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教授找到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新方法: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方面取得新进展的消息,无疑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大突破。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胜利,更是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要深入理解这一进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

一、 技术核心: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疗法的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研究的基石是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的结合。

基因编辑技术(以CRISPRCas9为例):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系统,就像一把高精度的“分子剪刀”,能够精确地定位并修改DNA序列。在治疗艾滋病方面,这项技术可以被用来“编辑”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对HIV病毒产生抵抗力。例如,研究人员可能通过基因编辑关闭或改变HIV病毒入侵免疫细胞的关键门户——CCR5受体。一旦CCR5受体被关闭,HIV病毒就无法进入细胞,从而达到控制病毒的目的。对于白血病,基因编辑则可以纠正致病基因突变,或增强免疫细胞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比如改造T细胞使其表达CAR(嵌合抗原受体),形成CART细胞疗法,这种疗法已经在某些血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是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是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的“种子”。在治疗白血病方面,传统的骨髓移植(或称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一种干细胞疗法,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在艾滋病治疗中,干细胞可以被视为载体,将经过基因编辑的、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免疫细胞“生产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干细胞作为平台,批量生产出能够抵抗病毒侵袭的免疫细胞。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它将这两项前沿技术进行了创新性整合。 这不是简单地将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疗法分开应用,而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干细胞进行改造,然后将这些“武装”过的干细胞重新植入患者体内,让它们在体内分化出能够抵抗疾病的细胞。

二、 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思路与潜力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 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崩溃。传统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清除潜藏在细胞内的病毒库。一旦停药,病毒就会重新活跃。

北大教授团队的新方法,如果如媒体报道的那样,是通过基因编辑改造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分化出的免疫细胞能够抵抗HIV病毒。具体可能包括:

1. 靶向CCR5的基因编辑: 如前所述,HIV病毒主要通过CD4受体和CCR5协同感染T细胞。通过基因编辑敲除或修饰CCR5基因,使得T细胞不再容易被HIV感染。在某些临床试验中,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患者的T细胞进行CCR5基因编辑,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而利用干细胞进行改造,理论上可以更高效、更持久地提供这些抗病毒T细胞。
2. 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除了阻断病毒入口,研究也可能聚焦于增强免疫细胞自身的抗病毒机制,例如增强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对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3. “功能性治愈”的愿景: 目前艾滋病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功能性治愈”,即在不依赖长期ART的情况下,病毒在体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患者能够维持健康的免疫功能。基因编辑干细胞疗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病毒潜伏和药物耐药性等难题。

三、 针对白血病的治疗思路与潜力

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基因编辑干细胞疗法在白血病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1. CART细胞疗法的升级: 目前在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如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上,CART细胞疗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T细胞来源,或者利用其来解决CART疗法的一些局限性(如毒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都可能是研究方向。
2. 纠正致病基因突变: 许多白血病的发生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基因编辑技术理论上可以直接修复这些致病基因,或者阻止其表达,从而从根本上纠正细胞的癌变倾向。例如,对于一些由特定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基因编辑可以直接将其切除或失活。
3. 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优势: 使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和回输,可以避免同种异体移植中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大大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 临床转化与挑战

这项研究无疑为攻克这两种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广泛应用,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主要的挑战和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

安全性评估: 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即错误地编辑了非目标基因)是最大的担忧之一。这些脱靶编辑可能导致新的基因突变,甚至引发新的疾病,如癌症。因此,必须进行极其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和优化技术,确保编辑的精确性。
疗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需要长期观察经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的患者,评估疗效的持久性和是否会出现新的耐药性或复发。特别是对于艾滋病,病毒库的清除和免疫系统的长期恢复是关键。
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要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需要建立高效、稳定、可重复的基因编辑和干细胞制备流程。这涉及到细胞的采集、体外培养、基因编辑、质量控制和回输等多个环节,技术门槛和成本都非常高。
伦理和社会考量: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涉及复杂的伦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规范。例如,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尽管目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细胞),存在更大的伦理争议。
成本与可及性: 新型疗法往往价格不菲,如何让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些创新性治疗,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关键。

