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埃及为了给国民发福利,信了粮食自由贸易的鬼,给国民发大饼——货真价实的大饼,价格特别便宜,里面是有补贴的。普通人1美分就可以吃大饼,大学生更是免费领。
当时埃及能这么做,一是自己挣的外汇多,二是国际粮价特别便宜。所以,他们的领导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埃及下层民众的支持(富人也不会贪这点便宜)。
结果呢,穷人反正饿不死,那就使劲生。埃及人口在2000年时6800万,2008年是8000万,2019年接近1亿人。但国际粮价是可以被操控的……阿拉伯之春前后,国际小麦的价格直接从170美元涨到了350美元。
人口暴增加上粮价飙升,埃及想不出现动乱都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根据埃及中央统计局数据,(2013年)2-4月埃及CPI同比上升8%,5月更达9%,水电燃气同比涨价7%,蔬菜5%。随着夏季到来,电价飙升16.2%,停水停电成了家常便饭。对此埃及不得不向IMF求援,争取48亿美元救助金,而代价则是提高税收,削减补贴,这将意味着民众很难再吃到补贴的廉价大饼,用到补贴的廉价燃料,而倘不就范,沉重的福利负担,也迟早会压垮政府。
正是“大饼综合症”导致去年10月还高达80%的穆尔西支持率在政变前跌至50%以下,并让示威者、尤其年轻人在街头和广场聚集不散。
一张大饼直接颠覆了一个政权,也让数以千万的埃及穷人生活更加贫困。
如果埃及政府不依靠国际粮食,而是主要依靠国内解决的话,那么在粮食产量有限的情况下,中下层埃及人或许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生育率,埃及也就不会因为粮价的波动而影响政局。事实上,这并不是埃及一家的问题:
粮食攸关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一国长治久安起重要作用;粮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范畴,也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以粮食安全问题为特征的"民生赤字"是非洲政治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在埃及,粮食安全问题是资源型贫困和制度型贫困叠加的结果。作为阿拉伯世界政治大国,其人口数量始终位居阿拉伯世界榜首,给埃及粮食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埃及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产量无法赶上人口增长的步伐,长期陷入粮食危机,成为国家治理的严峻难题。作为一个从粮食自给自足转变成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埃及的粮食安全问题在自然因素、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则体现为供需矛盾尖锐、过度依赖进口和高粮价三大突出问题。伴随埃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粮食高需求、耕地不足、水源有限等问题逐渐暴露,加剧了粮食供应的负担。粮食安全恐将继续成为影响埃及政治走向和对外政策演变的潜在因素。
在当代社会,用粮食搞垮一个落后的国家大概是最文明、成本最低的打击方式。按照现在国际粮价来说,一吨小麦也就是230美元。假设一年一吨小麦可以养活两个人,那么控制一个人的成本也就是100美元左右。一个5000万级人口的缺粮食的国家,只要能挑动1000万人就足以把这个国家搞乱,而挑动1000万人的成本是多少?10亿美元。相比于一次军事行动,这点花费简直可以说什么都算不上。
另外,可别忘了,人家卖给你粮食的可还挣着你的钱呢……对于很多落后国家或者粮食短缺的国家来说,这等于是自己花钱让欧美来控制你。
所以,进口粮食不是不能买,但一定不能多买,更不能把进口粮食当成粮食的主力。
如果放开进口,国外便宜大米进来,咱们一时是爽了,现在都因为不挣钱都不愿意种地的国内农民就会随着粮价下跌彻底放弃种粮,然后就是粮实的大规模减产,然后粮食的进口需求量暴增,然后这价格就该上天了!
另外,相比于日本百分之七百多的补贴,国内的补贴一点也不多。。。
另外,看一下这条新闻,我觉得咱们就做对了:
最近中国海关严查缅甸大米走私进入中国,
导致五万吨大米滞留中缅边界的木姐口岸。
缅甸大米价格暴跌,吨价低了40到70美元。
为什么呢?因为46%的缅甸大米出口中国。
为什么这么多缅甸大米会走私进入中国呢?
