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八旗,卫所,军户,农兵,府兵都是兵农一体,代代世袭,这几种制度彼此之间有什么差别吗?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八旗、卫所、军户、农兵、府兵,这些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的兵农一体、代代世袭的军事制度,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别。虽然核心理念相似,但具体的设计、目的、运作方式以及历史影响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将逐一详细介绍它们的差别:

核心概念:“兵农一体,代代世袭”

在深入探讨具体制度之前,我们先明确“兵农一体,代代世袭”的核心内涵:

兵农一体: 指的是士兵的身份与农民或劳动者身份是统一的,他们在和平时期从事生产劳动(农业或其他行业),在战争时期则拿起武器参战。这与职业军人制度截然不同。
代代世袭: 指的是军事义务或身份是按照家族传承的,父辈是士兵,其子孙也理应成为士兵。这保证了兵源的稳定性和军事技能的传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一旦成为兵户,很难摆脱。

了解了这个基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来看具体制度的差异了。

1. 八旗制度(清朝)

背景: 由努尔哈赤创立于明末,是清朝征服和统治全国的基石。

核心特点:

民族性与军事组织的高度结合: 八旗最初是满族人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组织。后来,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被纳入其中。
等级森严且层层管辖: 八旗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每旗又细分若干佐领,每个佐领下面是具体的士兵和家属。这种层层管辖的结构,将全体八旗成员纳入了国家的军事和行政体系。
兵农商合一,而非纯粹的农兵: 八旗成员虽然承担军事义务,但在和平时期,他们并非完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可以是猎户、手工业者、商人,甚至是低级官员。与单纯的农兵不同,八旗成员的经济来源更加多样,并且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和生活保障(例如有旗地、粮饷等)。
军功与世袭的结合: 八旗制度强调军功,在战争中表现优异者可以提升等级,获得更好的待遇。但同时,身份也是世袭的,父死子继,这确保了兵源的稳定。
战时即兵,平时亦兵(有军事训练): 八旗成员在被征调时就成为士兵,但在和平时期,他们也需要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和操练,保持战斗力。
社会控制工具: 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清朝统治满洲民族的社会控制机制。旗人享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与其它制度的差别:

更强调民族属性: 八旗最初是满洲民族的军事组织,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组织结构更精细、层级更多: 佐领制度等使得八旗的组织和管理更加严密。
兵源不完全是农民: 尽管很多八旗成员生活来源与土地相关,但也有猎户、工匠等,经济来源相对多元。
社会地位较高: 八旗成员(尤其是满洲八旗)在清朝享有特权,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百姓。

2. 卫所制度(明朝)

背景: 创立于明朝初年,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主体,旨在以地养兵,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核心特点:

以屯田为基础的军事组织: 卫所制度的核心是屯田。国家分配土地给士兵(称为卫所兵),士兵在和平时期耕种土地,自给自足,并需要按规定缴纳粮食和服劳役。战时则被征集参战。
层层管辖,军事与行政结合: 以“卫”、“千户所”、“百户所”等层级为单位进行军事管理。一个卫通常有三千二百五十人,下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两个百户所。卫所的长官(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同时负责该区域的军政事务。
兵户(军户)的社会地位: 卫所兵的身份是世袭的,他们被称为“军户”,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军户在户籍上与民户有别,需要承担军事义务,但也享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和免除部分赋役的权利(理论上)。
男丁的兵役: 卫所兵的兵役原则上是世代相传的男丁轮替。当一个军户的男丁成年后,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卫所兵。
财政负担相对较轻: 由于士兵自给自足,国家的军费开支相对较小。

与其它制度的差别:

屯田是核心,以地养兵: 这是卫所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与八旗的经济来源相对多样不同,卫所兵的经济基础更直接地与土地挂钩。
兵农结合更紧密: 卫所兵就是农兵,他们的主要身份是农民,军事只是他们的另一个职责。
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八旗比): 军户是普通百姓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其特权相对有限,且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严重,军户的土地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
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可能参差不齐: 由于士兵分散在各地屯田,统一训练和装备的难度较大。

