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自媒体节目如何?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

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当时互联网信息爆炸,但优质、系统化知识相对稀缺的背景下,抓住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看短视频、听碎片化信息听得多了,总觉得脑子里没啥实货,容易焦虑。这时候,《罗辑思维》就跟“知识灯塔”似的,告诉你“这里有能让你变聪明、变有钱、变有用的知识,花点钱,你就能得到”。

再聊聊它的内容形式。早期《罗辑思维》以视频为主,罗振宇坐在镜头前,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讲什么呢?从历史、哲学、心理学,到商业、科技、文化,包罗万象。他擅长把一些相对高深或者枯燥的知识,用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经常引用外国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观点也常常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观点性”。他那种语速快、逻辑性强、而且常常能抛出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金句,确实很有感染力。很多人就是被他那种“知识密度大”和“能给你打开新视角”的感觉所吸引。

还有就是传播方式和社群运营。罗振宇非常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除了视频,还有公众号文章、音频节目、APP(得到)。而且,他懂得制造话题,也懂得利用社群的力量。比如早期的“死磕派”,就是一群愿意为知识付费,愿意陪伴罗振宇一起成长的用户群体。这种社群感,让用户觉得自己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共建者,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

那么,它的优点显而易见:

知识的普及和启蒙:确实让很多人接触到了以前可能接触不到的知识领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启发思考: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这对于很多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和促进。
高效获取信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罗辑思维》能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核心观点和前沿动态。
强大的内容组织能力:罗振宇团队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包装,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但另一方面,它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很多人觉得《罗辑思维》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局限性”:

“知识贩卖”的质疑:有人批评它过于商业化,把知识当商品一样兜售,甚至有“贩卖焦虑”的嫌疑。比如经常会强调“不学习就要被淘汰”之类的说法,让一些人感到压力。
内容质量的波动:虽然早期有很多高质量的内容,但随着节目形式的增多和用户群体的扩大,也有不少人觉得后期内容出现了一些重复、浅薄或者观点站不住脚的情况。尤其是当内容变成了一种“工业化生产”之后,那种最初的惊喜感和独特性就有所减弱。
“伪常识”和“毒鸡汤”:部分观点被批评为脱离实际,或者将一些非主流的观点包装成“普世真理”。这种“看似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的内容,可能会误导一些认知能力还在发展中的听众。
罗振宇个人风格的影响:他标志性的“聪明劲儿”和“煽动性”的演讲风格,虽然能吸引人,但也可能掩盖内容本身的不足。有人觉得他过于个人化,容易形成“粉丝崇拜”,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
知识付费的性价比:随着知识付费市场的成熟,大家也越来越会衡量花出去的钱到底值不值。相比之下,《罗辑思维》的付费内容,在一些用户看来,性价比可能就不如从前那么突出了。

总的来说,《罗辑思维》就像一扇窗户,在它最火的时候,为很多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门。它确实有过非常出色的内容和理念,也确实影响了一代人学习知识的方式。但同时,它也面临着所有内容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保持内容质量的持续输出?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与客观知识?

