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拜登承诺美国将有条件地重返伊核协议?释放出哪些信号?

回答


拜登政府承诺有条件地重返2015年伊朗核协议(JCPOA)的表态,释放了多重信号,涉及美国对中东战略、国际关系、地区安全以及自身外交政策的深远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表态的背景、意图及可能影响:



一、背景与政策逻辑
1. 美国对中东战略的调整
拜登政府试图在特朗普政府“脱钩”政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与中东国家的联系,尤其是伊朗、沙特、以色列等关键地区势力。重返伊核协议被视为“战略回撤”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地区紧张,避免与伊朗直接冲突。

2. 对伊朗核问题的长期关注
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实施制裁后,伊朗通过发展核技术(如浓缩铀丰度提升、铀浓缩设施扩建)和导弹技术,显著增强了地区威慑力。拜登政府试图通过条件性重返协议,迫使伊朗重新承诺核问题的“无核化”,同时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3. 国内政治与国际压力
拜登政府需在国会和国内舆论中争取支持,避免再次因对伊制裁引发国内反对。同时,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长期支持伊核协议,拜登的表态可能争取其政治支持,以对抗美国国内对伊朗的强硬声音。



二、条件性重返协议的潜在信号
1. 对伊朗的“非核化”要求
核设施限制:要求伊朗恢复对铀浓缩设施的严格限制(如浓缩铀丰度降至3.5%),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督。
导弹技术限制:可能要求伊朗放弃发展弹道导弹技术,或限制其导弹射程和载荷能力。
军备限制:可能要求伊朗限制其在中东的军事活动,如不支持地区武装组织(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

2. 对伊朗“制裁豁免”的限制
对伊朗经济制裁的“对等条件”:美国可能要求伊朗在核问题上作出让步后,才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如限制石油出口、冻结资产等),但可能保留对伊朗支持恐怖主义、地区军事活动的制裁。
对伊朗“核计划”之外的制裁:可能要求伊朗停止在中东的军事活动(如支持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的武装组织),否则将面临新的制裁。

3.实在核协议之外的“附加条款”
伊朗必须接受国际监督:可能要求伊朗允许IAEA更频繁的检查,或在核设施中安装额外的监控设备。
伊朗必须放弃“核扩散”野心:可能要求伊朗承诺不向其他国家转让核技术,或限制其核材料出口。



三、可能的后果与风险
1. 伊朗的反应
拒绝条件:伊朗可能认为条件过于苛刻,拒绝接受,导致协议无法重启。例如,伊朗可能坚持其核权利,或拒绝接受国际监督。
进一步挑衅:若美国条件过于严苛,伊朗可能加速核计划,或通过军事行动(如导弹试射、对美军基地的袭击)加剧地区紧张。

2. 地区国家的反应
沙特与以色列的立场:沙特可能支持美国重返协议,以减少伊朗的地缘威胁;以色列可能对伊朗核计划高度警惕,可能反对协议条件过于宽松。
伊朗与俄罗斯、中国的关系:伊朗可能寻求与俄罗斯、中国加强合作,以抵消美国的制裁压力,或通过“核能源”合作(如铀浓缩技术)进一步巩固其地位。

3. 美国国内政治的挑战
国会反对:共和党可能反对条件性重返协议,认为这会让美国在伊朗问题上“妥协”。
国内舆论压力:美国公众对伊朗的敌意可能持续,导致政府难以推动温和政策。



四、国际社会的反应
1. 欧洲国家的立场
法国、德国:可能支持美国的条件性重返协议,但要求美国在制裁豁免上给予“对等条件”,如限制伊朗支持恐怖主义。
英国:可能因与伊朗的贸易关系而持谨慎态度,但可能支持美国的外交努力。

2. 中东国家的反应
沙特:可能支持美国的政策,以减少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
伊朗:可能拒绝美国的条件,或寻求与俄罗斯、中国结盟,以对抗美国的制裁。
以色列:可能对美国的条件性重返协议持怀疑态度,担心伊朗核计划威胁其安全。

3.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监督
IAEA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核查机制,以确保伊朗的核活动符合协议要求,同时防止其发展核武器。



