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这么讨厌罗振宇?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确实,罗振宇这个人,喜欢他的人奉他为“知识网红”的标杆,觉得他总能挖掘出有趣、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启发;但另一拨人,就没那么客气了,对他的评价往往带着点“讨厌”的情绪。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判断在作祟。

要说为什么大家“讨厌”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

1. “知识服务”的商业化与焦虑贩卖:

罗振宇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知识服务”,尤其是得到了App。很多人觉得他卖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知识服务”,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商业逻辑。他擅长把很多相对零散、碎片化的信息,经过包装、提炼,变成一种“解决方案”,或者一种“进步的工具”。

焦虑贩卖的嫌疑: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人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担心自己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罗振宇恰恰抓住了这种焦虑。他用一种看起来高屋建瓴、又充满希望的方式告诉你,只要花钱上我的课,听我的书,你就能“升级”,就能“不被淘汰”。这种方式,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利用人们的焦虑来赚钱,显得不够真诚,甚至有点“割韭菜”。
浅尝辄止的批判: 他常常会介绍一些国外的新概念、新理论,或者总结一些畅销书的核心观点。对于那些本身就有深度研究的人来说,罗振宇的解读可能显得太过于简化,甚至有些“二道贩子”的味道。他们会觉得罗振宇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知识的内核,只是做了一个表面的包装,然后卖给那些没时间去深究的人。这让一些人觉得他的“知识”是“浅”的,是“快餐式”的。

2. 传播方式与话术的争议:

罗振宇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争议点。

“罗辑思维”的套路化: 早期《罗辑思维》节目,以其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的引用迅速走红。但随着节目形式的固定,很多人觉得他的话术越来越套路化,甚至有些“鸡汤”的成分。他喜欢用一些宏大的词汇,制造一种“洞察一切”的幻觉,让观众觉得他掌握了什么惊人的秘密。
拔高和夸大的倾向: 有时他会把一些原本很普通的观点,或者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通过一番包装和论述,说得好像是什么颠覆性的认知。这种“拔高”和“夸大”,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是在故意制造“智识上的优越感”。比如,他曾把一些关于“终身学习”的普通理念,说得像是什么革命性的思想。
“反智”的批评: 有时候,他也会用一种“反权威”、“反传统”的态度来包装自己的观点,但这被一些人解读为“反智”,认为他并不是真的在挑战既定认知,而是为了制造争议和吸引眼球。

3. 公众人物的言行与公众的期待:

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罗振宇的言行自然会受到更严苛的审视。

“商人”与“思想家”的身份模糊: 很多人觉得罗振宇在扮演一个“思想家”的角色,但他的核心业务又是商业化的知识服务。这种身份的模糊,让人们难以接受他有时表现出的商业逐利姿态。当他为了推销产品而说出一些看似“洗脑”的话时,自然会引发反感。
政治和社会立场的解读: 尽管罗振宇极力避免直接谈论政治,但在一些涉及社会议题的场合,他的发言或选择的表达方式,也容易被不同立场的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从而引发争议。比如,他对一些经济现象或社会趋势的评论,可能会触碰到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聪明人”的优越感: 有些人觉得罗振宇身上总有一种“我比你们都懂”的优越感。他善于引用各种理论,仿佛无所不知,这让一些对知识有着严谨追求的人感到不适,认为他不够谦逊。

4. 时代背景与价值观的冲突: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同时也充斥着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时代。

对“知识付费”模式的疑虑: 知识付费的兴起,本身就伴随着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将知识商品化,稀释了知识本身的价值;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罗振宇作为知识付费的代表人物,自然会被置于风口浪尖。
对“实用主义”的审视: 罗振宇所推崇的很多知识,都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强调的是如何让你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但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知识观,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
对“个体崛起”叙事的质疑: 罗振宇的很多内容都围绕着“个体崛起”、“终身学习”、“自我提升”这些主题。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叙事过于强调个体的责任,而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当个人努力似乎难以改变困境时,这种“个体崛起”的叙事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带有某种“甩锅”的意味。

总的来说,大家“讨厌”罗振宇,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有多么十恶不赦,而是因为他在信息传播、商业模式、价值观输出等方面,触碰到了当下社会中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信息过载时代如何筛选知识、如何面对焦虑、以及我们对“聪明”和“成功”的定义和期待。

他的成功毋庸置疑,但他所引发的争议,也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在知识、商业和个体价值上的复杂博弈。有人从中获益,有人从中看到弊端,所以,讨厌他,也是一种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直接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振宇的问题在于“虚伪”,他是年轻人的深海鱼油。

他利用的是年轻人的成长焦虑,贩卖的是空洞的知识,让年轻人有“成长感”,本质上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奇葩说上,他一张嘴,你就发现他说的貌似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就是扯淡,这种话听多了你就懒得听了,浪费时间。

但是奇葩说其实就是这么个高级版的罗振宇,贩卖的是奇葩思想和言论,利用的是年轻人认同焦虑。

所以奇葩说,这边说一大堆你觉得有道理,那边说一大堆,票就跑过去了。

我告诉你,成年人不是这样的。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他判断完了,你拉票,你拉吐血了都拉不动。因为他压根就不认同你的思维方式、你的价值观和你的情感。

他用看猴的眼光看辩手,每一句都能批驳,每个动作他都会思考辩手的目的。

之前我聊过一个黄执中奇袭的话题,什么多元价值观之类的,唉,俩人扯了半天概念都没搞清楚。

这就是奇葩说。

user avatar

说到底大部分人心态就没摆正,没把罗振宇和得到放在应该在的位置上。

很多人并不能定位自己几斤几两,得到上听到的观点或知识,想立马付诸实践,变现成真金白银,但实际上碍于能力或资源,根本没办法试验或验证,基本等于知道也白知道。因为想成功,所以焦虑,因为焦虑,所以厌恶罢了。

但我就一咸鱼,所以我对得到上的东西都听的挺乐呵的,权当长长见识。

罗振宇他自己也说,得到上面大部分东西,都是把各个细分知识领域用简短的节目让普通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在这个层面,他的节目和得到的课程,我不认为有任何问题。

他就是一个说书的,懂个锤子知识?

百来块钱,就算听一听学科专家行业名人给你扯扯淡,亏吗?

user avatar

当年林平之评价余沧海木高峰和岳不群时是这么说的:

“姓余的矮子和姓木的驼子,想要我林家辟邪剑谱,便直接下手来抢,虽然手段毒辣,倒也不失为江湖恶汉行经,却不似君子剑岳不群。”

我腾讯游戏拉你沉迷,抖音快手引你入坑,我是明白白的奶头乐主义,我就是要你堕落,要你沉迷的,不加修饰。那些自己意志坚定,有志于积极向上的人,你可以自己选择避开。

但罗老师就不一样了,打着知识付费,学习充实的幌子,行的仍然是营销号的事。还给你一种“我今天学习了,我上进了,我能像松下幸之助一样一天看四本书了”等错觉。

某“精英聚集”的问答平台也有这个趋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