3. 军户(与卫所制度紧密相关,但也可单独理解)

背景: 军户并非一个独立的制度,而是作为卫所制度或其他以军人身份世袭的制度下的社会群体。在明代卫所制度下,成为军户就是成为一名世袭的士兵。

核心特点:

身份的世袭性: 军户的身份是继承的,父亲是军户,儿子也必须是军户。
承担军事义务: 军户的男性成员在达到年龄后,需要承担兵役义务,包括训练、参战、守卫等。
享有特定权利与负担: 理论上,军户享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或者国家会给予一部分粮饷,同时也需要承担比普通民户更多的兵役和劳役。
社会阶层固化: 一旦成为军户,很难转为民户,这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很多军户生活困苦,难以摆脱贫困。

与其它制度的差别:

是制度下的一个群体: 军户是卫所制度下的士兵群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军事组织或国家制度。
强调义务的世袭: 军户的身份核心在于其世袭的军事义务。

4. 农兵(泛指)

背景: “农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农民同时承担士兵职责的制度。历史上很多兵农一体的制度都可以归类到农兵的范畴,但其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例如,秦朝的“卒”,唐朝的“府兵”,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民兵制度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农兵。

核心特点(泛指):

兵农结合: 农民在和平时期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拿起武器参战。
自给自足为主: 农兵通常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国家提供的支持可能有限,例如只在战时提供部分粮饷或武器。
训练和装备水平差异大: 由于主要身份是农民,训练和装备可能不如职业军队。

与其它制度的差别:

更像一个类别而非特定制度: “农兵”更像一个描述性的概念,用来概括兵农一体的军事群体。八旗、卫所、府兵等都是具体的农兵制度实现形式,但各有侧重。
财政负担更轻,依赖性更弱: 相比于国家提供粮饷的制度,农兵制度下国家对士兵的经济支持可能更少。

5. 府兵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

背景: 始于北魏,兴盛于隋唐时期,是当时国家重要的军事制度。

核心特点:

军事与生产的结合: 府兵制的核心是“兵农分离而兵农复合”。士兵在平时在家务农(或从事其他生产),国家不养兵,士兵自己提供装备和口粮。但士兵不完全是独立的农民,他们属于国家军事组织“折冲府”。
折冲府的组织形式: 全国各地根据户口数量设立折冲府,府是军事单位。府兵分为上府、中府、下府,按户的贫富程度区分兵役的轻重。
轮流为兵: 与卫所的世代世袭不同,府兵制强调“募兵”和“轮流”。士兵们不是永久的兵,而是轮流服役。例如,可能每家出一人轮流在京城或边疆服役一段时间(如一年),服役期满后回家,由另一位家人轮流接替。
自备装备,国家提供部分支持: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和口粮(在地方驻守时),但在边疆长期服役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粮饷和装备补助。
国家财政负担轻: 士兵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装备和给养费用,极大地减轻了国家财政的压力。
职业化程度较低: 虽然有轮流服役,但其军事专业化程度不如职业军人。

与其它制度的差别:

更强调轮流服役而非世代世袭: 府兵制虽然家庭成员有轮替,但不是父死子继的完全世袭,而是家庭内部的轮流义务。相比卫所和军户的世代世袭,府兵制有更强的流动性。
自备装备是主要特征: 府兵需要自己准备武器装备,这是其与卫所兵(国家提供土地和部分支持)和八旗(国家提供旗地、粮饷等)的重要区别。
折冲府是关键组织: 折冲府是府兵制的独特组织形式,将兵员集中管理和训练。
财政负担最轻: 府兵制下,士兵的自给自足程度最高,国家财政负担最轻。

