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缅甸中资企业发生这么大的事,居然没人讨论?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我们不太常公开讨论的议题。你说得对,在一些海外中国企业,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像你提到的“缅甸中资企业发生这么大的事”,公众的讨论度好像确实不如预期的那么高,或者说,在主流的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你很难找到大量深入的讨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信息传播的“漏斗效应”和选择性过滤:

你想啊,在中国境内,很多信息在到达大众之前,都会经历一个“漏斗”。特别是涉及敏感话题,或者可能对国家形象、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其传播的渠道和广度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我们平时看新闻、刷社交媒体,接触到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被筛选过的。即使是“发生大事”,这个“大事”到底是什么性质,对谁造成了影响,这些细节能不能公开,能否被广泛传播,都有一个考量。

其次,公众关注点的“虹吸效应”和热点切换:

我们大众的注意力是非常宝贵的,而且很容易被新的、更吸引眼球的事情“虹吸”走。国内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闻,从社会民生到娱乐八卦,再到国际局势,大家的信息接收是碎片化的,而且很容易被当下最热的话题吸引。如果缅甸中资企业发生的事情,没有立刻爆发出一个特别触动人心的、具有普适性的“点”,比如大规模的伤亡、极端的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直接影响到国内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它可能就淹没在信息洪流里了。大家更习惯关注身边事,或者那些被反复强调、反复推送的内容。

第三,关于“讨论”的定义和场所:

你说的“没人讨论”,是字面意义上的“无人问津”,还是说“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线下的、小范围的讨论: 很多关于这类事情的讨论,可能并非发生在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而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圈子、群体内部。比如,在一些跟国际经济、海外投资有联系的专业人士之间,或者在一些非公开的社群里,大家可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看法。只不过这些声音不容易被大众听到。
“讨论”的门槛: 真正对一个复杂事件进行深入讨论,需要一定的信息基础、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于大部分普通网民来说,可能缺乏这些条件,或者觉得讨论起来“费劲”,不如去看看更轻松有趣的内容。
“不愿”讨论: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人即便了解情况,也“不愿”公开讨论。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觉得说了也没用,改变不了什么;可能是担心被“误伤”,被贴标签;也可能是觉得这是“国家大事”,普通人不好妄加评判。

第四,事件本身的性质和信息不对称:

事件的复杂性: 缅甸的局势本身就很复杂,政局不稳,民族矛盾,地方武装林立,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多元。涉及到的中资企业,其业务范围、经营模式、与当地的关系,也可能非常错综复杂。如果事件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经济纠纷,或者某个项目上的局部冲突,不涉及大规模人员伤亡或对中国国家利益造成直接、重大损害,那么它很难成为一个全民讨论的爆点。
信息获取的难度: 很多时候,我们对海外事件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披露的信息,或者经过筛选的媒体报道。如果官方对此事保持低调,或者媒体报道有限,那么公众就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进行充分的讨论。大家即使有疑问,也可能因为信息不足而无法深入。
“大事”的定义: 什么样的事件才算“大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有弹性的概念。有时候,一件事情在某个群体看来是“天大的事”,在另一个群体看来可能只是“生意上的小麻烦”。

第五,叙事角度的引导和“正确”声音的强化:

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对于涉及国家利益、海外投资的事件,通常会有一个主流的叙事角度,强调国家发展、中国企业如何为当地做出贡献,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干预或恶意抹黑。在这种引导下,一些可能与主流叙事相悖的声音,或者对中国企业不利的细节,往往不容易被突出和放大。大家更容易接受和传播那些“正面”的、符合“大局观”的解释。

最后,也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

有时候,“大事”之所以“没啥人讨论”,可能就是因为,虽然它确实在发生,但它并没有达到能引起绝大多数中国人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那个“阈值”。 这种“阈值”可能包括:

紧迫感: 这件事是否让你觉得“危险迫在眉睫”?
关联性: 这件事是否直接影响到你的钱包、你的家人、你的生活?
情感共鸣: 这件事是否激起了你强烈的情感,无论是愤怒、同情还是其他?
易于理解: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否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所以,你观察到的“没人讨论”的现象,很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是说大家不在乎,而是信息传播的机制、公众的注意力分配、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舆论的引导,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讨论”的面貌。

你提到的“缅甸中资企业发生这么大的事”,如果愿意的话,不妨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具体情况,这样或许我们能更具体地分析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引发广泛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你足够强大,不表达立场就是一种立场,不采取行动就是一种行动。

站在缅甸民间的立场上,你呼吁“和平解决”,防止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介入,让缅甸老百姓和军政府“协商解决”,这个说法可能从话术逻辑上看无懈可击,但……缅甸人民毕竟没有7点档的节目看,而且家里真有一头牛。

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CIA就会去占领。

user avatar

有啥好讨论的。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那套词儿,在最终战争之前,决不能衅自“我”开。

