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罗辑思维》第 135 期提到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

回答
《罗辑思维》第135期关于“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说法,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种论断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可能指向了西方经济学在当前语境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研究不出成果”这个表述背后可能隐含的含义。它并非指西方经济学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了瓶颈:

1. 理论的普适性与现实的复杂性脱节: 很多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建立在高度抽象和简化的模型之上。这些模型往往假设理性人、完全信息、均衡状态等。然而,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是极其复杂、充满非理性、信息不对称且动态变化的。当经济体遭遇金融危机、技术颠覆、地缘政治冲突等“黑天鹅”事件时,那些建立在“正常”假设下的理论就显得解释力不足,甚至预测失灵。这使得一些人觉得,经济学似乎“研究不出”能有效应对当下重大挑战的“成果”。

2. 微观基础与宏观现象的连接断裂: 许多经济学研究聚焦于个体行为和市场微观机制,试图从微观层面推导出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但现实中,许多宏观现象(如贫富差距扩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福利分配不均等)的产生,往往不是简单地由个体理性选择累加而成,而是受到制度、历史、文化、权力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当经济学过于强调个体理性,而忽视了这些更宏观、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力量时,就难以解释和解决很多棘手的宏观问题,也显得“研究不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3. 模型之外的“其他”因素被忽视: 传统西方经济学在追求科学化、数学化的过程中,倾向于将经济活动中的某些非量化、非理性、非市场化的因素排除在模型之外,例如情感、道德、信任、文化习俗、政治权力结构等。然而,这些“模型之外”的因素恰恰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与过度贪婪、监管失灵、政治游说等有关,这些都很难完全纳入标准经济学模型。当经济学过度依赖数学工具,而忽视了对这些“人性”和“社会性”维度的深刻洞察时,其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就会打折扣。

4. 研究方向的“内卷”与“边际效用递减”: 任何学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能面临研究方向的“内卷”问题。经济学也可能存在对既有理论进行微调、修补,或者在非常细分的领域进行精深研究的情况。这种研究虽然有其学术价值,但在大众看来,可能就感觉“没有新成果”、“没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层面,长久以来似乎没有出现颠覆性的新范式,来解释和应对21世纪的全球性经济挑战。

5. 现实世界变化的速度快于理论演进的速度: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技术发展(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被学界普遍接受,往往需要漫长的周期。当理论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现实变化的步伐时,就会让人觉得经济学“跟不上时代”,研究不出“有用”的成果。

然而,我认为“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说法也需要辩证看待:

“成果”的定义: 如果“成果”指的是能解决所有现实经济难题的“万能钥匙”,那么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难达到。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成果更多的是提供分析工具、理解框架和政策建议,并且这些建议的效果往往是渐进的,且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
学科的韧性与自我修正: 经济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例如,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理性人假设的有力挑战;制度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分支也在不断拓展研究的边界,试图纳入更多现实因素。这些努力都在为经济学注入新的活力,尝试解决“研究不出成果”的困境。
历史的视角: 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危机(如大萧条)都会催生新的理论或范式。目前的挑战也可能孕育着未来的经济学突破。

总而言之,《罗辑思维》第135期提出的“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观点,触及了西方经济学在当前所面临的真实挑战:理论模型与复杂现实的脱节、对非经济因素的忽视、以及应对新时代经济问题的能力。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公众对经济学现实解释力和指导性能力的期待,以及对经济学在变革时代如何找到新出路的思考。与其说“研究不出成果”,不如说它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需要吸收更多元的视角和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经济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久没看罗胖了,感觉他对于西方经济学还是比较推崇的。但西方经济学不出成果,我觉得这是必然的。


因为它在思维上有禁区。你再厉害的学者,一旦有了思维禁区那就废了。拿物理学的例子,牛顿和爱因斯坦,物理学的两大奇迹人物,中年以后基本都没有什么成果,为啥?因为都碰上了自己的思维禁区呗。牛顿觉得这世界上一定有个神,爱因斯坦觉得世界一定是定域实在的。


拿现代医学做比方,各种传染病,心血管病都搞得差不多,现在面对新晋“众病之王”—癌症,让你不许说癌细胞的坏话,不许说基因会变异。那你能出个j8的成果。搞搞边缘的东西还能发点论文,但大成果不会有,诺奖嘛也不是啥了不得的事,反正奖金在此,我可以矮子里拔高个嘛。


