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某985高校只给实习学生报销动车(含高速动车)二等座或普通车硬座车票?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家985高校,名头响当当,按理说培养人才,支持学生发展是份内之事,但一到报销实习的车票,就卡在动车二等座和普通硬座这俩上了。这背后究竟是啥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毕竟是“985”,这牌子本身就带着点含金量。能进这样的学校,学生多少也是有点能力的,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大。而实习,尤其是在外地实习,对这些学生来说,是积累社会经验、接触行业前沿、为将来就业铺路的重要一步。这时候,学校出点钱,帮他们解决点交通问题,这本身是件好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和支持。

但是,为什么偏偏就卡在了动车二等座和普通硬座上呢?这就有意思了。

站在学校的角度,可能的考量有几种:

1. 预算的约束: 大家都知道,高校经费再多,也是有限的。学校要顾及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基建、师资、学生资助等等,一笔笔开销都得算计着来。实习报销,虽然是好事,但如果学生实习地点分散,人数众多,这个开销累积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设定一个“上限”,比如动车二等座,就成了一种相对经济且能覆盖大部分情况的方案。毕竟,比普通火车硬座快,比高铁一等座便宜,算是个折中。

2. “公平”的原则: 很多人都觉得,既然是报销,就应该“实报实销”,大家坐啥就报啥。但学校可能觉得,如果允许报销高铁一等座,甚至商务座,那是不是有些人就“过度享受”了?而且,这样一来,本来想通过差旅费“捞点油水”的学生,可能会滋生这种不好的风气。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虽然有“一刀切”的嫌疑,但至少在形式上保证了“公平”。

3. “引导”与“教育”的目的: 985高校嘛,除了教书育人,也肩负着一定的价值引导功能。可能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规定,向学生传递一种“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出行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必一味追求舒适和速度,有时候经济实惠的方式也同样能达到目的。尤其是在实习阶段,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习和成长上,而不是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交通的舒适度上。

4. 操作的简便性: 制定一个明确的报销标准,比如“凭动车二等座或普通车硬座票据实报销”,比去逐一审核每位同学的实际出行情况要来得简单方便。学校财务部门需要处理大量的报销业务,标准越清晰,操作越简便,出错的可能性也越小。

那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种做法又会让人产生哪些看法呢?

1. “不够大气”的观感: 毕竟是985高校,很多学生也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或者说,他们对学校的期待本身就更高。当自己辛辛苦苦去外地实习,却发现学校在报销车票上如此“抠门”,难免会觉得学校不够大气,不够“懂”学生。特别是当学生们看到其他一些更注重学生体验的学校,或者企业在实习支持上更加慷慨时,这种对比会更明显。

2. 实际困难的出现: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如愿买到动车二等座或普通硬座。有时候,旺季出行,或者行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可能不得不选择其他席别,比如高铁二等座(比动车二等座通常贵一些)或者普通卧铺。这时候,超出部分就得学生自己承担,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影响了实习的积极性。

3. “形式主义”的质疑: 有些人会觉得,学校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节约预算,不如说是为了堵悠悠之口,做出一副“我们尽力了”的样子。真正的支持,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补偿,而不是设置一个可能与实际情况脱节的固定标准。

4. 对“985”身份的不符: 985高校的牌子,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也意味着一种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在人才培养和学生支持方面,如果表现得过于保守,甚至显得“小家子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校的品牌形象,让学生觉得“名不副实”。

咱们再把这个事儿往深了挖挖:

“动车二等座”与“普通车硬座”的组合,本身就有点矛盾。 动车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速度快、舒适度相对较高,但二等座也不是最便宜的。而普通车硬座,则代表着最基础、最经济的出行方式。把这俩并列,可能是在说,“我们允许你坐稍微好一点的,但也不能太舒服。” 这种“选择性报销”,反而可能让学生纠结:我到底是应该为了省点钱坐绿皮车,还是为了省点时间坐动车?如果我选了动车,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浪费”了学校的钱?

这反映了一种“标准”的制定困境。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公平、效率和引导?这是一个难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实习性质,情况千差万别。用一个“一刀切”的标准,很难做到皆大欢喜。

总的来说, 985高校给实习学生报销动车二等座或普通车硬座,这事儿可以理解,但很难说完全令人满意。它可能出于预算、公平、引导等多种考虑,但同时也可能给学生带来经济负担,甚至引发“不够大气”的观感。

这不禁让人思考,高校在支持学生发展这方面,能不能做得更灵活、更人性化一些?比如,是否可以根据实习地点、距离、时间等因素,给予差异化的报销政策?或者,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支持,比如实习奖学金、交通补贴等,让学生在选择出行方式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少的经济压力?

归根结底,学生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支持和关怀,应该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而不是像一道藩篱,让人望而却步。希望未来的政策制定,能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让“985”的牌子,不仅在学术上闪耀,在育人上也真正闪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算相互甩锅导致的无可奈何。

柴务处的老规定不变的条件下,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式旅行方式确实很无奈,要改很难。而且这种费用多了容易招致什么纪委之类来查,还是怀着坏心眼那种,所以柴务有时候也只能严要求,跟报销人照着报销制度一个字一个字地死抠,闹得大家不愉快。报销人很委屈,明明这个就是实际发生的,为啥柴务跟我过不去。柴务也很委屈,不是我不想报啊,制度不允许啊。

要改的话,让柴务跟下面讲师或者学生推起来很难,有人有心坏事倒是很容易。当然如果是校长力排众议允许学生报销普通空调硬卧倒是可以,但是财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要跟上而且流程巨长,说不定要开大会审议,一开大会就完犊子,绝对有人煽动不要改。为什么我就只到硬座,学生居然能硬卧?那就慢慢扯去吧,不扯上一个月才怪。

