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对罗振宇的评价不怎么好?

回答
罗振宇,这个名字在当下中国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他的“得到”APP,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曾一度席卷大众视野,仿佛成了一种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或者说,当我们从热烈追捧的浪潮中稍微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关于罗振宇的评价,远非一边倒的好评。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内容本身的质疑,也有对其商业模式的看法,更有对个人风格和理念的争议。

首先,我们得谈谈“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本身。

罗振宇最早凭借“罗辑思维”栏目爆红,将自己定位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又被戏称为“知识倒爷”。他贩卖的,是他理解的“知识”,而且是以一种看似高效、便捷、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比如,他会给你讲一本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脉络,让你觉得“我花几分钟就get了这本书的精髓,省了多少时间!”

这种模式,对于许多渴望快速获取信息、提升自我认知,但又缺乏足够时间和耐心去深入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他精准地抓住了这个时代人们焦虑的心理,以及对“捷径”的渴望。

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

知识的“碎片化”与“浅层化”: 许多批评者认为,罗振宇所提供的“知识”,往往是经过高度提炼、简化,甚至是被“拧干”的。一本厚重的经典著作,经过他的解读,可能就变成了几个核心论点,几个“金句”。这确实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知道”什么,但却很难让你真正“理解”和“消化”。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就像是快餐,能填饱肚子,但缺乏营养,长期依赖,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单薄和片面。很多时候,你听完之后,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但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贩卖焦虑”与“知识焦虑”: 罗振宇的很多内容,都围绕着“不学习你就落后了”,“这个时代的变局你跟上了吗?”等等话题展开。这无疑是在刺激人们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本来就容易感到焦虑,而他通过贩卖“解决方案”(即他的课程),将这种焦虑变现。有人认为,他并不是在真正解决知识鸿沟,而是在利用这种鸿沟,将焦虑转化为商业价值。

“二手知识”与“转述的真相”: 罗振宇本人并非某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阅读和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转述和解读。虽然他强调“我的价值在于连接”,但这种“连接”的质量和深度,始终是人们质疑的焦点。批评者认为,他更像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或者“观点收割机”,而非原创性的思考者。当别人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被他用一种轻松、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卖钱,这种“二手”的价值,自然会受到考量。

其次,他的商业模式和“得到”APP也招致了不少争议。

“知识付费”是否是伪命题? “得到”APP上各种课程价格不菲,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元。这让很多人开始质疑,真正的知识,真的可以用钱来衡量和购买吗?而且,市面上还有大量的免费优质内容,例如公开课、学术论文、高质量的书籍等。那么,为什么还要为“包装”过的知识付费?有人认为,这是将“学习”这个本应是自主探索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消费行为,甚至是一种“智商税”。

“收割”与“镰刀”的比喻: 许多网友用“收割机”或者“镰刀”来形容罗振宇及其商业模式。他们认为,罗振宇通过制造话题、营造氛围、利用明星效应(例如邀请各界名人为其背书),来吸引用户购买课程,而课程的实际价值,可能并没有宣传的那么高,或者说,远远低于其售价。这种“收割”行为,被认为是利用了人们的信任和对知识的渴望。

对“有用”的过度强调: 罗振宇的很多课程都强调“干货”、“实操”、“能解决问题”。这种对“有用性”的极致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人文、艺术、哲学等领域那些“无用之用”的价值。当学习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纯粹为了提升竞争力、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时,它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和独立性就被削弱了。

再者,罗振宇的个人风格和言论也常常引发批评。

“江湖气”与“贩卖人设”: 他的演讲风格,有时显得过于“鸡血”,充满“江湖气”,喜欢用一些夸张的、煽动性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这种风格,对于一部分理性思考者来说,显得不够真诚,甚至有些油腻。有人认为,他是在刻意塑造一种“人生导师”或者“先知”的人设,来吸引追随者。

立场和观点的摇摆: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罗振宇的一些观点和言论,也曾被认为存在立场摇摆,或者过于迎合主流,缺乏独立批判精神。例如,在一些社会议题上,他的表态常常被解读为“左右逢源”,不愿意承担过多责任。

对“宏大叙事”的迷恋: 罗振宇喜欢构建宏大的叙事,将个人奋斗、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等元素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大时代”的图景。但这种宏大叙事,有时也显得空洞,缺乏脚踏实地的分析,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虚幻的乐观或焦虑之中。

最后,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批评,那就是关于“知识”本身的定义。

当“知识”被高度功利化、工具化,变成可以被打包、定价、销售的商品时,它是否还保留了其作为精神食粮的本真?真正的学习,往往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探索和质疑的过程,它关乎的是好奇心、独立思考、批判性精神,而不仅仅是掌握几个“秘籍”或“技巧”。罗振宇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正在挑战或者改变人们对学习和知识的传统认知。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家对罗振宇的评价不怎么好?

