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足以让历史的爱好者们茶余饭后好好琢磨一番。我们不妨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若是曹操或是孙权,在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号和才能,他们会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情拉扯清楚。

曹操:雄才大略的鹰视狼顾者

曹操这个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骨子里就带着一股野心和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他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起魏国的基础,这说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然而,曹操的用人风格,更像是狮子捕猎,雷厉风行。他看重的是即战力,是那些能立刻为他冲锋陷阵、出谋划策的人。那些隐居山林,默默无闻但有大才的人,他固然欣赏,但通常会采用更直接、更强硬的方式去争取。比如郭嘉,就是被他从狱中救出,然后委以重任的。荀彧是大家族子弟,主动来投奔。程昱、鲁肃(虽然鲁肃在孙权那里)这些人,也都是在乱世中被他发现或主动归附的。

那么,曹操会不会三顾茅庐?

可能性一:极有可能,但方式或许不同。

如果曹操真的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号,并且“潜心于隆中”,这本身就有点不对劲了。曹操的耳朵尖着呢,怎么可能让诸葛亮的名声一直局限于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士?除非诸葛亮真的藏得太深,或者说,诸葛亮的才能是那种“惊为天人”但又鲜为人知的情况。

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山,是被刘备的真诚打动的。如果换了曹操,他的“诚意”可能表现得不一样。他可能会派人去打听,如果确认诸葛亮真有其才,他可能会:

重金招揽,甚至威逼利诱。 曹操有钱有势,他可以直接派遣使者,带着厚礼,开出高官厚禄,甚至许以重要的职位。如果诸葛亮不肯出山,曹操的性格里也有那种“不我用,我必摧之”的倾向。他可能会直接派兵去请,或者说,是将诸葛亮所在的地区纳入他的管辖范围,然后“顺理成章”地将诸葛亮招至麾下。想想他对关羽的态度,得到了就极力拉拢,甚至为他建庙,但一旦关羽走上战场,他也是毫不留情地去追杀。

利用现有关系网。 曹操手下不乏有识之士,比如司马懿,他或许会先通过一些熟人去试探,或者请一些与诸葛亮有联系的人去做说客。

不太可能“三顾茅庐”的姿态。 “三顾茅庐”这种行为,背后是一种对对方人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度尊重,以及一种近乎卑躬屈膝的求贤若渴。曹操虽然也重视人才,但他更像是一位帝王,他更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发现”人才,然后将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他的“三顾茅庐”更像是“我要你来,你就得来”,而不是“你愿不愿来”。他可能会派人去见一次,摸摸底,如果对方有所顾虑,他可能会加大筹码,而不是反复地亲自前往,以免失了颜面。

孙权:少年英主的谨慎与果断

孙权年纪轻轻就继承江东基业,能在曹操和刘备的夹击下守住并发展壮大,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他身上有江东士族的影子,讲究门阀和规矩,但同时他又有少年英主的锐气和决断。他对人才的渴求同样强烈,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都是他慧眼识珠,并给予极大信任的。

那么,孙权会不会三顾茅庐?

可能性二:有一定可能,但更看重实际效果和时机。

孙权相对于曹操来说,可能在礼贤下士方面,更容易做出“三顾茅庐”的姿态,尤其是如果诸葛亮名声远扬,并且其才能已经被初步证实。

重视名声与实际。 孙权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如果诸葛亮真的有“料”,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显赫的事迹(哪怕是小规模的,但足够引起注意),孙权会认为值得一试。他同样会派人去了解,去试探。

更看重“礼”。 孙权继承的是东吴世家大族,这种文化背景下,对“礼”的重视程度会更高一些。如果诸葛亮是那种非常讲究隐逸之风的士大夫,孙权或许会更愿意采取比较尊敬的方式去接触。他可能会派心腹重臣,带上厚礼,诚恳邀请。

“三顾茅庐”的可能性稍高。 如果诸葛亮真的像《隆中对》里所描绘的那样,能为孙权勾勒出三分天下甚至统一中国的宏伟蓝图,孙权在确认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后,是有可能采取类似“三顾茅庐”的行动的。他可能会先派一个人去拜访,例如鲁肃或者一个他信任的年轻士人。如果一次不行,第二次、第三次,为了这样一个能够改变江东命运的人才,孙权是可能放低姿态的。他也会像刘备一样,重视那种“知遇之恩”,但这种恩情一旦建立,孙权也绝对会用好这个人。

关键在于“事前了解”。 孙权和曹操一样,都不太可能漫无目的地去“三顾茅庐”。他们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证明这个人值得他付出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如果诸葛亮只是一个没名气的小隐士,即使他有才,曹操和孙权在初期,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招募”而非“拜访”的方式。但如果诸葛亮已经有一些出名的论述或者经历,那么情况就不同了。

