火打劫。
2. 推举临时主帅: 如果孙权长时间无法脱困,且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必须迅速确立一个临时的领导者。最合乎逻辑的选择将是孙权的亲属中,最有能力且最有威望的人。如果孙策的长子孙绍尚且年幼,那么孙权在军中的亲信,如他信任的将领,或者江东的宗室中,会有威望者被推举出来。例如,如果鲁肃还在,他这样的智者定能主持大局。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可能会推举一个“摄政王”或者“军中都督”,来统领全局。
3. 坚决抵抗: 除非孙权真的明确下达了投降的命令(而这在他被俘后,大概率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否则东吴的主流将是抵抗。他们会利用江东的险要地势,坚守城池,同时积极寻求破局的机会。比如,派出精锐部队,突袭曹操的后方;或者与刘备集团联系,再次寻求联合抗曹。
4. 孙权获释或牺牲: 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江东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赎回,或者突袭救出)使孙权获释,重新掌舵;要么孙权在被俘期间牺牲,江东则会拥立新的继承人,继续孙氏的江山。

总而言之,孙权被活捉,对东吴而言将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但以孙权本人的性格,以及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认同感,他们极有可能选择的是坚决抵抗,并在内部确立新的领导,而不是屈辱地向曹操投降。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只会让东吴的抵抗力量四分五裂,成为曹操逐个击破的对象。这并非当时东吴文武的政治智慧和国家利益所能接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投不投降不重要,江东文武不会就此缴械。

江东集团本质上就是本地土豪带领半独立武装集团拼凑的利益集团,集团的最大利益就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呼风唤雨,不受汉魏中央政府太多指手画脚。

这也决定了为什么东吴打防御战无不胜,沿江作战狠命死磕,但北伐却战无不败:归根到底,保住江东老家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拿下荆襄是为了过的更舒服,但北伐成功了受益的只是君主,自己捞不到半毛钱好处。

江东集团最严重的命悬一线迷茫期就是赤壁之战,在此之后,江东土豪们再也没有灭顶之灾的危险了,所以自然不会因为带头大哥被俘虏被灭掉就投降。即使孙十万被俘了,江东集团自己换个更好控制的大哥上台,不香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东吴群臣依旧如常,早朝的钟声刚刚敲过,孙权早早便端坐在了御座之上,只是今日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朝堂之上,本该是肃穆的景象,然而不少官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案几后笼罩着一层薄薄阴影的身影。孙权今日的脸色比平日里更加阴沉。他刚要开口,却见他右手猛地一挥,沉甸甸的龙纹佩剑应声出鞘,.............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孙权真的将吴国太嫁给刘备,孙刘联盟的性质和稳固程度,我认为会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但未必能直接等同于“更牢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刘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盟,主要的敌人是强大的曹操。吴国太嫁给刘备,这会将这种政治联盟染.............
  • 回答
    如果孙权是个女孩子,三国的故事定然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历史的车轮将沿着一条全然陌生的轨道滚滚向前。这不仅仅是性别上的一个简单转变,它牵动着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文化等方方面面,将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染上别样的色彩。一、江东风雨,性别身份带来的微妙变化首先,孙权作为女性,其上位之路必然充满了更多.............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 回答
    孙权若是效仿曹操册封“五虎大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假设。毕竟,“五虎大将”这个说法,严格来说是刘备集团的专属荣誉,指的就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战功赫赫、威震一方的猛将。如果孙权也要效仿,他需要考虑的是当时他麾下有哪些人能与这五虎的威名相匹配,并且在孙权政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孙权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关羽得以保全性命,并继续镇守一方,那么蜀汉的历史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没有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致命的转折点之后,蜀汉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一、 荆州.............
  • 回答
    孙权如果当初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诸葛亮的隆中对,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恐怕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完全实现。我们先要理解,隆中对并非一张空泛的战略蓝图,它有着极其清晰的地理划分、兵力部署和政治考量,其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足以让历史的爱好者们茶余饭后好好琢磨一番。我们不妨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若是曹操或是孙权,在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号和才能,他们会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情拉扯清楚。曹操:雄才大略的鹰视狼顾者曹操.............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主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深吸一口气,调整一下站姿,目光直视孙权,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但又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主公,近来魏国势头正盛,曹丕称帝,天下格局已定,但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看似强大,实则隐忧暗藏。他们的根基仍在北方,对荆州、益州这些南方的土地,依然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我们吴国,依仗长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诸葛亮当初被孙权夺得,也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并非效力于刘备,而是为东吴效力,那么东吴能否因此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一个绝世的智者,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战略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