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5年的美国,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吗?

回答
1945年的美国,即便拥有原子弹,也无法保证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而美国的实力,尽管如日中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并且拥有了原子弹这个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武器。但在1945年,原子弹的使用范围和毁灭性虽然令人震惊,但要以此为基础推演“统一全球”的逻辑,则显得过于单薄。苏联,作为经历过惨烈卫国战争并伤亡数千万的庞然大国,其军事潜力不容小觑。他们拥有规模庞大的陆军,在欧洲战场上证明了其坚韧的战斗力和残酷的战争意志。即使苏联当时没有原子弹,他们可以通过庞大的人力和资源,采取消耗战、游击战等多种方式来抵御任何侵略。而且,原子弹的有效投送能力在当时仍然受到限制,其使用也会伴随着巨大的道义和政治风险,美国是否敢于在没有任何战略缓冲的情况下,就此对苏联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战争,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全球统一的构想,在1945年这个时间点,其可行性更是微乎其微。二战刚刚结束,世界满目疮痍,各国百废待兴。曾经的殖民帝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尚未完全解体,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等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其主要的战略重心仍然放在战后重建和欧洲的稳定上。要同时应对一个强大的苏联,并且还要去“统一”全球,这在后勤、政治、经济和人员方面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球范围内的反抗,无论是来自对美国霸权的抵制,还是对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追随,都会让美国的统一计划寸步难行。

再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鸿沟是巨大的。1945年的美国,虽然以民主自由为旗帜,但其全球战略的制定,也夹杂着对共产主义蔓延的深深忧虑。而苏联,则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和国家体系,在当时的世界上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美国若想“统一全球”,就意味着需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并且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模式。这不仅会遭到苏联的殊死抵抗,也会让世界上许多国家望而却步。即使在战后初期的盟友之间,对于战后世界的秩序也存在着不同的设想。

最后,经济和资源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虽然美国经济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要维持一场全球性的征服和统治,需要耗费天文数字的资源。而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在那时普遍不容乐观。美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重建欧洲、稳定亚洲,同时还要承担军事上的开销,这会对其国内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全球统一,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而非现实可行的目标。

总而言之,1945年的美国,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新出现的核武器,但要以此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推测。当时的国际环境、军事技术、政治格局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都使得这样的目标遥不可及。世界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变革时期,未来的冷战格局,也恰恰证明了这种“统一全球”的设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多么不切实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尽管美国当时因为占据了全球一半工业和42%的经济可以豪迈地对其他国家说“你们一起上,我赶时间”,但这仅仅限于纸面生产数据上的对比,并不能说明美国有足够能力统一全球

二战时期美国在经济层面上赢的并不轻松,在自己最晚参与战争,使用大量拉丁美洲廉价劳力参与工厂生产,且对德主力恶战基本是苏联和英国啃下来的基础上,自己还发了一大笔战争财的基础之上,军费总开支2609亿美元,赤字膨胀了2097.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4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罗斯福新政八年赤字增量的八倍还多(1933-1940年,美国政府各种修基建发补贴赤字增量不过234.8亿)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941年的37.8%飙升至1945年的113.4%,绝对值增加528.3%

当时的美元什么购买力?举两个例子,1937年5月开通,花费四年五个月修建的当时世界最强基建-金门大桥,造价3350万美元

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102层,381米结构高度的帝国大厦,造价4094万美元

1930-1949年美国gdp

战争投资下的货币滥发亦导致通货膨胀蔓延,1940年-1945年,美元在美国国内的购买力下降了22%,战后因为战争债券的集中兑现,又导致了持续三年的高通胀-到1948年,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又缩水了四分之一,比起1940年下降了近42%