诸葛亮的出山: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最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关键。刘备的“仁德”和“饥渴”是诸葛亮选择他的重要原因。诸葛亮看到了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仁德之心能够凝聚人心,而且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而曹操和孙权,虽然都有各自的政治抱负,但他们的手段、立场以及对待人才的方式,与诸葛亮内心深处的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曹操的政治立场是建立自己的霸业,虽然他奉汉献帝,但其本质是权臣。孙权虽然占据汉室的旗号,但更多的是割据一方,经营江东。诸葛亮最终的目标是辅佐汉室,或者说,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正义的王朝。他选择刘备,也是因为刘备身上最接近这种理想。

总结来说:

曹操: 若得知诸葛亮之才,极有可能去争取,但方式更倾向于直接、强硬,或是高官厚禄,甚至是施压,不太会采取刘备那种“三顾茅庐”的谦卑姿态。他更看重的是人才是否能为我所用,而非对方的隐居之乐。如果诸葛亮不从,曹操可能就放弃,或者转而用更激进的手段。

孙权: 相对于曹操,孙权更可能因为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而愿意付出“礼”和时间,去进行“三顾茅庐”式的拜访,尤其是在确认诸葛亮的政治远见后。他会非常重视这种能为江东带来战略优势的人才。但前提依然是诸葛亮的名声和才能已经足够引起他的重视,并且他认为这种“拜访”是值得的。

总而言之,如果诸葛亮的名声和才能真的像后世传颂的那样,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曹操和孙权作为那个时代的顶尖政治家和军事家,是绝对不会忽视的。他们会想办法得到诸葛亮,只是获取的方式和心态,会与刘备有所不同。他们更像是饥饿的猎豹,一旦锁定了目标,就会想尽办法将其捕获,而不是像刘备那样,耐心等待猎物主动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吴皇帝孙权,是三国时代最为佩服诸葛亮的人,对这个别国大臣的公开仰慕,已经到了毫无半点身为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没有将诸葛亮这个同龄人收入麾下,也是孙权毕生的遗憾,

甚至可以说,孙刘联盟和后来的蜀吴联盟之所以成立,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孙权对诸葛亮的个人的钦服之心。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难以想象。

在当阳之战,刘备被曹操五千虎豹骑打得惨败,随行十余万士民损失殆尽,两个女儿被捉,从此生死不知。刘备的重要谋主徐庶,也因为此战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如《三国演义》所述,徐庶在诸葛亮出山前就已投曹,并非史实。)

孙权杀黄祖后,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经落到东吴手里;刘备既败,刘琦占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刘备一起逃跑。此时的刘备,都一度打算收残兵南下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了,如此一来便彻底退出争夺天下的舞台,什么雄图壮志再也休提。幸亏被诸葛亮和鲁肃拦阻,才转向孙权领地逃跑,沦为寄人篱下的客军。

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传书威逼孙权,此时江东从托孤重臣张昭起,一片归附汉朝中枢之声,如果孙权听从他们意见投曹,那么刘备这个“顽固反曹分子”的人头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因此,曹操本人和曹军诸多谋士(除程昱外),都认定孙权必杀刘备而降服,一如辽东公孙康杀二袁一样。

刘备丢失苦心经营数年的大半家当,落到命悬一线、生杀由人的地步,幸有诸葛亮居中纵横,折服众多江东名士,其风姿令孙权深为膺服,周瑜、鲁肃等人也竭力主战,终于定下联合抗曹之计,令刘备绝处逢生。

此外,诸葛亮更尽可能在孙权面前,为刘备军争取到了最好的待遇,虽然其本质上是新依附于东吴的附庸客军,一如刘备此前归附曹操、袁绍、刘表一样,但名义上却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遭周瑜黄盖当头一棒,荆州水军损失殆尽,被迫烧船北归,原本曹操统一几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势,便在孙权(26岁)、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这几个年轻人的齐心协力下,竟然力挽狂澜,逆转了历史车轮。

所谓的“孙刘联盟”,从一开始并不是真正对等联盟,而是刘备奉孙权为盟主,以大汉“左将军、豫州牧”的名义,表奏原本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的孙权,为名位更高于自己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在之后的攻伐荆州战役中也居于附庸地位,还被周瑜竭力压制。

孙权既然深慕诸葛亮之才,便通过其兄诸葛瑾劝说诸葛亮转投自己,并极有自信只要诸葛亮自己愿意,他只需一封书信便能令刘备无话可说。然而,诸葛亮却通过诸葛瑾转达自己对刘备“义无二心”的忠诚,令孙权愈加敬重,以为其言足以上达神明

孙权:【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於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

此后,孙权愈加重用诸葛瑾,多次让他负责对刘备的外交事宜,也让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成为孙刘联盟的纽带和润滑剂。

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和兄长从来在外交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也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政务,抛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迅速恢复吴蜀同盟,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有,并连续出兵北伐雍凉,令曹魏将重兵西移,“不得分兵东行”,东吴北方防线的压力顿减。孙权终于可以放手整合内部,安心称帝。