五、战略意义与长期影响
1. 美国的“战略回撤”
拜登政府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减少与伊朗的直接冲突,同时重建与中东国家的联系,避免美国陷入长期战争或制裁的泥潭。

2. 地区稳定与权力平衡
条件性重返协议可能有助于缓解伊朗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但若条件过于苛刻,可能引发伊朗的报复性行动,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

3. 国际秩序的重构
美国的这一表态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重新评估与伊朗的关系,甚至推动“去美国化”的能源合作(如伊朗中国核能合作)。



六、总结:拜登政府的意图与风险
拜登政府的“有条件重返伊核协议”是美国对中东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旨在通过外交手段缓解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同时避免陷入长期冲突。然而,这一政策的成败取决于伊朗是否愿意接受条件,以及美国能否在国际社会中争取支持。若条件过于严苛,可能引发伊朗的反弹;若条件过于宽松,可能让美国在核问题上“妥协”。这一表态标志着美国在中东战略上从“对抗”向“制衡”的转变,但也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核问题的最要害之处在于美国在伊核问题上信誉太差了。考虑到拜登政府难以连任,就算他重返了核协议伊朗又能指望管多少年呢?伊朗提出对美国退出未来的伊核协议要有制衡乃至惩罚措施,这点我是完全赞同的。

我认为双方可以考虑互送人质这一招。

美国派1000名士兵到伊朗去做人质,平时在伊朗给他们安排的宾馆里住着,半年轮换一次。同时伊朗也不占美国便宜,也派1000名士兵到美国做人质。如果之后签了伊核协议但美国换个总统又撕毁,这些美国大兵就无限期停留在伊朗了。

当然美国也可以无限期扣留伊朗的人质,但我认为这对伊朗来说不是问题。愿意去做这种人质的热血青年多得很,做了之后回到伊朗还有了政治资本。 如果大家想得出更好的保险办法,我觉得也可以提,但签署条文之类的肯定是不可靠的,甚至压一笔钱很大程度上也不可靠。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伊朗其实还可以说考虑到美国是大国所以我们愿意做点让步。美国你派1000人来,我们给你2000人做人质,这还不行吗?如果美国连这都不行,伊朗就可以在国际上大大嘲笑美国人是怂货以及美国大兵远没有伊朗士兵勇敢等等。

如果美国能放下心态做好这件事,以后他处理很多问题就都有先例可循了。比如和朝鲜打交道可以用这招。这是当下在美国政策稳定性预期极差的情况下强行保障美国信誉的好办法,美国或许可以靠着它扎扎实实做成几件大事。