五、 未来展望

如果该研究能够顺利推进并最终走向临床应用,它将对艾滋病和白血病治疗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为艾滋病提供功能性治愈的可能: 有望改变艾滋病“无法根治”的现状,让患者摆脱长期服药的困扰,恢复正常生活。
提升白血病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为更多难治性白血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可能降低现有疗法的副作用。
推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整体发展: 进一步验证和发展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技术在其他疑难杂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如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总而言之,北京大学教授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方面的新发现,是科学探索精神的体现,也是人类与疾病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既要为这项研究的突破感到振奋,也要保持科学的审慎,期待后续的临床验证和技术优化,最终将这一充满希望的疗法带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这需要科学家们的持续努力、临床医生的智慧、政策制定者的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部分反智的回答让人无语,拜托这些人,哪怕你们啥都不懂,好歹去查一下新英格兰医学是啥吧?还英国报纸?还营销号?还娱乐新闻?

人家这是正经发表的论文好吧?邓宏魁更是干细胞领域走在全世界前列的顶级大佬。

期刊是新英格兰医学,医学领域最顶级的期刊,最新影响因子是70多,是nature的快两倍了,是医学四大杂志的第一(其他三本是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JAMA(美国医学期刊)、The BMJ(英国医学期刊)),能发一篇这个,祖坟冒青烟都不够,得炸了。

邓宏魁,长江,基本上准院士,他在干细胞领域的耕耘已经让他走在了世界前沿了,之前改造的超级干细胞比现在的普通IPS都强很多。

文章题目: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另外,这次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安全性,所以选了CCR5这个保护性的位点。

当然,你非要说这个文章是能够治疗艾滋病,那你也太小看艾滋病的强大了,更别提癌症了,估计艾滋病灭绝了癌症还顽强的活着。

一句话:治疗艾滋病还远,但这是实打实的真科研论文。


—————原回答—————

这是个好事。

可能很多人会把这个事情和年初的贺建奎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的确很像,都是基因编辑技术,都是编辑CCR5,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区别就在于:是否编辑生殖细胞。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体细胞,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体细胞(somatic cell),一类叫做生殖细胞(germ cell)。

区别在于前者不可以遗传,后者可以遗传。

而人类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是禁止编辑后者的,因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但是前者是可以的。

事实上,当年的魏则西所使用的的免疫细胞疗法,如今更新到了CAR-T,本质上也是编辑细胞,编辑的是体细胞,这种是法律允许的。编辑体细胞,然后治疗人体,这种对患者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是体细胞,所以这种编辑只会存在于患者本身,但是不会遗传到下一代。

而编辑生殖细胞这是严格禁止的(当然并非是科研,而是指应用),因为这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毕竟人类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不成熟的。前两天David R. Liu还发布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比过去的crispr/cas9编辑的范围还大。可见,到目前为止,基因编辑技术还在不断地前行,还有很大的空间。

