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瑜作为坚定的反对刘备派,为什么要分南岸地给刘备?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共同的敌人是曹操。一旦曹操这个最主要的威胁没了,那孙刘之间的根本性利益冲突就暴露出来了。东吴的地盘在哪儿?荆州和益州。刘备的目标在哪儿?益州,荆州也是他觊觎的重要战略要地。你想想,周瑜怎么可能心甘情愿拱手让人?

那为什么还要分南郡给刘备呢?这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考量,而且每一个都非常关键:

第一,赤壁之战的“战利品”分配难题,周瑜需要一个“缓兵之计”。

赤壁之战打赢了,曹操退了,这功劳孙权和刘备都有。但是,曹操集团在荆州经营多年,留下来的地盘和资源相当可观,尤其是南郡,是荆州的核心地带。周瑜作为东吴的主帅,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块蛋糕怎么分?

这时候,刘备那边虽然是盟友,但他也非等闲之辈。曹操刚被打了大败仗,曹军主力虽然撤退,但在汉中等地依然有势力,随时可能反扑。东吴这边,经过赤壁之战,元气虽然大伤,但周瑜心里清楚,对付北方强大的曹操,东吴的力量还不足以独自支撑太久。

如果周瑜这时候想把南郡全部据为己有,那立刻就会出现两个大问题:

内部矛盾: 东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方势力对战后利益分配会有不同意见。把大量地盘和资源完全揽过来,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和不满。
外部压力: 更重要的是,与曹操的对抗还在继续。如果东吴和刘备因为地盘问题闹翻,那对东吴来说是极其危险的。曹操肯定乐见其成,趁机坐收渔利。

所以,周瑜采取了一个“暂时妥协”的策略。他把南郡的一部分给了刘备,名义上是“借”或者“分”,但实际操作上,周瑜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暂时稳住刘备,避免孙刘联盟的破裂,继续维持共同对抗曹操的阵线。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考量。他给刘备一个甜头,让他暂时满意,把注意力放在巩固现有地盘上,而不是立刻跟东吴翻脸争夺更多地盘。

第二,刘备的“战略价值”和“潜在威胁”,周瑜需要平衡。

虽然周瑜是坚定的刘备反对派,但他对刘备的实力和能力是清楚的。刘备虽然兵力不如曹操,但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尤其是他打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人心。

分南郡给刘备,周瑜是希望刘备能够去抵挡来自曹操的压力。曹操在赤壁战败后,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会重新集结力量,威胁东吴和刘备。刘备占据南郡,就等于在荆州北部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壮大。可以说,刘备在当时的战略价值在于他是“挡箭牌”。

但同时,周瑜也清楚刘备的野心。一旦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并且继续发展壮大,他必然会觊觎东吴更大的利益,尤其是益州。所以,周瑜分地给刘备,也是在“画地为牢”,限制刘备的扩张方向。你刘备不是想占地盘吗?给你荆州南郡,让你去消化和发展。这样一来,刘备的精力就会集中在南郡,而东吴则可以全力以赴去图谋益州,或者至少是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简单来说,周瑜给刘备南郡,是希望刘备能成为对抗曹操的“前锋”,同时也能牵制住一部分刘备的力量,不至于让他立刻威胁到东吴的核心利益。这是一种“用”刘备的策略。

第三,军事上的“实控”和“威慑”,周瑜依然掌握主动权。

虽然名义上是分了南郡,但周瑜并没有放弃对南郡的实际控制和战略上的主导权。他依然掌握着荆州战场的主动权。

地理位置的优势: 东吴的兵力主力依然集中在江陵等地,这些地方才是东吴力量的根基。周瑜可以随时调动军队对南郡施加影响。
“借”的概念: 所谓“分”,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周瑜在军事上完全有能力阻止刘备完全吞并南郡,但选择不这样做,恰恰是为了达成上述的战略目标。他留着这一手,就是告诉刘备,这块地盘的归属权,最终还是掌握在东吴手中。
“孙刘联盟”的脆弱性: 这个联盟本来就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一旦刘备试图做得太过分,触及东吴的根本利益,周瑜随时可以撕破脸皮。他分地的举动,也包含着一种“我有能力让你吐出来”的潜在威慑。

