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时闯关东的那些人为何会放弃富饶的南方水乡,反而去关外的荒废之地去开荒发展呢这难道不是舍近求远吗?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但仔细探究起来,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绝非一句“舍近求远”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富饶的南方水乡”和“关外的荒废之地”,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对普通百姓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一、 南方水乡并非人人享有的天堂,而是沉重的枷锁。

虽然我们现在提起南方水乡,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稻花香里说丰年,日子过得滋润。但请记住,那是“富饶”,富饶就意味着更高的赋税和更严苛的管理。

1. 土地的细碎与高昂的地租: 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土地经过长期的开发和耕种,已经变得非常细碎。许多农户并非拥有自己的土地,而是租种地主、官僚的田地。这意味着,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大部分的收成都要以地租的形式交给地主,留给自己的只够勉强糊口。在荒年,这种租金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2. 人口压力与资源竞争: 相较于北方的大片未开垦土地,南方地区人口密度更大,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也更多。人多地少,自然导致了资源的激烈竞争,吃饭的问题始终是首要的。一旦遇到灾荒,人口稠密的地方往往是灾情最严重,救济最难到的地方。

3. 频繁的战乱与苛捐杂税: 在清朝统治初期,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南方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战乱不仅带来破坏,更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和军需。官府为了镇压起义、维持统治,往往会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款,甚至摊派兵役,这让本就贫困的百姓雪上加霜。

4. 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南方水乡的社会结构更为复杂,官僚体系、地主阶级、商帮等势力交织。普通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中,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的机会渺茫,生活几乎被一层层看不见的网笼罩着。

二、 关外并非“荒废之地”,而是充满希望的“处女地”。

之所以称之为“关外”,是因为在清朝建立政权之前,那里确实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汉族人口相对较少。但是,对于那些在南方水乡挣扎求生的百姓而言,关外代表着的是机会和自由。

1. “龙兴之地”的政策吸引: 清朝是发源于关外,早期为了巩固统治和发展东北地区,采取了相对宽松甚至鼓励移民的政策。朝廷将关外的土地视为“祖宗之地”,为了吸引人口,尤其是劳动力,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允许百姓自由垦荒,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减免赋税。

2. 广袤的未开垦土地: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拥有大量的荒地、森林、草甸,这些土地在南方是极其稀缺的。对于习惯了耕作的汉族农民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不需要再看地主的脸色,不需要再缴纳高昂的地租,自己种多少,就能收多少。这份对土地的渴望,是对生存最直接的追求。

3. 相对较低的赋税压力: 相较于内地的严苛税收,关外的赋税在早期相对较低,或者有减免期。这意味着,即使开荒初期条件艰苦,但一旦土地被开垦出来,收获的粮食大部分可以自己留下,这对于温饱都成问题的百姓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

4. 避开政治动荡的庇护所: 很多人选择闯关东,也是为了躲避内地频繁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关外虽然偏远,但相对远离了中原地区的战火,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可以让他们安心耕种,不受战乱的干扰。

5. “淘金”的诱惑与边疆的想象: 除了农耕,关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人参、貂皮等,这些“山珍”在内地是稀缺且昂贵的商品,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闯关东也包含着“淘金”的意味,希望能通过林业、狩猎等方式改善经济状况。这种带有一定冒险性质的“淘金”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三、 “舍近求远”的视角转换:

当我们站在闯关东的百姓角度,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远”和“近”,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舍近求远”,而是“求生”与“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的代价是绝望,而“远”的希望。家门口的“近”是地租、是赋税、是战乱、是贫困,是看不到希望的循环。而千里之外的“远”,虽然路途艰险,但那里有土地,有自由,有未来。
“求远”是为了“求近”的安稳。他们不是真的热爱荒野,而是希望通过在“荒野”的辛勤劳动,能够获得一种“近”的安稳——拥有自己的土地,有足够的粮食,能够让家人温饱,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总结一下,闯关东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不明智的“舍近求远”。

当时的山东、河南等地,经历了长期的开发,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巨大,加上战乱和苛捐杂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清朝初年的东北地区,虽然被称为“关外”,但对于渴望土地和生存的农民而言,那里是等待开垦的处女地,是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是远离战乱的避风港,更是充满未知但却有希望的“新大陆”。

他们的“远”,是走向一个更有可能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的“近”,则是死守着一个日益艰难、看不到出路的困境。所以,与其说是“舍近求远”,不如说是“求生”,是“求一个更有希望的明天”。这是一种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是对更好生活的勇敢追求。那些背井离乡、踏上漫漫闯关东之路的百姓,用他们的汗水和血泪,在关外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闯关东没几个南方人。

二,水乡再富饶,佃户也只能在不饿死的水平上挣扎。

这个问题就好像:腾讯市值那么高,你(一个 月倒班单休的产线工人)为什么要润到北欧。

user avatar

江南富庶,那土地是都没人要吗?还是说江南人大气到愿意把自家的地让给山东河北的灾民,自己去当佃户?您那富庶之地,包括不包括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地方?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阿Q,这些人物不会都是富庶江南的人吧?