因为中国的粮食价格包括大米价格太高了。
中国政府年年提高大米收购价格补贴农民,
导致中国大米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一半以上。
可是政府花了这么多真金白银补贴去农民,
效果却不好,只有四分之一补贴给了农民。
剩下的真金白银流入了各级粮食流通企业,
导致这些企业躺着赚钱,滋生出很多腐败。
但是粮食加工企业承担不起这么高的粮价,
导致大量东南亚国家的大米走私进入中国。
这种情况不该继续,应当改变补贴的方式,
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改成加大粮食直补。
让真正种粮的农民获得补贴,而不是粮企,
不应让真金白银被走私犯和外国农民得到。
中国合法进口外国大米的数量是有配额的,
绝大多数外国大米进口都是非法走私途径。
强烈反对走私进口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米,
这是拿着中国人的钱补贴外国人和走私犯!
这是历年中国居民平均粮食消费量,2017年数据是130千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因为中国饮食结构在发展的原因,粮食消费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在下降。一人130千克,14亿人是多少呢?
2017年粮食总产量是6.6亿吨。其中出口掉了156万吨,进口了2559万吨,两边一抵消,2017年中国人整整干掉了6.9亿吨的粮食。这些粮食总共包括了人吃、牲畜饲料以及其它工业原料等等消费。
而全球粮食贸易总额是多少?包括所有国家的粮食出口总量有多少呢?
4亿吨左右。
所以问题非常非常简单了,世界养不起中国。中国所有粮食都靠进口的话,全世界所有出口粮食的国家都把粮食卖给中国,所有进口粮食的国家都不再进口一粒粮食,把所有的贸易额都让给中国,都不够中国人吃。
那么,如果中国人“以进口粮食代替自己种植”,国际粮价是个什么概念呢?就算是没有这么极端,仅仅是大部分粮食依赖进口,国际粮价都会立刻飞到天上去。
那时候可不是“国外大米(比如缅甸)比国内便宜”了,那不可能。
题主应当尽快建立一种意识:商品的价格并不完全是由其成本决定的,还取决于供需关系。这是初中政治的知识,供过于求会出现下跌甚至跌破成本,供不应求会出现上涨甚至完全脱离成本。当中国的粮食全部依赖进口的时候,必然出现非常狠的供不应求,粮食又是人生存必须的东西,价格必然跟现在完全是两回事。
遇到问题的时候别老是想着上知乎去问,先想想自己学过的课本里有没有讲过。
缅甸的大米,菲律宾的香蕉
东南亚农产品大多数都这种模式,自己都吃不饱还出口
嗯,还有印度
大农场主地主,公司,占有土地,利用国民吃不饱饭的大局面,廉价雇佣短工,种地出口
所以996真的是福报。不是996,你中国人爬不上来,就享受不到东南亚廉价劳动力种的农产品,现在饿着肚子种大米香蕉出口的国际主义精神国家,就是中国
问:国外粮食是否比国产粮食便宜?
答:是也不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粮价确实是大大低于国内的。但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我国有十四亿人口,粮食需求巨大,市场广阔。现在的国际粮食市场大体上是买方市场,即供给大于需求(虽然非洲需要大量粮食,但是饥民没有钱买粮食,也就是无法通过公认的货币形式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根据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现在的粮价是偏低的。而如果中国放开粮食进口,那么这个突然出现的巨大需求就会造成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粮价也会随之上涨。到时候粮食会保持在什么样的价位,能比现在国内价格高多少,其实很难说。
有些答主据此认为,中国放开粮食进口会导致国际粮价上涨,那时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消费者就可能受此影响无法承担较高的粮价,也许会有大量来自临近我国的穷国比如缅甸的饥民涌入中国头口饭吃,从而对我国造成消极影响。对这种观点我个人保留态度,但不否认这很有参考价值。
问:外国粮食是否比国产粮食在口感和品质上更有优势?
