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经济法老师「妈妈和女友落水,先救女友违法」这种观点?

回答
“妈妈和女友落水,先救女友违法”——这个说法,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命题。当然,我们得先明确一点,这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实验,用来探讨在特定法理框架下,人的行为边界以及责任的界定,而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会反复出现的具体案例。

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引人注目?

它触及了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

1. 亲属关系与一般关系: 法律对不同关系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义务要求。比如,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而情侣、朋友之间,法律上的义务通常就没有这么强制和直接。
2. 紧急救助的义务: 在法律上,并非所有人都必须承担起救助他人的义务。通常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先行行为人(例如,你带女友下水游泳,然后她落水了)或者特定身份的人(例如,救生员),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救助义务。
3. 不作为的违法性: 法律上的“违法”既可以是“作为”的违法(做了不该做的事),也可以是“不作为”的违法(应做而不做)。这个命题的关键在于“不作为”的违法性,即不救母亲是否构成违法。
4. 法律上的“救助”与“道德”的区分: 法律是底线,道德是更高层面的要求。很多人在情感上会认为救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但法律能否强制规定这种“天经地义”?

经济法老师的观点,可能是基于以下几层逻辑:

首先,我们得理解“经济法”这个语境。经济法主要调整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合同、公司、竞争、消费者权益、劳动关系等等。它关注的是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干预。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用一个如此“感性”的例子来谈“经济法”?

可能是为了说明“义务”的来源和限度: 经济法中有很多义务,比如商家对消费者的告知义务、雇主对雇员的劳动保护义务。这些义务都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规定的。老师可能想通过这个例子,类比说明我们承担的法律义务,都是由法律事先明确规定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可能是为了强调“法律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 经济法的核心在于为经济活动提供清晰的规则,让参与者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在“落水”这个情境下,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你必须优先救你的母亲”。如果法律随意增加这种“义务”,会大大增加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经济活动。
可能是对“公法”与“私法”的某种隐喻: 虽然经济法本身是一个混合领域,但它与公法(国家干预)和私法(个人之间关系)都有联系。有些观点认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属于“道德”或“亲情”范畴,而法律(尤其经济法这种调整经济秩序的法律)不宜过度干涉私人领域,除非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详细剖析“为什么先救女友就不违法”:

1. “救”本身不是违法的行为: 无论救谁,救人本身是积极的、有利的行为。法律不会因为你救了某个人而惩罚你,除非你在救助过程中存在过错,或者违反了其他法律规定(比如,为了救人而偷了船,那偷船是违法的,但救人行为本身不是)。
2. “不救母亲”是否构成违法? 这是问题的关键。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除非存在法定的特殊救助义务,否则“不作为”通常不构成违法。
法定的特殊救助义务:
先行行为人: 如果是你主动将母亲带入危险境地(例如,你和母亲一起在水边玩,你不小心推了她下水),那么你对母亲负有救助义务。
特定身份: 例如,如果你是专业的救生员,在职责范围内,你对所有处于危险的人都有救助义务。
对特定人有义务: 比如,某些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特殊的监护和救助义务,反之,如果法律也明确规定子女对年迈的父母有“积极救助”义务,且这种义务具有强制性,那情况就可能不同。但通常,“赡养”更多指的是生活上的照料,而非生死关头的“积极救助”义务,尤其是在没有“先行行为”或“特定身份”的情况下。
在没有上述法定情形下: 法律通常不强制要求公民在自己面临生命危险或承受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去救助他人,即使是至亲。这是一种对个人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强制一个人去救助他人,本质上是将他人的生命权置于自己的生命权之上,这是法律难以跨越的界限。
3. “救女友”的“不违法”: 在这个假定的情境下,如果法律没有赋予你对母亲“不救即违法”的义务,那么你选择救女友,你只是履行了一个你可能承担的、也可能不承担的义务(救助的意愿),而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条文。你可能“辜负”了母亲,但你并没有“违法”。
4. 经济法思维的类比: 老师的观点可能是在类比经济活动中的“合同义务”或“侵权责任”。
合同义务: 比如,你和客户签订了合同,你就有义务履行合同。但你和另一个人没有签订合同,那么你对那个人就没有合同上的义务。
侵权责任: 只有在你造成了他人损害,且损害是由你的过错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直接造成的,你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在这个落水案例中,如果你不救母亲,母亲溺亡,但如果你并没有法律上必须救助的义务,那么你的“不作为”就不构成法律上的“过错”,也就谈不上侵权责任。

