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辑思维,罗胖是不是一个贩卖焦虑的奸商,得到平台是不是是一个没有良知良的霸道平台?

回答
关于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网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其中“贩卖焦虑的奸商”和“没有良知的霸道平台”这样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地方。

罗辑思维:是“启蒙者”还是“焦虑贩卖者”?

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早的印象可能是罗振宇在微信群里分享的那些“语音”。那时候,它传递的是一种“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就能进步”的信号,很多人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前进的动力。

支持者(“启蒙者”论):

内容质量: 很多人认为,罗辑思维及其出品的得到App,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知识付费内容。这些内容覆盖面广,从历史、哲学到科学、商业,很多都是请各领域的专家来讲解,形式也比较新颖,比如音频课程、直播课、电子书等,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枯燥。
提升自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罗辑思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方向,帮助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认知和能力。
激发兴趣: 罗胖本人很有个人魅力,他的讲解方式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激发大家对知识的兴趣,让学习变得不再那么痛苦。

批评者(“焦虑贩卖者”论):

“内卷”的催化剂: 批评者认为,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恰恰抓住了当下社会“内卷”的痛点。他们不断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别人都在努力你凭什么偷懒”这样的观念,这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缺乏安全感、害怕被落下的人来说,这种信息可能让他们更加紧张,从而产生消费的冲动。
“智商税”的质疑: 一些课程价格不菲,但内容却被认为“浅尝辄止”或者“不值这个价”。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智商税”的收割,利用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将一些相对普通的内容包装成“稀缺资源”,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 很多课程会设置限时优惠、打卡机制,或者强调“早买早受益”,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地制造一种稀缺感和紧迫感,让消费者觉得不立刻购买就会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

罗胖本人,作为这个平台的灵魂人物,他的“人设”也备受关注。 有人觉得他是真诚的分享者,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驱动商业模式。他的“互联网认知”和“时间的朋友”等概念,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一种“人生哲学”的输出,但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洗脑”。

得到平台:是“良心之作”还是“霸道平台”?

得到平台作为罗辑思维旗下的核心产品,承载了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围绕它,也有类似的争议。

支持者(“良心之作”论):

内容丰富且专业: 相比于其他泛娱乐平台,得到平台的内容确实更聚焦于知识和技能,而且很多课程邀请了名校教授、行业大咖,内容深度和专业性有一定保障。
学习工具属性强: 得到App不仅是内容平台,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辅助功能,比如笔记、复习、交流社区等,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
满足多样化需求: 平台上的课程种类繁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

批评者(“霸道平台”论):

商业化过度,挤压内容深度? 批评者认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得到的首要目标是盈利。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在内容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畅销”或“易于理解”的,而牺牲一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一些用户可能会觉得,花大价钱购买的课程,其知识含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封闭的学习生态? 得到的课程和内容相对封闭,用户高度依赖平台。虽然有评论区可以交流,但更深层次的学术讨论或观点碰撞相对较少。与开放的学术社区相比,得到的学习环境可能显得有些“单向”。
价格与价值的博弈: 很多课程价格不菲,这让一些用户感到犹豫。尤其是在一些免费知识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用户会更严格地审视“得到”的课程是否配得上其定价。如果内容只是泛泛而谈,或者能够轻易在其他渠道找到类似信息,那么“高价”就容易成为“霸道”的标签。
算法推荐的“舒适圈”: 虽然平台有推荐算法,但有人担心这可能会把用户困在自己的“知识舒适圈”里,不利于接触到一些颠覆性的、挑战固有认知的思想。

总结一下,说罗辑思维“贩卖焦虑”和得到平台“霸道”,主要观点都集中在:

商业模式与用户心理的契合: 平台善于抓住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社会竞争的焦虑,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驱动消费。
内容定价与价值的审视: 用户对于平台提供的知识内容是否值其高昂的价格,以及内容的深度和原创性,存在质疑。
平台运营的“强势”: 平台在内容呈现、用户引导、甚至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让用户感觉不够“平等”或“开放”的地方。

