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对中国带有那么大的敌意?是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他们害怕了吗?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

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 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崛起,确实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在科技、贸易、金融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长期以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贸易逆差与就业岗位: 美国长期以来对华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远多于出口到中国的商品。许多美国民众和政治家认为,这种贸易模式导致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衰退,就业岗位的流失,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工业区。这种经济“失衡感”是民众情绪的重要来源。
知识产权与技术盗窃的指控: 美国指责中国存在知识产权侵犯和强制技术转让等行为,认为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美国的关键技术,从而在科技竞争中获得不公平优势。这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触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担忧: 中国推出的旨在提升在高科技领域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政策,比如“中国制造2025”,被美国视为是对其在高科技领域长期主导地位的直接挑战。美国担心中国会在5G、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超越自己,从而影响到其经济和国家安全。

二、 政治与地缘战略的博弈:

全球影响力扩张: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积极拓展经济和政治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国视为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挑战和挤压。
价值观的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美国长期以来奉行自由民主价值观,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与西方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性分歧,使得美国在看待中国的崛起时,常常会将其与对民主制度的潜在威胁联系起来。对人权、政治自由等问题的担忧,也成为美国攻击中国的一个重要抓手。
地区安全议题: 在亚太地区,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以及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的立场,引起了美国及其盟友的警惕。美国认为中国的这些举动正在改变地区力量平衡,破坏地区稳定。因此,美国加强与地区盟友(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并试图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张。
国际规则的挑战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活跃,以及对现有国际规则和秩序的调整诉求,被一些西方国家解读为对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他们担心中国会推动建立一个更符合其自身利益、而不是普世价值观的国际体系。

三、 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交织:

冷战思维的残留: 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某些“冷战思维”的惯性仍然存在于一些政策制定者和民众的认知中。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或“威胁”,往往会带有意识形态对抗的色彩。
信息不对称与刻板印象: 媒体的报道方式、大众的认知偏差、以及一些带有偏见的信息传播,都可能加剧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缺乏深入了解和直接接触,容易形成片面的、甚至负面的刻板印象。
国内政治的需求: 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态度常常能获得一部分选民的支持,尤其是在经济受到冲击的地区。因此,在选举周期中,将中国塑造成“威胁”也可能成为一种政治策略。

那么,这是否仅仅是“害怕中国发展太快”?

可以说,“害怕中国发展太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了美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未来的走向。

然而,将所有敌意都归因于“害怕”则过于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战略焦虑”,是由上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和判断。美国对中国的敌意,既有对其自身利益受到挑战的现实担忧,也有对其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警惕,还有对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不确定性。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美中关系时,理解这种敌意的多维度根源至关重要,而不是将其简单化为一个单一的动机。这是一种力量对比的改变、规则的重塑、以及不同发展模式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之后,全球形成了两大经济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与以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体系。两大体系泾渭分明,各自构造了一套独立的经济循环。

中国最初短暂地加入过以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体系,但是1959年中苏交恶,中国被踢出了这个经济体系,成为了世界的孤儿。

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为了拉拢中国对付苏联,将中国纳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之中。

为了融入这个经济体系,小平同志先后做出了两个最重要的决策——

其一是改革开放,以开放倒逼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力求让中国更好地融入自由经济体系之中,参与国际大分工;

其二是韬光养晦。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自由经济体系一家独大,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小平同志确立了韬光养晦的基调,这个基调一共有28个字——

“冷静应对、稳住脚跟、沉着应付、善于守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当时小平同志制定韬光养晦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1991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从1978年GDP 3645亿元增长到1991年GDP 21782亿元,但是如果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非常之大——1991年美国GDP是6.16万亿美元,总量差不多是中国的16倍!人均GDP是中国的73倍!

当时的中国不仅经济底子差,而且在自由经济体系中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二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经济体系大致是这样分工的——

美国、西欧负责高端制造业,

日本、亚洲四小龙负责中低端制造业;

沙特、澳大利亚负责提供资源;

美国为这个自由经济体系提供金融资本,美联储相当于整个自由经济体系的央行。

美国是这自由经济体系的老大,它不但在这个经济体系中有吸纳(或者排斥)成员国的权利,还拥有调整成员国分工的权利。

比如中美建交,美国就把中国吸纳进自由经济体系,不过我们起步很低,只能做一点低端制造业,好吧,其实就是做血汗工厂

可能现在年轻人对血汗工厂没啥概念。



(来源:新浪网)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们大概要花8亿个工作时生产的8亿件衬衫,最后只能换取美国的一架波音飞机,而美国人制造一架波音飞机只花费了1百多万个工作时而已。

这就是做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的巨大差别。

这也是91年美国人均GDP是我们60倍的原因。

我们赚这么一点辛苦钱,不但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还要付出巨大的健康代价

据金灿荣老师提供的数据,上个世纪80—90年代,联合国人权组织曾经在珠江三角洲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时珠江三角洲血汗工厂的工人每年因为工伤操作事故要丢掉5万根手指!

