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人类社会显然比物理世界更加复杂
社会科学的数学手段却比物理学的数学工具简陋一个世纪
这个反差之大实在让人想不通说滥用数学是什么意思
数学作为描述现实的语言,其问题无非两种。 一个是可读性,的确很多数学过于复杂而且很多部分可以简化,这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是要求研究者在写作的时候更平实更白居易,而不是辛弃疾化,但这里不存在滥用问题,只存在写作能力不行的问题,比如我;另一个问题是可解性,数学作为自洽(a.e.)的工具研究对象都是well-defined的,而现实很多问题是无解的,所以数学只能想办法去刻画这里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去找解,但在这里数学是too simple to suit。说什么高深数学滥用无非是too complicated to suit,纯粹是放屁。数学能比泡妞还复杂嘛
copy自聊天记录 懒得整理
不再和国际主流经济学争夺正面战场。开辟中国特色经济学战场。
时光斗转,沧海桑田。
又有后人在争论:“中经粉”。“中经黑”。
“老祖宗通过中特经活了那么多年,实践证明还是能活下来的。你现在收了钱在这里黑中特经,是数典忘祖。”
你就去看看现在AER QJE JPE RES上,有没有哪一期其中有一篇文章没有数学没有模型,全是文字。是的,我还贴心地帮你排除了Econometrica
我还记得某大佬好像是Pual Kruegman吧,批评当今经济学太重数理,被同行怼说你的文章里数理也不少。
先说管理世界那篇文章,第一段指出来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差点没把我笑死
有的期刊全然走样,刊发的文章读者看不懂、看不明白;有的论文一味追求数学模型的严格和准确,忽视了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有的学者炫耀数学技巧、追求复杂甚至冗余的数学模型;有的学者沉迷于数学游戏,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深入思考,其结果是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众所不知”的语言去讲述众所周知的道理;更有甚者,在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时,还存在故意更改实证结果的现象。
读者看不懂,是读者水平有问题还是作者有问题?你是中国高水平学术期刊,不是知音意林故事会。你看不懂AER,是不是要去把Duflo骂一顿?一味追求数学模型严格准确,做科研的什么时候追求严格准确也有错了?一味研究新问题,搞个相关性不管内生性,不严格不准确就好了?还有,你有个新数据都能炫耀,我数学好还不能炫耀了?
作为半只脚踏入经济学研究大门的学生,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首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大致分两大领域,理论和实证。理论是用数学模型刻画经济现象,实证使用数据和计量工具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的确,数学是工具,不是目的。但是,现代经济学自萨缪尔森那帮人系统引入数学模型,经济学可以成为社会学科中与物理化学相媲美的科学。自Gary Beck起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将人类各种选择纳入经济学范畴后,经济学边界得以扩展,教育、犯罪、宗教文化、民主选举等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主题。而当经济学引入统计发展出计量经济学后,尤其是Angrist一帮人把因果推断发扬光大,经济学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得以研究。由此,经济学实现在社会学科中的帝国主义。
可以说经济学的发展,至少在方法论上关键在于不断引入数学。理论引入数学模型,实证引入统计计量,使得现代经济学不断数理化、可量化。去数理化无疑是在开倒车。
其次,新观点新见解和数学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是前者。但这根本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为什么不能两者兼顾?经济学家需要把自己的观点简洁且严谨的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简洁不等于简单,应该是抓住主要矛盾进而抽象化;而严谨就意味着要用大量的数学推理过程去证明论证。人类社会比物理化学复杂多了,需要更多的变量和更复杂的系统去刻画,复杂的模型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经济学见解能不能脱离数学模型表达,答案是能。能不能准确的表达,大部份情况是否定的。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都谈到了理论创新,当新概念被提出来的时候,是否能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让每个人都明白。语言表达在不同文化间、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就会使表意和意会产生偏差。因此,数学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一可抽象,二可促进交流。不信,你试试用语言文字说一下什么是纳什均衡,再用语言阐述一下他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唯一。你看看是你更简洁,还是Nash的论文更简洁准确。
第四,能否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答案是能且必须要。中国经济学家应该研究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但这不意味着,每当理论与实证冲突时,就把“中国特色”这个万能药拿上来说。中国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有时候,中国的经济问题更多地是政治问题,经济学的手能不能伸那么远,经济学家是否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都值得讨论。
最后,我想对某些专家学者说:麻烦你们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上搞搞就可以了,手别伸那么长。自己玩不转看不懂数学模型和计量实证,别耽误年轻学者。目前中国经济学界的矛盾是,年轻学者的科研水平和话语权不匹配的矛盾。老一辈搞马列出身的,不懂数理也不懂实证;新一代尤其是海归,在西方接受正统教育的,数理理论和实证功底都相当扎实。年轻学者的问题在于对中国问题、现实政策可能不太熟悉。国内这几年经济学研究的风气,使得做理论的学者在中文期刊上根本活不下去,找不到审稿人,审稿人看不懂模型导致审稿周期长、拒稿率高;理论学者发不出论文,高校非升即走淘汰了。我常常想,等这波老人退休后就好了吧。但后来我觉得,在中国待久了,自然选择+趋利避害,那些早年间做理论的人也不做理论了,等他们掌握学术话语后,可能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本土永远出不了诺贝尔。
最后的最后吐个槽,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作为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顶刊,是中国学者做研究的风向标。但是平心而论,经济研究和AER、QJE之间可能差了八百本中国社会科学。该反思反思为什么了。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是过度数学化,而是数学水平太差。对建模与统计技术一知半解的瞎用。
经济学问题千头万绪,并不是用了数学就意味着找到了真相。但数学可以帮助找到一个方向,成为逻辑的起点。
就像天气跟气象模型的关系。气象模型预测下雨也有可能最后是晴空万里。可是如果没有气象模型,分析气象问题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无从下手。
不能在每个领域都必须犯一遍义和团用大姨妈挡子弹的错误。有先进的方法,直接用就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