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拜登正式签署一万亿美元基建法案?该法案能否提振美国经济?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RA,全称“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总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投资计划之一。该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提振经济、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为未来经济增长奠定基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该法案的背景、内容、经济影响及潜在挑战。



一、法案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1. 历史背景
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长期存在,包括道路、桥梁、电网、公共交通等关键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和2021年通胀压力加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拜登政府将基建视为刺激经济、创造就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杠杆”。
该法案是《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的延续,但规模更大、聚焦更明确,强调绿色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

2. 核心目标
短期经济刺激:通过大规模政府支出直接提振就业和消费,缓解经济复苏中的压力。
长期增长:改善基础设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社会公平:通过投资农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减少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包容性。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绿色建筑等低碳技术,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法案的主要内容
1. 交通基础设施
公路与桥梁:投资约360亿美元修复国家公路系统,延长桥梁寿命,减少因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的事故和经济损失。
公共交通:拨款约550亿美元用于高铁、轻轨、公交系统,目标是到2030年将公共交通使用率提高10%。
港口与机场:改善关键港口和机场,提升物流效率,支持国际贸易。

2. 能源与环境
清洁能源:投资约369亿美元推动太阳能、风能、储能技术,目标是到2ity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
电动汽车:设立约70亿美元支持充电站建设,推动电动车普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电网升级:投资约50亿美元改造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减少停电风险。

3. 数字与通信基础设施
5G网络:投资约100亿美元建设高速无线网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宽带普及:提供补贴,帮助低收入家庭接入高速互联网,目标是实现全国98%的社区光纤覆盖。

4. 教育与医疗
教育:投资约100亿美元改善学校设施、支持STEM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
医疗:拨款约100亿美元用于医疗设备、远程医疗和医院现代化。

5. 区域发展
重点投资中西部、南部和农村地区,通过“区域基础设施计划”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三、对美国经济的潜在提振作用
1. 短期经济刺激
就业创造:法案预计可创造至少30万个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业、能源和IT领域。例如,修路、建桥梁、安装太阳能板等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
消费拉动:基建项目直接增加政府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例如,修路项目可能带动水泥、钢铁等原材料需求,进而推动相关行业增长。
缓解经济压力:在2021年通胀高企、企业利润下降的背景下,基建投资可作为“经济减震器”,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

2. 长期增长潜力
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基础设施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如减少运输时间、减少停电风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吸引投资:优质的基础设施环境能吸引企业投资,尤其是高科技和绿色产业,推动创新经济。
增强竞争力:相比中国“新基建”(如5G、数据中心)和欧洲绿色协议,美国的基建投资可能在部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3. 社会与环境收益
减少贫富差距:通过改善农村和低收入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区域发展不均衡。
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能源投资和碳排放减少可降低未来气候灾害风险,降低公共支出(如应对极端天气的费用)。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1. 财政赤字与债务问题
该法案将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债务,2021年美国债务占GDP比率达116%。若未来十年每年支出1.2万亿美元,债务率可能攀升至125%或更高,增加未来利息支出压力。
长期来看,高债务可能限制政府未来财政灵活性,影响其他政策(如减税、社会福利)的实施。

2. 执行效率与腐败风险
基建项目可能因腐败、管理不善或资金挪用导致“豆腐渣工程”,影响长期效益。例如,部分州政府可能将资金用于非必要领域,或因监管不严导致项目延误。
需要确保资金透明分配,避免“基建泡沫”(即投资未产生实际效益)。

3. 经济与通胀的平衡
大规模政府支出可能推高通胀,尤其是如果货币供应未同步增加。但美国通胀在2021年已从2012年的1.7%升至8.5%(2022年),若基建投资与货币宽松政策(如美联储降息)配合,可能缓解通胀压力。

4. 政治与社会分歧
基建法案通过时,共和党强烈反对,认为其“浪费纳税人的钱”,并指责其“左翼政治”。未来执行中可能面临政治阻力,影响政策落地。
部分州可能因资金分配不公而产生地方矛盾,例如农村地区与城市中心的竞争。



