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5年的中国为什么可以成为常任理事国?

回答
1945年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背后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成果,以及一系列国际政治因素和中国外交努力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牺牲:

这是中国能够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最根本原因。

坚持抗战的持久性: 中国是第一个对法西斯主义宣战的国家,抗日战争从1937年全面爆发,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长达八年。在这八年中,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承担了绝大部分日军的兵力。
巨大的牺牲与消耗: 在长期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据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以上,其中军人伤亡约800万。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国家财产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以上(以1945年币值计算)。中国军队以简陋的武器装备,牵制了日军数量庞大的陆军,极大地减轻了其他盟国的压力。
战略意义: 中国战场的存在,使得日本无法全力西进,也无法将其陆军主力投入到其他战场。中国的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同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国际形象的提升: 尽管中国在战争初期面临诸多困难,但其顽强的抵抗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赞誉。尤其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正式与美、英、苏成为同盟国,共同对抗轴心国。

二、 同盟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与谈判:

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的建立,是二战期间同盟国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进行构想的产物。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随着战争的深入,美、英、苏、中等国逐渐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四国不仅在军事上协同作战,也在政治上开始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
雅尔塔会议的关键作用: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是联合国成立前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在这次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就战后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组织原则。
五大国的地位确立: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就确定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由这三个国家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组成。当时,中国被普遍认为是与美、苏、英并列的“主要国家”之一,承担着牵制日本的重任。
“五大国”概念的出现: 罗斯福总统本人就曾提出“四大国”(美、苏、英、中)或“五大国”(加上法国)作为世界警察的构想。他认为这几个大国在战后应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特殊责任。尽管法国的地位在当时存在一些争议,但最终也被纳入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制衡其他国家。

三、 中国的外交努力与争取:

除了上述的客观贡献,中国在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

国民政府的积极参与: 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执政者,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积极参与了所有关于联合国筹建的会议和谈判,包括德黑兰会议、莫斯科外长会议以及雅尔塔会议后的旧金山制宪会议。
“四强”或“五强”的地位主张: 中国一直积极地在国际场合强调自己作为战胜国的地位以及其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并明确主张在新的国际组织中应拥有重要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与盟国的关系: 中国与美国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美国总统罗斯福尤其重视中国的地位,认为中国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对其战后世界格局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也维持了基本的合作关系。
签署《联合国宣言》与参加旧金山会议: 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同盟国之一,率先签署了《联合国宣言》,表明了其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旧金山会议),中国作为发起国之一,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章程起草和讨论,并与其他四大国一同确立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四、 国际政治的现实考量:

在确定常任理事国席位时,也有一些现实政治的考量。

权力分配的需要: 联合国作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其核心权力机构安理会的组成,需要反映战后世界的主要力量格局。将几个主要战胜国纳入常任理事国,可以更好地平衡国际力量,并确保其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承诺和能力。
安抚与承认: 确立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也是对中国在战争中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承认,并寄希望于中国能在战后承担起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责任。

总结:

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直接结果。它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胜利象征,也是美、苏、英等主要同盟国对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认可。这一地位的获得,是中国外交努力、国际政治现实以及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秩序共同构想的产物。它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在接下来的国内局势变动中,中国常任理事国的代表权一度出现了波折(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但其在1945年获得这一席位是历史和事实的明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

我记得差不多的问题好像几个月前刚刚在quora上被人提过

最后回答逐渐转进到对法国的批斗上,因为一帮老外总结了半天,发现最没资格入五常的是法兰西……

中国单就法西斯军队杀伤数来说我记得好像当时看老外总结是仅次苏美排名第三,牺牲数是第二,单纯论杀伤牺牲数字所形成的二战贡献值比英国还高,而法国基本就没有贡献,全程拖后腿……

所以当时quora上的问题到最后就变成了“不如我们来讨论下为毛法国能成为五常”

user avatar

二战前美国跟现在中国差不多,真心没有铁杆。国府作为二战前就上了美国这艘船的铁杆亲美派,中美在当时确实是有些超越利益层面的感情存在。

而且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当时看来并不特别值钱,美国有理由认为自己给的溢价并不大。

