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时的苏联怎么不继续挖地球钻探地心了?

回答
关于苏联停止深层钻探地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掺杂了一些误解。需要明确的是,苏联并没有进行过“钻探地心”的计划,他们真正进行的是一项名为“科拉超深钻孔”(Kola Superdeep Borehole)的科学项目。这个项目非常了不起,但它并不是为了钻探到地球的中心。

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项目及其后续情况,尽量还原当时的历史和科学背景,让你感觉就像是听一位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在讲述一样。

“科拉超深钻孔”:一个雄心勃勃的科学探索

首先,我们要知道,苏联进行科拉超深钻孔的动机并非“征服地心”这样的科幻设想,而是出于纯粹的科学研究目的。在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国家实力展示的重要一环,而地球物理学研究是当时一个非常前沿和重要的领域。科学家们渴望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物质组成、温度压力状况,以及那里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始于1970年,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摩尔曼斯克州,靠近巴伦支海。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钻探到地壳的深处,以获取关于地球内部的宝贵数据。要知道,当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地震波等间接观测。直接获取地壳深处的岩石样本,可以极大地推进我们对地球形成、板块构造、地热等方面的认识。

钻探的艰难与辉煌

钻探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挑战。当时的钻探技术远不如现在,要钻透坚硬的花岗岩、玄武岩等岩层,并且在越来越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工作,简直是“蜀道难”。

技术难题: 钻头磨损很快,需要频繁更换。钻杆在高压高温下容易变形甚至断裂。同时,为了将钻屑运上来,需要复杂的循环系统。
惊人的深度: 尽管困难重重,苏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最终在1989年达到了12,262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在当时是世界之最,并且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记录。
科学发现: 科拉超深钻孔带来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
温度异常: 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比预期的要高得多。在12公里深度,温度已经达到了180摄氏度,远超模型预测。这引发了对地热流的新认识。
地壳结构: 钻孔样品显示,地壳并非均匀的岩层,而是存在复杂的变质带和“不连续面”。
古老生命迹象: 在数公里深的岩石中,科学家们发现了30多亿年前的单细胞生命化石,这表明生命可以在极端的地下环境中生存,大大拓展了我们对生命存在条件的认知。
水层的发现: 在约10公里深处,钻探到了一个富含氢和氦的水层,这可能是地下水在极高压力下形成的。

为什么停止了?“没有继续挖地心”的真相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项目后来停止了呢?这并不是因为苏联“挖不动了”或者“放弃了”,而是有几个综合的原因:

1. 技术极限与成本: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深度的增加,钻探变得越来越困难。越往深处,岩石越坚硬,温度和压力越高,对设备的损耗也越大,成本也随之飞涨。要继续向下钻探,需要全新的、更先进的钻探技术和设备,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巨大的挑战。
2. 经济困难: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财政极其紧张。像科拉超深钻孔这样耗资巨大的科学项目,自然会面临被削减或终止的风险。政治和经济的动荡,最终让这个项目失去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3. 科学目标的调整: 许多重要的科学目标,如了解地壳结构、温度分布,以及发现地下生命,都已经通过现有的深度获得了大量数据。虽然继续向下钻探仍然有科学价值,但优先级和紧迫性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4. 设备损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钻探设备也承受了巨大的损耗,最终在某个阶段发生了无法修复的设备故障,使得继续钻探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项目结束后的情况

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在1992年左右被正式停止。钻孔井口被封存,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岩石样本仍然是宝贵的科学财富,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研究和分析。

总结一下:

苏联停止的不是“挖地心”,而是“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停止的主要原因并非技术上的绝对不可能,而是技术难度、巨额成本、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动荡,以及科学研究的优先级调整。这个项目是人类探索地球科学史上的一个壮举,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奥秘,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它的停止,更像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科学项目在现实条件下的无奈选择。

这个项目的故事,充满了那个时代对科学的狂热追求,也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它不是一个“失败”的项目,而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达到了其主要科学目标,但最终因现实原因不得不暂停的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示一下所有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那个地面上的大坑不是钻井!不是钻井!不是钻井!

写了12226的金属盖子才是!但它的深度却不是12226,而是12262。这才是一口钻井的样子,直径不会超过一个脸盆!!!

不要轻易相信你在中文互联网搜出来的科拉超深钻井的照片!十张里面有八张都是俄罗斯的Mir钻石矿坑,即前两图中的露天大坑!


这已经不是百度不百度的问题了,而是一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耻辱。

然后,第二点,12262米深的科拉超深钻井仍然是人类打过的最深的井。有些资料会告诉你,它被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几个井超过了,那是扯淡——后面超过它的井,仅是井身长度超过了,它们是斜井,垂直深度不超三千米。

第三,很多人在评论区里说为什么盖子上写的12226而你的文字里说的是12262。

统一回复:敢不敢自己查一下它的深度到底是多少?求证精神没有吗?质疑精神没有吗?我说那张金属井盖图的深度是错的你信吗?你为什么信呢?你怎么知道我没有骗你呢?你说你很忙?那你为什么有空刷知乎来评论区里说文字与图片不一样而不去花两分钟查一下呢?