答:不一定,粮食的口感与品质受土壤、气温。水分、生长期、环境污染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南亚的稻米生长的自然环境与我国南方接近但生长期更短,理论上来讲其品质口感不会优于国产大米。至于久负盛名的泰国香米,其定位本来就是高档米,在原产地也是价格不菲,与之对标的应该是中国东北的五常大米,用国产普通籼米和泰国香米对比是不公平的。
因此,一些人认定的“国外粮食又好又便宜”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不排除有例外,比如乌克兰黑土区生产的小麦不仅便宜,而且也应该比我国华北地区生产的小麦口感品质更好一些。
问:为什么(与外国粮食相比),我国粮食价格较高?
答: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或者第二位(加拿大领土面积有很大水分),但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难以利用的,比如青藏高原。所以我国可耕地面积并不大,甚至排在印度之后。我国还拥有近十四亿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耕地面积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出人多地少的特征,人地关系紧张。’而且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使得我国耕地是分散的不连片的。这些造成的结果是,我国土地成本过高,且难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实际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国,这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较高(相对于东南亚等地区而言),劳动力成本也较高,这也是粮食生产成本高的一个原因。此外,还有地理条件上的原因,我国主要出于北温带,农作物以一年两熟为主,东北西北部分地区甚至是一年一熟,只有南方一些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我国气候季风性明显,这意味着降水年际变化大,而且国土面积大,导致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分配不均衡。简单点说,就是风调雨顺对我国农业来讲是奢望。事实上,我国农业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减产。我国也需要支付大量财政兴建水利工程以保障农业生产,这间接地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的国家,比如美国,对农业发放大量补贴以鼓励农产品出口。综上所述,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高,粮价自然也高。
问:我国能否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为什么我国不想办法降低成本?
答:首先,我国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近的知名成果有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海水稻。但是,除非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培育出产量翻番的小麦,在现有小农框架下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都难以大幅降低,因为在今天农业生产中土地成本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土地就那么点,还那么贵,种出来的粮食能有多便宜?
当然,中央也很清楚这一点,最近一直在推进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好实现小规模集中生产从而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困难重重,就算成功,成本也不会比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等国更低,
问:为什么中国不能进口国外粮食以替代自己种植?
答;中国其实一直在进口粮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这一点与许多人的认知相反。当然,进口的粮食主要是玉米大豆这类,前者多用于作饲料,后者多用于榨油,当做口粮进口的粮食的确不多。中国有近十四亿张嘴吃饭,国际市场上那点粮食根本没法儿满足我们的需求,毕竟美帝家也没那么多余粮啊。所以完全替代自己种植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不过题主应该不是这种意思,题主的想法更可能是放开粮食进口以部分替代我国自己种植。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粮食安全。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
生存是生命的第一要务,而吃是生存的第一前提,从草履虫到三体人莫不如此。无论什么时候,粮食都是真正的刚需,我们可以不玩手机不开车,但是绝对不能不吃饭。因此,保证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我们最大的对手美国恰恰就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并且对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有相当的控制力乃至影响力的时候。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不对呀,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粮食都买进来,我们的粮食就会增加别国的粮食就会减少,这不是反而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吗?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国外粮食便宜,大量进口国外粮食会使我国农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不赚反赔,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就会缩小粮食生产归我或者干脆不种粮食了。国内的粮食产量如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实际上就出现了垄断的局面,那么我们吃饭就需要仰仗别国,而那些粮食生产与出口大国特别是美国就会借机敲我们竹杠。不说发生战争时给你断供这种极端情况(其实也不极端)),和平时代给你坐地起价狮子大开口总没什么问题吧,反正不买你就没的吃,就要饿死,爱买不买。当然,我们也有储备粮可以应急,可这些国家吃相太难看时让我们撑到自己种的粮食收获并进入市场以平稳粮价。可问题是,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粮食,干嘛非要扔下锄头去吃洋粮食呢,吃不上的话还得吃陈粮。粮食存储也是需要成本的啊,而对美国来说怎么来都不会赔,大不了在玩一把这样的把戏。我们这是拿命根在跟别人用剩饭赌啊!