五、国际比较与历史经验
1. 历史案例
1956年美国“高速公路法案”投资80亿美元,使美国公路系统现代化,成为20世纪美国经济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787亿美元)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短期刺激作用,但长期效果因债务问题受到质疑。

2. 国际比较
中国:通过“新基建”(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但面临债务高企问题。
欧洲:欧盟“绿色协议”投资约3000亿欧元,但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进展缓慢。
美国:相比欧洲的绿色转型,美国的基建更侧重传统领域(如公路、桥梁),但绿色投资部分与欧洲趋近。



六、结论:基建法案的利弊权衡
1. 积极意义
短期刺激:可缓解经济压力,创造就业,稳定市场信心。
长期增长:改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5G、数据中心等投资具有战略意义。
社会公平:通过区域投资缩小发展差距,提升社会包容性。

2. 潜在风险
财政可持续性:高债务可能限制未来政策空间,尤其在应对未来经济冲击(如战争、疫情)时。
执行效率:需确保资金到位和项目质量,避免“纸上富贵”。

3. 综合评价
该法案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一步,但其效果取决于执行效率、政治合作和长期财政管理。若能有效落实,可能成为美国经济“新黄金时代”的起点;若管理不善,则可能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七、未来展望
短期:法案可能在20222024年逐步落地,带动相关行业增长,但需应对通胀和债务问题。
长期:若美国能有效利用基建投资推动绿色转型和数字创新,可能在21世纪中叶实现经济“再平衡”,但需克服结构性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技术竞争)。

总之,拜登基建法案是美国经济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成败将取决于政府执行力、社会共识和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美国历史上

遇到过很多次重大结构性经济危机

除了快速周期性危机,这种长期出现结构性错配的危机,美国人从来没有依靠内部改革来摆脱过。

安德鲁杰克逊黄了国家银行,搞乱了汇率,币值,纸币。

解决方案是向西讨伐印第安人,夺取土地,贵金属,英法毛皮贸易

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二战,都给它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

一战,打破英法殖民地市场壁垒和全球贸易主导权不彻底,直接带来不了几年红利,就又深陷危机之中了。

一万美元?连个响儿都听不着。

这次它甚至不可能靠别的地方天下大乱来脱困。

因为它基础制造业空心化了,六部给事中们,各位工部员外郎,巡抚,侍郎们,硬生生把墨西哥抬到了世界工业制造值第七的位置。

掏空的是谁的家底?

就算美帝现在立刻把墨西哥,中国,俄毛子的东斯拉夫势力范围和中亚都搞乱,它内部的供应链通胀就会立刻炸锅。

而且外面的金融资本跑回美国避险,只会加重通胀。

美国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埃隆马斯克的太空工业化蓝图得到部分实现,月球资源采集工业化与火星殖民工业化是拯救美国的唯一出路。

user avatar

拜登这份1.2万亿是包含很多电力,网络与医护领域,环保投资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领域,总计有

道路、桥梁和主要交通项目:1100亿美元;

客运和货运铁路:660亿美元;

公共交通:390亿美元;

机场建设:250亿美元;

港口建设:170亿美元;

运输安全:110亿美元;

总共2680亿美元,这就是拜登这轮主要用于交通领域的基建投资了,按照目前6.398的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1.7万亿。

对比下我国,《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对浙江一个省在十四五期间的投资计划是–2万亿。

也就是说,拜登折腾1年多搞下来的基建投入交通部分(最重要的一部分),还不如浙江一个省的多。

当然,还不能这么算,之前讨论美国基建进度和成本时,在美国做过工程的知乎网友们计算过,相同的公路铁路等,美国的建设成本是中国的10-30倍,也就是说拜登的这个1.7万亿人民币交通基建实际建设量,最多只相当于我国1700亿的建设量。

去年我国最后脱贫的文山州是个地级市,有350万人口,在“十四五”期间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总投资3675亿元。

我经常用中国足球和美国基建做对比。

拜登的1.2万亿振兴美国的可能性,比中国足协多了笔赞助款后中国足球队拿到世界杯的可能性高不了多少。

user avatar

为什么港口会拥堵?