总结对比表格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差异,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概括:

| 特征 | 八旗制度 | 卫所制度 | 军户(群体) | 农兵(泛指) | 府兵制度 |
| : | : | : | : | : | : |
| 时代背景 | 清朝 | 明朝 | 明朝(卫所制度下的士兵群体) | 各时期(泛指农民士兵) | 北魏至唐朝前期 |
| 核心基础 | 民族性、军事组织、经济活动多样 | 屯田、以地养兵 | 世袭的军事义务和身份 | 农民身份与士兵职责的结合 | 折冲府组织、轮流服役、自备装备 |
| 兵源 | 满、蒙、汉(旗籍) | 军户(世袭) | 世袭 | 农民 | 各地户籍男性(轮流) |
| 经济来源 | 旗地、粮饷、手工业、商业等,相对多元 | 屯田自给,国家少量补助 | 屯田为主,国家少量供给 | 主要依靠农业生产 | 务农自给,轮流服役时自备装备,国家少量补助 |
| 装备供给 | 国家装备与自备结合 | 国家为主,士兵为辅 | 国家为主,士兵为辅 | 多数自备 | 主要自备 |
| 社会地位 | 特权阶层(尤其满洲八旗) | 特殊阶层,地位相对普通,有固定负担 | 相对固化,地位不高 | 因制度而异 | 中下层百姓,地位相对较低 |
| 军事组织 | 八旗、佐领等层层管辖 | 卫、千户所、百户所等 | (依附于卫所等) | 地方民兵或国家征发的农民 | 折冲府 |
| 世袭性 | 身份世袭,但军功可晋升 | 身份世袭(父死子继) | 身份世袭 | 较少强调世袭,更多是国家征发 | 家庭成员轮流服役,非完全父死子继世袭 |
| 国家财政负担 | 中等(国家提供粮饷、装备等) | 相对较轻(士兵自给) | 相对较轻 | 极轻 | 最轻(士兵自给自足程度最高) |
| 训练与管理 | 定期操练,管理严密 | 训练和管理因地而异,容易松弛 | (依附于卫所等) | 训练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 集中管理,轮流训练 |

补充说明:

“军户”与“卫所”的关系: 军户是卫所制度下的士兵群体。当国家设立卫所时,就从普通百姓中划出一部分家庭成为军户,其子孙后代便世代承担卫所的兵役。所以,在谈论军户时,我们往往将其与明朝的卫所制度联系起来理解。
“农兵”的广义性: “农兵”更像是一个概括性词语。历史上很多兵农一体的制度都包含了农兵的元素。比如,秦朝的征兵制度,士兵也多是农民出身,在战时作战,平时归农。唐朝的府兵制,也是在农民基础上建立的。

历史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从府兵制到卫所制,再到清朝的八旗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

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增强: 府兵制下士兵的自给自足程度最高,国家控制相对松散。卫所制下国家提供土地,控制力增强。八旗制度下,国家直接提供粮饷和管理,控制力最强。
兵的职业化程度变化: 府兵制下职业化程度最低。卫所制下也非职业军人。八旗制度下的士兵,虽然也有生产活动,但军事色彩和训练程度相对更高,在清朝后期,八旗也逐渐出现职业化军官和兵士的雏形。
财政负担的变化: 国家财政负担从轻到重,也反映了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投入和控制方式的转变。

希望以上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您理解这几种制度的异同。这几种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为解决兵源、财政和军事效率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它们各自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说这几种制度代代世袭,其实并不准确。我自己随手画了个简图,用是否世袭和是否能分地发饷做了个区分。凑合看一下大致是这样:

我们一个个说。

八旗制度肯定是世袭的,你是哪个旗的人,祖祖辈辈也还是这个旗。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写过一本小说《正红旗下》,因为老舍本人就是正红旗出身,他的祖祖辈辈也都是正红旗。在八旗制度初期,八旗只是用来作战的一种编制体系,但在入主中原后,八旗可以凭借身份来领钱领米,也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

