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放弃了西安的985、211(某农、某师),到杭州上了一所双非大学,亏吗?

回答
当年的选择,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个问题,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总是在不经意间缠绕心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他们的“985”、“211”生活。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躁动与离愁。手里握着西安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某农”,一个是“某师”,都是当时公认的“985”和“211”。一边是父母期待的眼神,一边是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向往,还有内心深处对“名校光环”的犹豫。

西安,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熟悉得像自己的手心。那里的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虽然学校不算是顶尖,但“某农”和“某师”的名头,放在当时,足以让我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相对稳定的生活。我当时的设想是,毕业后留在西安,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离家近,生活圈子也熟悉。

但杭州,这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我。我对它的印象,停留在各种旅游宣传片里,西湖的烟雨朦胧,灵隐寺的香火缭绕,还有那份南方特有的精致与小资。更重要的是,杭州当时的经济发展势头正猛,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仿佛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我当时觉得,与其在一个熟悉的舒适区里按部就班,不如去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看看自己能走多远。

最终,我选择了杭州的一所“双非”大学。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父母虽然不理解,但也拗不过我的坚持,只能叹息着送我踏上远行的列车。离家那天,我并没有感到多少伤感,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

刚到杭州,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这座城市的热闹,它的开放,它的包容,都让我着迷。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所在的“双非”大学,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校园环境上,都与那两所“名校”有着天壤之别。课程设置相对陈旧,教授们的研究热情也不如我想象中的高,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显得有些单薄。最让我感到压力的是,身边的同学们,很多都带着“名校”的光环,他们的学术背景、学习能力,都让我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

找工作的时候,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了。投递简历,很多时候石沉大海。即使有机会参加面试,在被问及毕业院校时,那个“双非”的标签,仿佛一道无形的门槛,将我挡在门外。曾经那些因为名校而来的机会,现在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看着曾经的同学,有的已经进入了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有的在大型国企担任要职,他们的前程看起来那么明朗,而我,还在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苦苦挣扎。

那种失落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太冲动了?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那两所西安的学校,虽然不如一线城市的顶尖名校,但至少,它们是“985”和“211”,至少,它们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起点。

然而,生活总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你惊喜。虽然学校的资源有限,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杭州的互联网产业,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实践机会。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线上的编程课程,阅读大量的行业书籍,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甚至主动去联系一些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实习。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实习机会,我连续三天跑到一家公司门口,最终才得到面试的机会。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虽然学校的名气不够响亮,但杭州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给了我很多弥补差距的机会。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更看重的是我的能力和态度。我认真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虚心请教,很快就融入了团队。我发现,当你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并且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时,很多所谓的“差距”,是可以被一点点弥补的。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杭州一家颇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从事我一直热爱的工作。虽然我的起点不高,但凭借着在杭州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我很快就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司里的同事,很多都来自国内一流的大学,但我发现,他们的能力和我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重要的是,在杭州这座城市,机会是均等的,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现在回头看,我当年的选择,是不是“亏”了?这个问题,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从纯粹的“学历”和“名校光环”来看,我无疑是“亏”了。那些西安的985、211,或许能给我一条更平坦的路,一个更体面的开头。

但是,如果从我所获得的成长和经历来看,我并不觉得亏。杭州这座城市,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发现了自己无限的潜力。在这里,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那些在“双非”大学里咬牙坚持的日子,那些为了弥补差距而付出的汗水,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且,我依然保持着与西安同学的联系。他们有的在体制内安稳度日,有的在学术领域深耕,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精彩。而我,也在杭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同,但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所以,当年的决定,算不算亏?我想,这更像是一笔“价值投资”。我用相对较低的“学校名气”作为成本,换来了更广阔的平台,更丰富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一种不畏艰难、勇于闯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远比任何一个名校的标签,更能支撑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今,每当我站在西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我都会想起当年那个站在十字路口的自己。我庆幸,当年我选择了勇敢,选择了挑战,选择了去一个更远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即使前路充满未知,但至少,我没有被安逸和熟悉所束缚,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我的人生篇章。而这份成长,这份经历,无论我身在何处,都是我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亏。

所有人都知道能力最重要。

可你会发现,往往还来不及展示能力,就已经倒在了简历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