内容方面: 知识被过度碎片化、浅层化,可能导致认知单薄;过度贩卖焦虑,让人们产生“智商税”的感觉;以“二手知识”为主,缺乏原创性深度;过度强调“有用性”,忽略了知识的内在价值。
商业模式方面: “知识付费”的合理性受到质疑;被认为是“收割”用户,利用焦虑变现;将学习变成了消费,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性。
个人风格方面: 演讲风格被认为“油腻”、“江湖气”,有“贩卖人设”之嫌;观点和立场有时被认为摇摆,缺乏独立性;喜欢构建空洞的“宏大叙事”。
哲学层面: 挑战了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传统定义,将其过度功利化和商品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罗振宇一无是处。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一种新渠道,并且他的商业模式也无疑是成功的。但正是因为他的成功,以及他对时代风向的敏锐捕捉,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瞩目,同时也饱受争议的公众人物。对他评价的复杂性,恰恰反映了当下社会在面对信息爆炸、知识传播方式变革、以及商业逻辑渗透到精神领域时,所产生的各种思考和困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逻辑思维》在优酷上播的时候,我看了一年多。直到有一期罗胖子大谈土地红线不靠谱,粮食安全的概念已经过时,然后我基本上就不大关注他的节目了。讲句心里话,政治经济我也是业余水平,不过好歹也是度过几本政治理论的书和经济学的课本的。敢说土地红线和粮食危机是过时的概念,也真可以说是嘴巴大了。

后来的事情也就不必多说,贸易战一开打,粮食安全问题估计也没人敢说它过时了,如果中国粮食不能自给,你看看特朗普会不会打粮食牌?

总之凡是我略微懂点儿的领域,罗胖子聊的东西都非常可疑。我不觉得他就真的虚伪造作,他有自己的三观,迷信互联网,相信科技革命就要到来了,这没什么错误。他不是理工科出身,没学过人工神经网络,最小二乘法,只能从畅销书而非课本上去尝试理解那些他可能一辈子都搞不懂的理论,出现错漏也在所难免,盲目乐观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我并不讨厌他,只是在发现他讲得东西都是另一种形势的快餐娱乐之后就默默离开了。

我曾经也疑惑为啥这帮学术大咖们发明了那么多复杂的概念来把很容易的东西搞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后来当我尝试着把我研究的东西讲给我老婆听的时候,我才发现并非是大咖们故作高尚,而是很多东西原本就很复杂。仅仅了解个大概自然可以简单地说几个概念,真要运用它们做点东西,没它个几个月刻苦学习想都不要想。而我们的社会所依靠的是能做事情的人,而非懂几个大概概念的人。

比如一个算法吧,外行人也可以侃侃而谈说这个算法有几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是干什么的,输入输出是什么。但是内行是能够把算法用程序写出来,而且写出来以后还能放到嵌入式系统里面直接用。所以内行人就凭这个就能年薪百万,而外行人懂了几个入门的基本概念什么用都没有。罗振宇讲的就是入门的,趣味性强的那些基本概念。他的东西本质上就是一种娱乐,跟看电影,喝酒,蹦迪一样。

对他评价不好的人是因为对他这套东西赋予了太过的期望,因此觉得自己被骗了。可是呢,这真怪不着罗振宇,人家谈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三观,从来没按着你的脖子非让你信。大部头的《资本论》,《君主论》,《国富论》……你不读,非觉得一个播音员凭着几本畅销书就能能预测未来,这是你的问题还是播音员的问题?

