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给员工发年终奖是懒政?

回答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给员工发年终奖的行为形容为“懒政”,这番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而是要理解他提出这个说法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罗振宇的“懒政论”核心逻辑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白罗振宇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提出这个观点,可能并非是完全否定年终奖本身,而是针对一种 “形式主义”或“不走心”的发放方式。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他的思路:

1. 年终奖的本意:激励与认可。 传统的年终奖,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员工一年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对未来工作的激励。它应该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奖励,与员工的绩效、贡献紧密挂钩。
2. “懒政”的定义:敷衍、缺乏深度。 罗振宇口中的“懒政”,可能指的是那种 “一刀切”式的、不加区分的、基于一种惯性或“完成任务”心态发放的年终奖。这种发放方式,没有深入分析员工的实际贡献,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更多的是一种“例行公事”。
3. “懒政”的危害:打击积极性,效率低下。 如果年终奖的发放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体现出对不同员工贡献的差异化认可,那么:
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会被打击: 他们觉得自己辛勤付出,但回报却和普通员工差不多,会感到不公平,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混日子”心态。
普通员工的进取心可能减弱: 如果知道了即使不那么拼,也能拿到不错的年终奖,那为何还要额外努力呢?
企业无法实现精准激励: 年终奖本应是企业管理工具,但如果发放得机械化,就失去了其作为战略工具的意义。

所以,罗振宇说年终奖是“懒政”,他的潜在语境可能是:当企业发放年终奖时,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流程,而没有花心思去设计一个真正能激励员工、区分贡献的机制,那么这种做法就和“懒政”无异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 “有温度、有策略、有数据支撑”的激励方式。

那么,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来辩证地看:

支持罗振宇观点的理由(或说他所指出的问题):

确实存在“一刀切”发放现象: 很多企业在年终奖发放上,确实存在按部门、按职级、甚至平均分配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管理层懒于做细致的绩效评估,或者害怕得罪人。这种做法极大地削弱了年终奖的激励作用。
未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年终奖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如果依然停留在粗放式发放阶段,就落后于时代了。企业需要通过更科学的评估体系,将奖金与个人绩效、团队贡献、公司战略目标达成度等挂钩。
可能助长“搭便车”心态: 如果发钱不看贡献,那么“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心态就容易滋生,对企业整体效能是一种潜在的损害。
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有时候,发放年终奖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分享利润”、“共同成长”。但如果发放方式缺乏诚意,甚至显得敷衍,也可能传递出不佳的企业文化信号。

反对罗振宇观点的理由(或说年终奖本身的价值):

年终奖依然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即使存在发放不当的情况,也不能否定年终奖作为一种经济激励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在很多情况下,它仍是员工期待的一部分,是他们衡量一年工作价值的重要指标。
企业文化的体现: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年终奖是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表达感谢和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方式。即使是普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企业团结、共同奋斗的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操作的复杂性: 完全抛弃年终奖,或者将激励机制做到极致的精细化,对于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成本也很高。可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去设计、执行和维护一套复杂的绩效评估和激励系统。
对“懒政”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 如果将所有“非最优”的制度都视为“懒政”,未免过于苛责。很多时候,管理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综合来看,罗振宇的说法有其洞察力,但他可能将问题过于集中在“年终奖发放方式”上,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更全面的评价应该是:

罗振宇的“年终奖是懒政”的说法,批判的是那些缺乏思考、缺乏区分、流于形式的年终奖发放方式。他是在提醒企业管理者:请不要把年终奖当成一个简单的“发钱任务”去完成,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 精细化的激励工具,一个体现企业价值观和管理水平的载体。

他不是在否定年终奖的价值,而是在呼吁:

要基于绩效: 奖金发放应该与员工的个人绩效、团队贡献、公司业绩等紧密挂钩。高贡献者应获得更高的回报,形成正向激励。
要有区分度: 避免“大锅饭”式的发放,让不同表现的员工看到明显的区别。
要有策略性: 年终奖的发放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比如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等,并通过奖金设计来引导员工行为。
要有透明度: 尽管具体金额可以保密,但评估标准和大致的分配逻辑应该让员工有所了解,增加公平感。

所以,与其说年终奖本身是懒政,不如说“不走心地发放年终奖”才是懒政。

反思:

罗振宇的观点也促使我们反思:

作为管理者,我们是否在年终奖的发放上动了足够的脑筋? 是不是因为懒得做评估,就简单地一发了事?
作为员工,我们对年终奖的期待是否仅仅是钱? 还是更看重其背后所代表的认可和价值?
企业文化中,年终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纯粹的利益分配,还是情感连接、价值认同的载体?

