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你要么所有都按唐代(或者任何一个韵表)的读音来,要么所有都按当代读音来。就改一个字太双标了。
上海话明明就是峡
不知道我的方言发音,算不算得上斜这个字的韵母是a的根据之一。
斜,在我的方言里,读音是qia,第四声,坐标广东客家发音。
山行这整首诗,用我的方言来读,正好都是押韵的,押的a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qia,家,ga,花,fa。这是这几个字在我们方言里的发音。
我们据说祖先是从河南许昌迁到广东。
我觉得,虽然是北大的教授,可是也未必懂得祖国各地的全部方言,如何就这般武断,说这个字的韵母为a毫无根据呢?这会不会有点不负责任。
还有回答里另一个知友提到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我们的方言里,这个野字的发音,是ya第三声。
还有,我们的方言里,至今有“盖”这个字的用法,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非常喜欢用到的这个“盖”字。
这个字的意思太有意思了,比如这句话:
我已经劝了你很久,如果你最后还怎么怎么的,盖你就不要埋怨我。
盖字在这里的意思,感觉真的很难向不是这个方言使用者之外的人解释。
就像我们南方人不使用“敢情”这两个字,我当初也是花了很久才体会到它确切的意思。
又想到了另一个觉得很古意的用字:系。
这个字在我们方言里最常用到的意思是:是。
放一下我的公众号:晴窗纪
其它高赞回答:
业余擅长取名,以下是我原创取名的文章和回答。
这个问题是在昨天由一个机器人题主提出来的,本来是一个早就被我们在各种场合说过一千遍的日经问题,所以我昨天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回答。但今天一看这个问题居然火了,已经有这么多回答,不乏有许多对语言学、音韵学无甚概念,不了解这位孙教授说的话的真实含义的答主也来回答,复读一些“在我们方言里就读xia”之类的话。鉴于有位答主实在令我看不下去,我就自己在这里开个回答。
首先点明立场,我支持这位孙教授的说法。这是就事论事,这位孙教授有很多“学术成果”我是不支持的,对于他的一些作风我也是看不惯的。但这一次他的话没说错。同样的话,即使是特朗普来说,我也是支持的。
如果你说你的方言就是读成xiá或者别的类似的什么音,那很好,你可以把全诗都用你的方言读。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我可以用我的方言读成[ye dʑiɔ ɑn sɔ zɛʔ kən ʑia]。你会哪种方言,你喜欢哪种方言,你觉得哪种方言读可以押韵,你都可以使用。甚至你想用日语汉字音都可以。你想用一个音韵学学者的拟音系统来读当然也可以,王力李荣高本汉郑张尚芳任君选择。但不要出现这种情况:“远上寒山石径”都用普通话读,“斜”却用方言读。
方言当然有方言自己的读音规律,但如果用普通话读,当然不能“以方言律普通话”。在一些中小学老师的教导下,很多人就是把“远上寒山石径斜”读成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仍然是套在普通话音系的框架里面。“斜读xiá”放在普通话音系的框架里面,就是既不符合语音事实,也不符合古音演变为普通话读音的一般规律。那“斜xiá”这个读音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不是所谓“古音”。有一门学问叫作音韵学,研究的是古代汉语的语音和音系。“斜”的中古音音韵地位是邪母麻三。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拟音,它的中古音用国际音标写出来是[zia]。至少声母和普通话的xiá还是挺不一样的。
那么xiá这个读音在从中古音到普通话演变的路径上存在过吗?答曰:没存在过。因为它的演变路径是,声母清化→主元音高化→声母颚化。用国际音标写出来,就是:[zia]→[sia]→[siɛ]→[ɕiɛ],最后这个环节就是汉语拼音xié表示的音。这个音变链,xiá是无论如何也穿插不进去的。因此,对普通话音系而言,“斜xiá”绝对不算古音。
“斜xiá”放在普通话音系里的意义,仅仅只是“叶韵”而已。注意“叶韵”的“叶”读作xié,它是“协”的异体字,不是“葉”的简化字。叶韵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使之押韵。因为语音是会变化的,所以在古代能押韵的几个字到现在不一定能押韵,就会有人想办法叶韵。叶韵虽然我们不提倡,但也可以算无可厚非。如果把叶韵音称为“古音”,就大错特错了。
顺便一提,孙教授本来的意思是“把斜读成xiá并说这是古音”这种说法是毫无依据的。机器人胡乱提问,使这个问题意义改变了,因为就一位答主所说,叶韵也可以算是一种“依据”。所以如果有答主回答“叶韵”的,也算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方言怎样怎样、古音怎样怎样,就不对了。理由我前面说过。
我们之所以不提倡叶韵,一个原因就是通过叶韵只能捏“斜”这种软柿子。下面这首诗你叶个韵看看: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屯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我真想不出如何用普通话音系的框架把这八个韵脚字全部叶下来。就像不要一个字用方言读别的字都用普通话读一样,也最好不要有的诗叶韵有的诗就不叶韵。
最后,实名反对此问题下的答主“麦文学”。
他说如果王力先生复生,一定会找孙教授理论一番——我也觉得是会的。但根本不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跟他理论。孙教授做的值得商榷的事情很多,但这件事情是无可非议。
方言不能作为证据,我前面已经说了,不能以方言律普通话。但这位答主这么说,仿佛王力先生主张“斜”读为xiá似的。但王力先生是不主张叶韵的。正如那个回答下一位朋友的评论所说,王力正是为了反对叶韵才写了《诗经韵读》。朱熹才是叶韵的提倡者,他用他当时的口语里能押上韵的方式来给诗经的韵脚字注音。比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天”和“人”押韵,朱熹就给“天”注音“铁因反”,折合今音tīn。普通话没有读tīn的字,“铁因反”所表示的音节在中古汉语音系里也根本不合法(除非是类隔切,这样折合今音chēn。但朱熹应该不会类隔切)。朱熹的这种做法,才是王力先生所批判的,他的《诗经韵读》正是对这种做法的拨乱反正。
《诗经韵读》里,王力用自己构拟的上古汉语音系给韵脚字注音。虽然现在看来,王力的上古音系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他的拟音系统至少是一个单一的系统,不是依附于一种今音音系的叶韵。《诗经韵读》本身的原理和精神,就是反叶韵的。
至于为什么我要另开个回答反对这位答主,因为这位答主删评非常厉害。借用被他删除的一条评论:“王力先生会想把你拉进棺材。”
欺负死人不会说话的现象不止这一例,还有我去年在b站遇到的这位仁兄:
错误太多,我在评论里指出了一些,想不到这位仁兄竟然跟我说:
王力先生跟他到底什么仇什么怨啊?
