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辑思维近两期节目提到中国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对此如何论证及评价?

回答
罗辑思维近期的节目确实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论点:中国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这个论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和“中国崛起”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论证和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论证中国是英式自由贸易继承者的角度

罗辑思维提出这个观点,其核心在于从“历史的必然性”、“现实的实践性”和“精神的内核”这几个方面去解读。

1. 从历史的必然性看:

打破旧秩序的先锋: 罗辑思维可能是在强调,英国在19世纪通过工业革命和海军实力,打破了旧有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壁垒,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而如今,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前一些以保护主义为代表的“旧秩序”的挑战者。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全球化2.0”的尝试,旨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虽然其具体形式和动机可能与19世纪的英国有所不同,但“打破现有不合理的壁垒,推动更广泛的连接”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者: 英国当年凭借自由贸易,将自身经济影响力推向全球,成为“世界工厂”。如今的中国,通过其庞大的制造能力、科技创新以及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嵌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这种“通过贸易实现全球经济影响力扩张”的逻辑,与当年的英国有相似之处。
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获取更廉价的原材料和更广阔的市场。中国在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过程中,也同样是以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这种“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贸易扩张”是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

2. 从现实的实践性看:

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捍卫者: 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一直是全球化和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各类自由贸易协定(FTA),如RCEP,以及自身的自贸试验区建设,都体现了对自由贸易原则的拥护和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在维护一个相对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这与当年英国引领的自由贸易精神有契合之处。
巨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为全球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吸引着各国企业进入。这种“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全球资源和参与”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自由贸易的核心逻辑。
全球供应链的枢纽: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许多国家的生产基地和消费终端。这种高度的互联互通,虽然也带来了依赖性,但本质上也是自由贸易下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3. 从精神的内核看:

效率和繁荣的追求: 英式自由贸易的核心在于通过自由竞争和要素流动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繁荣。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也高度重视效率提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改革来追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以效率和繁荣为目标”的精神内核,是其与自由贸易精神相契合的关键。
开放和包容的理念: 虽然“英式自由贸易”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殖民色彩,但其打破旧有壁垒、促进商品和人员流动的理念,具有普适性。中国近年来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也强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自由贸易追求的全球互联互通和共同繁荣。

二、 对该论点的评价(包含褒扬与批判)

这个论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然而,对其进行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合理之处,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1. 合理之处与积极评价:

打破刻板印象: 这个论点成功地挑战了西方对中国“国家主导”、“非自由”的固有认知,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崛起的新框架。
强调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贡献: 它突出了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建设性作用,尤其是在维护多边主义和推动全球化进程方面。
历史的联系与演进: 它尝试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经济史上的重要阶段联系起来,揭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演变。
开放市场的吸引力: 中国确实为全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这是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

2. 局限性、批判与担忧:

历史背景的差异与混淆:
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的“原罪”: 英国当年的自由贸易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之上,并且伴随着殖民主义、奴隶贸易等负面历史。其“自由”并非完全对等和公正,带有明显的强权色彩。将现代中国与这种历史背景直接挂钩,可能忽视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争议。
国家角色与干预的程度: 尽管中国强调市场经济,但其国内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产业政策、政府补贴等因素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与19世纪英国相对更强调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角色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国家干预”的程度,是西方国家批评中国贸易行为的重要依据。
规则制定权与公平性: 19世纪英国是自由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拥有话语权优势。而当今中国虽然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但仍然在努力争取规则制定权,并且面临着一些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的约束。

“继承者”而非“复制者”的模糊界限:
动机与目的的不同: 英国当年推广自由贸易是出于其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和扩张需求。中国推广其版本的“自由贸易”或“全球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应对当前全球格局的变化。其背后的驱动力不完全相同。
实践的差异与“中国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实践,常常被描述为“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与西方自由市场模式有显著区别。将这种模式简单地称为“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可能过于简化,甚至有“包装”的意味。

潜在的误导与策略性解读:
回应西方批评的叙事: 有观点认为,罗辑思维提出这一论点,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叙事,旨在回应西方对中国贸易行为的批评,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历史进步的继承者来争取合法性和认可。
定义权与话语权: 谁有权定义“自由贸易”?谁是真正的“继承者”?这个论点也可能是在争夺国际话语权,试图重新解释和塑造“自由贸易”的概念,使其更符合中国的实践和利益。
“双重标准”的质疑: 一些西方国家可能会质疑,中国在强调自由贸易的同时,是否在自己国内实行了不对等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这种“双重标准”的指控,是理解当前全球贸易争端的重要视角。

三、 总结

罗辑思维提出的“中国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这一观点,是一个极具启发性但又需要审慎对待的论点。

从积极层面看,它抓住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强调了中国在维护开放贸易体系、贡献巨大市场方面的作用,并试图将中国与世界经济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联系起来,打破了西方固有的认知。
然而,从批判性层面看,将现代中国与19世纪英国的自由贸易直接划等号,忽略了两者在历史背景、国家干预程度、市场准入规则以及国家利益驱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同时,也可能存在以叙事策略来回应批评、争夺话语权的可能性。