总而言之,罗辑思维关于“年终奖是懒政”的说法,并非一个绝对的论断,而是一种 对管理精细化和激励有效性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在激励员工方面需要更加用心、更有策略,才能真正驱动业务发展,而非流于形式。如果一个企业连发放年终奖这种本应是激励和认可的环节都做得敷衍了事,那确实可以说是管理上的“懒政”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公平永远是到位的公平。和员工谈公平没有任何问题,只要钱给到位,账算清晰,未来无论怎么改革,员工的心理建设都已经做好了,这就是到位的公平带来的正反馈。

与之相比,钱没给到位,账没算清晰,领导说工资已经涵盖了奖金那就涵盖了奖金,员工说不出来啥,但心里总会有想法,而这些想法就会在未来作用在改革上。无论改革本身好还是不好,人心上已经先输了一筹——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钱没给到位,账没算清晰,领导却说发奖金的单位都是垃圾,只有我们不发奖金的才有资格在道德高地上畅谈未来的公平——对了这次畅谈的内容你们可不许外传!

user avatar

完全是自我矛盾。

1,年终奖=大锅饭?

首先这个比喻就蛮神奇的,年终奖不少都是依据员工的平时工资或者业绩来确定的,所以怎么会是大锅饭呢?按这个比喻,那么平时发工资也是大锅饭了。

对表现真正突出的同事不公平?我觉得年终奖正是可以实现对真正突出员工的公平

年终奖,是根据经济效益和员工年度考核情况,给员工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如果你对员工有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给他们发放奖金,这不是很好的实现公平的机会吗?优秀的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年终奖,多好的事情啊。

哪怕罗某人把年终奖理解成十三薪,这样可能看起来像大锅饭,但是,这并非均分啊。

十三薪是多了一个月薪,那么如果你公司平时对员工的薪资比较公正的话,多一个月的月薪岂不是丝毫不损公正?

甚至退一万步,罗某人觉得年终奖就是大家都领二斤猪肉,那么,这也胜过啥都没有吧?

大锅饭也是饭啊……

2,人在曹营心在汉?

我很久以前听过罗辑思维,我记忆最深刻的是罗胖的U盘理论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罗胖各种场合宣传这种理念,而这种理念,本质上就是反对对一个企业“忠诚”,更讲究个人能力好,到哪里都适应。

所以现在罗胖竟然要求自己的员工完全忠诚自己,还反对员工有其他的追求,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你这是要求员工不仅不能做U盘,而是要做3.5寸的硬盘,还是系统盘啊


所以,罗辑思维这个说法,完全说不过去,纯粹就是诡辩,一点逻辑都没有了。


至于开头的三种反驳,更是苍白无力,可能罗胖觉得,大家都纷纷解雇员工,我不解雇你们已经是良心了,还指望年终奖?

user avatar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案例

这个事儿,根据现有的信息,听起来特别像:

周扒皮对长工们说,各位同仁,鸡叫就起床干活真的合理吗?鸡要是失眠怎么办?要是生病睡过了不交怎么办?根据鸡叫定干活时间,就是懒政……从明天开始大家还是不要睡觉,7x24小时把我家做成便利店吧。我绝不会亏待各位……

这份内部公开信里说的道理是不是有几分靠谱?还真的有点道理。

你要是和人杠:「年终奖不是懒政。」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各执一词而已。

的确年终奖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员工,另一方面是为了保留人才。

年终奖制度是不是有弊病?

的确有。如信中提到的:

1.人在曹营心在汉

拿到年终奖再走,是很多员工的习惯。

因为虽说劳动合同法保护员工的年终奖权益,但是在实操中,公司不给已经离职的员工发年终奖的事情屡屡发生,而且很难维权。

几个月前就想走了,却在一直等年终奖。

要走的人,对于工作是很难专注的。

2.扎堆离职

很多员工会在年终奖拿到之后辞职,所以会导致有些公司在发完年终奖后有一波离职潮

另外还有很多公司把年终奖放在第二年4月5月发,企图把员工留久一点,拖过招聘旺季。

结果是

激励员工,员工却身在曹营心在汉
保留员工,员工却扎堆离职

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用更高频和更精准的方式,激励员工

比如说:改年终奖为月终奖,或者季度奖(得到已经有季度奖了,但是信中也提到季度奖有问题待解决,包括不透明)。

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精细化管理」是很高的要求。这也是自然的,想要把懒政干掉,就需要精细化管理。


但这次“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为什么看起来,吃相这么难看?

1.可能违法

按照信中描述,公司里只有产品技术团队一直有1个月年终奖。

如果这个数字是固定的,人力资源团队有可能会把这个13薪写入offer letter。

而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劳动合同里写有13薪,那这部分钱就是固定收入的一部分。这不是公司可以临时收回的。

具体要看员工签的offer。

2.没有合适的补偿方案

取消年终奖,是重大的公司变革。

看起来,公司似乎是鼓足勇气,开始迈向精细化人效管理了。

然后一巴掌扇来,「取消年终奖」不过是用另一个懒政,去终结原有的懒政而已。

「懒政」和「懒政」之间,只有花不花钱的区别。

公司变革管理,同样需要精细化啊

美国变革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领导力教授约翰-柯特(Dr. John P. Kotter)创立了组织变革八步法:

  1. 营造组织变革气氛;
  2. 打造引领变革的团队;
  3. 搭建变革战略
  4. 组建组织内的变革志愿者
  5. 减除变革阻力
  6. 实现变革阶段性胜利
  7. 推动变革加速
  8. 完成组织变革

人家用八步,咱互联网公司再快再扁平,也不能直接跳到第八步吧:

直接开会或者发邮件扔炸弹,是非常「粗野」的管理手段,说好的「精细化」管理呢?