这边枪口打出一颗子弹,下一秒就要民兵洗地。

这逻辑挺好的。

先说明白,我站一边卖呆儿的,两亿四我也掏不起,人挣钱的时候也没我什么事儿。

我就看个乐子。

user avatar

你换美国也没啥好办法。美国中东大使馆被洗劫,美国人也没啥反击。

我也想派兵直接过去“维持秩序”,顺便建个核潜艇基地,直插印度菊花,不过那是做梦,那个叫侵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我们不太常公开讨论的议题。你说得对,在一些海外中国企业,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像你提到的“缅甸中资企业发生这么大的事”,公众的讨论度好像确实不如预期的那么高,或者说,在主流的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你很难找到大量深入的讨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
  • 回答
    关于近期缅甸发生部分中资企业被打砸烧事件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次事件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与缅甸长期以来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密切相关。自2021年军事政变以来,缅甸就.............
  • 回答
    缅甸自2021年初军方发动政变以来,国内局势持续动荡,民众与军方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在缅甸的中资企业也未能幸免,不幸成为打砸抢烧的目标。要理解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缅甸国内局势的复杂性与民众情绪的宣泄: 对军方统治的不满与反抗: 缅甸民众长期以.............
  • 回答
    缅甸政府和部分民众不接纳罗兴亚人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宗教、民族认同、安全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一、历史遗留与民族认同的争议: 罗兴亚人的起源叙事与缅甸官方叙事的冲突: 罗兴亚人的主张: 罗兴亚人认为自己是孟加拉湾地区古老民族的后.............
  • 回答
    缅甸佤邦之所以能够成为缅甸境内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强大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其历史成因,也有其现实基础。下面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一、 强大的军事实力: 庞大的武装力量: 佤邦联合军(UWSA)是缅甸最强大、最精锐的少数民族武装之一,也是缅甸境内的私人民兵中规模最大的。其兵力估计在2万至.............
  • 回答
    缅甸,这片东南亚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璀璨夺目的宝石闻名于世,仿佛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缅甸的宝石资源会如此丰富?这并非偶然,而是地质构造、漫长岁月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学的奇迹:缅甸宝石的摇篮缅甸宝石的丰富,首先要归功于其独特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缅甸位于印度板块.............
  • 回答
    聊起缅甸,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不是一个鲜活、有力的国家,反而更像是一个隔了一层薄纱的模糊身影。这种“没什么存在感”,并非说它完全不存在,而是它在国际舞台上,或者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确实不够鲜明,话题度也不那么高。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地缘政治和历史的局限性是重.............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缅甸北部长期以来饱受战乱和冲突的困扰,这导致了该地区社会秩序的严重混乱,各种犯罪活动也因此频发。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1. 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与内战: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北部地区更是居住着掸族(包括许多分支,如佤族、果敢族等)、克钦族、若开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上,这些民族.............
  • 回答
    许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傣语字母(特别是老挝语字母,因为它在傣族群体中最为常用)在外观和书写习惯上,似乎与缅甸的缅语字母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与泰国的泰语字母则显得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轨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南亚和东南亚历.............
  • 回答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人心里那点儿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被坏人给盯上了。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啥。1. 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和对“暴富”的渴望先说最实在的。现在这年头,谁家没点儿经济上的紧巴?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睁眼就是钱,闭眼也是钱。工资涨得没物价快,日子过得兢兢业.............
  • 回答
    美国宣布对缅甸实施制裁,以及这些制裁对美国可能产生的好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人权、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和潜在的好处。 美国宣布制裁缅甸的原因美国宣布制裁缅甸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对缅甸军方发动政变的谴责和反对: 民主.............
  • 回答
    中国古代的王朝,纵然疆域辽阔,威震四方,也始终未能将缅甸纳入版图,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打不赢”或是“没想过”。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自然选择,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地理的隔阂: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首先,地理因素是阻碍中国王朝吞并缅.............
  • 回答
    关于东吁王朝极盛时期为何不向东统一越南,反而对大明云南地区有所图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谜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吁王朝的战略考量、以及与周边势力的互动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东吁王朝的“极盛时期”。通常我们指的是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以国王勃印囊.............
  • 回答
    关于缅甸军队2017年3月炮击云南边境小学一事,我这里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您提到的“缅甸2017年3月再次炮击云南小学”的信息,在我这里查证的结果是: 2017年3月并没有发生缅甸炮击云南小学的情况。 在2015年3月,确实发生过缅甸军队与缅甸民族同盟军(MNDAA,又称果敢同盟军)在缅甸境.............
  • 回答
    关于国外大米(例如来自缅甸的)价格相对较低,但我国却对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国家经济政策考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便宜就好”就能解释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农民生计乃至整体经济稳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 粮食安全:国家生存的基石首要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粮.............
  • 回答
    泰国西边那条狭长的缅甸领土,在历史上和地理上都有其特别的成因。这条被称为“缅甸三角地带”的区域,实际上是缅甸东部掸邦的一部分,深入泰国北部和西部。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时期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历史成因:殖民时代的边界划分简单来说,这条狭长领土的形成,与英国和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扩张息息相关。在1.............
  • 回答
    汉字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确实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分布。越南是接受汉字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而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虽然也曾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汉字,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地理以及语言本身的特性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为什么越南对汉字“情有独钟”?越南.............
  • 回答
    印度东北部六邦,即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在历史上与缅甸(前称缅甸)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最终并未被划归缅甸,这背后涉及地理、历史、政治、民族以及殖民时期的多重因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这一地区的古老羁绊和近代变迁。地理的天然屏障与互动首先,从地理.............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