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刘皇叔几乎仅以身免,如果孙权真的擒获或杀死了刘皇叔会怎样?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

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

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外,但说实话,他称帝的这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伐吴这档子事,政务上的具体运作,其实更多是诸葛亮在操持。刘备一死,诸葛亮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扶佐幼主”,也就是刘禅。

但是,一个关键问题是,刘备虽然有“汉室正统”的名头,但他本人并非皇室血脉,而是刘姓宗室。他的死,尤其是在这样一场惨败之中,对他建立的“汉室复兴”的大旗,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朝野上下,尤其是那些曾经跟着刘备颠沛流流离、为汉室效力的老臣们,心里的那杆秤会不会因为刘备的陨落而摇摆?这就很难说了。

更别提,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这刘禅吧,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乐不思蜀”的主儿,虽然这评价可能有些偏颇,但至少说明他不像他爹那样有魄力,也没他爹那样能凝聚人心。一个年轻、经验不足的皇帝,身边就算有诸葛亮坐镇,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或者一些地方军阀,会不会借机生事?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其次,蜀汉失去的精神支柱,对士气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刘备,对很多蜀汉的文臣武将来说,不仅仅是个君主,更是他们理想的象征,是那个“匡扶汉室”的旗帜。他的存在,本身就给这些追随者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刘备还在,大家总觉得还有希望。

可是一旦刘备战死沙场,而且是在如此狼狈的情况下,这对整个蜀汉政权的士气绝对是当头一棒。想想看,连创始人,那个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仁德明君”的刘备都失败了,而且是惨败,那其他人还有什么信心继续这场漫长而艰难的战争?那些曾经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将领们,心里的那种忠诚和信念,会不会因为刘备的死而发生动摇?

尤其是那些新加入的势力,比如益州本土的一些大族,他们当初追随刘备,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刘备的“仁德”和“汉室正统”的名头。如果这个名头的主人死了,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投资打了水漂,转而考虑新的靠山?

再者,孙权那边,尤其是对曹魏的态度,会发生微妙变化。

如果孙权真的在夷陵把刘备给解决了,那对孙权来说,短期内当然是大快人心,解决了心腹大患。但从长远来看,这事儿也未必全是他想要的。

想想曹操当年对待刘备的态度,他是“唯刘备与孙权不能两全”。曹操明白,刘备和孙权虽然有矛盾,但他们联合起来,是曹魏最大的威胁。刘备一死,孙权虽然暂时解决了来自蜀汉的军事压力,但他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

一旦刘备没了,曹魏的注意力,估计会立刻、而且毫不犹豫地全部集中到孙权身上。没有了刘备这个缓冲,孙权就成了曹魏唯一的、而且是最大的南方敌人。曹魏的皇帝是谁?如果是曹丕,那他会怎么想?他可能会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要一举荡平江东,统一天下。孙权可能从一个需要和刘备争夺天下的军阀,变成了一个需要独自对抗强大曹魏的守城者。

所以,孙权就算擒获或杀了刘备,他下一步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他甚至可能后悔,当时为何没能更好地控制住局面,而是让刘备就这样轻易地死在战场上,反而给自己制造了更大的麻烦。

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将是必然。

夷陵之战爆发,本身就是孙刘联盟出现裂痕的标志。刘备夷陵战败,即便没有死,也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是无力再对曹魏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如果刘备死了,那孙刘联盟就算是彻底从法律和事实上都宣告破产了。

没有了刘备这个盟友,孙权在面对曹魏的压力时,就彻底孤立无援了。曹魏的兵力、国力,在三国时期都是最强的。如果他们真的将全力扑向孙权,孙权的日子将会非常非常艰难。历史上,孙权能够三分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能够在大战略上利用刘备和曹魏之间的矛盾,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刘备一死,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那么,具体到刘备如果被擒获会怎么样?

这又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了。如果孙权擒获了刘备,他有两种选择:

一、杀了刘备。 这个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二、囚禁刘备。 这就更有意思了。孙权真把刘备抓了,然后关起来?这可就有的玩了。

如果刘备被囚禁,孙权可能会想用他来做筹码,和蜀汉政权谈判。比如,用刘备的性命换取蜀汉的土地,或者逼迫蜀汉承认孙权的统治地位,甚至逼迫诸葛亮交出政权。

但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考验。一个心怀复兴汉室的丞相,会不会为了救自己的君主,而出卖整个蜀汉的利益?这很难说。但从诸葛亮的性格和他的政治抱负来看,他很可能不会轻易屈服。他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与孙权开战,以救出刘备,或者,如果实在救不出,那就只能将计就计,以刘备的死讯作为号召,进一步团结内部力量,继续抵抗曹魏。

更有一种可能性,如果刘备被囚禁,而刘禅又年幼,诸葛亮可能会成为一个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会有更大的权力来制定国策,但同时也背负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而孙权,如果他没有杀死刘备,而是选择囚禁,那么他自己也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道德和政治困境。他如何处理刘备,会成为他统治生涯中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也可能成为他被天下人诟病的重要理由。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身死,那么整个三国的格局都会因此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蜀汉政权可能会因为失去精神领袖而迅速衰落,甚至面临分裂。孙权虽然暂时消除了一个对手,但却失去了最能牵制曹魏的盟友,将自己置于更加孤立和危险的境地。而曹魏,则可能迎来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历史的车轮,也许会因此加速,走向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向。这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将是整个三国时代都无法忽视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三国时期最著名的“ 赤壁之战”便是发生在荆州之地,且此战本是由曹操意图南取荆州而引发的,是曹、刘、孙全面展开荆州之争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赤壁之战的实质是荆州之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全歼陆逊,这个假设性的情景,无疑会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仅是蜀汉政权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牵动整个天下格局,影响魏、吴两国未来战略的关键。一、 蜀汉的短期辉煌与战略收缩首先,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并且陆逊及其麾下精锐部队被全歼,那么蜀汉将迎来短暂但辉煌的喘息之机。 士气空.............
  •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