只要站在进口商的角度观察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增加吊机,增加班次也无济于事。

每多堵一天,进口商的货就因为通膨,利润上涨一天。只要货架缺货一天,该货品就会更快涨价一天。这些货基本只能依赖进口,而不是国内制造,如果你是已经拿到那些刚需货,并且正在”排队“上物流的进口商,你为啥要急着上货架呢?

根据交易方程 ,也就是 ,一旦M和V猛涨,而且还得到社会普遍一致预期停不下,T再人为出问题,P不坐火箭才怪。

不止是进口商视角观察,现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急着对华降关税,那中国的出口商如果尊重自由市场的那套经济学的话,就应该乘机提高利润率,至少涨价抹平降税,维持对方的通胀预期,和对方进口商一起,双赢!

为啥扯这个?

不提一万亿基建法案最初能落实的资金有多少,就问基建刚需工业材进口,是不是也要加入上面这步呢?

user avatar

意义不大。

美国搞基建,缺的不是钱,而是人。

基建一般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其中勘察、施工都需要农民工,尤其是施工,不能智能化,需要大量的农民工。

规划、设计很简单,美国不缺少这部分人,毕竟大学生多,想去美国的大学生更多,中国的结构设计规范一部分就是从美国规范抄来的。

勘察也不难,可能需要点外来农民工,毕竟做工程勘察,活太脏太累,即便是现在的中国大陆,钻探工人大多超过40岁,年轻人很少干这行。美国本土应该很难招聘到人干,看看图片就知道,活真的不仅很脏,而且还很累。

最难的是施工,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因为基建大部分都是钢筋混凝土,不能智能化,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现场操作,而且需求是大量,现在的美国肯干这种脏活累活的人又有多少?人头数不够的话,就需要引进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即便放开移民,外来户真的甘心只做农民工?移民不开放的话,就得想方设法让本土大量底层人变成农民工。

而现在的美国,明显缺少农民工。即便是现在的中国大陆,农民工岁数普遍超过40岁,即便是施工工地上的技术人员,30岁到40岁也是空缺的,所谓的施工技术人员,上位者大部分超过40岁,而年轻人,大部分人都走了。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很难忍所谓受低人权的优势,钱少,活多,责任大,说直接点就是干着卖白粉的风险,拿着卖白菜的钱。比如珠海隧道漏水出事故,具体到责任人,可能一个月能到手就几千块,出了大事故,得坐牢。

而施工,恰恰需要低人权优势。

美国也一样,比如美国的帝国大厦,是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著名的摩天大楼,共有102层,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总建筑面积为204385平方米,这就是当年的美国速度。当年美国也是有低人权优势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没有了。

一万亿美元,东补补,西补补,可能就没有了。

user avatar

拜困困最关心的是支票吗?

不是啊。

困困最关心的是选票。

只不过支持率受经济影响,所以才要去搞经济,搞基建法案。

2020年年底美国大选之后,民主党一举囊括了白宫和参众两院,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

也因此,拜登政府才能在3月份就迅速推出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支持率也受此影响,在1月至6月一直稳定维持在54%至57%之间。

但进入三季度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10月22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第三季度的支持率比第一季度下降11.3%,跌幅在二战结束以后的美国总统中居首位。

这里当然有总统大选之后的选举普遍对执政党不利的规律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原因。

按照CNN的说法,拜登支持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疫情处理不力、阿富汗撤军等。但最大的原因也许是,美国人民认为该国的经济存在许多较大的问题,但拜登并没有专注于应对这些问题。

类似的,Fox News poll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人民目前最大的忧虑就是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CBS News/YouGov poll近期的一项民调则显示,六成美国人认为,拜登对通货膨胀问题不够关注。

那么,经济问题怎么解决?