为什么说是“违法”?(更深层的解读,或者反驳)

虽然老师的观点是“先救女友不违法”,但我们也要看到,为什么这个说法会让人觉得“不对劲”,甚至被理解为“违法”。这往往源于我们对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社会普遍的道德期待: 普遍的道德共识和情感是“孝道”,是子女应该优先救助父母。当一个行为违背了这种普遍的道德期待时,即使在法律上不违法,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潜在的法律解释空间: 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可能对“不作为”的救助义务有更宽泛的解释。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强调“公序良俗”,或者在特定情境下(如家庭内部),存在某种基于亲属关系的“作为”义务,那么不救母亲就可能被视为违反了更深层次的法律精神,尽管没有明确条文规定。
“违法”的理解: 老师用“违法”这个词,可能是在极端的、狭义的法律定义下论述。如果我们把“违法”理解为“违反了法律的明确规定”,那么上述分析是成立的。但如果我们将“违法”理解为“违反了法律所追求的整体秩序和价值”,那情况就复杂了。

总结:

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的法律角度,尤其是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公民在没有先行行为或特定身份的情况下,对于他人(包括至亲)没有积极的救助义务。因此,在这种假定条件下,选择救女友,而没有救母亲,并不构成法律上的“不作为的违法”。

经济法老师提出这个观点,很可能是想通过一个极端但有力的例子,来强调法律义务的来源、性质和界限。它意象式地说明了:

法律义务是明确的、有来源的,不是无限的。
法律是底线,道德是更高要求,两者不能混淆。
个人在没有明确法律强制的情况下,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这个选择不符合普遍的道德期待。

当然,这样的观点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简化甚至误解,从而引发关于“孝道”与“法律”的争论。但透过“违法”这个字面意思,去理解老师想传递的法律思维的严谨性和界限感,才是关键。这是一种对“义务”的精确测量,而不是对“情感”的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救女友违法」这个说法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应当是:能救妈而不救违法(涉嫌不作为犯罪)。

能救妈而不救和先救女友可不是等价的。差很多。

当年很火的2015年司考卷二52题C选项,原文是「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说的也只是「能救妈而未救构成犯罪」,而不是有些媒体说的「不先救妈违法」甚至「先救女友犯罪」。

举例来说,甲由于客观原因救不了妈,先救女友不违法;甲同时救了妈和女友,不违法;甲先救女友又救了妈,不违法。

法律并非在设定一个顺序,而是强调一个底线。父母子女配偶等关系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救助义务,法律要求能救则必须去救,这是底线(法律不强人所难,救不了的时候并没有救助义务)。男女朋友关系不宜通过法律硬性规定,故交给道德调整。