就这样的低端产业还有无数穷国希望挤进来做。

毕竟,能在全球化自由经济中参与分工,哪怕是一个小角色,也多少能混口饭吃,而没能进入自由经济体系,哪怕你家里有金山银山,一样也是个讨饭的命。

伊朗——石油天然气储备丰富,上个世纪70年代是中东地区富得流油的国家,因为与美国交恶,被踢出了自由经济体系,导致国内经济一落千丈,沦为中东产油国混得最差的国家。

委内瑞拉——石油储备全球第一,但是与美国交恶,被踢出了自由经济体系,导致国内经济崩溃,老百姓要到垃圾桶里找食物吃;

俄罗斯——资源储备全球第一,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拼命讨好西方,但是却并不受西方国家待见,连卖个物美价廉的天然气也被美国制裁了多年,目前俄罗斯人均GDP只有同样出卖资源的澳大利亚的1/6。

美国在这个自由经济体系里拥有绝对统治的地位,不但能左右下层成员国的进出,还能压迫中低端产业成员国,对其进行无情的收割。

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快速崛起,已经威胁到了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地位,于是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

这个协议让日元快速升值,从而极大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让日本不得不向亚洲转移中低端制造业(中国承接了绝大部分)。制造业被抽空之后,日本经济迅速金融化泡沫化,从而在整整三十年里陷入了停滞。

除了日本,还有上个世纪80—90年代风光一时的亚洲四小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它们一度在全球化制造业转移中拿到了一点低端产业的份额。

但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四小虎被以美国为首的金融资本疯狂收割,多年做血汗工厂积累的财富被席卷一空,正所谓辛辛苦苦干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这个披着民主自由外衣的所谓的自由经济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怪兽。

东亚中日韩等国被称为东亚怪物房就是因为被这个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系长期剥削与压迫。

中日韩在狭窄而且高度重合的领域里彼此厮杀,东亚各国人民没日没夜的勤恳努力工作,西方民众悠闲的度假游玩却能创造出十倍东亚人的GDP。

究其根本,是因为它们垄断着高端制造业以及掌握了金融资本——让欧美可以在自由经济体系中轻松掠夺大部分的财富。

谁能改变这个现状?


从苏联解体到2021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崛起。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历史上德国、日本不大一样。

任何工业门类只要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就能迅速通过规模效应把这项产品做成白菜价,直接导致国外同行纷纷破产,从而让中国实现对这个工业门类的垄断。

从染料到面板,从盾构机到白色家电,从核电到高铁,中国制造业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地实现了一个个产业的逆袭。

截至2018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也就是说,在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系之中,除了部分高端产业被美国与欧洲占据,其余的中低端产业几乎完全被中国控制。

中国已经不再是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而是这个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庞然大物。

2000年世界GDP十强国家

2019年世界GDP十强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其实早就想对中国动手,但是有两个原因捆住了美国的手脚。

一个是全球其他事务的干扰。包括萨达姆入侵伊拉克、本拉登制造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等等。

一个是美国强大院外集团的干扰。入世之后美国资本在中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美资每年在华销售金额超过5000亿美元,利润超过3000亿美元。

所以美国商界一直在中美之间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通过对白宫以及国会的游说,让美国精英阶层迟迟不能达成全力打压中国的共识。

美国精英阶层最后能达成反华的共识是2016年,这一年美国的标志性事件是政治素人川普逆袭成为美国总统,川普能当选美国总统代表着美国阶级矛盾激化——

底层民众对于越来越大的贫富分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已经不满到了极点。

(来源:新浪网)

美国精英阶层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就必须为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找到一个出气筒,很不幸,中国就成为了这个出气筒。

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崛起的势头确实也对美国的自由经济统治地位造成巨大的挑战。

于是,从2017年开始,美国主流媒体火力全开,对中国进行各种抹黑宣传,让中国“不公平贸易”窃取了美国老百姓工作的观点在美国普通人中深入人心。

所以,从2017年到2020年,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集体印象急剧恶化——

2017年2月全球知名民调和管理咨询机构盖洛普(Gallup)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指出,全美有50%的人表示对中国有好感,创下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

2020年3月,盖洛普最新民调数据却显示,全美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人高达79%。与此同时,受访者对中国的好感度只有20%

短短三年时间,美国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人群从50%掉到20%。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

早在2011年大领导访美,奥巴马就直接要大领导给出中国方面关于中美关系的定位。

大领导给出了一个“新型大国关系”。

何为“新型大国关系”?