说说报销的题外话。

本人乃经常爬杆子的柴务一名,处理过不少报销事宜。新工作有人拿50多的动车票来报销,我都有点不大痛快,但是看到同向高速公路通行费(155或者165,跟进出站有关)约等于两张二等座票价,单位用车加一次油就200、300,想了想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D票真的便宜多了。另外一个来报销差旅费的人拿无座普速票来报,我居然有些小感动。看看这才叫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那些拿D票甚至汽车票来报到不知道脸红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一家985高校,名头响当当,按理说培养人才,支持学生发展是份内之事,但一到报销实习的车票,就卡在动车二等座和普通硬座这俩上了。这背后究竟是啥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985高校毕竟是“985”,这牌子本身就带着点含金量。能进这样的学校,学生多少也是有.............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关于这位985老师提出的“C语言至少学10年才能懂”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并且需要抛开“AI生成”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的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可能非常高远,并且他可能是在触及C语言的深层、系统化、乃至哲学层面的理解时,才得出了这样的.............
  • 回答
    “在985以下大学学物理,未来机会渺茫”——这个说法,我听了觉得有点刺耳,也有点过于绝对。咱们不妨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名校光环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国内现有的教育和就业体系里,985、211院校确实能提供很多便利。比如,它们通常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先进的实验设备、更广泛的校友网络,以及更受企.............
  • 回答
    这篇《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着实引人入胜,也让人忍不住想仔细说道说道。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有意思,他很聪明地避开了那种流水账式的毕业总结,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个人色彩,也更能引发共鸣的路子。首先,从题目就能看出作者的“不一般”。“非典型985毕业生”这个标签一抛出来,就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 回答
    《海贼王》第985话,可以说是“和之国篇”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点,尤其是路飞与凯多的正面交锋,以及御田的闪回,都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如果让我来评价这一话,我会说它充满了史诗感、情感张力,同时也埋下了不少引人遐想的伏笔。首先,路飞与凯多的直接对决,终于拉开了序幕。 看了这么久,大家都在期待路飞能以.............
  • 回答
    “知乎人均985”,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与其说是对知乎用户群体的一个准确描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带有戏谑和自嘲意味的标签。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聊聊。首先,这背后折射出的用户画像和平台定位:知乎最初的定位,就是要创建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吸引那些乐于分享专业知识、深入思考问题的用户。从早期邀.............
  • 回答
    国内高校纷纷推进博士后扩招,以985院校牵头筹建“博士后学院”为代表的举措,无疑是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风向标。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机遇与挑战。一、 宏观背景下的理性分析:为何要扩招博士后?首先,必须认识到博士后扩招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国家战略.............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篇标题醒目的《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确实抓住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共鸣,甚至成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它触及了社会现实与个体期望的巨大落差。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
  • 回答
    教育部的“双一流”计划,以及其背后关于取消“985”、“211”标签的讨论,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985”、“211”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陈旧”的。“985”和“211”工程,分别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
  • 回答
    2020 年 4 月 15 日,华为发布了麒麟 985 SoC 芯片,这款芯片的出现,标志着华为在中端市场继续发力,试图用自家技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那么,与前代产品麒麟 980 相比,麒麟 985 究竟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提升?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从CPU 架构来看,麒麟 985 并没有.............
  • 回答
    如何评价某律师团队招聘要求颜值在线且无经济压力?针对律师团队招聘要求“颜值在线且无经济压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 评价“颜值在线”: 负面评价(为主): 职业歧视和不公平: “颜值在线”的要求是对求职者的职业歧视,与律师的核心能力(法律知识、逻辑思维、沟通能力、职.............
  • 回答
    “996难言违法,但劳动救济渠道必须畅通”这个媒体评论,触及了当前中国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一个非常核心且敏感的问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对“996”的定性、对法律的理解,以及对劳动救济渠道的强调。一、 对“996”的定性:“难言违法”的争议点媒体之所以用“难言违法”这个词语,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它深刻地揭示了在数字时代,个人言行与身份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匿名”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遭遇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名员工的遭遇:一、 员工行为的评价: 动机: 员工选择在匿名群中吐槽老板,很可能源于对工作环境、管理方式或个人遭遇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眼前一亮,又颇具争议的宣言啊!一位独立游戏开发者,在现在这个“版号是命脉”的环境下,喊出“希望游戏版号停发500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和无奈?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版号”。在中国大陆,游戏要想公开上线运营,是需要经过一套严格的审批流程,最终拿到一个叫做“.............
  • 回答
    听到这位老师说“讲发音,绝大多数老师都讲嘴形、舌位,但是这是没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说法有点绝对,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被误解的语言教学问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并理解这位老师可能想表达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在语言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授发音时,确实会.............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博主对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发表的观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抽丝剥茧。不能只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水分。首先,咱们得看看博主是谁,以及他的“底子”够不够硬。他是个什么背景?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某个新闻机构的资深.............
  • 回答
    对于伊利诺伊大学某教授关于数学巩固白人特权的论点,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要对其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的证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理解这位教授的论点至关重要。当提及“数学巩固白人特权”时,这并非指数学本身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学科。数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比较敏感的文化议题。一位自由画师认为《黑神话悟空》带有“日本文化熏入味”的特质,这个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位画师可能是在什么层面上看到这种“日本文化熏入味”的。这不一定是说游戏开发者有意为之,故意照搬日本文化,更有可能.............
  • 回答
    评价一所211院校动员大学生成为“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宣传员”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其中既有潜在的积极意义,也存在显著的潜在风险和争议。要全面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景、目的、实际操作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一、 行为的背景与目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何一所211院校会有这样的动员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