活该被钻石矿坑骗,对不对。

7456


这个答案本来就没有在答题,只是指出包括图片内的,关于世界最深钻井问题上的存在的常见错误:

1.kola超深钻井SG-3井的测量深度(MD)是12869米,出自文献:

【Allen F, Tooms P, Conran G, et al. Extended-reach drilling: breaking the 10-km barrier[J]. Oilfield Review, 1997, 9(4): 32-47】.

2.它的真实垂直深度(TVD)是12262m,那个井盖上写的12226是错误的。出自文献【Gelfgat M Y, Vakhrushev A V, Basovich D, et al. Aluminium Pipes-a Viable Solution to Boos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ology[C]//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9.】,类似的文献还有N多。

3.它依然是世界上“真实垂直深度”最深的钻井,但它的“测量深度”已经被一些井超过了,其中包括俄罗斯库页岛的OP-11井,测量深度达到了12345m(MD),但真实垂直深度(TVD)只有1784m,它是一口大斜井。出自文献:【Wilson A. Pushing the Extended-Reach Envelope: Drilling a Record-Reach Well[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 2012, 64(05): 118-1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停止深层钻探地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掺杂了一些误解。需要明确的是,苏联并没有进行过“钻探地心”的计划,他们真正进行的是一项名为“科拉超深钻孔”(Kola Superdeep Borehole)的科学项目。这个项目非常了不起,但它并不是为了钻探到地球的中心。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
  • 回答
    最近在苏州发生的一件事,着实让人挺关注的。一位店主,因为顾客闻了肉串,当着人家的面就把那串肉串给丢了,还撂下一句:“不卫生,不放心可以不吃。”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挺大的。咱们先别急着站队,仔细捋一捋这事儿。从店主角度来说,他的做法可以理解,但也有些极端。 维护食品.............
  • 回答
    在苏联斯大林时期,尤其是1925年至1953年这段时间,乃至斯大林死后权力斗争的时期,成为一名公务员,想要保住性命,甚至在体制内生存下来,绝非易事。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敏感度、谨慎的态度、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些运气。这篇文章将尽量详细地剖析,如何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扮演一个“不被枪毙”的苏联公务员.............
  • 回答
    璀璨星辰与暗影重重:前苏联的文艺成就及其世界地位谈及前苏联的文艺,这无疑是一片既璀璨又复杂的天空,其成就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伴随着深刻的反思。在20世纪的世界文艺版图上,苏联的文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其风格、思想和影响力,无愧于“巨擘”之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笼罩在.............
  • 回答
    苏联的改革,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推行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之所以没有采取“试点”的方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涉及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固有特点、领导层的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国内外的复杂局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高度集权和统一性。苏联的运作模式.............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刷新亚洲纪录,获得小组第一晋级决赛。决赛中,他以9秒98获得第六名。而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平了世界纪录。很多人觉得苏炳添第六名的声援比刘翔第一名的声援更宏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变迁与大众.............
  • 回答
    苏联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确实充满了动荡与挑战,这一点是历史的共识。要实现“平稳”转型,而非“动荡不安”,这是一个极具难度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苏联体制的核心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以下将尝试从多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当时可能采取的“平稳转型”策略,虽然历史已然过去,这些也更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和对现有理.............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当年要是没能拿下苏27,那咱们空军的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想想看,那时候咱们的国土防空压力有多大?老掉牙的歼7、歼8,虽然也尽力了,但在面对日渐现代化的西方空军,尤其是在电子对抗和信息能力上,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要是苏27没进来,那这代差就更没法弥补了。咱们的空军部队很可能还得继续依赖那些“二代机”,.............
  • 回答
    3 月 31 日苏州黄埭发生的这起车祸,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据报道,一名行人不幸当场身亡,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也再次敲响了我们道路交通安全的警钟。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一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幸撞上了一名行人,而且后果是如此严重,导致了生命的逝去。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
  • 回答
    1945年的美国,即便拥有原子弹,也无法保证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而美国的实力,尽管如日中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并且拥有了原子弹这个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
  • 回答
    苏联大清洗是否必然,以及当时的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一、苏联大清洗的“必然性”之争关于大清洗的必然性,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 认为大清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的观点: 斯大林个人性格与权力巩固的驱动: 这是最常见.............
  • 回答
    提起苏联的坦克发动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标志性的“V型”发动机。但说起发动机的布局,苏联坦克却走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道路——横置布局。这项设计在二战期间的苏联坦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T34、KV系列以及IS系列重型坦克。那么,这种横置布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和劣势?在当.............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在苏联百万大军陈兵百万、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严峻时刻,我们面临的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劣势,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存亡的生死考验。三北地区,广袤而复杂,确实带来了独特的防御挑战。但恰恰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战略上的深邃思考和坚定决心。一、 战略基点的确立:人民战争与全民国防在极端军事压力下,我们最根.............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要详细比较当年的苏联和现在的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国际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会尽量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这种异同。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 当年的苏联(以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代表,约19641982年):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大,也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要说美国会不会像苏联一样解体,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我们得把摊子铺开,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解体”是怎么回事。苏联不是一夜之间垮掉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归结为几点:1. 体制僵化与经济停滞:计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