那些鼓吹放开粮食进口者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呢?
举个例子,A国生产一单位牛肉的成本为50单位货币,生产一单位猪肉的成本为20单位货币;B国生产一单位牛肉的成本为35单位货币,生产一单位猪肉的成本为18单位货币。不难发现,虽然B国无论是猪肉还是牛肉,生产成本都比A国要低。但是,B国生产一单位牛肉的成本差不多是生产一单位猪肉的成本的两倍,而A国生产一单位牛肉的成本却是生产一单位猪肉的2.5倍。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与A国相比,B国生产牛肉比生产猪肉更有优势;反过来,与A国相比,B国生产猪肉比生产牛肉更有优势。基于这点,如果A国生产的肉类无法满足两国需要时,对AB两国来说,最经济的办法是A国负责生产猪肉,B国负责生产牛肉,然后两国互通有无,皆大欢喜。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其实质是在充分考虑生产单位生产不同产品的效率差异,站在整体利益上统筹兼顾,实现效益最大化,取得最优解。’
鼓吹放开粮食进口者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一个工业国,工业品生产效率高而农产品生产效率低。因此,中国完全可以从国外进口粮食替代自己种植,我们当好世界工厂就够了。这帮人故意无视的一点是,世界市场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市场。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欧美日韩这些属于所谓在生产工业品上更有优势的发达地区仍然对农产品进出口有严格的限制或规定,或大力补贴农业生产,或利用关税高筑农产品贸易壁垒。
要知道,比较优势仅适用于同级的普通商品而不能盲目的机械地照搬到两个不同级别的商品或者战略性物资上。就像我们不能总是拿一亿件衬衫去换一架大飞机那样,我们也不能指望用手机高铁去换人家的粮食。因为国家利益并不完全在于经济效率,国际关系也不等于经济关系。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最近的中美贸易战。特朗普难道不知道这会打击本国产业,对本国经济造成相当的冲击?当然不是,特朗普商人出身,这点账肯定算的明白的。那为什么特朗普还执意要发起贸易战呢?因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考虑,而是要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长远的看。赚不到钱不打紧,赔进去点也无所谓,可如果中国崛起,那麻烦可就大了。对中国而言也是如此,自己种粮食不划算那都不算事儿,被人卡脖子才要命。中国目前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农产品是大豆,在贸易战中大豆价格一路高涨,这还是在我国自己本身也是大豆生产大国并从南美进口了大量大豆的情况下。所幸中美双方后来都有所退步,贸易战算是被克制住了。即使这样,我们老百姓的钱包和唇舌还是受了委屈。
那要换成粮食呢?