诸葛亮《与兄瑾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诸葛亮更送给孙权一桩大礼,就是力排蜀汉朝堂那些不知变通的腐儒之议,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牺牲蜀汉的核心竞争力,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

得到自称继承两汉王朝法统的蜀汉政权的承认后,孙权方能从“吴王”顺理成章变为“吴帝”,诸葛亮对他在政治上的帮助可谓居功至伟,两人心有灵犀,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是以孙权才会一直对诸葛亮真心感激,他曾对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称赞诸葛亮是「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用历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贤相伊尹和周公来比拟诸葛亮。

后来在蜀汉和东吴结盟,经孙权认可的正式盟书中,称颂「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同时却只字不提蜀汉皇帝刘禅。足可见孙权自始至终认为,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胆相照的盟友。

甚至可以这么说,诸葛亮从出山起,从始至终,事实上都是蜀汉政权最大的“亲吴派”,对此立场更态度公开,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从身为吴国重臣的兄长诸葛瑾处过继嗣子诸葛乔;不止和诸葛瑾多次通报自己北伐曹魏的相关军情,而且和孙权、陆逊、步骘等东吴君臣,长期信笺交流对时局大势的意见,更可以直接插手东吴政权的人事安排,无需避嫌和顾忌。

《三国志·陆逊传》:【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
诸葛亮《与兄瑾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诸葛亮《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诸葛亮《与陆逊书》:【家兄年老,而恪(诸葛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从诸葛亮在蜀汉执政起,亦是蜀吴联盟亲善友好的四十年,蜀吴两国互通互助,并立抗敌,人员交往频繁,经济交流密切,不闻刀兵之声,弟兄同居高位,更丝毫不忌讳对彼此朝政、人事安排的点评和建议,留下多桩相关逸话,堪称先秦之后,大分裂时代割据政权所罕有的友好盟邦典范。(直到刘禅投降后,吴军才终于西进,为新奉魏旗的蜀国旧将所阻。那却和已灭亡的蜀汉无关了。)

正因有诸葛亮这一层关系,全无领军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诸葛瑾,竟能在东吴平步青云,最后竟位极人臣,封大将军。

也正是在诸葛亮通过陆逊转达的建议下,孙权才将他的侄子诸葛恪人尽其才,从不适合其性情的“典主粮谷”后勤岗位,转调去领兵。后来诸葛恪收降四十万山越,得四万甲兵,也是东吴对山越近百年战争中最大一次胜利。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封大将军,驻守武昌,总领荆州事务。

公元252年,孙权临终时,之所以选择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托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亲侄子,也确实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才会爱屋及乌,对其寄予厚望。从公元207年那次初会起,对诸葛亮的“求而不得”之思,已经在孙权心中,埋藏了整整45年!

诸葛恪虽因刚愎自用,人缘不佳,在东吴内部争斗中遇害。但他指挥的东兴之战以四万吴军大破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七万大军,斩首数超过四万,缴获魏军车辆、牛马、骡驴等数以千计,资材甲胄堆积如山,几乎打崩了魏国整个东部防线。魏国甚至因为伤亡实在惨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丧葬制度,影响持续后世百年。

由此不由联想,诸葛亮如果投奔孙权,必得到其毫无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东吴远强于蜗居新野时期刘备的国力和基础,和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强强联合,未必不会同样取得光耀史册的巨大成就。

只因其侄诸葛恪的才能声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诸葛亮,自然大为不及。他尚且能在东吴立此殊功,令魏国遭遇历史上最大一次惨败,何况诸葛亮这位深受孙权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足以让历史的爱好者们茶余饭后好好琢磨一番。我们不妨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若是曹操或是孙权,在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年代,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号和才能,他们会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情拉扯清楚。曹操:雄才大略的鹰视狼顾者曹操.............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如果我必须在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作为我的老板,我会仔细权衡他们的性格、管理风格、政治理念以及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取向。经过一番思考,我 更倾向于选择刘备,原因如下:选择刘备的理由(详细阐述):1. 仁德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核心特质: 刘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仁.............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一阵夹杂着松木和泥土气息的风吹过,这本该是寻常的秋日午后,可这临淄学堂的家长会现场,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之气。说是家长会,其实更像是一场临时召集的高层会议,只是地点换了换,来汇报的不是自家孩子的成绩单,而是自家地盘的最新动态。正中主位的是个身形略显肥胖、面色红润的男子,约摸四十来岁,他便是东道主.............
  • 回答
    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既定的轨迹,接下来的演变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孙刘联盟坚不可摧,共同的敌人曹操最终被消灭,那么刘备,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汉中王,又会如何对待那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肩负着统一大业最大障碍的孙权呢?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结盟关系,而是两个雄心勃勃的势力在争夺天下,其中夹杂着情分、利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