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罗振宇 2017 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回答
2017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振宇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用他标志性的“知识付费”和“罗辑思维”的腔调,试图为过去一年做总结,也为新的一年描绘蓝图。每年的《时间的朋友》演讲,都像是一场年度的“思想预售”,吸引着数万人的目光,也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讨论。要看待这场演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内容、逻辑、传播方式,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演讲的“内核”:信息与算法的时代,如何“赢得”未来?

罗振宇的演讲,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在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个体如何通过学习和认知升级,来“赢得”未来。2017年的演讲,也不例外。他用一贯的“段子+干货”模式,串联起了几个他认为重要的趋势和概念。

“国民总时间”的争夺战: 罗振宇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国民总时间”的价值。他认为,在这个碎片化信息过载的时代,用户的注意力就是最稀缺的资源。各种APP、平台都在争夺这有限的“时间”。而“知识服务”,尤其是他所在的“得到”APP,就是要在这种争夺中,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价值的内容,让用户的时间花得更“值”。这既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辩护,也是对用户选择行为的一种洞察。他试图告诉大家,选择“得到”,就是选择了对时间的有效投资。

“罗辑思维”的进化论: 演讲也回顾了“罗辑思维”从一档视频节目到知识服务平台的演变。罗振宇强调的不是“内容生产”,而是“内容服务”和“知识解决方案”。他将自己定位为连接“优质内容生产者”和“有学习需求的用户”的桥梁。这种“平台化”和“服务化”的转型,是他在商业模式上不断探索的体现。他想传达的是,“罗辑思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IP,而是一个适应时代变化的“物种”。

“个体崛起”的叙事: 罗振宇反复强调“个体”的力量。他认为,在大公司、大平台之外,个体通过学习、通过掌握新技能,同样有机会实现“崛起”。这种叙事,恰恰迎合了当下许多渴望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的心理。他通过各种案例,比如那些在“得到”上学习并获得职业提升的人,来强化这种“赋能”的信念。

“得到”的价值主张: 演讲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广“得到”APP。他列举了各种课程、大咖、专栏,试图证明“得到”是一个能够提供高质量、系统化、实用性知识的平台。他用“听书”、“专栏”、“课程”等产品形态,描绘了一个“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学习场景。他希望让人们觉得,“得到”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一种通往更好的未来的“船票”。

演讲的“技巧”与“争议”:

罗振宇的演讲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除了他所传递的“干货”,还在于他高超的演讲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段子+干货”的化学反应: 罗振宇演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将看似枯燥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幽默的段子、生活化的比喻串联起来。他擅长营造一种轻松、接地气的氛围,让听众在笑声中吸收信息。这种“娱乐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也更具传播力。

“信息降噪”的承诺: 在海量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最怕的就是被无效信息淹没。“信息降噪”是罗振宇反复提及的一个概念。他承诺“得到”能够为用户提供经过筛选、提炼、结构化的优质信息,帮助用户节省筛选成本,提高认知效率。这种“省时省力”的承诺,对疲惫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贩卖焦虑”的质疑: 然而,伴随着赞誉而来的,总是争议。罗振宇的演讲,也常常被诟病为“贩卖焦虑”。批评者认为,他过于强调时代的“不确定性”和“变化”,通过渲染危机感,来推销他的知识产品,让人们产生“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的恐惧。他所定义的“有用”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效率”、“竞争力”和“财富增长”展开的,这与一部分人追求的更纯粹的精神探索或人文关怀有所不同。

“知识的贫富差距”: 另一种批评则指向他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他的知识付费模式,实际上是在加剧“知识的贫富差距”。那些能够负担得起优质知识服务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而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人,则可能被排除在外。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实现“普惠”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得到”的局限性”: 即使是“得到”APP的拥趸,也未必能完全认同罗振宇的每一次论述。有人会觉得,他的某些观点过于片面,或者对某些趋势的判断存在偏差。毕竟,任何一个知识平台,都难免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

总结:时代与个体的“罗辑”

2017年的《时间的朋友》演讲,是罗振宇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引领者,在那个时间节点的一次集中表达。他用他的方式,试图解读时代,也试图定义“好”的学习方式和“有价值”的内容。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信息时代用户对“有效信息”和“效率提升”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商业模式。他的演讲,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知识付费领域发展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趋势的一种预测和引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付费并非万能药,而罗振宇的“罗辑”,也只是他理解和解构世界的方式之一。看待这场演讲,应该以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去理解他所传递的价值,去反思他所引发的争议,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认知方法。

毕竟,时间一直在向前,而“赢得”未来的方式,也永远不止一种。这场演讲,不过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坐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结论就是内容很差,定位很准,制作很好。

我自认为自己算读过一点书的人,在我听来,罗胖的东西这么多年始终都是东拼西凑,废话连篇,瞎糊弄人,高晓松起码有点自己的世界观,罗胖则是既没有世界观,也没有逻辑,(如果你经常翻知乎也听《罗辑思维》,你会发现节目很多内容就是他手下从知乎找的素材。)

但问题是,他不是学术权威,他不是大学教授,他是自媒体人,他是要养活很多员工的自媒体人。自媒体说白了就是流量为王,有人听屁都是真理,没人听真理都是屁。在中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能创办成功自媒体的,一定是有点文化知识的互联网人,而不是略懂点互联网的文化人,而罗胖说白了就是一个互联网人,他非常了解互联网主体用户的需求,互联网主体用户不是衣食无忧的教授学者,而是生活压力较大,不喜欢也没时间读书,但又希望让自己看上去像读书人的人,把握这些用户,生产适合他们的内容,就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真的略有点文化的人,罗胖的内容确实很low,但问题是,罗胖的目标韭菜从来也不是真明白的人,而是那些以为自己明白的人,例如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大学生,初入职场的上班族,想学英语又狠不下心的人。