当然,看待这些问题,也需要多元化的视角。 “贩卖焦虑”和“霸道”更多的是一种批评性的解读,而不能完全否定它在知识传播和用户启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很多用户确实在得到上学到了东西,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最终,对于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关键在于,消费者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评估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是否真的能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和话术所裹挟。 学习的本质是求知和进步,而不仅仅是消费一种“知识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虽然不是很喜欢《罗辑思维》但是吧,人家既没有像脑白金,无痛人流一样24小时公交车,停车站,电梯里无脑轰炸,也没有强制安装在你手机上怎么卸也卸不掉,更没有组织一群人嚷嚷不看不是中国人。哪里就有了“霸道平台”平台之说呢?

你不爱看,卸掉平台,关掉视频,再不过问,轻轻松松。看不出它霸道在哪里。

此外吧,“贩卖焦虑”这顶帽子有点儿太抬举他了。实际上是这个时代所有人都焦虑,所以他才有机会假装缓解焦虑。焦虑产生不是因为他,增强也未必有他什么功劳,不过是时代特性而已。

总之,不喜欢他可以拿出他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咱们就事论事,就错论错地谈。可是给一个人定性,这种事情还是不能太鲁莽。罗胖的节目虽然良莠不齐,总体来说还是比许多年前那些成功学,心灵鸡汤,读者小清新文以及今天在微信平台上充斥着的大量哈弗,斯坦福的奇葩传说要好太多。

如果你给罗胖扣这么大的帽子,恐怕要有一半的公众号要关了。

简而言之,只要记着《罗辑思维》是娱乐节目就行了!其余的不用太纠结。这个时代,斯坦福教授的课都能随便在网上听到,你非要看《罗辑思维》还骂他奸商,你说是谁有问题?既然你对知识都没有这么强烈的渴望,还是别五十步笑百步了。