我们同样可以用宋朝的前车之鉴证明这个观点:宋朝因为一些原因(失去牧马地只不过是原因的一小部分,马政太烂才是根本),马匹的保有量、产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远远无法满足国防需要。那怎么办呢?我大宋养不出好马但是烧得一手好陶瓷啊!一两个瓷瓶或者一两包茶叶就能从北方那帮子蛮族手中换来一匹良驹,还不是美滋滋。宋朝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知道,始终没能拥有一支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抗衡的骑兵力量是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的答主提到的齐国阴招,我就不贴出来了,有兴趣可以翻一翻评论区或别的答主的答案。
我们还可以看看英国。日不落时期的大英帝国拼命鼓吹自由贸易,并毫不顾虑地试图把整个大不列颠岛上的耕地变成牧场和工厂。为什么英国要这么做?因为从爱尔兰、法国、俄罗斯乃至非洲进口谷物再把工业品卖给他们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英国敢这么做?因为大英帝国的遍布全球的强大舰队可以保证她的每一艘商船都安全地满载而归。即便如此,英国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生产粮食。如果有一天美国衰败而我们的舰队可以保证从东南亚、非洲等现有的或潜在的粮食产地到中国的航线不惧任何威胁,那我们也就没必要坚持粮食自产了,可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还没这个能耐。
二、是出于保护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考虑,也是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
鼓吹放开粮食进口者也不会提及的一点是,粮食需求大体上是固定的。这就是说,每有一顿外国粮食被端上国人的餐桌,就有一吨国产粮食拦在地里,毕竟人的肚量就那么大,你不会因为舶来大米太香就多吃一碗饭不是?如果对这个大前提没有疑问,我们很自然地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放开粮食进口会是我国农业遭受巨大打击。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农机、育种、化肥等相关产业也会因之萧条。我农业现在仍能贡献百分之七到八的GDP,提供了占全国两成以上的就业岗位。这样一个庞大的、涉及诸多领域的产业哪怕稍微受到一点动摇,造成的后果都是都是灾难性的。
至于广大农民,既然种粮食不赚钱还赔本,那就不种了,不种粮食了就只好去城里讨口饭吃了。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会导致社会资源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破坏:大量闲散劳动力涌入城市,会拉低工业从业者收入水平,阻碍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因为既然雇人这么便宜,那就没必要置办机器了;既然劳动者收入降低了,那么消费者购买能力就下降了,那么生产些低端货就可以了没必要冲击高端了,也就是消费对生产升级的拉动作用被削弱了。
一个国家内每个群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休戚与共的,是由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绑在一起的,这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破产只会对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带来灾祸而非福利。
综上,中国(目前)不可以放开粮食进口替代自己种植。
问:那为什么不像欧美那样对本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放补贴呢?
答: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因为中国一直在对农业进行各种方式的补贴,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的情况并不罕见。而在一个封闭的市场内,对某种刚需商品的生产者发放补贴其实毫无意义,因为纳税人和消费者重合度很高或者干脆就是同一群人,财政用之于民的前提是取之于民,这不过是个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的问题,你该掏多少钱还是要掏多少钱,一分也不能少。而且因为需要找一个第三方执行再分配职能,难免会有些些损耗。不过,中国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市场,所以发放适量补贴还是有必要的。但补贴也不可以过高,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人为地过分抬高利润空间既不有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也不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最后要说明的是,其实我国也正在逐步放宽粮食进口限制,因为种地真的不挣钱。但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一定要兼顾社会发展进程,比如说,现在城镇化仍在继续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定居,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废弃,这些耕地将来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或者休耕植树来保护生态,造成的粮食缺口可以通过适当进口粮食来填补,这也是对我国土地潜力和人力潜力的一种解放。而且要和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达成协议,因为美国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搞倾销,
以下为原答案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个新闻。大意是,某地新开了一个超市,这个超市里许多蔬菜水果不但低于市场价,甚至是亏本的。毫无疑问,该超市一开张便吸引大量当地居民光顾,原本热闹的菜市场一下子变得十分冷清。当大家都在感慨超市厚道时,工商局(好像是)却出面叫停了超市将农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的行为,并开出了罚单。我记得评论区有很多人愤愤不平,骂工商局多管闲事,不让人们买低价菜。
实际上,他们跟题主的困惑是一样的:为什么明明有更便宜的农产品可以买,政府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横插一脚,人为抬高农产品的价格呢?