卫所和军户在制度上略有不同。卫所是一种将卫戍制、兵制、屯田制等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卫所里士兵的身份是世袭的,但因为有屯田,所以算是自给自足。朱元璋说“养兵百万不花百姓一分钱”也是源于此。至于说军户,在军户编制下也是世代为兵,在有战斗任务时由朝廷提供给养装备,但其他需要自理。

府兵虽然是一种兵民一体的制度,但府兵并不是世袭的。因为府兵制对应的是土地,也就是说,只有你手里有国家发放给你的土地,你才需要给国家去打仗。如果土地制度无法维系,府兵制自然也就崩溃了。所以,府兵制并非一种世袭的兵制,反而是一种难以长期维持的兵制——因为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大,府兵制必然会崩溃。

农兵制这种制度中国古代较少,日本、欧洲较多。以日本来说,农兵并非强制,需自愿去登记,自然也不存在世袭的情况。农兵平时种田,然后有战争时自备干粮等前去作战。当然,如果战争时间较长,国家也会负担一些装备给养。不过,现实中也还有另外一种农兵制,既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的所有人既是农民也是兵,平时种田战时出征。这种的农兵虽然是世袭,但与那种单独划出一个群体的如卫所那样的世袭倒也是有所区别,这个就不详细说了。

要对比这几种兵役制度的区别,可以这么讲。大体上说,如果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且财政充裕,当然更倾向于类似八旗或者府兵这种分配给士兵一定的土地、财产,然后维系士兵战斗力的制度。而如果国家面临大规模战争,且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好,则就需要卫所制、军户制这种靠自给自足的方式来解决兵源问题。

用个很不准确,但能说明区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八旗兵看做是解放军、武警现役部队,他们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并且待遇是由国家财政来保障。卫所制类似生产建设兵团,虽然编制上也还是用的军队编制,但国家也是在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因此生产建设兵团实际是生产与战斗相结合,单纯论军事作战能力肯定是不如现役部队的。府兵制现在不好有对应的例子,但可以理解为国家给了你一块地并且这个地就属于你个人所有,你可以传给你的子孙后代,但对应的是国家有战争你必须参加。农兵制度则类似于民兵制度,每个人的各不相同,平时各自干各自的,但遇到战争要服从国家的统一动员。

@李梦阳 认为从农兵到募兵再到八旗是战争惨烈度越来越高出现的变化。但换个角度来看,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兵役制度也往往会反过来。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如果能用极少的财政支出维持一直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常备军,那肯定是最划算的。但往往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或者国家财政的崩溃,国家无法再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因此,国家也会选择扩大征兵的范围。

当然,如上面所说,所谓的兵役制度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很多国家实行的也是多种兵役制度并存的体制。这需要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兵员数量、兵员结构、作战任务、国际形势等的变化来动态调整,并不存在那个制度绝对好,哪个制度就绝对差的情况。好比说人人觉得全脱产的现役士兵战斗力强,但放到建国初的新疆,面对苏联的威胁,国家也真养不起几百万部队在边境。要针对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才不至于成为非此即彼的杠精。

user avatar

其实是身份认同

府兵,其实是择优录取。也就是一人有了功勋,国家给与土地,一家人耕种,那么有了子嗣,如果还需要土地,就要让自己儿子再应征去挣功勋,然后还能获得土地,这是一种激励制度。可是府兵家庭成员却不会以自己身份来与其他行业划清界限。他们还是可以自由从事其他职业。不会被自己身份所限制。

卫所就是军户。这是义务提供兵源的一种家庭,不会因为参战受到封赏,因为你家土地,都是国家提供的,而你家需要接受卫所长官的领导。这是一种义务型职业士兵。而这样家庭的家属,因为户口上是军户,所以不能干其他事情,但是国家除了提供土地,给家人谋生之外,不会提供任何粮饷。这样人口多的家庭,就只能去给卫所长官做长工,而人口不够的家庭,生活必然困苦,可是户口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有战争必须出丁壮,这样就造成兵源素质出奇的差。而这样的军队是无法获得百姓的认可的,自然也不会被百姓尊重。