全文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总共14个字,没有分谁主谁次,更没有单独提出来认可美国“全球领导权”。(为什么当时中国要给出这样的战略定位,先别急,等我后面来讲)

大家想一想这样一个场景——老大问老二,你对我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位呀?老二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猜猜当时老大的心理是什么感觉?

所以,对于中国这个中美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定位,美国是相当不满也是无法接受的。

从2012年开始,奥巴马政府开始全面打压中国——包括搞环太平洋协议搞环大西洋协议。

(来源:新华网)

这其实就是另外拉人建群,把世贸这个大群架空,孤立中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将美国军事与外交资源向亚洲倾斜,以遏制中国的发展等等。

但是,当时的美国精英阶层尚未达成全力反华的集体共识,所以,奥巴马的手段对于中国的压力还不算大。

2015年大领导访美与奥巴马会晤,对于中美关系明确表态:事实充分表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


(来源:新华网)

2016年美国大选,当时的形势是希拉里赢得大选的可能性很大。

高层其实心如明镜,中美之间未来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如果希拉里这个美国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成为美国总统,中美之间可能会爆发全面的冲突,甚至可能在局部敏感地区爆发军事冲突。

所以从2015年开始,中国开始推动供给侧改革。

经济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压一压,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军事上,大幅度增加军费预算,055这种最先进的万吨导弹驱逐舰像下饺子一样开始建造,国产航母拼命赶工期;南海拼命建设岛屿等等。

2016年川普奇迹般逆袭赢得大选,2017年川普出访的第一站就是中国,什么贸易赤字谈判都是幌子,最关键的还是美方希望中国调整中美关系定位——认可美国的全球领导权。

但是官方媒介报道对于中美关系的定位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虽然中方为了安抚美方开出一个2500亿美元的超级订单,但是经济利益怎么能替代美国对自己统治地位的担忧呢?

川普回国后,签署了《台湾旅游法》,并且很快发动了中美贸易战。

这就是中美贸易战后,中国部分媒介与知识界集体批评“上面”“不韬光养晦”“心态膨胀”的由来。

为何中方要坚持“新型大国关系”?

按照当时部分媒介与知识界的观点——中方应该韬光养晦,尊重美国的领导地位,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尽量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

这个观点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实也是犯了知识分子流于表面、夸夸其谈的错误。

在知识界与媒介的思想里,中美关系的定位只要文字修改一下,表达出“充分尊重美国领导地位,甚至绝不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意思,就可以皆大欢喜——

中美就不会爆发冲突,中国就可以继续在WTO框架内做生意,每年贸易顺差爽歪歪拿到手。

哪有这么简单!

美国人不是傻子,说几句漂亮话就会轻易相信你?

假如中方在中美关系的定位中明确表达“充分尊重美国领导地位,绝不挑战美国领导地位”,这个认可美国“全球领导权”的表述是一定要“落地”的!

也就是说,美方会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中方必须得满足美方的要求,才能让美方相信中方的“崛起”不会挑战美方的领导地位。

美方会提出什么要求?

大致就是四大要求(这不是我的臆想,后面美国对中国的攻击主要就围绕在这四大领域):

第一:中方放弃《中国制造2025》;
第二:大陆与台湾保持现状并且承诺不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三:中方停止在南海的扩张,并且放弃对九段线的主权要求;
第四:放弃一带一路战略;

如果中方能全面满足美方的这四大要求,美国基本就可以放心——中国的崛起是无法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的,中美双方也就不会爆发后面的冲突。

同样,如果中国满足美方这四大要求,中方将永远被钉死在美国主导的自由经济体系中为人打工的中低端产业的角色上,任由美国压迫与收割,什么中华民族的复兴想都不要想!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知乎:花猫哥哥,欢迎大家订阅。

原文链接: 原创 | 中美博弈三十年

相关阅读:

1.美国霸权的终结者

2.中美博弈不为人知的脉络与战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