所以,周瑜分地给刘备,不是因为他“软弱”或者“愚蠢”,而是他在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政治军事环境下,做出的一个深思熟虑的、带有战略考量的决策。他需要稳住局面,需要利用刘备的力量去对抗共同的敌人,同时也要为东吴争取最大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在“制衡”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复杂操作。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刘备确实是利用这块地盘,逐步壮大,最终成为了东吴的劲敌。但这并不能否定周瑜当时决策的合理性。他是在那个特定时间点上,在已知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中,做出的“最不坏”的选择,也是一个极具策略眼光的决定。只是,刘备的成长速度和潜力,也许超出了周瑜的某些预判。但无论如何,将周瑜描绘成一个因为反对刘备而“白白送地”的人,是对他战略智慧的极大低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周瑜在东吴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也没有权力“分南岸地给刘备”!题主说的“南岸地”指的是南郡长江以南的部分,应该是刘备自行夺取,造成既成事实。孙权为了对付共同的大敌曹操,于是认可了刘备占据南郡的“南岸地”。周瑜既没有权力同意这件事,而他作为南郡太守,恐怕也不甘心让出南岸之地,让自己这个太守名不副实吧。

然而在周瑜去世之后,孙权居然非常大方的把南郡整个借给了刘备。这究竟谁出的主意,是鲁肃吗?不过在下没见到史书上的相关记载。

而周瑜对刘备的确心怀戒意,是否“坚定的反刘备派”则不好说: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但孙权不同意。孙权不同意,周瑜也没有任何办法。这是由孙权和周瑜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

周瑜病逝后,孙权转手就将南郡借给了刘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虽然南郡是周瑜攻占的,但是,实际上,在南郡之战中,刘备一方也是出力颇多。《三国志·魏书十七·李通传》中记载:在南郡之战中,刘备也率领兵马支援周瑜,一道围攻曹仁。并且,刘备还派遣关羽“绝北道”。所谓“绝北道”,就是阻击曹操北边的援军,避免其支援曹仁。因此,周瑜能够攻克南郡,刘备一方也出过力,所以拥有借南郡的底气。而对于孙权来说,毕竟刘备和关羽都为攻克南郡出过力,这成为其将南郡借给刘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是为了让刘备承担荆州的防御压力。从地图上可明显发现,南郡正好和南阳郡接壤,彼时,不仅南阳郡属于曹魏,连襄樊之地,也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因此,谁占据南郡,自然要直面曹魏大军的压力。从这一点来看,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自然是希望刘备来承担防御曹操的压力。