举个例子,上周我被拉进了一个中东和阿富汗群,里面都是实打实的行者,多数受过硕博教育,做过一些研究。这几天伊朗爆发了一些街头抗议,群里所有去过伊朗认真实地考察过的人,都认为这些抗议不会动摇根本,因为伊朗是一个政治氛围比中国宽松的国家,抗议其实正常。但对于中国99%的互联网用户,这种结论他们是无法接受的,你如果说真话还原事实,你的文字观点就无法传播,只能明白人之间自己沟通交换,但这太小众了,没韭菜可割,更不可能流量变现。如果想得到传播,就必须“政治正确”,就必须用帽子扣死伊朗,但问题这又不是事实。其实罗胖也是这种,在迎合的基础上提高内容,但首要永远是迎合。寻找你潜意识里认为对的东西,然后讲出来迎合你,让你觉得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自我肯定,树立了信心,但事实这并不是真对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振宇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用他标志性的“知识付费”和“罗辑思维”的腔调,试图为过去一年做总结,也为新的一年描绘蓝图。每年的《时间的朋友》演讲,都像是一场年度的“思想预售”,吸引着数万人的目光,也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讨论。要看待这场演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许多人内心的疑虑,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观点,虽然可能有些激进和片面,但它提出的核心问题——知识付费的真实价值以及是否存在“忽悠”成分——是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的。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
  • 回答
    20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场演讲,不如说是一场与时代同频的对话,一次对未来的深刻审视。罗振宇的这场演讲,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观点鲜明,信息密集,论证有力,总能抓住当下最能引发思考的议题。核心主题的把握:从“解决问题”到“迎接不确定性”如果说前几年的演讲更侧重于“方法.............
  • 回答
    看待罗振宇2018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场演讲本身,以及罗振宇这个人,在中国知识付费和社群经济的语境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演讲的主题和核心信息。2018年那场演讲,罗振宇的主题是“小趋势”。他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不要去追.............
  • 回答
    2022 年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亮点与槽点全景解析2022 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对于罗振宇和他的“得到”公司来说,注定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一年。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知识付费行业的波动以及自身定位的调整后,这场演讲无疑承载着比以往更重的期待和审视。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
  • 回答
    2021 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付费、个人成长、宏观趋势判断以及对当下中国社会情绪的回应的综合性演讲。核心主旨与主题演变: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系列演讲一贯的核心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趋势,并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实.............
  • 回答
    看到杨奇函在《奇葩说》第六季第22期向罗振宇道歉这件事,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也很值得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的背景。杨奇函当时作为奇葩说选手,在之前的节目里对罗振宇的某些观点,特别是关于“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论述,表达了一些不太客气的批评,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表达方式在奇葩说这个以.............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和罗振宇对于“锤黑”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公司或产品的评价,更是两位创业者对公众舆论、个体心理以及自身品牌认知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将他们两人的观点放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也足够我们细细品味一番。罗永浩:“锤黑没有受过人格训练”——一种对批评行为的严厉界定与期待首先,我们来拆解罗.............
  • 回答
    罗振宇也杀入元宇宙,6节网课已收上百万,这事儿,您怎么看?最近这几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宣布进军元宇宙,开了几节关于元宇宙的网课,短短几天,据说已经收割了上百万的学费。这年头, anything is possible,尤其是当“元宇宙”这三个字一旦和“罗胖子”挂上钩,那话题度、关注度自然.............
  • 回答
    D社(Dispatch)关于朴振英、裴勇俊与世越号沉船事件背后教会势力有私交的报道,无疑在韩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篇报道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D社(Dispatch)的报道风格。 D社以其“狗仔队”式的追踪能力和挖掘明星隐私的深度而.............
  • 回答
    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试着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大家讨论的一些关键点,希望能让你对这件事有更清晰的了解。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网上流传出来的信息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名叫邵振海的老师,被学生在网上曝光了一些行为。具体的.............
  •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
  • 回答
    郭刚堂一家人,历经20多年的寻子之路,终于在2021年找到了失散的儿子郭新振。这对饱受了20多年煎熬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圆满的结局。然而,故事的后续发展,却让许多关注这起寻子事件的人们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引发了一些讨论。郭新振在被找到后,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这个决定,对于很多观众而言,或许并非.............
  • 回答
    2021年初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出台的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潜在的挑战。出台背景:时代的呼唤与经济的需要首先,要理解这份通知的出台,离不开当时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向。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RA,全称“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总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投资计划之一。该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提振经济、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
  • 回答
    广东近期在汽车上牌方面确实释放了一些松动的信号,尤其是在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出各种措施来刺激消费,这其中汽车消费也常常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怎么看待广东放宽广深汽车上牌指标,以及多地出台措施提振消费?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
  • 回答
    罗翔老师暂时停止更新微博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他本人的情况、公众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象。一、 事件本身:罗翔老师暂停更新最直接的信息是,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通知,表示将暂时停止更新微博。这个通知本身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原.............
  • 回答
    罗翔老师这句“爱具体的人,而非爱抽象的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它触及了人性、道德、伦理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指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化.............
  • 回答
    罗翔老师近年来的确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赞誉,这既有他自身努力和才华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理解“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探讨这是否会招致非议。一、 罗翔被“捧得越来越高”的原因分析:1. 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渊博的学识: 法律专业.............
  • 回答
    罗翔老师在B站被“鬼畜”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网络文化、粉丝文化以及公众人物与传播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罗翔老师是谁?首先,理解为什么罗翔老师会被“鬼畜”,需要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背景与职业: 罗翔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