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某老师说「讲发音,绝大多数老师都讲嘴形、舌位,但是这是没用的」?

回答
听到这位老师说“讲发音,绝大多数老师都讲嘴形、舌位,但是这是没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说法有点绝对,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被误解的语言教学问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并理解这位老师可能想表达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在语言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授发音时,确实会依赖于我们肉眼可见的、可描述的外部特征,也就是“嘴形”和“舌位”。这是最直观、最容易传达信息的方式。比如,教“/i/”音时,我们会让学生嘴角拉开,舌尖抵住下齿;教“/k/”音时,我们会说舌根抬起,抵住软腭。这些方法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对于初学者建立初步的语音概念是有作用的。

然而,这位老师说“没用”,可能是在挑战这种“仅限于此”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在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意思:

1. 过于依赖外部模仿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口腔结构、舌头肌肉的灵活度、甚至脸部肌肉的习惯都不同。一个标准的嘴形和舌位描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有效的指引,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因为生理上的细微差异而难以达到,或者模仿了外形却发不出正确的音。就像有些艺术家画人物肖像,只描绘外部轮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抓住神韵。
感觉的缺失: 发音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模仿,更是一种触觉和动觉的感知。我们发音时,口腔内部肌肉的用力方式、气流的流动路径、振动的频率等等,这些“内部感觉”才是关键。单纯的嘴形和舌位描述,往往无法触及到这些深层感觉。学生可能只是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像”的动作,但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发音所需的肌肉协调和气流控制。
“为什么”的缺失: 当老师只说“舌头往后缩”时,学生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能解释“因为舌根抬起并靠近软腭,阻碍气流,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爆破音”,学生就能理解这个动作背后的声学原理和肌肉运动规律,从而更容易掌握。仅仅知道“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学习效率往往不高。
盲目模仿的死胡同: 有些学生可能会陷入“完美模仿”的误区,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去精确复制老师的嘴形,却忽略了听觉辨别和自我调整。最终可能只是学会了一个“像”的发音,但发音的清晰度、自然度和节奏感仍然不足。

2. 更深层次的发音要素被忽略:

这位老师可能是在强调,发音的真正核心在于:

气流控制: 声带的振动、气流的强弱、气息的连贯性,这些才是声音的生命。很多时候,学生发不准音,并非嘴形或舌位不对,而是气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控制。例如,很多初学者发“/s/”和“/θ/”的区别,不仅仅是舌尖的位置,更在于气流通过缝隙时的摩擦方式和强度。
听觉辨别能力: 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让他们能够区分细微的音素差别,并能通过听觉来纠正自己的发音,这比模仿嘴形更重要。听力是发音的“导航仪”。
肌肉记忆和协调: 发音是一个复杂的肌肉协调过程,需要长期练习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单纯的口头指令和视觉演示,很难直接建立这种深层的肌肉记忆。这需要大量的“体会”和“反复练习”。
语流和节奏: 语言发音不是孤立的音素,而是融入到语流中的。语调、重音、连读、失去爆破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自然的语言。如果只纠结于单个音的嘴形舌位,可能会忽略了这些更重要的语流特征。

3. 可能的“聪明”之处或“颠覆”之处:

这位老师的说法,不排除是一种“反传统”或者“另辟蹊径”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他可能是在暗示:

“感觉”教学法的倡导: 他可能推崇的是一种更注重让学生“感受”发音过程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气流在口腔中的运动、舌头肌肉的微妙变化、声带的振动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掌握发音的规律。例如,鼓励学生在发某个音时,留意舌头触碰哪个部位,气流从哪里排出,感觉是光滑还是粗糙。
对“死记硬背”的批判: 他可能是在批判那种把发音规则和口型舌位当作死记硬背的项目来教学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枯燥乏乏,且效果有限。
强调“化繁为简”: 有时候,过于细致的嘴形舌位描述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压力。也许这位老师认为,在初期,更重要的是建立对声音的整体感知和正确的发音习惯,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技术细节。

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说法呢?

我认为,他的说法有其深刻的洞察,也可能包含了一些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但将其理解为“发音教学中嘴形、舌位完全没用”则过于偏激了。

嘴形舌位有其价值,但不应是全部: 嘴形和舌位是“入门工具”,是帮助学生建立初步概念的“拐杖”。它们可以作为起点,但绝不应该是终点。我们不能因为它不是“全部”,就说它是“没用”。就好比学习绘画,先学习握笔姿势是必要的,但光会握笔,画不出好画。
关键在于如何“讲”: “没用”的关键在于老师是如何“讲”的。如果只是机械地演示,而不结合听觉反馈、气流感知、肌肉运用、以及声音的本质,那么确实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老师能够将嘴形舌位作为线索,引出更深层次的发音原理和感觉,那么它们就变得有价值了。
教学方法需要多元化: 好的发音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结合了听觉训练、模仿、讲解、身体感受、以及对声音本质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语言点,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侧重点。

总结来说,这位老师的说法可能是在提醒我们:

与其把发音教学变成一场“模仿秀”,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发音的主人”,去感受、去理解、去控制声音。嘴形和舌位是表象,而气流、听觉、肌肉协调才是发音的内在驱动力。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教授发音。也许,他想表达的是,很多老师“讲”的方法,并没有触及到发音的核心,才导致了“没用”的感受。