他手里的《平水韵》只怕也是受了核污染基因突变的。
以前的教科书弄错了。我看到的教科书版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斜通“狭”,一种说是斜的古音是霞(这种说法我没找到最早的源头,个人猜想是清朝那帮人玩剩下的,然后民国以来小学训诂搞出来的东西,所以在学术界才能盘踞如此之久。至于叶韵这个事本身,是古人读诗经时发现很多地方不押韵,开始搞出来的,本来就没啥根据,朱熹甚至搞出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作品里两个发音的笑话),这两种说法很早就都被推翻了,只是教材的更迭没那么快,但至少我(93年生人)当时学的上海的教材已经开始用标准普通话发音了。
看到好多人开始拿方言举例——这已经走向民科领域了。(看到评论区某些阅读理解能力拉胯的,我觉得还得补充一句,不是说古音韵和方言没有研究价值,只是拿现在方言套在诗词上说古音韵,说叶韵的,纯属胡扯!!!对,我不是学语言学专业的,但我还是有这个自信说:纯属胡扯,因为这是用逻辑推理就能推理出来的事(在没有音源样本的基础上,所有对古音的研究都是空中楼阁,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此不可能拿来做推广),如果评论区有谁不服气,请举出至少一位音韵或语言学专业选手来对线。目前看到评论区能讨论出点水平的音韵大佬,基本都能看明白我们在讨论的核心点是什么。)
同时,请大家搞清楚本题的问题点——背诵古诗词,需不需要用这种叶韵法,这种叶韵法的根据合理吗?——得出的答案是,叶韵无据可依,因而废止!——否定的不是方言,也不是古音韵的研究价值,而是,背诗的时候,要不要搞这种叶韵!!!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方言可以契合古代音韵,不管是吴语,粤语,川话还是其他。有兴趣的小伙伴,上搜韵打开平水韵表,自行念一遍,可以从十三元开始,看是不是都能押上同一个韵。而且同一个斜,不同方言的声母都不同,你怎么统一发音?
而且,你背诗的时候,如果就是用方言背的,那也算了,如果你念的就是普通话,念到这几个字换个口音,不觉得奇怪吗?何况如果要换,到底换哪一种方言才对呢?还是大家各念各的?
——拿地方方言举例,没有意义,没有必要,也没有水平。
以下原回答:
这波我支持北大教授。不是说不能念成霞,而是如果要念霞,你得把其他所有应该叶韵的字都改口。比如: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那既然韵都改了音,其他字你也得按古代发音才对啊,然后你发现,你根本不会古代发音。
当然,学生时代就学的霞,改不过来的,就这么念也没事(比如电视剧《八阵图》里杨俊毅出场的时候在驴子上念诗,念得就是这首,虽然他一个玄宗时代的人为什么念杜牧的诗我也没搞懂,但他念斜念的就是霞,应该是他那个年纪的人学的时候就是这个发音),但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的确没有根据。至于拿方言举例的,不管是吴语,川话,河南话还是湖南话,都没啥用,几年前陈小春还说粤语就是古代发音呢——这种说法听听就得了,真当真就有点好笑了。
这里贴一个李四维的旧文,几年前他就系统解读过这个问题了。
教语文的简答。
孙玉文教授讲的本身就是一个常识。
诗歌小白,完全不懂的,念“xié”;
学过那么一点诗歌的,知道一点韵律的,念“xiá”;
系统学过音韵,掌握诗歌韵律的,念“xié”。
我只想提一点,从音韵发展的角度看,“斜”的正音在哪个时代都不念“xiá”。叶韵没有道理,很不科学,破坏了汉字的音韵系统。
此外,“斜”的唐音拟音为zia,而不是所谓的xia。
所以,希望以后中小学教师能够加强音韵学习,拨乱反正,不必强行要求学生读所谓的“xiá”音(包括“野”的“yǎ”音)。
普通话,想冒充汉语,不是露了尖耳朵,就是露了长尾巴。
很有道理啊?
现在很多这种问题,逐渐地改回来了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不再改读ya3了。
唯见江心秋月白,不再改读bo2了。
为什么,因为你根据古代的韵书,只能得知“家,斜,花”在古代时押韵的。但古代的“家,花”就读jia1,hua1吗?事实上”赊,嗟“在古代也是和”家,斜,花“同一韵部的。这样一来,给斜变音成xia2也就不那么合理了。
当然这个教授还提出了另一点,那就是斜在古代的声母不一定是x。那么单单改一个韵母是正确的吗?既然追求古音,就要贯彻到底啊...
ps:想押韵,二三其行hang2是基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