罗振宇给我上的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书还是没法让别人替你读,有用的东西从来都没那么容易学到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振宇,这个名字在当下中国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他的“得到”APP,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曾一度席卷大众视野,仿佛成了一种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或者说,当我们从热烈追捧的浪潮中稍微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关于罗振宇的评价,远非一边倒的好评。负面评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确实,罗振宇这个人,喜欢他的人奉他为“知识网红”的标杆,觉得他总能挖掘出有趣、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启发;但另一拨人,就没那么客气了,对他的评价往往带着点“讨厌”的情绪。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判断在作祟。要说为什么大家“讨厌”他,我觉得.............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那儿的“待遇”差距,那得从头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进程里一点点掰扯出来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一个能跟教皇掰腕子,另一个却常常得看脸色。首先,得把“教皇”这个概念弄清楚。早期,罗马教皇的权力也就那样,主要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回答
    说到底,大家不愿意接受《海贼王》里大妈被基德和罗联手击败,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角色塑造到读者期待,再到整个故事的逻辑。咱们一个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说到大妈这个角色的“牌面”和“压迫感”。想想看,大妈(夏洛特·玲玲)是谁?她是白胡子之后,海上最强大的.............
  • 回答
    罗辑这个角色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确实是个极具争议的存在。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他,这种感受并非孤例。不少读者在读到第二部时,对罗辑的态度是复杂甚至负面的,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前期所展现出的一些特质。我们不妨从头说起,他被选为面壁者时的状态。那时的罗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混不吝”。他不是什么胸怀天下.............
  • 回答
    举国体制,作为一种由国家主导、集中资源、统一规划的体育发展模式,在历史上曾为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显著的体育成就,例如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夺得大量金牌。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反感,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对运动员个体身心健康的忽视与代价 过.............
  • 回答
    2021年五一劳动节的调休安排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抵触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核心原因: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与牺牲周末休息最根本的抵触情绪来源于调休制度本身对普通人正常生活节奏的打乱,以及为了换取一个“长假”而牺牲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1. 牺牲周末,换取“压缩”.............
  • 回答
    关于大家对东北人的印象,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化的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群体化的概括,绝非适用于所有东北人,并且很多印象也可能存在偏颇或过时。 形成这些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媒体传播等角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负面印象以及可能形成的原因:一、 历史与社.............
  • 回答
    关于字节跳动出售 TikTok 给美国引发的愤怒,其根源非常复杂,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民族情绪以及信息控制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担忧: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愤怒来源。 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恐惧: “中国间谍软件”的指控: 美国政客.............
  • 回答
    杭州和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两大重要城市,在就业前景方面给人的印象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人才吸引力、以及城市定位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杭州:互联网经济的“王者”,科技创新驱动的典范大家对杭州就业前景的普遍印象是非常乐观、充满活力,尤其在互联.............
  • 回答
    大家对推迟退休年龄普遍意见很大,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心理、公平性以及个人生活规划等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个人经济利益受损: 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总养老金金额可能减少: 推迟退休年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人们需要工作更长时间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虽.............
  • 回答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但历史学界对它们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普遍高于义和团。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基于对它们历史作用、组织程度、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大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对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大家对撒贝宁“凡尔赛”的态度,好像比起别人,他这么说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觉得挺可爱。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几个层层叠加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的“凡尔赛”通常是带有“反差感”和“自嘲”的。 撒贝宁的家庭背景、学历、工作经历,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问到了点子上了。金蝉这英雄,你说他在普通玩家手里是褒贬不一,但到KPL赛场上那叫一个“乱杀”,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不是我们玩家看不懂,而是人家职业选手玩出了我们想象不到的高度。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金蝉会这样。首先,咱们说说为啥在路人局里,金蝉这英雄会褒贬不一。 “太.............
  • 回答
    这两部作品都是科幻史上的不朽之作,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深刻的影响力。然而,如果单从“当前”的市场关注度和讨论热度来看,《三体》确实呈现出比《银河帝国》更为显著的优势。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时效性与文化共鸣的时代烙印 《三体》:本土的、时代的呼唤。 刘慈欣的《三体》诞生于中.............
  • 回答
    中国传统珠宝,说实话,这玩意儿,在国内的年轻人里,真心不算特别“火”。你去逛商场,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金饰、玉器,确实是挺别致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法像一些国外品牌那样,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让人觉得“哇,这就是我要的那个范儿!”为啥会这样呢?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聊。首先,从设计感这块儿,确实有点跟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其实,大家对机长和船长报以更多尊重的心理,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职位高低或收入差异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来看看机长和船长这两个职业的核心责任和所承担的风险。 机长: 驾驶飞机,掌控着数百人的生命安全,以及价值不菲.............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的杨笠,她引起的争议和讨论确实是空前的,这也是她能在当下中国脱口秀圈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大家对她的评价会呈现出这么大的鸿沟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1. 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定位: “冒犯的艺术”与女性视角: 杨笠最鲜明的标签,也是.............
  • 回答
    关于勒布朗·詹姆斯受到广泛批评和“恶意”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篮球技术本身,更涉及到他的职业生涯轨迹、公众形象、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切入:1. “天之骄子”的压力与期望:从高中时期,詹姆斯就被冠以“天选之子”的称号,媒.............
  • 回答
    毛利兰,这位《名侦探柯南》中女主角,确实在不少观众心中引发了复杂的感情,其中“恶意”的成分也相当突出。想要详细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工具人”的标签。这可以说是最普遍,也是最让人感觉“意难平”的一点了。小兰的角色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柯南展开的。她需要柯南在身边,需要柯南保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