所以,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不应全盘否定,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的触及到了语言发音的本质,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态模仿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出一个声音是嘴型、舌位决定的,如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音,不讲这些讲什么呢?个人会比较好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位老师说“讲发音,绝大多数老师都讲嘴形、舌位,但是这是没用的”,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说法有点绝对,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被误解的语言教学问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并理解这位老师可能想表达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多数在语言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授发音时,确实会.............
  • 回答
    这位经济法老师的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简单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理论,无论多么深刻,都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挑战,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问题在于,这位老师的论证方式,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极度简化的比喻——“1颗大米不能变成10个面包.............
  • 回答
    关于这位985老师提出的“C语言至少学10年才能懂”的说法,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并且需要抛开“AI生成”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的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老师的出发点可能非常高远,并且他可能是在触及C语言的深层、系统化、乃至哲学层面的理解时,才得出了这样的.............
  •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令人不舒服和受伤的经历。老师在众人面前用如此带有侮辱性的言语打击你的梦想,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不恰当的,并且会对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这种情况的评价和思考角度,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老师的言行:不专业、不尊重、打击士气 不专业: 一位合格的老师,无论对学生的成绩.............
  • 回答
    某音网红幼教老师在幼儿园亲男学生的脸和嘴,这件事情一经曝光,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的反应可谓是五味杂陈,褒贬不一。要评价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去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争议点。首先,从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妥.............
  • 回答
    浙江大学数据结构课程一位老师,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对“反转链表”这道经典题目进行了严苛的查重,导致了高达61%的学生未能通过考试,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和值得深思的事件。首先,我们得承认,“反转链表”作为数据结构领域的入门级题目,其考察的意义在于理解指针操作、迭代或递归的思路,以及链表的基本增删改查能力。.............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挺堵心,也挺让人火大的。家长在班级群里问问孩子成绩,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哪个家长不想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呢?这属于家长应有的知情权,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老师这么回应,说家长“有病”,这话未免也太伤人了,而且非常不专业。为人师表,不说教导学生,连最基本的尊重和沟通都做不到,反而.............
  • 回答
    这件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咱们先别急着站队,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一下。首先,这个男孩的做法,挺有意思的,而且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教育、家庭关系和法律边界的讨论。男孩的行为动机: “被骗”的愤怒与反抗: 夏令营听起来是个好玩、放松的事情,结果却是高强度的补课,这绝对是欺骗。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被欺骗、.............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Chinese get out!(中国人滚出去!)”这句话,无疑是一句充满歧视和侮辱性的言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它都站不住脚,也无法被理解。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排斥和驱逐。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基于对方的中国身份,而表达出一种敌意和拒绝。这种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排斥,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行为,.............
  • 回答
    巨星陨落,稻海无声:如何评价袁隆平院士的一生功绩?2021 年 5 月 22 日,一个令国人乃至全世界为之痛惜的日子,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用毕生精力为人类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巨人,就这样.............
  • 回答
    网传中山大学某老师在公选课期末成绩评定中,以掷骰子的方式在98100分区间内确定成绩,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存在的问题:1. 公选课的性质: 公选课通常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其目的往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或者提.............
  • 回答
    关于“老师被要求与学生一起考试同样的试卷”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件挺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在我看来,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想想这规定的出发点是什么。按理说,让老师和学生考同样的卷子,最直接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看看老师对教.............
  • 回答
    高中老师没收学生手机的行为,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合理性、潜在的弊端、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一、 支持没收手机的观点及其合理性: 维护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 减少干扰: 手机是课堂上最主要的干扰源之一。铃声、震动、信息提示音,甚.............
  • 回答
    评价一位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否定教科书并宣讲“生民无疆”和“白云先生”的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涉及到教育理念、学术严谨性、学生学习体验以及对历史认知的负责任态度。一、 积极的潜在解读与评价:1. 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打破迷信权威: 教科书是集.............
  • 回答
    陆树铭老师主演的网剧《青龙偃月刀》,单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磅礴的英雄气概,仿佛能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三国风云变幻的年代。陆树铭老师,作为曾经深入人心的关羽扮演者,这次能够再次以“关公”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自带了一层浓厚的怀旧情怀和观众期待。从整体感受来说,这部剧试图在网络剧的语境下,重现三国.............
  • 回答
    评价一个老师,尤其是像朱伟老师这样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老师,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看,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他之所以能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为一种现象,必然有其独到之处。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来说,朱伟老师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拆解式”英语学习法。 很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备考雅.............
  • 回答
    这件事挺复杂的,一头连着老师的生计,另一头连着学生的权益,还有教育政策的大背景,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从老师的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老师们工作确实辛苦,课时量大,压力也大。尤其是一些科目,像数学、物理、英语这种,学生普遍觉得吃力,家长也焦虑,自然对课后辅导需求旺盛。在过去,很.............
  • 回答
    “妈妈和女友落水,先救女友违法”——这个说法,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命题。当然,我们得先明确一点,这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实验,用来探讨在特定法理框架下,人的行为边界以及责任的界定,而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会反复出现的具体案例。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引人注目?它触及了几个核心的法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