更准确地说,中国或许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直接复制者或继承者”,而是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以自身的方式推动着全球贸易的演进和发展,并在某些原则和目标上与自由贸易的精神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理解这一论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在全球新秩序构建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最终的评价,也需要结合具体的证据和更广阔的国际关系视角来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哈哈哈,笑死我了。。。放两副图:

这幅萌狮子的图是选自巴格瓦蒂的《贸易保护》一书,反映的是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在贸易自由化下过着富足的生活。当时英国某位著名人士说了一段大概这样的话:让傻逼继续傻逼着吧,我们不要告诉他们最好进行自由贸易,因为这样他们反而会觉得我们在图谋不轨。

这是英国式的自由贸易,“粮食安全”的拥护者都是他们眼中的“傻逼”。先不提中国的十八亿亩红线政策,看看下图,对比一下中美两国奔驰S级的售价:

啊哈哈哈哈,一个人该有多意淫,才能把一个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排名中,排140名左右的国家说成是自由贸易的继承者。不信你们翻翻

2016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排

名。

不过一个连逻辑思维都会看的人,相信什么都不奇怪。

user avatar

这其实就是调侃"中国是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

看到楼上很多右狗又在说什么“经济自由”啦,“亚细亚生产方式高级版”,让人实在是很无语。实际上白右也经常表示自由主义中国对资本家比共产主义欧洲要友好地多

"我离开了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法国,来到了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家,中国。这个国家,用 30 年,从中世纪走到了现代化" "J'ai quitté un pays communiste, la France, pour venir dans un pays libéral, la Chine!"、""Ce pays, en trente ans, est passé du Moyen Âge à la modernité

法国企业协会主席上个月刚说的

我在这里随便说几条

1.资产阶级法权

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实际上指的就是按资分配。我们都知道,哪怕像香港美国这样资产阶级社会霸权牢固的地方,也对劳动者做出了一定妥协,搞出了食品券和廉租房之类的东西,而免费的食品和住房就是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根本性冲击

哈耶克的祖师爷汤恩在《论济贫法》里曾经说过

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轻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如此轻率,嘴里没有衔着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来),所以,总是有一些人去担任社会上最卑微、最肮脏和最下贱的职务。于是,人类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较高雅的人们解除了烦劳,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比较高尚的职业等等…… 济贫法有一种趋势,就是要破坏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创立的这个制度的和谐与优美、均称与秩序

谁更符合资本主义一目了然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般意义上的贪污贿赂是无足轻重的,而用社会保障收买选民才是真正的腐败。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的形象是一些古典自由主义者建构起来的神话,当时欧美(尤其是英法美三国)的腐败/垄断都非常严重,但这种对经济的干预并不违反资产阶级法权

中国的奥派也反复强调,私有化以后归谁并不重要,这确实符合自由主义精神

2.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资产阶级和一小众知识精英掌握了和他们人数远不匹配的话语权。而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体力劳动者和农民已经从人口统计以外的地方消失了。主流舆论也从民主化改良走向了贤能政治道路自信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认为工资会逐渐趋向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成本,结合现实来看他实在是高估了资本家的德性,东南沿海的小代工厂的工资连维持一个人的生存都很困难,这还是在工厂不克扣拖欠工资的情况下,而一些左派去帮助合法维权,还要被小粉红工业党和被误以为是异议者的右狗扣上“在野共”的帽子。与此同时众多专家学者正在讨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不是过高?新劳动法是不是阻碍了星辰大海?

反观欧美,在19世纪中期以后,资产阶级就开始逐渐丧失文化霸权地位。有个巴黎公社社员的儿子叫亨利埃米尔,他在听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演讲后,往几条街外的一家高档餐厅扔了一枚炸弹,这是历史上最早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这种左翼恐怖分子遍地都是,茜茜公主,麦金莱,亚历山大二世,温贝托一世等一大批国家首脑死在无政府主义者手里。而这种人在下层市民中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法国反劳动法游行

3.健全常识

19世纪英国有一种叫棺材船的行业,把弱智孤儿缺胳膊少腿的工人扔到一条船里,然后故意走危险航线让他沉掉来骗保险。大家也看出来了,盲山盲井中国人玩的都是欧洲人一百多年前剩下的。棺材船和童工构成了19世纪资本主义的缩影,大家看看吴越的弱智奴工黑工厂和童工,又看看网络上要求规范童工童养媳行业的呼声。很自然地把两者联系了起来