那是因为,市场需要竞争,垄断的市场上消费者个个都是待宰的羔羊。因此,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行业,即使没有竞争(这可能是因为一方由于竞争力低彻底被挤夸,也可能因为市场门槛太高只有少数卖家),政府也要想尽办法造成竞争。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可采用的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具体办法包括但不限于培植弱势一方,降低或者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对已经垄断或有垄断可能的一方加税等等。
为了搞清楚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可以以开头提到的新闻为例。假设该地只有这一家超市和另一家菜市场出售农产品,如果超市让出利润甚至亏本出售农产品,将农产品价格压低以吸引顾客。而菜市场这边为了挽回顾客,也会跟着降价,双方进入价格竞赛。最后,商场凭借雄厚的财力,可靠的进货渠道和远胜于菜市场散户的行动力,赢下了这场竞赛,菜市场血本无归,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时候,附近的居民想要买菜只能去超市,超市有恃无恐,借机大幅提高价格,反正仅此一家,爱买不买。最后,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超市赚得盆满钵满。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出现,政府会在价格竞赛刚露出苗头时就彻底掐断。
当然,这只是在假设情况下。现实中超市几乎不可能仅仅依靠这样的恶性竞争造成垄断,因为零售业准入门槛低,一旦出现真空,其他资本在利益诱导下会迅速涌入补上空位。
不过超市不可以,但国际粮食市场却有这样的条件。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很长,而且全世界能产出余粮的国家并不多。更重要的是,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关乎国家命脉。因此,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其他国家的粮食市场,一旦有机会便会迅速捏住其他国家的命根。尽管除了美国,乌克兰印度巴西等国也是粮食出口大国,但迫于美国势力往往选择跟从美国。同样,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要想尽办法实现口粮自给,只会进口大豆,玉米这些油料作物和饲料以及少量口粮作为补充。毕竟,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那么,如果政府放开进口会怎样?
因为国外粮食,无论是东南亚的稻米,还是美国乌克兰的小麦玉米,它们的生产成本都是大大低于国内的。除去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前者是因为人力成本低,后者是因为机械化程度高。即使算上运费和正常商品的关税,它们的价格也是低于国内粮食的,再加上更好的口感和更高的品质,国内粮食在它们面前可谓毫无竞争力。自然,消费者会更青睐于进口粮食,国内生产的粮食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情况,既然粮食卖不出去,农民要么破产,要么转而种植其他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要不了多长时间,国内粮食产量就会大幅下跌,跌到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地步,这时候,美国等粮食出口国就会提高农产品价格。最后,国内消费者不但没有占到便宜,还得学着忍受高的离谱的粮价。更要命的是,中国的命根子被死对头美国捏在手里,这比石油进口受限危险得多。
实际上,不光中国这么做,日韩也一样限制进口农产品。而且,当今世界,几乎任何国家都不希望看到自己国内市场出现任何形式的垄断,甚至对本国重要企业也绝不心慈手软。著名的例子有,2009年,欧盟经过八年时间裁定intel违反反垄断法的罪名成立,并罚款10.6亿欧元,打破之前微软因垄断被罚款8.99亿欧元的记录。西方对处理器行业尚且如此,我们中国怎敢对粮食市场掉以轻心?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市场不是会自己调节吗?如果国内粮价过高,那中国的农民可以继续选择种粮食,粮价最后还是会回到该有的水平。这中想法是不对的,无形的手是靠不住的。第一,粮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种出来的,从播种到解穗满则大半年,最快也要几个月。第二,国内粮食产量上来了,其他粮食出口国可以再玩一次这样的把戏,反正人家怎么玩都不亏。第三,农民也是会破产的,如果连这几年赔钱,农民可能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了。第四,粮食是必需品是真正的刚需,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三天不吃饭,可一周呢?一个月呢?中国十三亿人口,哪怕只断一天粮,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这正是美国等所希望看到的。
再补充一点,目前我们国家城市化率正在稳健发展,可见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经营权转给企业或留给还留在农村的亲戚打理或者干脆抛荒然后涌入城市,并经过一代或几代的时间后成为彻底的城里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经济下行的今天,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岗位容纳全部的农业人口。也就是说,一旦农民破产,既然种地赔钱养不活一家老小,他们也就只好来到城里讨生活,那么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这对社会稳定和产业发展转型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评论区里 @李知途 提到了这点,这是从市场竞争外的另一个角度出发的。
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手段保证国内粮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