要知道,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下一次大战并不遥远,没有人会认为联合国体制能延续七十余年。

常任理事国的保质期在当时看来也就是二十年,美国为了能拉拢住中国这个盟友的“适度溢价”,给出的价码其实是二十年常任理事国期权。而不是现实中的七十年,甚至是永久期权。。。。

更何况在当时来看,这二十年中,美国几乎不可能对中国失去足够控制力。所以一个常任理事国席位,既能忽悠中国卖命,又不会对美国利益造成任何损害。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白赚,当时美国佬心里那个美啊。。。。。。

user avatar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的军事实力恐怕真的是世界前五。除了美苏英,我不知还有哪个国家军事上肯定强于中国。甚至英国是否强于中国恐怕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user avatar

问问题之前,应该自己去搜索一下有没有人问过类似问题。

比如你看我下面这个9000多赞的回答。

我把这个答案里的主要内容直接复制过来吧:

其实1945年中国就获得联合国五常席位的理由在我们今天看很不充分,但是在当时看是有充足理由的,连法国加入五常受到的反对声都比中国大。

首先联合国的成立就是雅尔塔体系的成果与延续,是美英苏三国为了保证战后势力版图互相确认,三国享受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果实的基石。

同时安理会设置的初衷是避免国联当年玩过家家的错误,日本德国说退出就退出,结果导致国联的国际调停作用完全失效,在短短20多年之内,人类就面临两次世界大战,这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巨大的损毁与讽刺。为了使得安理会这个机构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约束力,安理会必须有几个数一数二的大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坐镇。(虽然日后美国苏联多次绕开安理会,五大流氓把安理会决议草案当擦屁股纸的事层出不穷)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具有否决权的提法是苏联人提出的,这是五大流氓之所以被称为流氓的原因。苏联的说法很冠冕堂皇,为了避免大国之间再度发生悲剧性的对抗,要求必须保持大国一致,实际上是苏联人担心自己在安理会由于意识形态阵营问题被架空所提出的。

在了解了这些先决条件下,中国为什么会被拉入联合国五常就很好解释了。

首先,当时世界上独立的国家就没有多少个,今天谋求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印度尚未完全独立,日本、德国是战败国一边玩蛋去,巴西远在南美,二战都没怎么出力,凭什么在雅尔塔体系里享受胜利果实?

其他你能数出来世界上排的上号的国家,小强以色列,没独立,一系列阿拉伯国家,中东那阵还没那么多石油,巴基斯坦,没独立,韩国,没独立。西班牙,意大利,法西斯残余,也不行,其他国家,你还能说得上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这就好比青梅煮酒,先说了几个好歹能算是枭雄,被一一否决掉后越说越没溜儿了,你说除了中国还能谁上?

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包括第十八集团军,陆军实力世界第三,空军实力世界第四,远比二次世界大战先投降的破落户法国为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一直是反法西斯主战场,虽然战绩差强人意吧,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像法国那样投降,已经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贡献了。

其实最早苏联谋求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只有美英苏三国,也就是雅尔塔三巨头,如果是这种情况,中国确实拿不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算盘打的也精,这样在安理会里以1抗2,在部分事务上,英美面和心不合,苏联搞不好还能拉拢英国一起坑美国,美国从其中品出味来,就一定要求拉中国入常。一来当时中国深受美国影响,从1943年开罗会议开始,美国就一直许给中国四强地位,表示:你只要肯跟着我好好干!我就武装你,到时候干挺了日本,东北台湾光复自不必说,琉球也归你,整个亚洲你给我罩着,朝鲜日本给你当小弟,盯紧了苏联,这样吼不吼啊?钓鱼岛也正是在开罗会议上被明确划入中国势力范围内的。

常凯申虽不如()你们都崇拜但知乎小管家要求我和谐的那位)大才,但是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看美国给这么大个果子也没有傻到一口吞下去(不敢要琉球是败笔),再加上44年全球对法西斯的反攻浪潮中,中国玩了出丢人的豫桂湘大溃败,让苏联英国人瞧不起,连美国人面子都下不来台。所以在45年中国入常的道路上就受到了很大阻挠,但最大的阻力并不是苏联人,而是英国人,英国打心眼里看不起当时中国的实力。