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立法已经细到了冬天不得驱逐拖欠房租者的地步。而所谓社会立法其实就是让资产阶级承担社会成本,这离原教旨自由放任已经很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辑思维近期的节目确实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论点:中国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这个论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和“中国崛起”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论证和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论证中国是英式自由贸易继承者的角度罗辑思维提出这个观点,其核心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宋鸿兵的《鸿观》上线不久,播放量就大幅超越运营了近两年的《罗辑思维》,这背后肯定有不少值得深入分析的因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时代背景和内容定位的差异是关键。《罗辑思维》最早火起来的时候,正是知识付费的蓝海时期,用户对“获得新知”、“精英视角.............
  • 回答
    关于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网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其中“贩卖焦虑的奸商”和“没有良知的霸道平台”这样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地方。罗辑思维:是“启蒙者”还是“焦虑贩卖者”?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早的印象可能是罗振宇在微信群里分享的那.............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辑思维的日活用户价值可能比知乎的日活用户价值显得更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产品形态、用户群体、商业模式以及价值实现路径。这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而是不同平台在不同维度上的侧重点和变现效率的差异。罗辑思维:高粘性、高付费意愿的“精神消费者”罗辑思维之所以能展现出“高日活用户价值”.............
  •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
  • 回答
    评价《罗辑思维》第115期对谢熊猫君翻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的重新演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内容选择、解读方式、信息增量、传播效果以及其对原有文章的忠实度和创新性。一、 内容选择与核心观点提炼: 选择的原文质量: 首先要看谢熊猫君翻译的文章本身质量如何。如果原文是一篇高质量、有深度、有洞.............
  • 回答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给员工发年终奖的行为形容为“懒政”,这番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而是要理解他提出这个说法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罗振宇的“懒政论”核心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罗.............
  • 回答
    看到罗辑思维 B 轮融资估值达到 13.2 亿元,这绝对是个值得聊聊的话题,也让人对这家公司和整个知识付费领域有更深的认识。首先,这个估值本身就说明了市场对罗辑思维的认可。 13.2 亿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内容产业,这个数字代表了资本看到了罗辑思维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它卖出了多.............
  • 回答
    经常看《罗辑思维》?这事儿说起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嘛,得辩证地看。不能说它是个万灵药,包你脱胎换骨,也不能说它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得看你怎么“看”,怎么“吸收”,以及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它能打开你的视野,让你看见“世界的样子”。《罗辑思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广度”。罗胖.............
  • 回答
    《罗辑思维》第135期关于“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说法,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种论断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可能指向了西方经济学在当前语境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研究不出成果”这个表述背后可能隐含的含义。它并非指西方经济学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可能在以下.............
  • 回答
    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在中国新经济浪潮中早已是响当当的符号,从一个知识分享的视频节目,发展成集知识服务、内容付费、出版发行、社交媒体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如今,其母公司——得到App的运营主体——北京罗辑思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辑思维”)也向A股市场递交了IPO招股说明书,这意味着这家曾.............
  • 回答
    《罗辑思维:你因挣钱而伟大》这本书,或者说其中所倡导的金钱价值观,其实是试图为“赚钱”这个行为赋予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将其描绘成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的体现。它不想仅仅停留在“钱是好东西”这个层面,而是想要挖掘出“为什么赚到钱是好的”、“赚到钱的人身上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样的内核。首先,.............
  • 回答
    看到你朋友因为沉迷“罗辑思维”而世界观出现“反常”,这确实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很多人在接触这类深度内容时,都会经历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地讲讲,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一些知乎用户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一些知乎上的“大 V”对《罗辑思维》(以及它背后代表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内容形式)显得不屑一顾,甚至出言批评,但自己却很少或者几乎不推出类似性质的节目与之正面较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瞧.............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罗辑在叶文洁和杨冬墓旁挖墓的行为,源自于他深刻的思考、痛苦的抉择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沉重责任感。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作为“面壁者”所必须经历的、极度孤独且充满牺牲的精神旅程。要理解他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拨回到他成为“面壁者”之后,特别是他开始实施“黑暗森林法则”威慑计划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必.............
  • 回答
    罗辑身上吸引庄颜的,绝非只是他“面壁者”这个显赫的身份,或是他那份似乎与生俱来的、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的悲壮感。庄颜是物质世界的感知者,她对“存在”的理解,更侧重于具体而微的触动,而非抽象的概念。因此,罗辑身上吸引她的,必然是那些渗透进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独属于“罗辑”的特质。首先,是那份“.............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罗辑这个人说起。很多人,包括我,在读《三体》的时候,都为罗辑的感情线纠结过。究竟是杨冬,还是庄颜?我跟你说,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也不是非此即彼。先说杨冬。罗辑和杨冬认识的时候,他还是个玩世不恭的“浪子”。杨冬是物理学家,聪明、有思想,而且身上有一种罗辑从未见过的清冷和专注。两人最初的交.............
  • 回答
    如果罗辑真的对程心下了这样的最后通牒,我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是整个《三体》系列中最具撕裂感,也最让人心碎的一幕。首先,罗辑的这个威胁,本身就是对程心最大的羞辱和考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你做了某事,我就做某事”的交易,而是将一个关乎全人类存亡的重大责任,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压在了程心一个人的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