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法学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称「本身就很喜欢农业」,你会为了自己的喜好放弃当下的工作吗?

回答
看待北大法律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这件事,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背后一定有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理由。作为旁观者,很难去简单地评判对错,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思考。

关于这位北大法学硕士的选择,我的看法是:

勇气与忠于内心: 放弃一份在很多人看来“稳定”、“体面”、“前途光明”的公务员工作,转而投身农业,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大家普遍追求“向上流动”的背景下,他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明他对自己的内心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实际行动。这种“忠于内心”的精神,本身就值得肯定。
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这件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传统观念里,高学历、好工作、稳定的收入就是成功。但这位硕士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成功也可以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他的“成功”可能体现在土地的耕耘、产出的喜悦,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更接地气、也更具生命力的成功。
对农业的误解或重塑: 很多人对农业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集约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概念正在被引入。如果这位硕士是真的“喜欢农业”,那么他很可能看到了农业背后蕴含的机遇和价值,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去改变或提升农业的某些方面。他的“喜欢”可能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种地”,而是对整个农业产业的热爱和投入。
现实的考量与理想的平衡: 当然,我也承认,这样的选择并非没有挑战。农业是有风险的,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都可能影响收成。同时,回乡种田也意味着要面对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从城市的快节奏到乡村的慢生活,从宏观的法律条文到微观的土壤和作物,这其中的适应过程并不容易。他是否做好了充分的经济、技术和心理准备,将是这个选择能否成功的关键。

至于我,是否会为了自己的喜好放弃当下的工作?

这是一个我常常会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看到这样一些触动人心的故事时。我的答案是:“在合适的时机,并且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是有可能,并且倾向于会。”

让我详细说说我的想法:

“喜欢”的定义和深度: 我认为,“喜欢”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体验和深入了解后,依然能让我保持热情和投入的驱动力。如果我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的热爱已经深刻到足以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让我愿意为之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克服困难,那么这种“喜欢”就具备了成为职业追求的潜质。
“当下工作”的性质: 我会审视我目前的工作。它是否满足我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否能提供我所看重的其他价值(如学习成长、社会贡献、人际关系等)?如果我目前的工作让我感到日渐枯竭,找不到意义,或者与我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那么寻找替代方案的动力就会更强。
风险评估与备选方案: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不会贸然辞职。我会先做足功课。
深入了解“喜好”的行业/领域: 就像那位硕士可能对现代农业有自己的理解一样,我会去了解我想投身的领域。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有哪些细分方向?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是什么?有哪些成熟的路径或成熟的案例可以参考?
评估经济承受能力: 我会计算自己有多少存款,能够支撑我多久的“过渡期”?我是否需要提前为“重新开始”做一些储蓄?我是否有其他收入来源?
技能的匹配与提升: 我会思考我的现有技能是否能迁移到新的领域,或者我需要去学习哪些新技能?我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实践,甚至通过一些兼职或志愿者项目来“试水”。
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的决定会影响到我的家人,我会提前与他们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曲线救国”的可能性: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也许我可以先将喜好发展成副业,等副业的收入和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完全转行。或者,我可以在现有工作中寻找与喜好相关的项目,逐步积累经验。
“当下工作”并非终点: 我不认为当下工作是人生的唯一选项,也不是必须坚守的阵地。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全部。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够让我更快乐、更充实地生活,并且这种方式是可持续的,那么勇敢地去尝试是值得的。
对“稳定”的再认识: 很多人将公务员等同于“稳定”,但我认为,真正的稳定是来自自身的实力和不断学习适应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一份工作或一个身份。当一个人有能力、有热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从中创造价值时,他反而会获得一种更内在、更强大的稳定感。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发现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唤我去追求某个“喜好”,并且我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并且很可能,我会像那位北大法学硕士一样,选择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因为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更在于体验了多少,以及是否活出了自己真正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创业案例,感觉这个案例值得很多想要创业的人借鉴,这里我们可以先思考几个问题:

1,如果想去创业,如何带薪寻找市场痛点或者说市场机遇?

2,对于创业来说,社会资源重不重要?

