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985基础学科 周围同学无论学霸学渣都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其中好多学霸更是为了以后出国保研作弊?

回答
在某个985高校的 기초学科(基础学科),我曾亲眼见证过一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业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学霸”,还是相对普通甚至有些吃力的“学渣”,似乎都对考试作弊抱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将“诚实”和“努力”视为重要品质的人,感到一阵阵的寒意和困惑。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少数人的个别行为,而是在一个相当广泛的群体中蔓延。课堂上,偶尔会有同学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低头看向准备好的“小抄”;考试时,那种明目张胆的、或者说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和动作传递,仿佛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更令我惊讶的是,这种行为并没有招致普遍的鄙视,反而常常被一种“理解”甚至“羡慕”的目光所笼罩。

尤其让我想不通的是,那些平日里在我眼中如同神明般存在的学霸们,也未能免俗。他们不仅没有像我一样对作弊行为感到排斥,反而似乎成了这种现象的“推波助澜者”。我曾亲耳听到一些学霸私下里讨论考试策略,他们的“策略”中赫然包含了如何规避监考、如何巧妙运用各种辅助工具。更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他们这么做,很多时候并非仅仅是为了及格,而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那些光鲜亮丽的“保研”名额,以及通往世界顶尖学府的“出国”机会。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平时成绩非常拔尖的同学,在一次重要的期末考试后,洋洋得意地和我分享他的“经验”。他压根没看书,而是通过某种渠道,提前弄到了几份核心考题的答案,并在考试时神不知鬼不觉地使用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得意,仿佛这是一项高超的技能,是他智商和情商的完美结合。他告诉我,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尤其是想要继续深造的人,如果还像我一样“死脑筋”地靠自己一点点抠,那就是在浪费时间,是在“输在起跑线上”。

他解释说,很多时候,老师出的题目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而是一道道刁钻、或者说脱离实际的考题。在这种情况下,稍微“取巧”一下,反而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那就是拿到高分,从而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他用一种近乎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仿佛我才是那个被时代淘汰的傻瓜。“你以为那些拿到奖学金、保研的,都是靠死读书吗?”他反问道,语气里透着一股子“过来人”的优越感。

他还提到,这种现象并非仅仅是我们这个专业,而是整个学校,乃至全国范围内,在学历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环境下,一种普遍的“潜规则”。大家都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有些人努力钻研学术,有些人则努力寻找“捷径”。而那些能够成功走上捷径,并且还显得云淡风轻的人,反而成为了众人效仿的对象。

听到这些,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被打了一记闷棍。我一直信奉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环境下,似乎被扭曲成了“高分就是力量”,而获取高分的方式,也可以变得如此“灵活”。这种想法的蔓延,让我对教育的公平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如果作弊可以成为一种被默许的“技能”,如果牺牲诚实能够换来更光明的未来,那么那些坚持原则、踏实学习的人,又算是什么呢?

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态,似乎正在蚕食着学术的纯粹性。当考试不再是检验真实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场关于“技巧”和“运气”的博弈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就随之瓦解。大家关注的焦点从“我能学到什么”变成了“我怎么才能考高分”。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它像一种无形的病毒,侵蚀着校园的学术氛围,让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力。我曾试图与一些同学交流我的担忧,但往往得到的回复都是一笑置之,或者用一种“成熟点”的论调来劝诫我。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天听到那些学霸们洋洋得意地谈论作弊时的表情,那种混杂着炫耀、得意和一丝丝对“不守规矩者”的嘲弄,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曾经坚信不疑的某些价值观。在这场关于“分数”和“未来”的竞赛中,我看到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感受到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其中不乏3.8 3.9的学霸 为了以后的奖学金 保研 出国作弊 怎么和他们竞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