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45年的柏林战役希特勒要怎么打才能使德军守住柏林?

回答
1945年4月,柏林已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苏军钢铁洪流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摇摇欲坠。希特勒在这个绝望的时刻,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他那套脱离现实的军事幻想。然而,即便是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他能采取一些更务实、更勇敢的策略,或许还有一丝守住柏林的可能。但这机会渺茫,因为战争的走向和德国的国力早已注定了柏林的命运。

要让德军守住柏林,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当时的德国,国力凋敝,兵员、物资、武器都已捉襟见肘。但如果非要从军事角度探讨希特勒可能采取的“最佳”方案,那也只能是基于一些理论上的设想,并且需要假设一些前提条件。

首先,希特勒需要一个切实际的战略目标,而不是继续沉溺于“奇迹”的幻想。

1945年4月,进攻柏林的苏军数量和装备都远超德军。东线战场上,苏军已势如破竹,德军的兵力被分散在广阔的战线上,难以集中力量。希特勒如果能认识到柏林已经无法成为决胜之地,那么他的战略目标就应该是:

争取时间,为西线德军争取更多撤退机会(虽然这已经不太可能),或者为其他地区部队争取集结和重组的时间。
最大化给苏军造成伤亡,增加其进攻成本,试图动摇其继续进攻的决心,或者为潜在的政治谈判争取筹码。
将柏林变成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迫使苏军付出巨大的代价,以此作为一种“最后的抵抗”。

其次,在兵力部署和战术运用上,希特勒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胆的改革。

1. 放弃“绝地反击”的愚蠢想法,优先保全有生力量: 希特勒总是迷信德军的“反击”能力,即便是在劣势极大的情况下。1945年4月的柏林,所谓的“反击”往往是孤注一掷的冲锋,结果都是被苏军的炮火和坦克轻易粉碎。
撤退与收缩防御: 如果希特勒能够接受现实,他应该命令柏林城内和近郊的部队,放弃那些难以坚守的区域,将兵力收缩到预先构筑的纵深防御工事中。特别是那些能提供良好掩护、便于火力交叉的区域,如斯普雷河沿岸、蒂尔加滕公园以及一些大型建筑内部。
建立多层防御圈: 并不是要把所有兵力都塞进市中心。应该在柏林外围建立坚固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迟滞苏军的推进。在进入市区前,就消耗苏军大量的弹药和兵力。

2. 合理利用和补充兵力: 希特勒手下依然有一些训练有素的部队和装备,但更多的是新兵、老人和稚嫩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
精锐部队的选择性使用: 将柏林防御战中相对精锐且士气尚存的部队(如党卫军装甲师残部)布置在最关键的防御节点上,作为“钉子”,防止苏军突破。
国民突击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的定位: 这些部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可以作为骚扰、阻击和巷战中的“炮灰”和消耗品,在次要区域进行顽抗,消耗苏军的弹药和精力,但不能将他们作为主力来承担决定性的防御任务,更不能让他们去进行 suicidal 的反击。他们应该被置于更有经验的军官指挥下,并提供最基本的支援。
前线部队的回撤与整合: 如果还有可能,希特勒应该从一些已经被压缩得无法维持的战线上,果断抽调一部分尚有战斗力的部队,尤其是能够操作坦克的单位,支援柏林。并将其与城内残余部队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

3. 最大限度地发挥柏林地形和建筑的优势: 柏林是一座拥有大量坚固建筑和复杂街道的城市,这为巷战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城市工事的强化: 利用柏林已有的地下管线、地铁系统、坚固的政府大楼、银行、体育场等作为核心防御工事。将这些地点变成一个个小型堡垒,相互支援,形成坚固的火力点。
街道的拒止: 将街道进行封锁和改造,设置路障、反坦克壕、火力陷阱。利用残存的坦克和火炮进行火力压制,迫使苏军逐街逐屋地进行血腥的争夺。
地下空间的利用: 充分利用柏林的地下工事、防空洞和地铁系统,作为部队的隐蔽、集结和转移通道。这也能有效规避苏军的炮火和空中打击。