这种中国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掌握的技能其实中国人不妨在外交场合公开提出来,给大家见识一下。就算搞不成也算是开拓了各国外交人员的思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拜登政府承诺有条件地重返2015年伊朗核协议(JCPOA)的表态,释放了多重信号,涉及美国对中东战略、国际关系、地区安全以及自身外交政策的深远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表态的背景、意图及可能影响: 一、背景与政策逻辑1. 美国对中东战略的调整 拜登政府试图在特朗普政府“脱钩”政策的基础.............
  • 回答
    拜登政府决定禁用“中国病毒”(China Virus)等可能助推排外情绪的表述,并承认美国此前曾助推排外情绪,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转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理解这一举动的背后逻辑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政策背景:为何禁用“中国病毒”表述?1. 源于特朗普政府的言论及其后果: 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马云当年去特朗普大厦拜会特朗普,以及那场备受瞩目的关于“创造10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的承诺。这事儿当年可是轰动一时,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得说说这个会面的时间点和背景。那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刚结束、特朗普即将上任总统之前不久。当时特朗普刚刚赢得了大选,整个美国社会,乃至全球.............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政府是否正式承认“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即19151917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2021年4月24日,拜登在担任总统后首次以官方身份明确承认这一历史事件为“种族灭绝”,但这一表态引发了土耳其等国家的强烈反应,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重要节点.............
  • 回答
    关于“拜登承诺当选总统后就奴隶制给美国黑人进行经济赔偿”的说法,可以明确地指出,这是一种假新闻,或者说是一种被严重误读、断章取义的说法。 拜登总统本人并没有做出过这样直接、具体的承诺。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拜登政府和民主党对奴隶制遗留问题的态度: 承认历史错误与.............
  • 回答
    79岁的拜登宣布竞选连任,这无疑是美国政坛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年龄这个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他的决定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甚至是担忧。 毕竟,一个80多岁才能卸任的总统,其体力和精力是否能支撑完剩余的四年,是个绕不开的疑问。 这不仅仅是对拜登个人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国家能否.............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4月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的“种族灭绝”行为,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政治争议和国际反响。这一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法律、地缘政治与民族情感问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定义与争议1. 事件概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5191.............
  • 回答
    拜登阿富汗讲话:一场艰难的辩护,以及留下的问号美国总统拜登就阿富汗局势发表的讲话,无疑是一场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公开表态。他在讲话中承认,塔利班的迅速崛起和喀布尔的陷落,其速度超出了美国政府的预期,并且承认了撤军过程中的混乱场面。然而,尽管承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失误,拜登总统依然坚称,从阿富汗撤兵是“正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为有趣的网络传闻,将美国总统的健康状况与一位前总统经营的、听起来截然不同的生意联系在了一起。咱们得一件件来捋捋,把这事儿说得透彻些。首先,关于“网传拜登进医院”这件事。这类消息在社交媒体时代可谓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身处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更是难以避免。很多时候,这些传言的源头可能是一个模.............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中关于可能落败的言论,以及他提到“拜登将成为你们的总统”,这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解读。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访谈的背景和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特朗普的确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其总统任期后期以及卸任后,表达过类似承认“大选存在不确定性.............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通过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RA,全称“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总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建投资计划之一。该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来提振经济、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
  • 回答
    拜登在2021年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中使用“nigger”这一种族歧视性词汇的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后续反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言论内容与时间 在2021年11月11日的退伍军人纪念日讲话中,拜登提到“nigger”这个词,称其为“一个被用.............
  • 回答
    拜登政府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与欧洲盟友合作没收俄罗斯富豪资产”这一表述,实际上涉及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多维度制裁措施,其背景、法律依据、实施方式及国际影响均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维度展开详细解读: 一、政策背景: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逻辑链条1. 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诱因 .............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在登机时“连摔三次”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记录或权威媒体报道证实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以下是对这一说法的详细分析和背景说明: 1. 事件的可能来源与误解 混淆了不同事件:拜登在2021年1月20日就职典礼期间确实有乘坐直升机的记录,但并未发生“连摔三次”的情况。可能的误解可能来自.............
  • 回答
    拜登政府于2021年7月正式恢复了跨性别者在美国军队中服役的权利,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1. 历史沿革 奥巴马时期(2016年):美国国防部首次允许跨性别者公开参军,要求其通过医学评估并接受军事训练调整。 特朗普政府(20172021):时任.............
  •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在白宫活动中辱骂记者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看待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与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背景。通常这类事件会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开讲话或记者会等场合发生。当拜登总统在这些场合被记者提问时,他可能会因为.............
  • 回答
    拜登政府下令空袭“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ISISK)并非直接针对塔利班,而是针对在喀布尔机场袭击事件中制造了严重伤亡的恐怖组织。然而,这一行动的背景以及其潜在影响,确实与阿富汗复杂的局势紧密相连,尤其是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行动本身的性质和目标.............
  • 回答
    拜登总统关于“一旦当选,便将停止与中国的贸易战”的说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政治宣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停止”二字可以概括,其背后隐藏着战略意图、国内政治考量、国际关系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权衡。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与对国内选民的吸引力:.............
  • 回答
    拜登政府派遣前官员代表团突访台湾,并在媒体上引发了“临时组队,想安抚恐慌情绪”的解读,这一事件确实释放了多重信号,也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频繁的访问与持续的紧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派遣代表团访问台湾并非首次。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
  • 回答
    拜登政府下令对叙利亚东部亲伊朗民兵组织发动空袭,造成包括一名指挥官在内的至少 17 人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多方面的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 近期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此前不久,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遭到火箭弹袭击,造成一名承包商死亡,多名美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