你说年终奖是懒政,但你不能推出一个更懒的解决方案啊,这又不是比懒大会。而且你早点出变革方案啊,一月份发年终奖前反悔,吃相太难看了。

我给两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 今年照样发年终奖,明年生效。本来年终奖就是员工应得奖励。调整到明年,有缓冲期,让更多的员工有时间准备。
  • 在这次变革里利益受到伤害的产品技术团队,用其他方式,比如期权的方式,弥补他们的损失。

得到上线的课程里,有一流的管理学者,建议得到的管理团队可以去取经。

3.变革方向语焉不详

这封信里一眼就能看到损失,年终奖没了。

但是看不到收获,能得到什么,完全不知道。

按照道理来说,到了群发邮件的时候,新的薪酬制度,应该已经是确定。

你扔了一个坏消息给大家,还强调并没有寒冬,并没有财务危机,那起码也应该扔个薪酬方面的好消息。

在信里提到了:

成本会比之前大幅提升,远高于年终奖

这就是说话技巧可以提升的地方。

取消了年终奖,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感到担心。你说成本上升,这其实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的。

员工不知道成本上升是不是因为缴税还是交金,还是真金白银到了员工自己的手里。

其实完全可以有更加清晰的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员工角度讲收获。

模板我都可以给你想好:

薪资制度调整之后,年终奖取消,但根据员工每个季度的贡献,设立季度奖。

如果员工每个季度的表现都在平均分之上,最终累计的季度奖可能超过现在年终奖的两倍如果员工每个季度的表现在最优秀的20%之内,累计获得的季度奖可能超过现在年终奖的四倍。

在变革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常识:

人们并不在乎你变革的方向是正确还是错误,大家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你希望赢得所有人的支持,那就需要一定程度上补偿那些因为变革导致利益受损的群体。

当然,以上论述的基础是信中所说的「没有控制成本,没有裁员,没有财务紧张」。

但大环境如何,我们都清楚:

留一个我的求职相关的收藏夹,供大家参考: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典型的罗辑思维演讲么:听着觉得还挺有道理,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因为他巧妙地偷换了一个概念:年终奖是一种对员工年度工作的额外认可,是一种大锅饭。

而事实上,年终奖本就是员工收入的一部分,是对员工一年整体能力表现的协调分配,也是公司为了留住员工的一种手段。

举实际例子,

假设一位员工月薪1万,也就是一年工资收入12万,年终奖额外发两个月工资,也就是收入14万。

在罗辑思维看来,12万才是这个员工的薪酬费用,而额外的2万,是我给你的额外奖励。所以我想给就给你,不想给就巧言令色打破它。

而事实上,14万才是员工1年原本与公司(默认)约定的真正收入。也就是说,在入职时,如果公司明确说“我们没有年终奖”,那么这个员工未必会接受1万/月的薪水,而会要求更高。

在公司与意向员工谈20万/年、30万/年收入时,难道没有把年终奖计算在内吗?这本来就是公司愿意为员工价值付出报酬的一部分。公司之所以要在年底发年终奖,除了“过个好年”的心理建设外,“把员工留住稳稳干完一年工作”才是目的。

结果在罗辑思维的逻辑概念下,这成为一种赏赐了。偷换概念功力深厚,不愧为中年人的保健品。

不过请罗辑思维尊重那位在4月份离职员工的职业素养,人家是看在钱的份上把岗站完,不然早走人了,可不是得过且过去领一份工资。这也是罗辑思维逻辑的强大之处,把混日子的人与为拿年终奖年后才离职的员工划上等号,可恶不?

所以罗辑思维没敢把他的诡异逻辑说的理所当然,在文末心虚地表示不希望让更多人看到。

==============================

更新。

其实不用怀疑罗辑思维的逻辑水平,他做了多年人生导师,水平自然是有的。这次无非是既当又立的思想在作祟,并且陷入了自我感动之中。

资本寒冬想缩减开支,却又想说的冠冕堂皇。

这个冬天,前有斗鱼网易大幅裁人,后有迈瑞医疗不厚道解约,闹的轰轰烈烈。罗辑思维不想授人以权柄,给自己立牌坊的心情无比迫切,于是有了这出。

看他对员工的态度:想走尽管走,我放你自由,再特批一份额外年终奖作为分手礼物。

是不是很像言情剧中分手的恋人?于是自我感动了陶醉了感觉做了件好事了。

事实上呢?不就是想裁人却连n+1都不愿给,只肯给0+1,说出去还是员工自己走的。

不过能把一件不怎么要脸的事说的如此清丽脱俗,也的确是人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