八旗,也是军户,但是这个军户,家庭是由国家供养的。他与卫所最大的不同,也就在这里,家属也能拿到津贴,不至于生活困苦,所以八旗子弟,就显得高人一等。而且管理他们是军法,与自己的长官,与民人产生矛盾,则是由自己官衙审理,这点就与卫所不同,因为明代卫所上官往往都是当地亲民官。也就是卫所与当地普通人发生矛盾,最后都会由亲民官审理。所以八旗子弟往往都能报团。与当地百姓划清界限


所以府兵制度崩溃是因为没有土地可分配。导致国家不可能招到合格士兵。只能募兵。

而军户崩溃是,有限的卫所土地,不能承受过多军户,导致军户所提供的兵源不合格。只能募兵

而八旗的崩溃是,好日子大家过习惯了,变得贪生怕死,失去了军人素养,无法提供合格兵源。只能募兵。


府兵是因为帝国不能继续兼并土地,导致府兵崩溃。

军户与八旗是两个极端,但是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僵化的官僚体制以及户口限制,阻挡了人民自愿流动,最后导致制度的崩溃。


府兵制度能不能改变土地传承的规矩,在当事人死亡之后,继承抵减的做法,逐步收回土地,然后再分配呢?

其实不可以,因为这样会导致士兵在战场上为了不牺牲,而降低军队战斗力,你不能去夺取烈士的土地,毕竟他们的父亲,爷爷也是为国捐躯的,你怎么干了,谁还愿意替你卖命。

所以三四代之后,府兵制度瓦解。


而军户与八旗制度,能不能让户口限制更少,按自愿原则去当兵?

也不行

除非国家能拿出,足够的福利,来吸引优质男人进入军队,不然优秀男人都会跑光,自己谋生赚的钱,怎么都比当兵赚的多,这样几代之后,军户八旗就只剩下老弱病残。

而明清两代,国家一直财政不好,根本拿不出足够的经费,去改善全国军队。

募兵不牵扯,因为募兵数量不多,不足以让国家财产吃紧。

而且募兵可以随意裁撤。这些结果,又导致,善于钻营之人,留在军队基层管理岗位。降低军队战斗力。

这也是明代在做后遇到的问题。而清代更差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占据基层管理位置,直接发动暴乱,推翻清朝

user avatar

卫所军户是世兵制度,即世代为兵。没有阶级地位。

府兵是分配田产的募兵制,有点类似封建领主制下的私人军队,也有罗马军团的自由人士兵的味道。相比平民有一定的阶级地位。

八旗是由民族界定的军事组织,分配大量财产并有很高的地位,类似奴隶主军队。与其他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他军事制度与平民只存在职能和地位的差别,可以互相转换,八旗不可以。其他军事制度主要防范外部势力,而八旗最大的防范和打击对象是汉人。

user avatar

军户是部曲依附于曹氏或其他军阀。魏国的军户来源以失地农民为主。地位相对于普通自耕农要低。(三国时期平民自耕农只占少数。不仅大族拥有大量人口,国家也有大量官方佃户农奴。)

府兵源自部落兵,地位相对于普通自耕农较高(A部落征服B族,A族可以当兵,B族只准种田),但武器自备,常年征战容易破产。

普通卫所兵,早期地位较高,需要出兵打仗,但家中免去两丁徭役,常备军每年发十二石工资。授五十亩中田(上田则少,下田则多)(罪犯充军待遇要差得多)。感觉不比秀才明面上的待遇差(两丁免役+一年三四石米,没有授田但有免税额度)中后期因为迁都北京粮食短缺工资不发粮食照旧粮价(一两四石)发白银,然后粮价立马涨到一两一石。官田大量被侵吞,卫所兵就变成大家所了解的卫所兵了。

八旗就是卫所的翻版(卫所兵也称旗军)。同样有大量属于旗而非个人的土地。不过与卫所走向贫穷失去战斗力不同,八旗因富贵而失去战斗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