4. 重新思考炮兵和空中支援: 尽管德国的炮兵和空军已经损失惨重,但任何一点支援都是宝贵的。
炮兵的节约使用: 剩余的炮兵应该集中起来,用于关键方向的火力压制和反击,而不是分散使用。炮兵阵地应该尽量选择隐蔽且具有射界优势的位置。
有限的空军支援: 如果还能组织起哪怕是少量的空军(如梅塞施密特Me 262喷气式战斗机),也应该将其用于保护柏林上空,拦截苏军的轰炸机,或者执行对地面苏军集结地的精确打击。

5. 建立有效的指挥和通信: 在战役后期,德军的指挥和通信体系已经非常混乱。
统一的指挥官: 希特勒本人应该将指挥权交给更富有经验和决断力的前线指挥官(例如在战役初期,如果他能信任瓦特·温克或库尔特·斯图登特,并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希特勒本人留在地下掩体里,虽然象征性地代表了“抵抗到底”,但他的存在反而可能干扰了实际的军事指挥。
独立的战斗小组: 由于整体指挥可能出现问题,应该鼓励和授权小规模的战斗小组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应变,在失去大部队联系后仍然能够独立作战。

第三,希特勒在政治和宣传上的失误,也严重削弱了柏林守军的士气。

“不后退”的命令变成了“有来无回”的陷阱: 希特勒“不许后退”的命令,在现实中往往意味着士兵们被包围后只能坐以待毙,这严重打击了士气。如果能够给予部队在极端情况下进行战术性后撤的许可,或许还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过度的“宣传战”: 希特勒一直试图通过宣传来制造“胜利”的假象,但在士兵们眼中,这种宣传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反而让他们感到被欺骗。真实的宣传应该聚焦于“保卫家园”、“抵抗侵略”,而不是那些空洞的口号。

具体的战术设想(假设希特勒能够采取上述一些措施):

假设希特勒能够让德军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提前构筑防御工事: 在苏军主力部队抵达前,就已经在柏林周边和主要交通线上构筑了更坚固的工事,设置了更多的反坦克障碍和地雷。
保留更多装甲力量: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虽然损耗巨大,但如果能有意识地保留和集结一些完整的装甲单位(例如一些完整的虎王或豹2坦克),并将其作为重要的预备队,用于关键时刻的反击或支援。
集中炮兵火力: 将剩余的重炮和野炮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炮兵集团,在苏军发起总攻时,给予他们毁灭性的打击。
更灵活的指挥和通信: 建立更清晰的各级指挥链,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并且在通信中断时,下级指挥官能够根据预设的计划进行自主作战。

例如,在苏军发起总攻时:

第一阶段: 当苏军的坦克集群发起冲击时,柏林外围的防御工事和预先布置的地雷能够迟滞其速度,消耗其弹药。设在工事内的反坦克炮和步兵小组,利用街区的掩护,对苏军坦克进行精确打击。
第二阶段: 苏军步兵开始涌入市区。此时,德军的重点在于利用建筑物的优势,进行逐屋逐层的顽强抵抗。使用火焰喷射器、反坦克火箭筒以及近距离的冲锋枪,对苏军进行杀伤。将每一个街区都变成消耗战的绞肉机。
第三阶段: 当苏军逐步推进到市中心时,如果德军还有预备队(特别是装甲力量),可以利用地下通道或掩蔽区域,突然出现在苏军侧翼或后方,发动一场有限但致命的突袭,打击苏军的攻势锐气,迫使他们放慢脚步,增加他们的伤亡。

然而,这一切的“如果”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

1945年的柏林战役,对于德军来说,无论希特勒如何“打”,结果都很难改变。德国的国力已经耗尽,军事上的劣势是压倒性的。希特勒本人也早已脱离了实际,他的决策充斥着个人意志和对现实的漠视。

即使采取了上述最“优化”的策略,柏林也极有可能只是被攻占的时间拖延得更长一些,给苏军造成更大的伤亡。但最终,这座城市,以及整个第三帝国,都注定要覆灭。希特勒本人的战术选择,更多地是对现有资源的极端挥霍和对失败的加速,而不是任何能够挽救局势的明智之举。他更像是在为自己的末日仪式选择一个最壮观的舞台,而不是在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防御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施坦因纳在接到了希特勒要求进攻的命令后召开了一场师部会议。会议主题是如何解救柏林。