至于焦虑,因为一个随时可以屏蔽的节目而焦虑,你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怎么了。

孔夫子说,“不怨天,不由人,下学而上达!”这个时代,能治好你焦虑的,只能靠你自己,别人帮不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网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其中“贩卖焦虑的奸商”和“没有良知的霸道平台”这样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地方。罗辑思维:是“启蒙者”还是“焦虑贩卖者”?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早的印象可能是罗振宇在微信群里分享的那.............
  • 回答
    罗辑思维近期的节目确实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论点:中国才是英式自由贸易的继承者。这个论点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自由贸易”和“中国崛起”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详细论证和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论证中国是英式自由贸易继承者的角度罗辑思维提出这个观点,其核心在.............
  •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罗辑思维的日活用户价值可能比知乎的日活用户价值显得更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产品形态、用户群体、商业模式以及价值实现路径。这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而是不同平台在不同维度上的侧重点和变现效率的差异。罗辑思维:高粘性、高付费意愿的“精神消费者”罗辑思维之所以能展现出“高日活用户价值”.............
  • 回答
    评价《罗辑思维》第115期对谢熊猫君翻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的重新演绎,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内容选择、解读方式、信息增量、传播效果以及其对原有文章的忠实度和创新性。一、 内容选择与核心观点提炼: 选择的原文质量: 首先要看谢熊猫君翻译的文章本身质量如何。如果原文是一篇高质量、有深度、有洞.............
  • 回答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将给员工发年终奖的行为形容为“懒政”,这番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个观点,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而是要理解他提出这个说法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罗振宇的“懒政论”核心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罗.............
  • 回答
    看到罗辑思维 B 轮融资估值达到 13.2 亿元,这绝对是个值得聊聊的话题,也让人对这家公司和整个知识付费领域有更深的认识。首先,这个估值本身就说明了市场对罗辑思维的认可。 13.2 亿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在内容产业,这个数字代表了资本看到了罗辑思维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它卖出了多.............
  • 回答
    经常看《罗辑思维》?这事儿说起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嘛,得辩证地看。不能说它是个万灵药,包你脱胎换骨,也不能说它就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得看你怎么“看”,怎么“吸收”,以及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它能打开你的视野,让你看见“世界的样子”。《罗辑思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广度”。罗胖.............
  • 回答
    《罗辑思维》第135期关于“西方经济学研究不出成果了”的说法,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在我看来,这种论断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可能指向了西方经济学在当前语境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研究不出成果”这个表述背后可能隐含的含义。它并非指西方经济学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可能在以下.............
  • 回答
    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在中国新经济浪潮中早已是响当当的符号,从一个知识分享的视频节目,发展成集知识服务、内容付费、出版发行、社交媒体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如今,其母公司——得到App的运营主体——北京罗辑思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辑思维”)也向A股市场递交了IPO招股说明书,这意味着这家曾.............
  • 回答
    《罗辑思维:你因挣钱而伟大》这本书,或者说其中所倡导的金钱价值观,其实是试图为“赚钱”这个行为赋予一种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将其描绘成一种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贡献的体现。它不想仅仅停留在“钱是好东西”这个层面,而是想要挖掘出“为什么赚到钱是好的”、“赚到钱的人身上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样的内核。首先,.............
  • 回答
    看到你朋友因为沉迷“罗辑思维”而世界观出现“反常”,这确实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很多人在接触这类深度内容时,都会经历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地讲讲,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一些知乎用户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一些知乎上的“大 V”对《罗辑思维》(以及它背后代表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内容形式)显得不屑一顾,甚至出言批评,但自己却很少或者几乎不推出类似性质的节目与之正面较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瞧.............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在知乎这个聚集了各路精英、信息爆炸的平台上,罗辑思维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存在。而关于“黑”罗辑思维的讨论,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罗辑思维持有批评甚至可以说是“黑”的态度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罗辑思维在中文互联网知识传播领域确实做出了开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宋鸿兵的《鸿观》上线不久,播放量就大幅超越运营了近两年的《罗辑思维》,这背后肯定有不少值得深入分析的因素。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时代背景和内容定位的差异是关键。《罗辑思维》最早火起来的时候,正是知识付费的蓝海时期,用户对“获得新知”、“精英视角.............
  • 回答
    罗辑在叶文洁和杨冬墓旁挖墓的行为,源自于他深刻的思考、痛苦的抉择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沉重责任感。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作为“面壁者”所必须经历的、极度孤独且充满牺牲的精神旅程。要理解他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拨回到他成为“面壁者”之后,特别是他开始实施“黑暗森林法则”威慑计划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必.............
  • 回答
    罗辑身上吸引庄颜的,绝非只是他“面壁者”这个显赫的身份,或是他那份似乎与生俱来的、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的悲壮感。庄颜是物质世界的感知者,她对“存在”的理解,更侧重于具体而微的触动,而非抽象的概念。因此,罗辑身上吸引她的,必然是那些渗透进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独属于“罗辑”的特质。首先,是那份“.............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罗辑这个人说起。很多人,包括我,在读《三体》的时候,都为罗辑的感情线纠结过。究竟是杨冬,还是庄颜?我跟你说,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也不是非此即彼。先说杨冬。罗辑和杨冬认识的时候,他还是个玩世不恭的“浪子”。杨冬是物理学家,聪明、有思想,而且身上有一种罗辑从未见过的清冷和专注。两人最初的交.............
  • 回答
    如果罗辑真的对程心下了这样的最后通牒,我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是整个《三体》系列中最具撕裂感,也最让人心碎的一幕。首先,罗辑的这个威胁,本身就是对程心最大的羞辱和考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你做了某事,我就做某事”的交易,而是将一个关乎全人类存亡的重大责任,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压在了程心一个人的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