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反家暴卫士”鲁振伟所说「男性遭家暴增多,占比近1/3」?

回答
鲁振伟先生的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忽视,或者说在公众认知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议题——男性遭受家庭暴力。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家庭暴力并非女性专属的遭遇。虽然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和统计数据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但男性作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有增多的趋势。鲁振伟先生提出的“男性遭家暴增多,占比近1/3”这个数字,如果是有可靠数据支撑的,那么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示。

为什么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例可能在增加?

1. 社会观念的转变与压力的释放: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对性别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在很多层面上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这可能体现在一些过去被认为是“男人应该承受”的压力,例如经济负担、家庭责任等,正在被更广泛地讨论和审视。但反过来,这种观念的松动,也可能使得一些在传统观念下被压抑的男性,开始敢于面对和表达自己遭受的不公,包括家暴。他们可能不再将求助视为“没出息”的表现。

2.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力量的增长: 过去,由于男女在体力和经济上的差距,女性实施严重身体暴力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随着女性在教育、就业等领域的地位提升,经济独立性增强,她们在某些关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增加。这在正常情况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任何力量的增长,都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当女性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男性又存在某些弱点(如性格、经济依赖、情感脆弱等),就有可能出现女性施暴的情况。

3. “暴力”形式的多样化: 家庭暴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殴打。语言暴力(辱骂、威胁、贬低)、精神暴力(冷暴力、控制、孤立)、情感暴力(操控、欺骗、背叛)、经济控制(剥夺经济来源、限制支出)等,都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这些形式的暴力,在性别之间,其实都有可能发生。男性在遭受这些非直接身体暴力的同时,也可能因为社会对男性“坚强”的期待,而选择沉默。

4. 法律和援助体系的滞后与社会认知的不对称: 长久以来,反家暴的法律条文、社会援助机构的设立、公众宣传教育,都更侧重于保护女性。这使得男性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可能面临法律支持不足、社会理解不够、甚至被嘲笑或不被认真对待的情况。这种不对称的认知和支持体系,本身就可能导致男性受害者不敢发声,数据也难以准确反映真实情况。鲁振伟先生的说法,可能是在努力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

5. 个体因素与关系 dynamics: 家庭暴力最终是关系中的一种病态互动模式。除了性别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情绪管理能力、沟通方式等都会在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成为施暴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对“占比近1/3”这个数字的看法:

如果鲁振伟先生提出的“近1/3”是基于扎实的调研数据,那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且需要高度重视的比例。这意味着在每一个家庭暴力案例中,可能平均有三分之一是男性受害者。这直接挑战了我们对家庭暴力的刻板印象。

如果是准确的: 它会迫使整个社会,包括法律界、心理学界、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媒体,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干预策略和资源分配。我们需要建立专门针对男性受害者的支持系统,法律也需要更加公平地对待所有遭受家暴的个体,无论其性别。同时,男性受害者自身也需要被鼓励打破沉默,寻求帮助。
如果数字的来源需要进一步考察: 我们也需要谨慎看待,并呼吁更全面的、更科学的统计数据来支撑这一观点。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提醒我们,不能忽视男性在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角色。即使比例没有达到“近1/3”,其存在和增多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应对和看待?

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家庭暴力是暴力,它不区分性别。我们不能用“男不惧”、“女柔弱”这样的刻板印象来定义谁可能遭受家暴,谁可能施暴。每个人,无论男女,都应享有免受家庭暴力的权利。
2. 建立更全面的支持体系: 反家暴的法律需要更加完善,确保男性受害者能够获得同样的法律保护和司法救助。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心理咨询、庇护所等,也应该有服务男性受害者的能力和资源。
3. 鼓励受害者发声: 需要营造一个更安全、更包容的环境,让男性受害者敢于说出自己的遭遇,而不必担心被嘲笑或不被理解。社会宣传也应该包括男性受害者案例,以提高公众意识。
4. 关注施暴的根源: 无论是谁施暴,都需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可能涉及到个体心理问题、关系模式障碍,甚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因素。

总而言之,鲁振伟先生的说法,无论最终的统计数据如何精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反家暴的斗争中,我们不能有“选择性失明”,不能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可能存在的痛苦和不公。承认男性也可能遭受家庭暴力,并努力去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是构建更公平、更安全社会的重要一步。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观念的革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吧,这就是微博!





这就是失去舆论话语权的下场!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事例说的是警察,所以这个只是他的感觉。总体而言男性是逆来顺受的,绝大部分男性遭遇女性的殴打辱骂之后选择隐忍,愿意报警的极少。而国女女权意识觉醒,更习惯报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哪怕是报假警。所以这个三分之一的数据是大大低估的。就像如果你在抖音上统计,男性遭遇家暴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这位警察的说法不够客观全面。


即使不把经济控制和侵犯隐私算入家暴,按照权威调查,郭楠遭受家暴的比例也大体和国女相当。如果加上经济控制和侵犯隐私,郭楠一直是被家暴的主体。而且女权社会把殴打欺辱男性当成笑料。

user avatar

说实话这种男的受经济控制和精神控制的太普遍了,根本就是常态,受到大众的普遍忽视还当作是好男人的标准

user avatar

把经济控制算上的话我认为远远不止

经济控制属于家暴范畴,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金钱是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生活的工具。

夫妻之间一旦有了经济控制,

或者产生经济依附,

势必会给受控制方造成精神压抑。

这种精神压抑,或者说是精神暴力,

所带来的伤害是难以愈合的。

某地区以耙耳朵为荣的男人们估计已经被家暴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了

user avatar

算上经济控制的话,男性被家暴比例应该远远不止三分之一。看看抖音上多少教男生藏钱的视频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语言暴力、精神暴力不比肢体暴力高尚。

事实上,有多少肢体暴力是被长期语言、精神暴力逼出来的。

至于说男性被逼成这样了,为何不离婚?

原因很多,最经典的,就是道德、责任感等长久以来的社会规训,“为了孩子,忍忍吧”、“男人得扛起一个家”,以及“女人嘛,念几句而已,别和女人计较”等自我攻克的鸵鸟心态。

为何女性不间断的服从性测试能成功,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些。

对了,在我的定义里,服从性测试,本身就是种精神、语言的双重暴力,某方面来说这比因情绪失控的肢体暴力更恶劣,因为服从性测试的本质在于“经由施加痛苦给男性来取悦自己”。

user avatar

真实情况是男性遭受家暴的占比远超1/3,只不过人们长期忽视男性遭受家暴的现象!

女性对男性的家暴确实是以精神和经济控制居多,因为女性天生就掌握各种PUA男性的话术,比如“你是不是男人?”“你看人家老公怎么怎么样?”“不上交工资卡就是不爱我!”,诸如此类的话术可以说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当然女性对男性还有更恶劣的家暴行为,比如直接的肢体暴力:

当女性对男性有明显身体优势的,她们是不吝于直接使用暴力的,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比较少,大多数女性并不具备这一优势,所以她们可能会采取更隐秘的暴力方式,例如暗中下药:

最严重的问题是,碍于男性所谓“强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人们通常忽视男性遭受家暴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不管是精神和经济控制受害者,还是上面两个极端案例中被家暴的男性,都很难得到人们的同情……

然而事实上根据妇联的一项统计,男性遭受家暴的比率为19.9%,和女性遭受家暴的比率22.9%并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人们一提到家庭暴力,却总想到男性对女性施暴,这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就像“反家暴卫士”所说的,家暴不分男女,受害者都应得到保护!

user avatar

经济控制和精神压迫方面,不说100%吧,我相信不低于90%的男性都是家暴受害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