也确实不怪人家狗眼看人低,连我们自己今天也如同题主一样问出,中国怎么变成联合国五常的。最后是美英苏进行了新一轮的PY交易,接受了英国提出的一个新方案,那就是把法国也拉进来,这样英国在欧洲传统事务上可以和法国狼狈为奸,甚至可以违逆美国,而美国有中国这个小弟更是不怕你们玩阴谋,苏联人更混不吝了,本来三家子开会,你们两个要联合对付我我可很难受,现在五家开会,你们会合纵,我还会连横呢,何况否决权这玩意儿,谁用谁知道啊。

在一系列PY交易,各国利益布局到位后,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终于开张了,而中国自1945年就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席位,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 自开罗会议,雅尔塔体系一系列地缘政治以及大国PY交易的延续。

第二 感谢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让我们虽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但依然是一个大国。

第三 致敬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危亡流血流汗的先烈们,我们没有亡,所以我们有了再度崛起的资本!

user avatar

你要知道,当时亚洲独立国家就中国日本泰国,全世界国家也只有几十个…


德国日本意大利土耳其墨西哥啥的肯定不能入选

中国在剩下的里边,还是不错的



可惜后来一下子独立成立了一百多个国家

害得国足排名一下子掉了一百多位…


苏联解体,多了几个国家,哗啦啦,又掉了

南斯拉夫内战,多了几个国家,哗啦啦,又掉了


作为五常,可不能再让世界动乱了,不然名次还得往下掉啊

user avatar

1940年下半年的民国政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

一个是德意日轴心国,由于在此之前,德国迅速征服西欧,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关注。

这其中最迫不及待的就是日本,它仅用了20天时间商讨就宣告签订德意日同盟条约。此时德国风头正盛,整个欧洲无人匹敌。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个选择上行趋势十分明显。

另一个是英美及后来的同盟国,这个选择的前身是英法同盟,但是由于1940年夏天法国战败,英国独自固守英伦三岛,美苏都还在隔岸观火。因此,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前景黯淡。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正确的选择,对于中国的抗战前途乃至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


▲日本加入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仪式现场图


一、德国的“邀请”

轴心国集团率先劝说中国政府加入轴心国。1940年11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告知中国驻德大使陈介,德国想要调停中日战争。里宾特洛甫宣称,欧洲战争最多拖到1941年春天就会有一个了断。

如果中国还不赶快与日本谈和,那么轴心国集团就会承认汪精卫的南京政府。而且,随着中国抗战局势的持续恶化,英美所承诺的援助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要中国愿意与日本谈和,甚至加入轴心国阵营,那么德国愿意做出保证,日本必定会言而有信、履行和约。

当时,在国民政府高层,有很多政要都建议中国与德国结成盟友,比如孙科、张群、王宠惠、朱家骅、齐峻等等。

在民间,亲德的言论也很有市场,有些学者甚至在昆明创办了一份名为《战国策》的杂志,大肆宣扬德国的成就。一向客观中立的《大公报》在当时也刊登了很多明显亲德的文章。

这些政要和学者的亲德言论,并非是因为他们钦慕德国法西斯的价值观,而是由于英美等所谓的民主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漠然无视和落井下石,伤透了他们的心。

尤其是英国,在1940年7月份还威胁中国,如果中国拒绝对日和谈,那么英国将无法保证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

而当中国政府拒绝了英国的胁迫后,英国居然还真的就关闭了缅甸路。面对这种困境,蒋介石在7月18日的日记中给自己打气,“余以四川为中心,尚有百万基本军队,倭其奈我何?”