和今天信用货币时代的债务不一样,当时美国实行的是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1美元=0.888671克纯金)的金块本位制,战争打出去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这种情况下出现主权违约,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尽管美国储备了那个时候世界70%的黄金,达到了21770吨,是现在的2.5倍以上,但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标准换算下来,不过193亿4637万美元,这一点钱甚至不足以支付二战期间扩张出来的债务的十分之一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整整26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政府赤字仅增加了1394.48亿美元,仅为1941-1945年赤字增量的66.5%,绝对值增量也仅有53.9%,而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仅1971-1976年,美国的赤字增量就达到了2223.03亿美元,绝对值增量达到了55.8%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对手苏联的力量

纸面上,1941-1945年苏联军事开支5824亿卢布,按5.3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计算为1099亿美元,约为美国的42%。

但是如果把这些军费带入当时的武器价格和生产能力,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了

手枪:1942年一支TT-33手枪的造价是45卢布,合8.5美元,一支M1911A1手枪的造价是15美元

步枪:1942年,一支莫辛纳甘91/30步枪的造价是98卢布,合18.5美元(1945年下降到70卢布,13.2美元)一支SVT-40是337卢布,合63.6美元,同时期,一支春田M1903A3步枪的价格是42美元,一支加兰德M1步枪的价格是83美元(1945年下降到31美元)一支M1卡宾枪的价格是45美元

冲锋枪:1942年,一支波波沙冲锋枪的造价为142卢布,合26.8美元,后期使用冲压件的PPS-43造价70卢布,合13.2美元,美军在二战中使用的汤姆逊冲锋枪,M1/M1A1型1942年采购价格为70美元,1944年为45美元,M3/M3A1冲锋枪为15美元

机枪:一支DP28轻机枪的价格为494卢布,合93.2美元,一支SG43重机枪的价格为1471卢布,合277.5美元,一挺dshk的价格为3984卢布,合751.7美元,一支BAR自动步枪的价格为319美元,一挺M1919A4重机枪的价格579美元,一挺M2重机枪价格1560美元

坦克:T-34-85的价格为14.3万卢布,合2.7万美元,IS-2坦克的价格为26.44万卢布,合4.99万美元,谢尔曼坦克的价格为4.45万-6.46万美元,M26潘兴坦克的价格为8.33万美元。

飞机:La7战斗机造价13.76万卢布,合2.6万美元,P51战斗机造价5.1万美元。

(海军美苏对比没啥意义,因为如果进攻方是美国,那么战争会在陆地和空中爆发)