老办法,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

通货膨胀高怎么办?

  • 缓和中美关系输入廉价商品+降低原油价格,降低物价;
  • 扩大财政转移,补贴民生。

总之,对外中美合作,对内扩大财政支出,花更多的钱。

其实基建法案早在8月份就已经通过参议院,这之后反而是由于民主党内部的分歧,导致法案迟迟没能通过众议院。

也许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民主党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地位显然是个重要原因。

但没想到乐极生悲,岔子出来了。

民主党在11月初的弗吉尼亚选举中惨败。

要知道弗吉尼亚自2009年以来就一直是民主党控制,至今已经12年。

而仅仅在去年的总统大选时,民主党的拜登在维吉尼亚州的得票率还比特朗普高了10个百分点。但这时间刚过一年,局面就完全翻转,民主党心碎了一地。

受挫的不只这一个点。

跟弗吉尼亚同时进行选举的还有新泽西州。

这个州现任民主党州长虽然获胜连任,但参议员主席,民主党参议员史蒂夫・斯瓦尼(Steve Sweeney)却败给了一位几乎没有竞选资金,用自己的手机拍竞选广告的新手——卡车司机爱德华・德尔(Edward Durr)。

而新泽西在去年总统大选期间,民主党可是以16%的幅度大幅领先共和党。

照这个趋势下去,不仅明年的中期选举民主党要玄。甚至3年后的总统大选,拜登政府能不能连任都是个问题。

所以形势不等人,大家就不能墨迹了。

民主党需要尽快协调一致,跟共和党达成妥协,争取法案早日通过。

法案金额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过。

所以就有了11月15日,拜登签署基建法案这件事情。

那么这个法案能够提振美国的经济吗?

那得看怎么定义提振。这钱撒下去一定有助于提高GDP,但是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更是长期的。

问题之一在于美国眼下通胀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供应链不畅。

由于供应链不畅,大量物资即使生产出来,也会堆积在港口等物流节点,无法进入生产循环。而作为生产循环成果的商品即使生产出来,也无法顺畅的送达零售端。

一边是生产受限,一边是货币狂增,滞涨就不可避免了。跟二季度相比,三季度美国GDP增幅从6.7%降到了2%,而通货膨胀率则从4月份的2%一路上涨到10月份的6.2%。

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威胁在于美国对美元霸权的依赖病入腠理。

1933年罗斯福总统走马上任,同样启动了大基建来应对大萧条。但这个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最高也不过是10%左右。

然而到了2020年和2021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21.4%和21.5%。美国经济对财政刺激的依赖已经达到深入骨髓的地步。

为什么美国对财政刺激的依赖度提高了这么多,是因为现在的情况比大萧条恶劣吗?

不是,是因为现在有美元霸权,而大萧条的时候没有。

因为有美元霸权撑腰,美国才敢肆无忌惮的扩大财政支出,进行经济刺激。

说极端一些,只要美元霸权在,美国人确实可以什么都不干,就靠中国输出产能来维持生命。真正妥妥的躺赢。

但这既是美元霸权的优点,也是美元霸权的缺陷。

如果躺着就能赢,那么为什么要站着呢?

趋利避害会自动把美国的生产能力转移给其他国家。所以,美元印得越多,美国的制造业就越不愿意回流。

但对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危险的信号。

这并不是说我们辛苦造出来的商品换一张绿纸不够划算,而是说受美元价格信号的引导,会导致中国的生产结构出现畸形。

这就是齐纨鲁缟。

当美国动用美元权力的时候,中国制造业将会因为结构性的矛盾而陷入困境。

拜全球化所赐,世界经济已经连成一体,这不是特朗普开开倒车就能解决的。在这样的世界经济网络中,一个国家的危机会轻易传导到其他国家。谁也别想置身事外。

而解决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不能靠某一方,而只能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要让储备货币发行国家——比如美国——承担对称的权利和义务。

否则对储备货币的发行和使用双方就都会存在伤害。

欢迎关注“塔哥FR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