日本见英国的劝说不起作用,就转而去求德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德国当然也希望日本能够从中国战场尽快抽身,帮助德国一起对苏或对英美开战,减轻德国的外部压力,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出面邀请中国加入轴心国阵营的动机。



▲抗战前德国帮助中国建立的德械师

说完轴心国,我们再来看另一边的英美,它们之间只有着松散的友好关系。

丘吉尔向美国请求军事援助,罗斯福也只是开了很多空头支票。1940年上半年,在纳粹德国凌厉的攻势下,法国迅速投降,西欧彻底沦陷,使得英国此时自身难保。

而美国政府由于受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约束,短期来看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作为。

此时的蒋介石,面对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是应该听从孙科等人的建议,对日和谈,然后加入轴心国阵营,还是坚持拒绝对日和谈,选择站在不靠谱的英美的一边?

二、中国的抉择

事实上,自1937年中日开战以来,蒋介石并没有没有完全拒绝与日本和谈。甚至在1938年底之前,主和派还可以在政府内部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蒋介石同意和谈的条件是,日本必须无条件的放弃七七事变以来的全部侵略成果,而且必须重申保证尊重中国领土和行政权的完整,否则免谈

蒋介石的强硬态度让汪精卫等人感到深深的绝望,他们认为只要蒋介石还在领导国民政府,中日之间就完全没有和平的希望。

况且,好不容易吃到嘴里的肉,要全部吐出来,日本人当然不可能接受。

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他1940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分析日本的处境,“以其所牺牲,获得占领与惨淡苦痛所经营(土地、物资、事业、努力)之锦绣美丽之中华,如何能随便轻易而放弃,而归还于我焉?”

所以,中日和谈,必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

不过迫于形势,日本人没有放弃迫使民国政府签订合约的奢望。因为日本原以为很快就可以打垮民国政府,逼迫民国政府绝望,丧失抵抗意志,然后会跟日本签订一个类似于《马关条约》那样的条约。

但是天不遂人愿,侵华战争打了好几年,民国政府并没有被打垮,这使得日本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长期的战争,在不断的透支着日本极其有限的国力。加上日本在诺门坎冲突中被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吊打,导致日本政府的不安全感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日本四处出动,张罗调停战争。他们先后游说意大利出面调停、英国出面调停、德国出面调停、美国出面调停,上下乱窜,忙的不亦乐乎。但是,这些国家的调停工作无一例外都碰到了一鼻子的灰。

诚如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所言,和平比战争要困难一百倍,因为和平只能牺牲受害者,但是并不能满足侵略者。

胡适还警告美国政府,任何日本可以可以接受的和平,都不可能是一个公平的和平,而只能是一个远东慕尼黑协定的翻版,只能严重伤害美国的声望。


▲轴心国集团宣传画

除此之外,蒋介石等人拒绝加入轴心国集团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原因。

其一,蒋介石并不看好德国未来的发展。

早在1939年4月,蒋介石就已经意识到德国有问题,他在日记中认定希特勒骄兵必败,“希脱勒演说骄矜得意,目无世界,其败焉必矣”。德国入侵波兰后,蒋介石又对波兰人民表示同情,“希脱勒之肉其足食乎?”

其二蒋介石反驳孙科的一个理由,就是德国是陆军强国,但并非海军强国。

如果与德国结盟,德国的海军势力是根本无法进入太平洋地区协助中国的。

而美国和苏联的基本国策都是反日,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则美国重整军备后,必然会让日本落于下风。

其三轴心国同盟的形成,使得美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丘吉尔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曾对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说,轴心国的成立使得国际局势大为明朗,也使得美国孤立主义分子气焰大受打击。

也就是说,美国一旦增加军备投入,则未来局势可能发生剧变。

其四,蒋介石在日记中分析,苏联为了防止中国加入轴心国阵营而完成对苏联的包围,很有可能会加大对延安的支持力度。

蒋介石对延安充满了戒心,他怎么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呢?所以蒋介石当然要果断的拒绝德国的邀请。只要苏联愿意,中国应该特别强调中苏关系。

所以,蒋介石在1940年10月31日的日记中针对日、德、意三国同盟以后的局势做出决策,其中,“中倭媾和为“下策”。

以倭对华侵略之野心,及其对中国积极移民之状况,绝非一纸和约所能令其履行与撤兵;而且世界战争未了之前,何能使其对海南岛等沿海岛屿之交还?我能巩固西北与西南之根据地,倭寇亦无力西侵”。