基因编辑是人类治疗重大疾病的一个方向,我认为未来越来越多的基因疾病会被治疗。

但是,是否编辑生殖细胞,还是个很遥远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教授团队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方面取得新进展的消息,无疑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重大突破。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胜利,更是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要深入理解这一进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一、 技术核心: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疗法的深度融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研.............
  • 回答
    北大教授对于“上职高没出息”的回应,即“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是一个触及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看待这个观点:一、 教授观点的核心内容及其背后逻辑教授的表述可以拆解为两个主要部分:1. “社会现实就是.............
  • 回答
    这位北京大学教授的说法,触及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价值稀释”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教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的说法背后: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稀释效应: 规模扩张: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雷奕安对电影《流浪地球》提出69个“不合理之处”,这一事件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内容及出发点: 质疑的性质: 雷奕安教授的质疑并非针对电影的情感表达、叙事节奏或艺术风格,而是聚焦于科学原理和物理.............
  • 回答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这句话——“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代际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为人父母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丁延庆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初衷:作为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丁延庆身上自带的标签是知识、理.............
  • 回答
    北大教授对古诗中“斜”字读音的质疑,确实触及了古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当这位教授提出为押韵将“斜”读成 xiá 毫无根据时,他可能是在从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对古诗押韵规律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挑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汉语.............
  • 回答
    北大教授建议推行 10 年制义务教育,这个提议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深度的,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那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掰扯掰扯。首先,这个提议的核心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把现有的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一年,变成十年。这个多出来的一年,是加在小学还是初中后面,或者是一个独立的过渡期,具体方案可能还需要.............
  • 回答
    近日,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关于“劝年轻人别太早买房”的观点引起了广泛讨论。这位教授的出发点,我想大多数初为人父母的长辈都会有同感——希望年轻人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自由的人生选择,而不是过早被房贷束缚。教授观点的核心,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审视“房奴”现象: 教授可能看到了许多年轻人,为了实现“.............
  • 回答
    北大教授姚洋关于“想上北大前先测智商,低于110就别来了”的言论,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北大招生标准的问题,更触及到了教育公平、人才选拔机制、智力定义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对“精英”的理解等一系列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北大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对学生的.............
  • 回答
    关于“职高没出息”的论调,我个人持保留意见。首先,我得承认,在很多人脑海里,确实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名牌大学”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或者说最可靠的路径,而职业高中(职高)则被边缘化,甚至被贴上“没出息”的标签。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社会长久以来对学历的过度崇拜,以及对传统意义上“.............
  • 回答
    关于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卖房入住养老院这件事,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讲得细致一些,也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像是朋友聊天式的语气来呈现。首先,这件事情本身就带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味。一位在顶尖学府耕耘了大半生的教授,他的社会地位、学识声望,在我们很多人眼中,通常与“体面”、“安稳”、“有保障”这.............
  • 回答
    孔庆东教授对香港市民的“狗”论,无疑是一场激起轩然大波的争议。要理解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孔庆东教授的身份和言论场合是理解这一切的基础。孔庆东作为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在中国大陆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言论往往会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甚至带有某种“权威性”。而他发表这番.............
  • 回答
    樊纲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真的“便宜”吗?北大经济学教授樊纲最近抛出的一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居民收入增速远高于房价增速,没必要打压房产泡沫。” 这话乍听之下,似乎给高企的房价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暗示着中国楼市并非我们许多人感受到的那样令人窒息。然而,这番话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
  • 回答
    朱青生教授提出的“对待逆行医护‘伤者军功抚恤,牺牲烈士待之’”这一倡议,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社会意义的提议,它触及了我们如何对待在特殊时期、尤其是在疫情这样严峻考验下,那些挺身而出、贡献巨大力量的医护人员的核心问题。首先,这个提议的核心在于“功”与“名”的识别和回报。将医护人员在疫情中.............
  • 回答
    北大张海霞教授怒斥河南考试院“卑鄙龌龊”:退档风波下的教育公平之问北京大学的张海霞教授,一位以其直率敢言著称的学者,近日因河南考生被北大退档事件,公然在社交媒体上用“卑鄙龌龊”来形容河南考试院的行为,一时间将这起本已备受关注的事件推向了风口浪尖。张教授的这一极端措辞,无疑刺破了笼罩在招生录取背后那层.............
  • 回答
    要理解学术界对于北大历史学教授观点——即“司马光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的质疑和反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核心层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辩论,它触及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解读、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历史研究,尤其是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评.............
  • 回答
    关于“农村孩子想出头,比城里孩子难十倍”的说法,作为一名普通观察者,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其背后反映的城乡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却是现实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难十倍”的说法,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旨在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衡量这种“难易.............
  • 回答
    北大教授的这一建议,即“政府敦促开发商将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出租房屋”,触及了当前许多年轻人面临的住房难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提议。要理解其含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建议提出的背景与核心关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北大教授提出此建议的背景。这很可能是基于对当前年轻人购房困难的.............
  • 回答
    教授抓阄决定考北大还是清华,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个充满戏剧性的“神操作”。乍一听,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教授是得多无聊,还是得多有“创意”?咱就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教授的动机:是“玩票”还是“别有用心”?首先,得猜猜教授这么做的动机。 纯粹的“情怀”或“幽默感”? 有可能,这教.............
  • 回答
    北师大教授田松“警惕科学家”言论:一场关于知识权力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近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提出的“警惕科学家”的说法,在学界和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口头禅,而是一次触及科学本质、知识权力以及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言论,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警惕”二字,深入探究其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