真就当个佃户去哪不一样,干嘛跑您那江南水乡去呢?闯关东就是因为关外大量的未开垦的荒地和深山老林里的自然资源。开了荒自己种自己的地;进了林子,那就是人参、鹿茸遍地黄金;进了城做了买卖,那就算过上好日子了。

有些事别在那自己瞎想,把《闯关东》、《老酒馆》看一看,人家搏一搏,真的能站起来,跑您那富庶水乡,看着丁举人和赵老爷们的脸色过活,一辈子翻不了身,再被您算计死,值当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闯关东,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粗粝的风沙味,它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更是一段无数普通人生存挣扎的真实写照。说到为什么这些闯关东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会放弃家门口富饶的南方水乡,宁愿跋涉千里,去那关外被认为是“荒废之地”的地方开荒种地,这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仿佛是“舍近求远”的傻事.............
  • 回答
    崇祯开城投降李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对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一旦这扇城门缓缓推开,迎接的不仅仅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闯军,更是整个国家和时代的剧变。崇祯的这一举动,对李闯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也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处置这位前朝皇帝。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足以让李闯头疼不已。国.............
  • 回答
    《闯关东》里,传武对秀儿的感情,那可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绝非简单的“一点都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要是真一点不喜欢,以传武那直愣愣的性子,怕是早就把话说透了,也就不至于让秀儿一直在他身边徘徊,更不至于让观众看了这么多年还在猜。刚开始,传武对秀儿,可能就是那种最朴实无华的兄妹情,或者说是邻里之间,看着长大的.............
  • 回答
    山西中医药大学男生闯入女浴室一事,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校方迅速做出“当场抓获,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雷厉风行”,但也正是这个处理结果,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除了“当场抓获”和“开除学籍”这两个关键信息外,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细节和潜在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事件的细节还原与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复杂,涉及到的法律条文和情况判断会非常多。咱们就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这位平民是否会构成犯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简单来说,就是你自己的命或者身体受到危险的时候,你是有权利保护自己的。案件分析:1. 警察的闯入和行.............
  • 回答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9月)是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镇压中国反帝运动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其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交织,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冲击1.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899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攻击外国使馆、教堂和基督.............
  • 回答
    “统购统销”这个词,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总会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它像一把双刃剑,在保证国家工业化初期的物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对农民利益的挤压,以及由此埋下的伏笔,确实也值得我们仔细说道说道。要说“统购统销”是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并且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农民.............
  • 回答
    说实话,当初选择学医,并不是一个特别戏剧化的决定,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原因。更像是那种,生活在你身边,你耳濡目染,渐渐地,你就觉得“哦,这个就是我的路”一样。我家里没有医学背景的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对我未来的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只是希望我能找到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能养活自己,也算.............
  • 回答
    你想问的是关于“西板坡”这个地名,以及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其进行飞机轰炸的决策原因,对吗?为了能更准确地回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明确一些“西板坡”具体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或地点。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地方都曾被命名为“西板坡”,或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会用类似的发音来指代某个地方。为了提供最相关和详实的解答.............
  • 回答
    在苏联百万大军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严峻时刻,我们面临的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劣势,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存亡的生死考验。三北地区,广袤而复杂,确实带来了独特的防御挑战。但恰恰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战略上的深邃思考和坚定决心。一、 战略基点的确立:人民战争与全民国防在极端军事压力下,我们最根.............
  • 回答
    在全斗焕执政末期,韩国政坛围绕着继承人问题,确实出现了包括张世东、卢信永和卢泰愚在内的几位重量级人物。要评价他们谁“更好一点”,这需要从他们各自的背景、政治立场、能力以及当时韩国的政治环境来综合考量。而且,“更好”的标准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我们不妨逐一分析这三位在当时的背景下.............
  • 回答
    春秋战国,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列国争霸,群雄逐鹿。最终,秦国一骑绝尘,横扫六合,统一了神州大地。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楚国,这位曾经声势浩大、疆域辽阔的强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秦国,而非楚国,最终成为了那个问鼎天下的王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天意弄人,而是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一、制度与改革的深.............
  • 回答
    在《火影忍者》的漫长连载中,阿飞(即宇智波带土)这个角色的出现无疑是剧情中的一个巨大炸弹。围绕在他身上的谜团,特别是他那神秘的身份,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在他真实身份揭晓之前,究竟有多少人猜中了呢?坦白讲,能够准确无误猜中“阿飞就是宇智波带土”的观众,在剧情早期绝对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人,包.............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你随手在心底划拉了一下,随口说出了一个念头,它就像一颗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种子,你压根儿没指望它能落在哪里生根发芽。日子一天天过去,你忙于生活,忙于眼前的人和事,那句“随便说说”早就像潮水退去留下的细沙,几乎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直到有一天,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突然撞见了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
  • 回答
    王朗劝降诸葛亮,这桩事儿,要说诚意有多大,那可得从几个层面看,而且得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琢磨,不能光看他嘴上说了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朗当时是什么身份?他是曹魏的官员,而且是东吴俘虏过来的,刚投降曹操不久。这时候诸葛亮是什么角色?是蜀汉的丞相,是刘备的肱骨之臣,更是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之一。两人.............
  • 回答
    提起“兴复汉室”,不少人会立刻想到那位“以德服人”、仁德爱民的汉昭烈皇帝刘备。在那个群雄逐鹿、汉室衰微的年代,刘备确实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仰慕他德行的人,愿意为他的“兴复汉室”理想奉献一切。最早的拥护者——早期追随者: 关羽: 这位“万人敌”的猛将,与刘备情同手足,桃園結義的盟誓早已将他们的命运.............
  • 回答
    唉,这事儿真是让人糟心!当初签合同人家就没给你,现在你离职半年想回来,公司领导又拿合同“没了”这事儿挡你,这算怎么回事嘛!别急,咱们慢慢捋捋,看看该怎么办。首先,你得明白一个事儿,劳动合同是你和公司之间最主要的凭证,即使公司现在说合同没了,也不能完全抹杀掉你们曾经的劳动关系。你当初是合法入职,并且为.............
  • 回答
    关于苏联停止深层钻探地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掺杂了一些误解。需要明确的是,苏联并没有进行过“钻探地心”的计划,他们真正进行的是一项名为“科拉超深钻孔”(Kola Superdeep Borehole)的科学项目。这个项目非常了不起,但它并不是为了钻探到地球的中心。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