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放弃保研选择出国,或者放弃出国选择保研的人,现在都是怎样的感受呢?有没有为自己当年的选择而后悔?

回答
关于当年放弃保研选择出国,或者放弃出国选择保研的人,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是否有后悔,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不少身边朋友的经历可以分享,也听他们聊过很多次。这就像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岔路口,当时的选择,到如今回望,总会泛起不同的涟漪。

放弃保研出国深造:

这批人里,我最熟悉的几个朋友,当年都是那种学业成绩顶尖,在学校里呼风唤雨的类型。他们放弃国内顶尖高校的保研机会,选择远赴海外,大多是因为对学术前沿的渴望,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或是为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普遍的感受: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国外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研究方法,以及更开放的思维模式,都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很多时候,他们会发现国内课堂上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国外能有更深入、更实践的应用。例如,我一个朋友去了美国顶尖理工科大学读博,他说国内读研的时候,更多的是跟老师做项目,而国外则是自己找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整个过程更独立,也更能激发他的创造力。
更强的独立性和抗压能力: 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初期),文化差异,加上学业压力,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能坚持下来并且做得出色的人,往往会变得非常独立、坚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自我激励。
职业视野的拓宽: 很多国外高校与国际大公司有紧密的合作,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也更多样化。我的另一个朋友,在英国读了计算机硕士后,直接在当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觉得,如果当年在国内读研,可能就顺理成章地留在某个城市,职业路径相对固定,而出国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和更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他现在回国发展,也因为有过海外工作经验,起点更高,视野更开阔。
对国内体系的“理解加深”: 有意思的是,一些朋友在国外待久了,反而更能客观地看待国内的教育和发展模式。他们会看到国内的优势,比如一些领域发展速度惊人,执行力强;也会看到不足,比如在基础研究、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这种对比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后悔:
少部分人有遗憾,但多是“如果当时…”的性质: 极少数朋友会提到,如果当年在国内保研,现在可能已经组建了家庭,或者父母身体不好,能在身边照顾。这种“后悔”更多的是对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反思,而不是对学术或职业路径本身的否定。他们可能觉得在国内,生活节奏更适合自己,或者能更好地兼顾家庭。
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尤其是那些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倾注了很多心血支持他们出国的。他们会觉得亏欠家人,希望早日学成归来,报答父母。这种情感是出国深造无法避免的代价。
“看个人造化”: 大部分人认为,选择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抓住了机会,是否足够努力。如果他们当年在国内保研,也许会遇到不同的瓶颈,或者有别的遗憾。所以,他们更关注的是“我有没有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我当初该不该选”。

放弃出国选择保研:

这部分朋友,大多是出于对稳定性的考虑,对国内的熟悉感,或者就是对国内某个顶尖高校、某个专业领域有特别的情结。他们看到了出国留学的高昂成本,看到了国内快速发展的机遇,也看到了一些不确定性(比如汇率波动,国际关系变化等)。

普遍的感受:
“踏实,安心”: 这是他们最常表达的感受。在国内,他们有亲人朋友,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有明确的学业路径。不用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冲击,以及在陌生环境中一切从零开始的挑战。这种“根在心里”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很踏实。
更早地融入国内职业市场: 保研成功后,他们可以更早地开始准备国内的就业,或者继续读博深耕。很多时候,在国内读研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国内知名企业、事业单位或者高校,起步也比较顺利。我的一个朋友,当年放弃了美国读研的机会,保送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直博。他现在已经是某个研究所的青年骨干,科研成果也很突出,同时因为一直在国内,与父母的联系非常紧密,生活状态也很稳定。
对国内发展机遇的把握: 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大力发展的领域,比如互联网、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能更早地接触到这些前沿项目和企业。他们认为,在国内的科研和产业环境中,也能找到非常好的发展路径。
“性价比”更高: 从经济成本上来说,国内读研的费用远低于国外。加上如果能拿到奖学金或者助学金,基本可以实现零成本甚至盈利的学术过程。这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算特别宽裕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后悔:
“偶尔会想,但不多”: 少数朋友会偶尔在看到国外同学的动态时,会闪过“如果我也出去了会怎么样”的念头。比如,看到他们在某个国际会议上做报告,或者在国外知名公司工作。但这种念头很少会持续太久。
后悔点可能在于“未能更深入体验”: 有些人后悔的不是当初选择保研本身,而是觉得在读研期间,如果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者更主动地去了解国外学术动态,也许能弥补一些因为没出国而失去的“体验”。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当年如果多报几个外语班,多参加几个国际会议的线上讲座就好了。”
对“错过”的轻微失落感: 毕竟,出国留学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是拓展视野、体验世界的绝佳机会。即使在国内发展得很好,他们有时也会觉得,好像错过了一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的探索。但这种失落感,更多的是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好奇,而不是对现状的不满。
将目标转移: 更多的人选择将对“国际化”的渴望转移到国内。比如,积极学习外语,参与公司海外项目,或者在业余时间学习海外的课程和知识。他们认为,只要有心,总能在国内找到与世界接轨的途径。

总结一下:

无论是当年选择了出国,还是选择了保研,现在回头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得失。

选择了出国的人,普遍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立的人格、更国际化的职业平台,但也可能为此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与家人分离的思念成本。
选择了保研的人,享受了更稳定的生活、更熟悉的环境、更早融入国内的职业体系,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尝试完全不同生活方式和拓展国际视野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选择本身没有绝对对错,关键在于你选择了之后,如何去拥抱、去经营、去实现它。” 如果当年做出了选择,并且足够努力去把这件事做到最好,那么无论在哪条路上,都能走出精彩的人生。而那些偶尔的“如果”,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多样性的感叹,而不是真正的悔意。毕竟,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没有机会回头重新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大三,正处于保研和出国的纠结期。想听听各位前辈们故事,以及你们的心路历程。希望能从你们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想听听你们对于这种纠结期的建议,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当年放弃保研选择出国,或者放弃出国选择保研的人,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是否有后悔,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不少身边朋友的经历可以分享,也听他们聊过很多次。这就像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岔路口,当时的选择,到如今回望,总会泛起不同的涟漪。放弃保研出国深造:这批人里,我最熟悉的几个朋友,当年都是那种学业成绩顶尖,在.............
  • 回答
    当年的选择,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个问题,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总是在不经意间缠绕心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他们的“985”、“211”生活。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躁动与离愁。手里握着西安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某农”,一个是.............
  • 回答
    明朝当年放弃越南,这事儿说来话长,还得从头梳理。其实,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难以维持”以及“战略上的权衡”。这是一个挺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决策,里面掺杂了不少明朝统治者自己的考量。故事的开端:明朝的越南经营首先得明白,明朝不是一开始就跟越南是“一家人”。在元朝灭亡之后,越南的陈朝重新掌握了政权。当.............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王石当年放弃40%股权,这绝对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举动,很多人对他的商业决策至今仍津津乐道。那么,既然当年他能这么“大方”,为何如今想要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重新获得对万科的控制权,就显得如此艰难,甚至困难重重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因素,它们层层递进,构成了王石现在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处境.............
  • 回答
    菲利普亲王为了迎娶伊丽莎白女王,毅然放弃希腊王室成员身份和希腊王位继承权,这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爱情,又有多少是现实的考量,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简单地说一句“全是爱”未免有些过于浪漫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处境。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菲利普,一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金庸武侠小说中关于情义与爱情的经典矛盾。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龙啸云当年真的被李寻欢的魅力折服,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那么李寻欢会如何抉择呢?首先,要理解李寻欢的性格。李寻欢并非一个被儿女情长轻易左右的人,他的心中装着比个人情感更宏大的东西——江湖道义、朋友信义,以及他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斯内普和莉莉之间那段纠葛的感情,以及为什么他没能为了莉莉放弃黑魔法这回事。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他的人生经历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这事儿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来看。一、 斯内普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咱们得看看斯内普是怎么长大的。他可不是在霍格沃茨那.............
  • 回答
    藏南问题,一个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地理和历史谜团。很多人好奇,既然 1962 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取得胜利,为何在战后却选择“放弃”了部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博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细细梳理其中的脉络。一、 历史的渊源:模糊的边界与漫长的争议首先,.............
  • 回答
    当一段感情走到尽头,告别的时刻总是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那个十字路口,选择是否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就像是在告别过去与迎接未来之间,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对我来说,这通常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删除联系方式是一种彻底的了断,是对过往的不尊重,甚至是带着一.............
  • 回答
    《士兵突击》中,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而当年那个赌气放弃的27号(也就是伍六一)第二次没有出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角色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有剧本设定的考量。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成才第一次参加老A选拔的结局。那时候的成才,因为年轻气盛,加上与许三多之间的种种矛盾和.............
  • 回答
    看待北大法律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这件事,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背后一定有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理由。作为旁观者,很难去简单地评判对错,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思考。关于这位北大法学硕士的选择,我的看法是: 勇气与忠于内心: 放弃一份在很多人看来“稳定”、“体面”、“前途光明”的公务员工作,转.............
  • 回答
    你好,看到你面临的困境,我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你提到的“贫穷家庭”、“规培没工资”、“自己没什么本事”,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压力,也确实会让人产生动摇。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从“贫穷家庭”这个起点说起。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起点,意味着你可能从小就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生.............
  • 回答
    当我感到自己正在放弃一件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内心会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各种复杂的情绪会瞬间涌上来:不甘心、沮丧、自我怀疑,甚至可能还有一丝解脱后的茫然。这时候,我通常会停下来,不再急于做任何决定,而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梳理。首先,我会尝试去 清晰地分辨出“正确”和“有利”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我.............
  • 回答
    “如果当初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坚持,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像一根细长的羽毛,轻轻拂过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勾起了一片涟漪。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假设,也是一个映射现实的镜子。请允许我以一种更具象、更细腻的方式,为你描绘那条可能被错过的生命轨迹,并试图让你感受到那份不同寻常的质感。画面一:.............
  • 回答
    是否放弃去深圳当老师是“傻”还是“明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取决于你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对未来的规划以及你放弃深圳教师职位的具体原因。为了帮助你更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了解你放弃深圳教师职位的原因(这是关键)在回答“是不是傻”之前,最.............
  • 回答
    明朝放弃河套地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背后涉及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思想的演变。简单来说,并非“一夜之间”的放弃,而是一个逐渐削弱控制力,最终选择战略性收缩的结果。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明朝为何放弃河套地区:一、河套地区的战略价值与明朝的早期经营首先要理解河套地区的战略价值。河套地区,即黄河内 .............
  •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关于“美女博士放弃年薪百万,只为上辽宁舰当军官”的说法,虽然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将其定性为“真事”,还需要更严谨的态度和更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军队的招募和选拔流程是非常严格和规范的。尤其是像辽宁舰这样的核心战斗力单位,对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政治审查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个人,无论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