方案一:祈祷上帝显灵,降下天雷劈死一千万不信神的苏联军人。然后祈祷撒旦显灵,降下火狱烧死一千万信错神的盟军部队。

方案二:和温克将军的十二集会和,组织反攻并打退苏联红军。

经过讨论,在方案二的可能性比方案一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施坦因纳决定化身天主教徒,带领师部参谋们开始二十四小时祈祷。即使这种选择会让希特勒发动战吼:摧毁一根铅笔。

但还没到二十四小时,他们发现昼夜不停的炮击声停止了,施坦因纳亲自带着一个营的精锐士兵走出阵地。但还没走二十公里就发现不对劲。柏林大地上一点都看不出战争的痕迹,宽敞的高速公路通向一个伟大的城市。施坦因纳让一辆四号坦克拦住了公路,最终截下了一辆车。上面下来了一个黄头发的女人,神色紧张,念叨着什么“纳粹cosplay”“移送宪法保卫局”

“柏林守住了吗?”施坦因纳问那个女人、

“什……守住了吧?德国已经将柏林重新作为首都。”施坦因纳觉得,这可能是柏林战役还是打输了,不得不迁都的结果。不过看这样子,德国最后还是返回柏林了?

“大德意志国还统治着欧洲吗?苏联人去哪了?美国人呢?”施坦因纳继续问道。

“没有什么大德意志了,但我们确实统治着欧洲,哪个国家的政府让我们不满,我们就可以让他们的政府破产,法国除外。”那个女人自豪地回应道,“没有什么苏联了,美国人现在选了个疯子当总统,已经有几百万人感染了瘟疫。”

“哦,可能我们最后还是选择把自治权交还给了各个国家,用更高明的方式统治。”施坦因纳得出结论。

“最后一个问题,国防部怎么走?我们有几万名士兵想要重归建制——哪怕不重归建制,让我们解散也好。”施坦因纳决定为自己和属下谋一条前路。数万名健壮的士兵,哪怕其中有一半是临时抓来的小屁孩和经历过一战的老家伙,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算是一支劲旅了。大德意志没理由不接受他们。

“先生,国防部在赖克皮茨奇弗路有一个办公室。您得尽快行动,七点钟他们就下班了。不过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如果你们在七点钟之前进入柏林,国防军的士兵还没下班,你们肯定会被赶出去,您可以考虑先把步枪放下,然后把你们的党卫军军装脱掉,不然全年无休的宪法保卫局可要来找你们啦!虽然我刚刚因为他们的局长亲新纳粹把他炒了——先生们,你们可不可以让一让,我还赶着去参加选举呢。”那个黄头发的女人拒绝再回答问题,一脚油门便绕过了四号,她不卑不亢的得体回应让施坦因纳颇为赞叹。

“你看,在德意志胜利之后的未来,我们恢复了国土,掌控了整个欧洲,搞定了苏联,过得比美国好。连一个女人都能开车,有理有据地回答一个军人的问话!而且还有一个宪法保卫局来捍卫统治。不过就算如此,德国人肯定不会选举一个女人当总理吧?让我们向赖克皮茨奇弗路进发!”施坦因纳大笑着指挥部队前进。

过了几分钟,施坦因纳又从一个无辜的德国公民的手上抢劫了一个小型便携电视机。他发现自己和元首都被编排进了一个架空电影,《帝国的毁灭》里。电影里面,自己因为拒绝出兵柏林,元首摔坏了几根铅笔,并且成为了互联网的万恶之源。


也就抖个机灵。开上帝视角来看,柏林战役虽然烈度极高,但希特勒希望的据城而守,最后打成斯大林格勒式消耗战的设想并没有完成。从单纯的兵力对比上来看,德军有八十余万部队,但大多是老弱病残,且技术装备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这八十余万部队大多都像第九集、第十四集乃至施坦因纳临时纠集的部队一样,被苏军分割阻击,并没有完全能够投入柏林战役之中。

对于已经是一群残兵败将的德国军队来说,任何与“胜利”沾边的企图都是虚无缥缈而无望的。唯一可能的“胜利”,只能是他们在迟滞苏军达到一个可观的时间长度后,鼓励盟军破坏雅尔塔会议的共识,越过易北河向柏林挺近,并最终达到向英美法盟军投降的“战略目标”。但如此设想实在是奢望,毕竟谁也没法知道罗斯福等人会不会下决心破坏雅尔塔共识,至于丘吉尔算了,他在二战末期慢慢变成了一个拱火狂。