苏联的武器价格,平均只有美国的一半,如果考虑工时,性价比因素,则二战时期,苏联单位军费使用效率比起美国要多出两倍以上,整体效率达到美国的80%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5年的美国,即便拥有原子弹,也无法保证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而美国的实力,尽管如日中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并且拥有了原子弹这个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把“现在的日本”和“1945年的美国”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带有一种穿越和假设的色彩。毕竟,两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技术水平、军事理论以及国际环境都有天壤之别。我们先来看看“1945年的美国”是个什么状态:1945年的美国,刚刚取得了第二.............
  • 回答
    1945年夏,太平洋战场已接近尾声,但日本法西斯帝国顽固抵抗的决心依旧,丝毫没有投降的迹象。在欧洲战场结束后,美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了对日作战上。当时,盟军参谋部预估,如果强行登陆日本本土,将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无论是在士兵伤亡还是在平民伤亡方面,都可能是一场难以想象的浩劫。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总统杜.............
  • 回答
    1945年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背后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成果,以及一系列国际政治因素和中国外交努力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牺牲:这是中国能够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最根本原因。 坚持抗战的持久性: 中.............
  • 回答
    1945年重庆谈判,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如果那份来之不易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能够真正被双方恪守,中国历史的轨迹,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或许是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这意味着,1946年内战爆发的烈火,也许不会那样迅速、那样猛烈地燃起.............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1945年4月,柏林已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苏军钢铁洪流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摇摇欲坠。希特勒在这个绝望的时刻,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他那套脱离现实的军事幻想。然而,即便是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他能采取一些更务实、更勇敢的策略,或许还有一丝守住柏林的可能。但这机会渺茫,因为战争的走向和德国.............
  • 回答
    1945年,中国有没有实力独立打败日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制约因素和潜在的可能性。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军事方面: 尽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与日军相比,无论是在装备、.............
  • 回答
    1945年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弹,一颗是“小男孩”(Little Boy),另一颗是“胖子”(Fat Man)。这两颗原子弹分别于8月6日和8月9日被投放在了广岛和长崎。为什么没有选择东京,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地理、心理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政治和心理层面的考量: 日本天皇的象征意义与保留的可.............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具想象力但可能性渺茫的假设。我们来仔细推演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和“作战环境”。1945年的苏军 兵力构成与规模: 1945年5月,苏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陆军之一。他们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了数百万的兵力,精锐部队众多,例如近卫军坦克集团军、步兵军等。 .............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饱经风霜、身心俱疲的希特勒,在一股难以置信的力量作用下,身体猛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当他踉跄着站稳,眼前的一切让他大脑一片空白——没有了断壁残垣,没有了硝烟弥漫,取而代之的是柏林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穿着他熟悉但久违了风格的服饰,脸上写满了他对那个年代的渴望。1945年的他,就这样鬼使.............
  • 回答
    好嘞,各位看官,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二战这玩意儿,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真刀真枪的干。要说谁家兵器造得多,那还得看这几位“大佬”。咱们就瞅瞅从1940年到1945这几年,主要的几个国家,都憋了啥“大件儿”,造了多少货。一、 轴心国阵营:德国和日本这哥俩,虽然都有点“愣头青”的意思,但武器生产起来,也是不.............
  • 回答
    从1871年统一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的外交关系和政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变,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的权力政治教科书,充满了野心、算计、误判,最终走向了毁灭。这段时期,德国从一个新生的、令人瞩目的欧洲强国,一步步走向了两个世界大战的深渊。第一阶段: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与欧洲均势(18711890)1.............
  • 回答
    1931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称作“昭和恐慌”到“太平洋战争”的年代,对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而言,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变迁、挑战和磨难。这是一个国家从经济危机走向全面战争,再到最终战败的艰难历程,每一个日本家庭,无论贫富,都深深地烙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痕迹。昭和恐慌的阴影与初步的工业化1931年,.............
  • 回答
    说到日本在 1944 年到 1945 年这个“强弩之末”的时期,为什么还能表现出如此顽强的抵抗,甚至可以说是“猛”劲十足,这背后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垂死挣扎”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得把那个时期的日本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得明白一点,日本人骨子里那种.............
  • 回答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提升幅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提升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跃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细细道来。一、 工业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自动化、精细化与规模化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虽.............
  • 回答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占领时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确实留下了一些复杂的影响。虽然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剥削,但从某些特定角度审视,也能看到一些并未被战争阴影完全掩盖的“积极”痕迹,尽管这些贡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与当地人民的福祉并不完全一致。经济方面:在经济层面,日本的统治.............
  • 回答
    要说现在量产的炸药和1945年相比,威力差别有多大,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强了很多”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以及对爆炸机理更深入的理解。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炸药这东西的核心是能量密度和爆炸速度。能量密度决定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炸药能释放多少能量,爆炸速度则关系到能.............
  • 回答
    1945年8月9日,长崎的天空依旧阴沉。当日军情报部门收到“小男孩”在广岛造成的毁灭性信息时,一种难以置信的恐慌和错愕在军方高层蔓延。然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广岛事件”的日本陆军和海军来说,将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完全消化吸收,并在短时间内准确评估其潜在威胁,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挑战。如果,仅仅是.............
  • 回答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参与了对日作战和接受日军投降的任务。苏联军队在东北的驻留期間,确实发生了一些对当地居民造成困扰的事件,但对于“严重骚扰”的程度和普遍性,历史学界和当事人回忆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和侧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复杂性。这是一场世界大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