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

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

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依赖更是达到了顶峰。关羽在荆州,不仅是重要的战略支点,更是刘备心中坚不可摧的精神象征。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刘备心中地位崇高的结拜兄弟,竟然在一次独自执行任务时(当然,事后诸葛亮地看,守卫荆州这事本身就有点悬),被东吴孙权给偷袭了,而且还被斩首示众。这在当时那个讲究义气、看重兄弟情义的年代,简直是奇耻大辱,灭顶之灾!刘备听到这个消息,那得是什么心情?你想象一下,你最信任、最亲近的人,突然没了,而且是被你曾经的盟友害的,这得多憋屈,多愤怒?

所以,这复仇的火焰,在刘备心里那是熊熊燃烧。他要为关羽报仇,为兄弟讨回公道,这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也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如果连自己的兄弟都保不住,还谈什么“仁德”?还谈什么“君临天下”?那不是让人笑话吗?

二、战略上的野心:收复荆州,一统天下

除了个人恩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背后也有着非常现实和长远的战略目标。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点。

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实力强盛。而刘备虽然占据了益州,但他的地盘相对较小,实力也比曹魏弱。要实现“隆中对”中说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出子午,并力西向,关羽、张飞等育其后,则霸业可成也”的宏图伟业,必须得拿下荆州。

荆州啊,那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它连接着南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如果能拿下荆州,就能打通刘备在北方的战略通道,进可攻退可守,对统一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荆州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区,拿下荆州,刘备的实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关羽的失荆州,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兄弟,更是战略上的巨大挫败。东吴趁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让刘备统一中国的战略规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在复仇的同时,刘备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收复荆州,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继续推进他的统一大业。

三、孙权的态度转变与吴蜀联盟的破裂

当初孙刘联盟,那可是“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铁板一块。赤壁之战,两人联手击败曹操,那可是合作的典范。但随着曹操南下的威胁减小,孙权的心思也开始变了。他看到刘备坐大,尤其是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更是对刘备有所忌惮。

同时,东吴也觊觎荆州。本来荆州是孙刘共管,但关羽的态度一直比较强硬,对东吴也颇有轻视。加上东吴内部,像吕蒙这样的有识之士,一直认为荆州是孙吴的战略要地,不能长期让给刘备。

关羽被杀,这其中固然有东吴的直接责任,但也不能完全撇开关羽自身的一些行为和决策。但无论如何,东吴趁机夺取荆州大部分地区,这已经是对孙刘联盟的公然背叛了。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关羽,这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对于刘备来说,这既是兄弟的死亡,也是政治上的重大背叛。他不能容忍这种背叛,也不能容忍东吴的步步紧逼。

四、群臣的意见与刘备的固执

当然,刘备发起这场战争,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像诸葛亮、赵云这些谋士,他们对刘备的战略构想非常清楚,也知道收复荆州的重要性。但他们同时也看到了东吴的实力,以及刘备自身在军事上的局限性。

诸葛亮当时正忙于治理蜀汉,巩固后方,他更倾向于以更稳妥的方式来解决荆州问题,比如联合北方的某些势力,或者通过外交手段。赵云更是提出了“先取汉中,以抚百姓,然后关羽、张飞等统领兵马,与吴交好,以安民心”的稳健策略。他们都认为,刘备贸然出兵东吴,风险太大,而且一旦失败,蜀汉将遭受重创。

然而,刘备当时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加上他自己也想证明自己并非只会依仗他人,也希望通过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觉得自己的军事能力被低估了,而且他对于自己长期以来坚持的“汉室复兴”的理想有着强烈的信念。在这种情绪和信念的驱动下,他没有听取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地发起了这场战争。

总结一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要原因: 为被东吴杀害的结拜兄弟关羽报仇雪恨,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动机。
战略目标: 收复荆州,打通北伐通道,为实现“隆中对”提出的统一中国目标奠定基础。
政治考量: 孙吴背叛联盟,趁机侵占荆州,刘备需要通过军事行动来回应这种背叛,并维护蜀汉的利益和尊严。
个人因素: 刘备希望通过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并坚定其“兴复汉室”的理想。
群臣争议: 虽然部分大臣如诸葛亮、赵云等人有担忧和反对意见,但刘备最终选择了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可以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它既是他个人情感的爆发,也是他宏大战略构想的尝试,但最终也因为决策失误和准备不足,导致了蜀汉力量的严重削弱,为后来的三国格局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搬了一篇旧文:

万古伤心白帝城——刘备东征之战纵横探 - 琅邪杨文理的文章 - 知乎专栏

想说的基本都在其中了。

啊,对了,既然见了,顺手打个脸@沈雅涵


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为在汉末实现君主立宪的伟大事业而提前牺牲的张飞同志永垂不朽o(╯□╰)o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罗贯中表示,这黑锅我也不背 ̄△ ̄

user avatar

为了荆州、为了关羽、为了暮年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军事地理角度讲,即便湘水为界的荆州西南半块,只是荆州地区的七分之三,但拥有这样的一个以河流或丘陵为界的缓冲区块或前进跳板在战略上总好过于以三峡为界的易守难出。换言之,江陵、武陵、零陵三郡为刘备势力提供了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全部三峡航道的必备东口,也是荆州的腹心之地,占据江陵就能时刻压制着孙权。(同理:关羽擅离江陵,被吕蒙陆逊断了西陵归路,直接导致了关羽军力的崩盘)。所以,刘备东进就是为了恢复这种主动权,至少要恢复对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荆南四郡。最终,通过强硬的军政压力迫使江东重新回到谈判桌,进而实现刘备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再把眼光放远,刘备集团在跨据荆益并有所整备生息之后,定将北向出击。在北伐过程中,由己方控制更多方面的出击,想必会更加主动一些。江东固然不可能一时吞并,但荆州仍需掌握在手中,方能调集更多的资源,形成呼应的夹击态势。虽然,关羽北伐似乎是一个没有经过刚刚取得汉中、上庸的刘备主力同意的策应行为(或者说,军事冒险行为),但关羽北伐与汉中之战相互配合所形成的声势,至少第一次用现实印证了《隆中对》的可能性。所以刘备出击荆州,应当也有这番长远考虑,否则诸葛亮也不会在得知刘备战败后,仅仅感叹法正不在,并且认为法正若在,至少不会大败。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关羽之死与荆州官员的倒戈,使得刘备既丧失了一位方面大员,又丧失了一大批军政人才。如若不予以强硬还击并取得胜利,那么不仅会引发元从队伍的不满,还容易引发巴蜀土著豪族的趁机反抗。换言之,面对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危机,刘备必须做足准备,予以强硬还击,方能稳定得势最晚的己方人心与新近归附的巴蜀汉中民心

再考虑到刘备的年龄,已是六十岁的暮年,死之将近,哪里还有什么从容整顿、潜心谋略的时间?稍加整顿便一心东进,因为这已是暮年刘备最后的机会,只能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孤注一掷,方能赌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优势,为刘禅搏一个更好的局面。何况,在战前,刘备并非没有胜算,若不是遇上了巅峰时期的陆逊,胜负未可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 回答
    卢绾反叛刘邦,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的因素所致。将其归结为“信任的发小反叛”过于简单化,更需要深入挖掘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卢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心态变化。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解析卢绾反叛刘邦的原因:一、 深厚的“发小”情谊与早期的信任首先,必须承认,卢绾与刘邦的感情基础非常深厚。.............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一阵夹杂着松木和泥土气息的风吹过,这本该是寻常的秋日午后,可这临淄学堂的家长会现场,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之气。说是家长会,其实更像是一场临时召集的高层会议,只是地点换了换,来汇报的不是自家孩子的成绩单,而是自家地盘的最新动态。正中主位的是个身形略显肥胖、面色红润的男子,约摸四十来岁,他便是东道主.............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最终决定杀死刘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决定,它涉及政治、军事、情感以及蜀汉政权的稳定等多个层面。尽管史书对具体细节的记载并非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来深入分析:1. 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未能救援关羽,导致荆州丢失:这是刘封被处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事件背景: 219年,.............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说到刘备建议杀吕布这件事,其实在很多史料和评书里都有提及,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了。虽然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刘备直接建议处死吕布的细节描述不多,但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推断出刘备这样做的原因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的处境和心态。刘备这个人,从他早年颠沛流离,到.............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的洪流,将孙权与刘备两位雄主裹挟其中,面对着如日中天的曹操,他们为何不选择投降?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政治、军事、道义乃至个人抱负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当时的情境,细致地审视他们各自的处境和盘算。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曹操的实力和声望。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糜芳在刘备早期艰难时期甘愿跟随,却在刘备事业蒸蒸日上时投降曹操,这种行为确实令人费解。要理解糜芳的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个人的性格、家族的利益、政治环境的变迁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动态。一、 糜芳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 富家子弟的底色: 糜芳出.............
  • 回答
    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最终却对刘备和刘协的后代赶尽杀绝,这其中的逻辑复杂,绝非简单的政治口号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汉赵政权的建立背景、其统治者的野心、以及他们对“汉室”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汉赵政权的性质。它是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刘渊虽然姓刘,但他是匈奴汉单于的.............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