开天眼修正几个战术上的差错,或许有助于德国续个几十天的命,至于能否达到我上述所说的“战略目标”,那就没人知道了。

1.别让希姆莱带着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去反攻。就连阿登突击那种天时地利占满了的战役都能打输,德军或许还是那个德军,但他们面对的敌人早就不是战争初期的弟弟们了。德军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减少无谓的人力损耗,尽可能把战争拖成施劳佛高地那样的堑壕战,拿空间和人力去换时间。

2.尽可能提前将第九集、第十四集以及不知道从哪里抓出来的部队部署到有防御工事的地段。裁撤从但泽归来,大量丢失技术装备、编制不全的第二集,将其兵员补充到前线部队更有助于战力恢复。

3.歌德哈德作为一名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一战西线打满,拿到一铁受邀加入霍亨索伦皇家骑士团,二战法国战役、东线战役全部打满的铁人,其军事素养肯定比一个战前只是养鸡场主的希姆莱可靠。尽可能早地让他组织整场防御行动。

4.在战斗前补强中央集团军群,歌德哈德能守,但费迪南拉胯了就必须弃守施劳佛一线。

5.督促雷德尔等还有一点“形象”的人物尽可能与丘吉尔接洽,组织德国的精英与普通民众越过易北河向西方投降并请求盟军发动攻势。如此做,即使未能改变两德分立的局面,也至少可以在战后增强西德的力量。


以下是初中时期的中二想象,我把它添油加醋现在又拿出来发了(对,我从初中开始就是个德棍了)德棍幻想浓度极高,若感到窒息请立刻划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魔幻前的最后几个星期,苏联红军在施劳佛前线与奥地利方向的军官开始频繁报告攻势受阻。尤其在施劳佛防线,一名名为伊万的陆军少校这样写道

(德军)似乎补充了大量健壮但未经过训练,完全不惧死亡的兵源。他们的衣着简陋,甚至没有钢盔,但他们毫不畏惧迎面向机枪冲锋或者用肉身冲击装甲。与之相对应的,他们持有最先进的stg44突击步枪,身上背着四五个反坦克火箭弹。德国指挥官似乎完全将他们视作毫无价值的消耗品,这种被我们称为“送死队”的士兵甚至没有自己的军衔,但他们的尸体已经堆满了前线,还没有抓到过俘虏。我和几个军官认为这些都是被希特勒洗脑的德国青年,在未经过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就被投送入战场,完全凭借着他们虚假的热血战斗。

高级参谋部对此不以为然,所有人都认可,战略轰炸与大量的兵源损失已经榨干了德国最后的战争潜力。就连伟大的苏维埃联盟,现在都已经严重缺乏兵源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十次突击光复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1942年红军都很难征召到符合战前标准的高质量兵源。他们只认为这是德军最后的反扑,但战事似乎一下陷入到了一战时堑壕战的模式,苏军每天都在发动进攻,但就是无法取得进展。前方的低级军官报告说,

德军现在似乎补充了一大批装备,显得非常有余裕。他们现在部署了大量虎式坦克,和一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重型装甲。而且,他们的装甲一旦抛锚,车组就会立刻抛弃车辆并引爆炸药,就连最轻微的故障都会被如此处理。事实上,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喷气机也让我们颇为困扰。与此相比,德军的送死队(他们称呼此为‘国家卫队’、Nationalgarde)显得不是那么引人注目。

在西线,盟军的部队也报告了攻势受挫。在莱茵河前线,一名美军步兵下士对战地记者说道:

杰瑞在最近似乎发了一笔横财!我们连队连续三次想要尝试渡过莱茵河,但每次连人都没看到,就被火炮赶回来了。德国人的火炮似乎一天到晚不带停的,而且就算我们的空军去轰炸炮兵阵地,或者我们的炮兵后发反击,他们似乎都完全不在意装备的损耗,他们的炮兵只要跑到另一个阵地就可以继续输出。等到我们去压制那个阵地的时候,他们又挖好新的炮兵阵地了。