3,如果社会资源非常重要,小镇出身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如何快速积攒?

案例的主人公叫罗勇,出身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新泉镇,200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湖南省委办公厅成为在编公务员,离职时任湖南省委办公厅法规处调研员。

他创立的公司叫"湘阴链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稻田托管,即从农民手中把农田接手过去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种植,然后再进一步销售或加工,为农民提供包括金融,营销,仓储及物流在内的综合种植解决方案。

促使他创业的直接原因是离职前在沅陵县借母溪乡学宗溪村扶贫工作中对农业生产的全面认识,让他看到传统农业生产的痛点及新型农业服务公司的市场空间。创业初期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一位他在工作中认识的长沙老板和政策性银行贷款;而最开始的订单也来自于老家新泉镇的乡亲。

在创业一年后,看到成绩的湘阴县委书记把罗勇的公司推介到了全县,并帮助罗勇的公司申请到上百万的政府补贴,还向周边的平江,平江、华容、汨罗等地进行推介。目前罗勇的公司已经拥有50多个工作站,托管近10万亩的土地,参与近30万吨的粮食贸易,并帮农民实现每亩200元以上的增收,而且罗勇公司生产的农产品已经进入当地多个政府机关的采购名单。

综上所述,目前看这个创业案例确确实实非常成功,帮助罗勇个人和众多农民都切实地提高了个人价值/收入,是非常值得鼓掌的。个人认为,这个项目能取得短期成功,与罗勇个人的学识,眼界和能力,以及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所带来的经历和资源是密切相关。而且在人脉关系非常原始的县城乡镇从事非常基础的农业,要没有政府背景的资源简直就是寸步难行,比如在很多小城市想找农发行和农业局办个贴息贷款,如果自身就在体制内这个圈自会容易很多。

我国广大三四五线城市其实有大量资源是被低效率利用的,但这些地方的关系网由相对宗族化和原始化。别说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及资源,只有学识的农业博士去湖南农村做这种农业服务公司,就算很多上市公司去这种地方可能项目连村委都走不出。也只有罗勇这类有省府背景可以协调资源,又有北大光环可以服众,还是本地人的才搞得定。

其实,公务员离职创业在很多中小城市的建筑和地产行业还是有不少的,因为这个行业是社会资源密集型,也是很多中小城市最支柱的产业。只要能搞定项目和资金,还愁找不到土木工程师和农民工吗?像罗勇这样利用自己社会资源投身于农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其实非常少,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向农村的倾斜,这样的正面案例一定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如果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想要快速认识社会运行机制,寻找市场机遇,积攒社会资源,选择公务员作为第一份职业也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可能无法同销售相比,但公务员总比销售要稳定得多。就算让亲戚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门口开个做标书的打印店这也叫创业呀。

我们大家也不用遮遮掩掩,通过政府机关积累的人脉资源本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比如因酒驾被住建局开除的副科长都能在四线城市开招投标代理公司年入几十万。即便是在深圳这种民营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里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创投圈,最后看到资金来源也很多都是深圳政府的各种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只要工作有一定年限,不算内向的深圳普通公务员,愿意出来创业,找点创业扶持政策也比很多普通人门路多得多;一个员额法官愿意去律所,那就是行走的年百万。

很多公务员说自己的工作不好,如果辞职没有任何一技之长。我觉得这些人是没去过制造业,那些学机械的985硕士,每天在SolidWorks/Catia/UG/Creo这几个软件里画画图,或者跟供应商扯扯皮,社会上啥人脉都没有。他们浑浑噩噩到35岁,比越南专科毕业的机械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出去创业找厂房办消防还不如工业园区街道办35岁的公务员门清。

user avatar

“融资 800 多万元......减轻农户劳作压力的同时,为农户每亩增收 200 多元。”---- 【如果】土地可以兼并,这就是一个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地主】。