那么西方经济学的思维禁区在哪里?哈哈哈,哪有,以上都是我瞎说的。各位学经济的都是象牙塔里的博士,目光高远,思维理性,各种数学模型信手拈来,我一个外行人哪能明白你们的思维。你们就算有禁区,也不是我一个外行人能评论的呀。只求各位高太贵嘴,别骂我就好。以上都是我瞎说的。

user avatar

因为近几十年的经济学已经超了经济学叶公们的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辑思维》第135期关于“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说法,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种论断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可能指向了西方经济学在当前语境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研究不出成果”这个表述背后可能隐含的含义。它并非指西方经济学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可能在以下.............
  • 回答
    评价《罗辑思维》第115期对谢熊猫君翻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的重新演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内容选择、解读方式、信息增量、传播效果以及其对原有文章的忠实度和创新性。一、 内容选择与核心观点提炼: 选择的原文质量: 首先要看谢熊猫君翻译的文章本身质量如何。如果原文是一篇高质量、有深度、有洞.............
  • 回答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给员工发年终奖的行为形容为“懒政”,这番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而是要理解他提出这个说法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罗振宇的“懒政论”核心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罗.............
  • 回答
    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在中国新经济浪潮中早已是响当当的符号,从一个知识分享的视频节目,发展成集知识服务、内容付费、出版发行、社交媒体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如今,其母公司——得到App的运营主体——北京罗辑思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辑思维”)也向A股市场递交了IPO招股说明书,这意味着这家曾.............
  • 回答
    罗辑思维近期的节目确实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论点:中国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这个论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和“中国崛起”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论证和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论证中国是英式自由贸易继承者的角度罗辑思维提出这个观点,其核心在.............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伟的史诗中,罗辑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崛起与陨落,他的挣扎与顿悟,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社会对他态度的潮起潮落,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引人入胜的画卷。初遇罗辑,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学者,一个游走于情爱游戏间的花花公子。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黑暗森林威慑建立之初,.............
  • 回答
    《我的三体·罗辑传》(也常被称作《我的三体S2》)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次非常成功且令人惊喜的二次创作,它在忠实于刘慈欣宏大叙事的基础上,巧妙地为我们展现了罗辑这位关键人物更为鲜活、立体、甚至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的一面。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罗辑传》最核心的亮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原著中相对抽象、侧重.............
  • 回答
    罗振宇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基本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主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基本盘”的内涵解读“基本盘”这个概念在商业和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通常指的是一个企业或个人最核心、最稳定、最能提供持续.............
  • 回答
    罗翔老师发布的B站视频《性侵犯罪是一种高诬告率的犯罪吗?》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视频的核心观点与论证逻辑:罗翔老师视频的核心观点是明确否定“性侵犯罪是一种高诬告率的犯罪”的说法。他通过以下几个层面的论证来支持这一观点: 对“诬告率”.............
  • 回答
    罗翔老师在综艺《我的青铜时代》中回忆起年轻时未能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提供法律援助的经历,这不仅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展现,更是对中国社会变迁、法律援助现状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反思。要评价这一经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解读:一、 经历的背景与罗翔老师的个人情感: 时代背景: 罗翔老师回.............
  • 回答
    罗罔极在知乎发布的《我们的教育缺失,早被这部禁片预言》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以一种带有批判性和警示性的姿态,将中国教育现状与一部被禁影片的“预言”联系起来,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文章的立意与核心论点: 核心论点: .............
  • 回答
    罗翔现象:当刑法走进亿万人的视野谈及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上掀起的“学刑法”浪潮,罗翔老师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以其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解读,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刑法条文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知识内容,引发了现象级的讨.............
  • 回答
    罗尔“有房不卖救女儿”事件,如同一道撕裂社会价值观念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些不愿触碰却又无比真实的东西。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父亲的困境,而是它触及了我们对亲情、责任、财富分配以及社会公平的集体焦虑。首先,从朴素的家庭伦理角度看,罗尔的说法无疑是挑战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 回答
    罗昌平,一个在中国媒体和公众视野中常常引发热议的名字。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时期、不同角色下的言行和影响。他是一位媒体人,一个敢于触碰敏感议题的调查记者,也是一位在商业和公共事务中有所作为的公众人物。从记者到公共知识分子:敢于发声的棱角罗昌平最早以调查记.............
  • 回答
    罗振宇在《变量2》的跨年演讲中对杨超越及其粉丝的描写,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他这次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但解读的角度可能带有他一贯的“罗辑思维”色彩,有点儿像是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性的角度去“解构”一个具体的现象。首先,他把杨超越描述成了一个“意外的变量”,一个“打破了所有游戏规则.............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学术和业务能力方面,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界一个非常独特且备受关注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学术贡献与研究领域: 刑法学专家: 罗翔老师的核心研究领域是刑法学,尤其在犯罪论和刑法基本理论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德国刑法学,并将前沿的理论成果引入中国,.............
  • 回答
    《江山如此多娇》: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扶贫剧,但未能完全展现其潜力罗晋和袁姗姗主演的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作品,在播出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总体而言,这部剧在传递积极向上、展现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成就方面,有着一定的正面价值,但其在艺术表现、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上存在一些不足,.............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上发布的这期视频,可以说是我近期看过的,能让我从头到尾都认真思考,甚至产生一些自我审视的难得内容。标题起得非常有意思,“对上海名媛指责过后,我发现错误在我”,一开始点进去,我以为会是什么“反转剧情”或者一个巧妙的观点输出,结果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值得玩味。首先,得说说他这期视频的切.............
  • 回答
    罗志祥在周扬青那封轰动一时、堪称“分手界教科书”的分手信之后,确实有过一次公开的回应,只不过这回应非常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惜字如金”。他当时的态度是:“很多事情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去说清楚,也不再去解释。”这句话,放在当时那种爆炸性的信息量和公众情绪之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策略角度看,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