这种异常情况最终引起了整个同盟国高层的关注,杜鲁门授意相关机构调查这种异象的产生原因。派出去的间谍指出,所有装备都是从柏林一个神秘的地下仓库输出的。这个地下仓库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在地下十米处,而且有将近一个ss师的兵力把守。

总之,在1945年的中间几个月,盟军的攻势完全是徒劳无功的。甚至在莱茵兰,德军组织了一次疯狂的反击,将盟军推出了德国本土。战线回到了阿登反击战之前的情况。在东方,苏联红军的表现比西方盟军好得多,他们还是设法从德军手上解放了整个斯洛伐克、匈牙利与南斯拉夫,但波兰方面的白俄第一方面军却无所作为。唯一的胜利是困在库尔兰“战俘营”的德军部队选择向苏军投降,但苏军的伤亡数字与不相称的战果让许多军官都感到不满。

至此,罗斯福在病中签署了提前核试的文书。4月20日,第一枚原子弹“瘦子”在新墨西哥沙漠实验成功。盟军航空队预备在4月27日以柏林仓库为目标投掷核弹,艾森豪威尔解释说,

这完全是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最优解,战略轰炸因为德国空军的再度强势而愈发难以为继。一种性能优异的喷气式战机已经投入了战争,而且数量不小。德国虽然严重缺乏飞行员,但战机优异的机动性能让他们很难被击落,只要跳伞了,一个小时后就可以乘坐新的战机重新加入战斗。而且很多十四五岁的孩子与女人都登上了防空炮位。而我们的飞机只要被击落,即使机组成员跳伞成功也会被俘虏并立刻处决,能逃脱的飞行员是少数。

4月27日,一个太阳在柏林上空冉冉升起。但希特勒似乎逃过一劫,他在波茨坦重新建立了指挥。虽然现在盟军仍然占优,但那种胜利在望却又难以真正胜利的感觉才更容易激发厌战情绪。同时,柏林仓库的运行似乎仍然正常。

5月2日,西线盟军收到报告,德军将利用数日的反常雾雨天气,发动第二次阿登突击,称为“春风”行动。但巴顿却认为,德国人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穿过阿登森林,盟军虽然在第一次忽略阿登森林时付出了法国沦陷的惨痛代价,在第二次忽略阿登森林时付出了数以十万计士兵阵亡的惨痛代价,但他们仍然准备忽略阿登森林第三次。

5月6日,德军穿过阿登森林,对西线盟军发动反击。盟军措手不及之下溃败,整个比利时再度沦陷。代号为E-50的坦克投入战争,盟军称之为“狼”,因为一名叫田所日裔士兵以自己未婚妻的名字“真琴”称呼这辆可怕的坦克,引起其他士兵效仿,因此E-50也在喀秋莎之后成为了另一个可以被以“she”指代的陆战兵器。