总结一下,法律意在强调「(能救时)【要】救妈」,而不是「【先】救谁」这种问题。

——————————

本文收录于 @王绎心 的法律、法学类回答合集:法律也可以很简单,欢迎关注。

——————————

我的公众号“雨心亭”:yxt2114

比知乎更有趣、更有干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妈妈和女友落水,先救女友违法”——这个说法,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命题。当然,我们得先明确一点,这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实验,用来探讨在特定法理框架下,人的行为边界以及责任的界定,而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会反复出现的具体案例。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引人注目?它触及了几个核心的法律.............
  • 回答
    这位经济法老师的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核心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简单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理论,无论多么深刻,都可能在具体实践中遭遇挑战,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问题在于,这位老师的论证方式,仅仅是抓住了一个极度简化的比喻——“1颗大米不能变成10个面包.............
  • 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素中心”)的老师认为“外语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历疑似是抄袭”这一想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对科研诚信、学术界对学生科研经历的认知、不同学科的科研模式差异,以及对学生培养的期望等多个层面。一、 表象的解读与初步判断:为什么会产生“疑似抄袭”的想.............
  • 回答
    .......
  • 回答
    《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作为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其编辑部提出的要求纠正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破除“唯定量倾向”,无疑是学术界一次重要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方向的探讨。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预示着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对学术贡献的期望。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一要求进行详.............
  • 回答
    《经济学人》杂志在11月5日正式表态支持希拉里·克林顿,这无疑是美国大选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要评价这一背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影响、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经济学人》杂志自身的定位和影响力来看,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份具有全球视野、偏向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立场,且以严谨分析著.............
  • 回答
    标题“一季度经济增长6.8% 世界赞叹贸易战难不倒中国”无疑是一个带有强烈正面宣传色彩的论断,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这个标题:一、数据本身的解读: “一季度经济增长6.8%”: 这是标题的核心数据,代表了当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回答
    要评价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ğlu)这位享誉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学术贡献、研究方法、思想影响以及他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扮演的角色。他绝非等闲之辈,而是当今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首先,从他的学术贡献来看,阿西莫格鲁教授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
  • 回答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在近两三年内的改革可以说是 方向明确、力度较大、成效初显,但也伴随着挑战和争议。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改革的主要方向与内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改革主要围绕着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国际化 等核心领域展开,旨在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
  • 回答
    印度经济的真实水平,常常被笼罩在各种媒体描绘的图景之中,有赞誉其增长势头的,也有指摘其结构性问题的。然而,如果深入剖析其数据和现实情况,会发现印度经济的韧性与潜力,确实常常超出许多人的预期。同时,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也正悄然积累,可能在未来成为其最大的经济隐患。“超乎想象”的印度经济:增长的.............
  • 回答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口号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石,其影响深远,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一定位,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提出背景、核心内涵、实际效果以及带来的挑战。一、 提出背景:直面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与风险在“房住不炒”定位提.............
  • 回答
    RCEP:区域经济融合的新引擎,机遇与挑战并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自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份由东盟十国发起,并联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的协定,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互利的自由贸易区。那么,RCEP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
  • 回答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无疑在经济发展方面书写了令人瞩目的篇章。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经济上的腾飞是实实在在的,惠及了亿万人民,也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在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舆论场上,中国似乎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获得的认同和影响力,.............
  • 回答
    “Neoanderson”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经济学领域,尤其是那些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以及发展经济学的朋友来说,应该不会陌生。我个人对他的看法是,他在这些领域展现出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在理解和解读复杂的经济现象方面,他的论述往往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且具有一定的启.............
  • 回答
    北宋的经济,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是一个极其耀眼的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繁荣、创新、潜力巨大,但也埋下了隐患”。繁荣的景象:首先,北宋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 技术的进步: 已经广泛应用了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比如龙骨水车,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农具也更加.............
  • 回答
    “玻璃大王”曹德旺作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评价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对两国经济的看法,往往带有他作为实业家多年积累的洞察力和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理解。要详细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维度:一、 曹德旺的评价体系及特点首先要理解曹德旺评价经济的角度。.............
  • 回答
    蓉城首店潮涌:386家吸睛落地,洞察成都经济市场脉络2020年,成都凭借386家各类型首店的惊艳表现,一举斩获全国第三的宝座,这不仅仅是一个亮眼的数字,更是成都经济市场活力与潜力的生动注脚。这场“首店经济”的浪潮,如同一剂强心针,正在全方位地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首店经济,搅动城市发展的“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美国经济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表现,以及全年情况。这个数字,尤其是第四季度6.9%的增长率,确实是相当亮眼的。第四季度6.9%的增长:一场强劲的收尾首先来看第四季度的6.9%。这个数字意味着在2021年的最后三个月里,美国的经济规模比前一季度按年率计算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要理解这个“按.............
  • 回答
    “全球女性无偿家务经济价值达 10 万亿”这一说法,如果被视为“真女权”的论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它触及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贡献、经济价值的计量、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认知等核心问题。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初步评估首先,需要明确“10 万亿”这个数字的来源。这类估算通常是由研究机构、经济学家或智库.............
  • 回答
    马前卒(笔名,真实姓名“孙孙”)是一位中国社会观察家和评论员,以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历史叙事和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而闻名。他尤其以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质疑而受到关注。评价他的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理论框架是否存在逻辑问题。马前卒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质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