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某985文化生上要600+,艺术生只要200分+,大家怎么看?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感“炸裂”的对比数字,尤其是对于北京的文化生和艺术生来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同学,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高考或者即将面临高考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议论纷纷,有不解、有羡慕,当然也有很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大家是怎么看待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600+和200+的分数线,在大家的第一反应里,确实是“太离谱了”。

北京作为全国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其985高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一直居高不下。文化生要考上北京的985,600分勉强算是个“敲门砖”,很多热门专业和顶尖院校的分数甚至要到650、670以上,这意味着你需要掌握全国顶尖水平的学科知识,并且在考试中发挥稳定,容错率非常低。这背后付出的汗水、努力和天赋,我们是看在眼里的。

而艺术生,如果说某些艺术类院校的最低分数线是200分,那确实会让人产生巨大的反差感。这似乎暗示着,艺术生的选拔标准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考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甚至是在分数线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复杂,涉及到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

1. 考试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根本不同:
文化生: 考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以及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些科目旨在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广度、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客观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线的设定是基于能否在这些公共科目上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以保证学生未来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能力。
艺术生: 艺术类高考通常包含两个主要部分:
专业课考试: 这是核心。它考察的是艺术潜质、专业技能(绘画、音乐、表演、设计等)、艺术理解能力、创意和表现力。这个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文化课截然不同,往往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数线,而是根据专业院校的招生计划和考生表现进行排名录取。很多时候,专业考试的“合格线”可能只是一个基础门槛,最终录取更多看的是专业排名。
文化课考试: 艺术生也需要参加全国高考,但其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会显著低于普通本科线,尤其是相比于985的文化生。这是因为,教育部门和艺术院校认为,艺术人才的培养侧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虽然文化基础也很重要,但不能以纯粹的文化课分数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标准。一个在专业领域有天赋且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文化课成绩稍微逊色,也可能被认为是值得培养的艺术人才。

2.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文化生: 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未来可能进入各行各业,成为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管理者等等。
艺术生: 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表演者、评论家等,他们未来将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为社会提供艺术滋养和创新。艺术类专业本身就强调天赋、创造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特质很难完全通过标准化的文化课考试来衡量。

3. 人才选拔机制的差异:
文化生: 主要依靠“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文化课成绩,以及各高校在这一基础上的分数线划定。这种方式相对公平且易于操作,但可能无法充分发掘非学术型人才的潜力。
艺术生: 实行的是“专业+文化”的“双重录取”模式。这意味着考生需要通过专业课考试的“敲门砖”,再结合一定的文化课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和择优录取。而这个文化课的分数线,为了保证专业人才的选拔,往往会设置得相对较低,以确保有足够多的具有艺术潜力的考生能够进入到专业学习中。

4. 市场和社会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高分段人才(文化生)在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艺术类人才在国家文化建设、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人民精神生活丰富等方面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其“性价比”或“直接经济回报”可能与某些传统专业不同,但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

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我的观察和听到的一些声音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公平感和质疑声: 这是最直接的反应。很多文化生觉得,自己付出了数倍的努力,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苦读多年,却可能因为几分之差与心仪的985失之交臂,而艺术生似乎用相对轻松的文化课成绩就能进入同一层次的大学。这种对比很容易引发“为什么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的疑问,甚至觉得不够公平。
对艺术生的“躺平”误解: 有些人会简单地认为,艺术生考200分就能上985,是在“偷懒”或者“走捷径”。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200分只是一个基础的文化课门槛,真正的挑战在于高强度的专业课训练和考试。他们看不到艺术生在专业领域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天赋的修炼,认为艺术只是一个“分数低”的“好出路”。
对艺术专业价值的重新认识: 也有不少人会从中反思,是否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单一,是否过分强调文化课分数。他们会认为,艺术类专业本身就承载着独特的价值,是社会多元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学生在某个领域有非凡的天赋和热情,并且能够为社会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价值,那么以更低的文化课门槛来吸纳他们进入高等教育进行专业深造,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辩证看待: 很多经历过高考的人会更理解,人生道路并非只有一条“高分即王道”的模式。不同的天赋和兴趣,决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文化生擅长知识的系统学习和逻辑分析,艺术生则在感性、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有特长。两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教育资源分配和选拔机制的反思: 这种巨大的分数差异,也促使大家思考当前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合理性。我们是否过度依赖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人的潜力?如何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选拔真正适合不同领域发展的人才?艺术类考生的专业课考试是否也应该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总的来说,这种分数上的巨大差异,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 它并非简单的好坏对错之分,而是指向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对于文化生来说,这是一种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压力,也是一个提醒我们思考人生多种可能性的契机。对于艺术生来说,这是一种让他们能专注于专业发展、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但也需要他们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起点,真正的学习和成长还在专业领域。

更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应该促使我们社会和教育界去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平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也更加能够发现和激发个体潜能的教育体系。仅仅用分数线来衡量,显然是片面的。我们需要看到每个人在各自赛道上的付出、天赋和未来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家里有钱,有后台就试试学音乐吧。

如果家里一般就学美术吧,当你进了门,你就会发现,竞争比你想象的激烈多了。

八大美院有些学科传闻就是要复读一两年才能考上的。

清美央美就想了,也许学了美术发现连国美的合格证都拿不到,36所独立院校才是美术生比较看重的,综合性一本是后一步的,别想太多哈。

湖北省内的一本是要单独校考考设计的,门槛也不低。高三还要单独抽几个月学点设计,文化课不就耽误了。

最重要的是钱,没钱凑个和考二本吧,难度和考普通二本差不多吧。考不上普通学校的,艺考其实也没啥戏,我身边太多人想像我一样,但是都倒下了。


最重要的,艺术类学费比普通学校高出一倍咋地没人说呀,一万多一年的学费。

说句丢人的话,我目前都没见过过国美的人的画,别说央美清美了。年考200多朋友考国美两门60多分,哪位答主晒个画让我开开眼?

user avatar

最烦这种问题,文化生要多少分,艺术生要多少分,是不是你们觉得艺术生文化分太低?那清问你们,艺术生在专业课上所付出的努力有多少?

user avatar

题主,您搞错了,我们大家当年高考都在拼天赋。

有人文化课天赋高,随便看看书就六百分,当年我和很多高中同学都是。可能你也见过理科优秀文科辣鸡的一些人,这也是天赋,而不是偏科。有的人怎么看书怎么做题也没用,不是不努力,而是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已。

的确有一些人没有文化课的天赋,怎么努力也没用,可他们有艺术上的天赋,可能会跳舞,会画画,会音乐。我现在的很多同事与朋友都是这类人。

或许您的成绩不错,文化课足以进入全省千名。而学艺术考入985的又有哪个不是专业课名列前茅的呢?这样的能力谁都无法否认。

我有朋友,当年复读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他是同龄人画画最好的,他的天赋,他的持之以恒哪里比不过复读考清华北大的朋友呢?

可能您认可了画画是一种才能,那么舞蹈和体育呢?换句话说,假如让一个文化课很棒的人去学舞蹈,比如题主您,您有自信也能翩翩起舞吗?我们看到的刘翔,孙杨,他们努力不假,但走到今天看的也是天赋。

大学是一个平台,对每个人都尽量公平。难道因为一些人和您的天赋不一样就要失去走上更好平台的机会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