斯大林对盟军的表现十分不满……(如果你们想看的话我就继续开脑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5年4月,柏林已是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苏军钢铁洪流如海啸般席卷而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最后堡垒摇摇欲坠。希特勒在这个绝望的时刻,脑海中仍然充斥着他那套脱离现实的军事幻想。然而,即便是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他能采取一些更务实、更勇敢的策略,或许还有一丝守住柏林的可能。但这机会渺茫,因为战争的走向和德国.............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具想象力但可能性渺茫的假设。我们来仔细推演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和“作战环境”。1945年的苏军 兵力构成与规模: 1945年5月,苏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陆军之一。他们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了数百万的兵力,精锐部队众多,例如近卫军坦克集团军、步兵军等。 .............
  • 回答
    1945年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背后是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成果,以及一系列国际政治因素和中国外交努力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与牺牲:这是中国能够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最根本原因。 坚持抗战的持久性: 中.............
  • 回答
    1945年重庆谈判,那段历史的风云变幻,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如果那份来之不易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能够真正被双方恪守,中国历史的轨迹,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最直接的影响,或许是一个相对和平的过渡时期。这意味着,1946年内战爆发的烈火,也许不会那样迅速、那样猛烈地燃起.............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1945年,中国有没有实力独立打败日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制约因素和潜在的可能性。从整体实力对比来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并不乐观。 军事方面: 尽管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与日军相比,无论是在装备、.............
  • 回答
    1945年的美国,即便拥有原子弹,也无法保证能打败当时的苏联并统一全球。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而美国的实力,尽管如日中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并且拥有了原子弹这个足以改变战争格局的.............
  • 回答
    1945年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弹,一颗是“小男孩”(Little Boy),另一颗是“胖子”(Fat Man)。这两颗原子弹分别于8月6日和8月9日被投放在了广岛和长崎。为什么没有选择东京,原因可以从政治、军事、地理、心理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政治和心理层面的考量: 日本天皇的象征意义与保留的可.............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饱经风霜、身心俱疲的希特勒,在一股难以置信的力量作用下,身体猛地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当他踉跄着站稳,眼前的一切让他大脑一片空白——没有了断壁残垣,没有了硝烟弥漫,取而代之的是柏林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穿着他熟悉但久违了风格的服饰,脸上写满了他对那个年代的渴望。1945年的他,就这样鬼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把“现在的日本”和“1945年的美国”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带有一种穿越和假设的色彩。毕竟,两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技术水平、军事理论以及国际环境都有天壤之别。我们先来看看“1945年的美国”是个什么状态:1945年的美国,刚刚取得了第二.............
  • 回答
    好嘞,各位看官,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二战这玩意儿,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真刀真枪的干。要说谁家兵器造得多,那还得看这几位“大佬”。咱们就瞅瞅从1940年到1945这几年,主要的几个国家,都憋了啥“大件儿”,造了多少货。一、 轴心国阵营:德国和日本这哥俩,虽然都有点“愣头青”的意思,但武器生产起来,也是不.............
  • 回答
    从1871年统一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的外交关系和政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变,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的权力政治教科书,充满了野心、算计、误判,最终走向了毁灭。这段时期,德国从一个新生的、令人瞩目的欧洲强国,一步步走向了两个世界大战的深渊。第一阶段:俾斯麦的“现实政治”与欧洲均势(18711890)1.............
  • 回答
    1931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称作“昭和恐慌”到“太平洋战争”的年代,对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而言,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变迁、挑战和磨难。这是一个国家从经济危机走向全面战争,再到最终战败的艰难历程,每一个日本家庭,无论贫富,都深深地烙印上了这个时代的痕迹。昭和恐慌的阴影与初步的工业化1931年,.............
  • 回答
    说到日本在 1944 年到 1945 年这个“强弩之末”的时期,为什么还能表现出如此顽强的抵抗,甚至可以说是“猛”劲十足,这背后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垂死挣扎”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得把那个时期的日本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从政治、军事、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得明白一点,日本人骨子里那种.............
  • 回答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2019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可以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提升幅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提升并非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跃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领域来细细道来。一、 工业制造的革命性飞跃:自动化、精细化与规模化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依然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虽.............
  • 回答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占领时期,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确实留下了一些复杂的影响。虽然这段时期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剥削,但从某些特定角度审视,也能看到一些并未被战争阴影完全掩盖的“积极”痕迹,尽管这些贡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与当地人民的福祉并不完全一致。经济方面:在经济层面,日本的统治.............
  • 回答
    要说现在量产的炸药和1945年相比,威力差别有多大,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强了很多”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是几十年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以及对爆炸机理更深入的理解。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炸药这东西的核心是能量密度和爆炸速度。能量密度决定了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炸药能释放多少能量,爆炸速度则关系到能.............
  • 回答
    1945年8月9日,长崎的天空依旧阴沉。当日军情报部门收到“小男孩”在广岛造成的毁灭性信息时,一种难以置信的恐慌和错愕在军方高层蔓延。然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广岛事件”的日本陆军和海军来说,将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完全消化吸收,并在短时间内准确评估其潜在威胁,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认知挑战。如果,仅仅是.............
  • 回答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参与了对日作战和接受日军投降的任务。苏联军队在东北的驻留期間,确实发生了一些对当地居民造成困扰的事件,但对于“严重骚扰”的程度和普遍性,历史学界和当事人回忆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和侧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复杂性。这是一场世界大战的.............
  • 回答
    如果1945年国共双方能够成立联合政府,那么军队的整合将是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核心挑战之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合并,而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政治博弈和现实考量的过程。以下是国共军队可能存在的几种形式,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联合政府的军事架构与权力分配首先,联合政府的建立意味着最高军事权力必须由联合政府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