第二天,他又正式提出了一份文件——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目的是联合英美共同对抗日本。他还把自己的方案告知德国,借此打消德国的妄想。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蒋介石的选择非常正确。虽然当时在汪精卫等人看来,蒋介石无疑是陷入了中国必胜的幻想世界中执迷不悟。



▲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仪式现场图

三、日本的抉择

相比较中国当时的谨慎,日本在就显得太急功近利,以至于当轴心国集团成立后,蒋介石嘲笑日本军人的愚蠢,竟然妄图运用德国力量说服中国政府终止抗战。

其实,蒋介石不应该只嘲笑日本的少壮军人。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官领袖,如首相近卫文麿、外相松冈洋右等,都积极推动日本加入德意同盟。

例如1940年7月,近卫文麿组建新内阁时,松冈向近卫文麿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敦促日本政府利用德国在欧洲肯定会获胜的有利形势,来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不过,蒋介石的总体判断没有错,日本仓促间加入轴心国,极大的恶化了它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将自己绑上了纳粹德国的战车。被套牢后的日本,以后只能跟着纳粹德国同生共死,再无转圜腾挪的余地。



▲三国同盟成立,日本驻德大使馆举行庆祝仪式

日本选择加入轴心国,还不算最糟糕的决策。最糟糕的是,日本既然加入了轴心国同盟,却还想着和英美眉来眼去。

轴心国协定成立后,松冈洋右还在幻想日本将在取得苏美理解的基础上,在亚洲建立霸权。

国际政治有时候不允许你左右逢源,尤其是图穷匕见,刺刀见红的时候。

一方面,日本看到德国轻而易举的就打败英法联军,攻陷西欧,就迫不及待的与德意结盟,生怕结盟晚了就分享不到胜利果实,一方面同时又寻求跟美英达成妥协,尽量避免双方撕破脸皮。

日本盘算着两边都讨好,两边都不得罪,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在当时这场大国的博弈游戏中,没有中间地带。

既然你已经加入了轴心国,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已经站在了英美的对立面,再无自由腾挪的空间。从此,日本的命运将会更加紧密地同德国的现实和潜在对手,尤其是美国的政策与战略联系到一起。



▲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

1940年下半年的民国政府,没有像日本那样,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弊。

战后,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且还从一个贫弱无力的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四强”之一,并且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

中国从此由一个世界舞台上不起眼的小配角,正式走向舞台的中央。

蒋介石一生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这个决定中国未来的抉择值得尊敬。

user avatar

一直拉中国进入五常的是美国,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中国叫中华民国,领袖是蒋介石。中共的延安政权只是中华民国领导下的一个地方政权,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地位可以忽略不计。

而当时美国和中华民国政府已经签订和正在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将保证中华民国将是处于美国绝对可以控制的政权,美军可以自由出入中国,美国资本家已经正在着手进行中国的战后重建,美国资本将在中国有着绝对控制地位,中国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将建立起和美国几乎一样意识形态的政权,中华民国已经是美国的设计的处于美国仆从国的地位,就单纯从同盟国的观点来看,对于美国来说,当时的中国比英国还要可靠,一个全方位受美国控制的中国政府,本身就是美国一直追求的全球战略目标,把中国带进联合国,将极大的增强美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蒋介石政府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对美国的归属感,也使得美国相信,将中国定为五常之一,绝对是睿智的决定。

而对于苏联来说,斯大林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关系极好,苏联在二战期间对于国民政府的资助和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苏联并不觉得中国会是一个对手,只是一个弱势政府,与其自己将来在联合国中独立面对意识形态完全不一致的美英法,至少中国不用那么担心,总比那几家好些。

有了苏联和美国的首肯,英国的反对作用不大,经过2战,英国本身的实力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也没多大实力反对。而法国自己也是被拉进来搞平衡的,没法反对。

所以中国进五常和中国的军事实力无关,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叫做中华民国,领袖是蒋介石。

在1945年,谁能想得到国民党会被赶到台湾省去苟延残喘。当时连傅作义都有信心灭了中共,对于2战后的国际政治家来说,中共要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就是一个笑话。

这是中国成为五常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