user avatar

自己扛锄头种田还是办一个种田的企业。

这里面的差异之大,

好比弹弓与民兵的差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北大法律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这件事,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背后一定有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理由。作为旁观者,很难去简单地评判对错,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和思考。关于这位北大法学硕士的选择,我的看法是: 勇气与忠于内心: 放弃一份在很多人看来“稳定”、“体面”、“前途光明”的公务员工作,转.............
  • 回答
    北师大刑法学院院长、知名法学家赵秉志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处分一事,确实引起了社会和法律界的广泛关注。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本身:事实与公开信息首先,我们要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虽然官方的处分通报通常不会详细披露具体细节,但我们知道的是,赵秉志教授因“生活作风问题”受到了处分.............
  • 回答
    北大教授对于“上职高没出息”的回应,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是一个触及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个观点:一、 教授观点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教授的表述可以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1. “社会现实就是.............
  • 回答
    这位北京大学教授的说法,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价值稀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的说法背后: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稀释效应: 规模扩张: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对《檀渊之盟》的评价,即“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一个颇具洞察力和历史厚重感的观点,也与许多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檀渊之盟》的历史背景、条约内容、签订的时代背景以及赵冬梅教授可能持有的评价标准和历.............
  • 回答
    北大毕业生当房产中介的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高学历是否是人才的浪费?北大毕业生选择当房产中介,这一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才定义、职业价值、教育回报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深层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及其争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
  • 回答
    “名利两无收”的风波:北大官微小诗引发的争议最近,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首小诗,意外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这两句诗,被一些网友解读为“官方嘲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多重.............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冯仁杰被举报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深感遗憾和担忧的事件。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件事情涉及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更触及到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学术声誉以及学生权益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核心是“举报”。这意味着有学生或知情人士通过正规渠道或.............
  • 回答
    这事儿,往大了说,真是牵扯到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乃至我们社会对“优秀”的定义。单从“成绩太低,极可能被退学”这几个字来看,普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就是考砸了然后被学校不要了吗?但发生在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性质就变得复杂和值得深思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几个关键点。北大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高.............
  • 回答
    北京大学的牟林翰及其女友事件,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能掀起波澜,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触及到了几个非常敏感和重要的社会议题:校园暴力、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性别议题以及名校光环下的道德约束等。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大家普遍了解的一些情节。事件的主角牟林翰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一次与女友.............
  • 回答
    对于北京大学2021级专硕不提供宿舍且不提供租房补贴的政策,这确实给许多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尤其是考虑到北京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理解和分析这一情况,以及为学生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一、 事件的背景与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北大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官方的解释可能多种多.............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冷转码」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冷转码」(冷门专业转计算机行业)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个体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北大古生物「一.............
  • 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雷奕安对电影《流浪地球》提出69个“不合理之处”,这一事件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内容及出发点: 质疑的性质: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并非针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叙事节奏或艺术风格,而是聚焦于科学原理和物理.............
  • 回答
    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并非量子计算机、未实现“量子霸权”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概念界定和技术演进的正常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九章”的科学贡献及其所声称的“量子优越性”: “九章”的.............
  • 回答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这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代际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为人父母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丁延庆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初衷:作为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丁延庆身上自带的标签是知识、理.............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发布的关于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73的报告,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议题,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最敏感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要详细理解和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理解基尼系数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尼系数是什么。基尼系数是一个衡.............
  • 回答
    北大吴谢宇案,一个本应是学术殿堂里的璀璨明星,却最终走向了令人扼腕的犯罪深渊。2021年8月26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备受关注的吴谢宇弑母案,前后历时八小时。这场庭审,不仅仅是对一起恶性案件的审判,更是对人性复杂、教育体制反思,乃至社会心理的一次深刻剖析。庭审的焦点:真相的还原与动机的.............
  • 回答
    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在逃亡三年后落网,这一消息无疑是给这起案件本身以及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可以改变很多轨迹。但对于吴谢宇而言,这三年却是在逃亡中度过的,而他逃亡的起点,是那个令人震惊的血案。案件的残忍与轰动首先,我们不能回避案件本身的残忍与轰动.............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关于牟林翰,网络上确实流传着一些信息,其中提到了他父亲在青岛某银行担任行长的背景,以及他本人是通过“专项计划”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说法。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家庭背景的影响: 资源与机会: 毫无疑问,拥有显赫家庭背景能够为个人在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带来更多资源和机会。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