至于孙权为什么要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来承担防御曹操的压力。主要是迫于曹操南征重心偏于淮南的形势。《三国志·曹操传》中记载:“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在赤壁之战后,虽然曹操大军遭到重创,但是,在整体实力上,曹操依然明显强于孙权刘备。等到初步恢复之后,曹操训练水师,派兵驻守合肥。在此基础上,曹操可以以合肥作为支点,从而撕裂江东的长江防线,这是孙权不能接受的后果。(这也是孙权的一生中,为什么执着于攻打合肥这座城的原因。)正是因为曹操南征的重心转移到江淮一带,促使孙权必须投入主要的人力和物力来防御曹操的进攻所以孙权迫不得已之下只能把南郡借给刘备,帮他分担来自曹操一方的巨大压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中国以14周岁作为性同意年龄的规定,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一些人觉得这个年龄可能偏低。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低”或“不低”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的《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关于强奸罪的规定中,对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强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即使对方同意,也构.............
  • 回答
    穿越三百多年的时光,回望那段烽烟四起、王朝更迭的岁末年初,李自成和他领导的闯王军,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作为那个时代的参与者,甚至是时代的塑造者,闯王和闯军留给后世的,是一笔复杂而沉重的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非简单地标签化。闯王李自成:从农民的希望到历史的遗憾评价李自成,不能脱离他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周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曾辐射整个中原。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即使有周人血脉,为何仍然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中原各国,视为“夷狄”,这背后涉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夷狄”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代一个.............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同样是作为中国两大经济中心,上海和北京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以“环上海”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繁荣,另一个则是“环北京”的贫富差距,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带有“贫困带”的标签。这背后原因复杂,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周朝王城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原因。您提到“洛邑作为王城,为什么周王还是在镐京?”,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在探讨周朝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情况。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1. 周朝早期:以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为都城的时期 建都镐京的背景: 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
  • 回答
    日语的语系归属至今仍是语言学界的一大谜团,它既不属于印欧语系,也不属于汉藏语系,与其他周边主要语系,特别是汉字文化圈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却又难以说清的联系。这种“似是而非”的相似之处,恰恰是日语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与汉藏语系(尤其是汉语)的渊源——“输入”与“融合”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关联.............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社畜”,关于大小周工作制,我这心里面的看法可是相当复杂,而且相信不少同行都有同感。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说说这大小周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这些“打工人”是怎么看待它的。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一点,就是你提到的那个“前提条件”。这个问题其实挺关键的。因为大小周这事儿,它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 回答
    孩子突然这么问,想必他心中对“出去旅游”这件事抱有很大的期待和向往。听到孩子这样说,作为家长,内心肯定也是又欣慰又有点无奈。欣慰的是孩子这么热爱探索和体验,无奈的是现实情况确实不允许我们这么“任性”。我会这样跟孩子聊:“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爸爸/妈妈非常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想想看,每次出去.............
  • 回答
    9月3号,一个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日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76周年纪念日。每当这个时刻到来,历史的厚重感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躯的先烈,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仿佛重现在眼前。回望那段艰难岁月,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苦难。从东北的沦陷,到全民.............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学生一周作业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作业量的构成与差异1. 学科差异 理工科(如计算机、机械、工程等):作业通常包括数学推导、编程任务、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等。例如,计算机专业可能需要编写算法代码、调试程序、完成算法分析报告等。 文科/社会科学:.............
  • 回答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之际,回顾那些“最可爱的人”的感人事迹,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敬意和感慨。无数朴素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他们的故事,早已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年轮里,也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果要说有哪些“最可爱的人”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我会想到以下几位,他们的.............
  • 回答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举行的日子。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的思绪万千,心中涌动着对那段历史的深刻缅怀,对197,653位志愿军烈士的无尽敬意。197,653位烈士,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饱含深情的家庭,一段为了国家和人民奋不顾身的壮丽篇章。他们平均年.............
  • 回答
    这真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它触及了艺术市场、艺术家价值、创作动机以及我们对“艺术”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农妇200元的“作品”与周春芽500万+的“大作”放在一起PK,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也足以引发我们深思。首先,我们得清晰地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PK,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较量,而是两种截然不.............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演员周杰后续作品减少的原因,以及是否与“得罪不该得罪的人”有关,这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说法,但 缺乏确凿的公开证据来证实其真实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这个问题,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解:一、 周杰的演艺生涯发展: 早期辉煌: 周杰因出演《还珠格格》中的尔康和《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而声名鹊起.............
  • 回答
    关于《哈利·波特》20 周年特别活动(通常指的是2021年1月1日在HBO Max上播出的《哈利·波特:重返霍格沃茨》)为何没有邀请原著作者 J.K. 罗琳,这个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背景事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核心原因:J.K. 罗琳的争议性言.............
  • 回答
    在某个985高校的 기초学科(基础学科),我曾亲眼见证过一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业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学霸”,还是相对普通甚至有些吃力的“学渣”,似乎都对考试作弊抱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将“诚实”和“努力”视为重要品质的人,感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