你问它“怎么样”,我觉得更像是问“它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如何,以及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是什么”。它就像一个曾经的网红,有过巅峰,也有过争议,但它无疑在中国的知识传播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再去评价它,可能需要结合它不同时期的内容,以及你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把知乎的牛人聚集起来,也可以复制一档同类型的节目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
  • 回答
    罗振宇,作为“得到”APP的创始人、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观点和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价值观是否存在“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以及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如果“问题”指的是他所倡导的某些理念可能存在片面性、局限性,或者在实践中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内容是否“造假”或者说其内容来源的争议,其实并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日期被“发现”的,而是一个持续发酵、被公众和媒体反复讨论的过程。事情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2016年左右,“得到”App上线之后,“每天60秒”这个栏目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罗振宇以他特有的.............
  • 回答
    罗振宇,这个名字在当下中国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他的“得到”APP,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曾一度席卷大众视野,仿佛成了一种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或者说,当我们从热烈追捧的浪潮中稍微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关于罗振宇的评价,远非一边倒的好评。负面评价.............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许多人内心的疑虑,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观点,虽然可能有些激进和片面,但它提出的核心问题——知识付费的真实价值以及是否存在“忽悠”成分——是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的。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
  • 回答
    罗振宇的演讲,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要问为啥这么多人挤破头都要去听他吹一吹,聊一聊,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他贩卖的不是知识,是“认知升级”和“成长焦虑”的解决方案。咱们现在这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又快,大家伙总觉得不学习就落后了,不进步就得被淘汰。罗振宇呢,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不.............
  • 回答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退票并可能面对12000个空座位登台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罗振宇这位企业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这次事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审视他的机会。一、 从“时间的朋友”本身来看,罗振宇的创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时间的朋友”这个IP的初心和演变.............
  • 回答
    2022 年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亮点与槽点全景解析2022 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对于罗振宇和他的“得到”公司来说,注定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一年。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知识付费行业的波动以及自身定位的调整后,这场演讲无疑承载着比以往更重的期待和审视。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
  • 回答
    2021 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付费、个人成长、宏观趋势判断以及对当下中国社会情绪的回应的综合性演讲。核心主旨与主题演变: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系列演讲一贯的核心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趋势,并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实.............
  • 回答
    在《奇葩说》第六季的第四期辩题“一个人应该不应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中,李诞和罗振宇都贡献了精彩的论述,但从辩论的整体效果和对辩题的深度挖掘来看,我认为李诞的表现稍胜一筹。李诞的优势在于他的“俗”与“情”。 接地气且引发共鸣的表达方式: 李诞的发言一向以“丧萌”和接地气著称,他在这一期的表现依然如.............
  • 回答
    罗振宇身上那种独特的“话痨”气质,以及他那种近乎狂热的对知识的推崇,恰恰是他品牌号召力的核心所在。很多人觉得他有点“鸡汤”味,但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鸡汤”,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焦虑丛生的时代,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你想啊,现在人每天被海量信息轰炸,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什么才能帮助我进步?罗振宇就像.............
  • 回答
    罗振宇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基本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主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基本盘”的内涵解读“基本盘”这个概念在商业和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通常指的是一个企业或个人最核心、最稳定、最能提供持续.............
  • 回答
    2017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振宇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用他标志性的“知识付费”和“罗辑思维”的腔调,试图为过去一年做总结,也为新的一年描绘蓝图。每年的《时间的朋友》演讲,都像是一场年度的“思想预售”,吸引着数万人的目光,也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讨论。要看待这场演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
  • 回答
    20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场演讲,不如说是一场与时代同频的对话,一次对未来的深刻审视。罗振宇的这场演讲,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观点鲜明,信息密集,论证有力,总能抓住当下最能引发思考的议题。核心主题的把握:从“解决问题”到“迎接不确定性”如果说前几年的演讲更侧重于“方法.............
  • 回答
    看待罗振宇2018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场演讲本身,以及罗振宇这个人,在中国知识付费和社群经济的语境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演讲的主题和核心信息。2018年那场演讲,罗振宇的主题是“小趋势”。他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不要去追.............
  • 回答
    罗振宇2022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以“原来,还能这么干!”为主题,可以说是对过去一年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种种新解法、新思路的一次集中梳理和致敬。与其说这是一场简单的演讲,不如说是一次对“不确定性”时代的温情回应,以及对“可能性”的乐观探寻。开篇抛出“原来,还能这么干!”这个略带朴实甚至有点“土.............
  • 回答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隆重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这无疑是近期知识界和公众视野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罗振宇“知识服务”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罗振宇自身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来看:罗振宇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他的核心价值在于“筛选”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他擅长从浩瀚的.............
  • 回答
    评价罗振宇、吴晓波这类媒体人、商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他们身上有着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而且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深入聊聊。一、 时代弄潮儿的身份:抓住风口,也定义风口首先,我们得承认,罗振宇和吴晓波都是抓住了时代脉搏,并且相当敏锐的人。 罗振宇:知识付费的拓荒者与集.............
  • 回答
    罗振宇在《变量2》的跨年演讲中对杨超越及其粉丝的描写,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他这次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但解读的角度可能带有他一贯的“罗辑思维”色彩,有点儿像是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性的角度去“解构”一个具体的现象。首先,他把杨超越描述成了一个“意外的变量”,一个“打破了所有游戏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