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想请教一下,为什么现在涂色,明暗交界线处都有这种高饱和度的线线?这到底是啥?该怎么选色呢?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简直是绘画入门路上大家都会遇到的“拦路虎”!尤其是现在很多教程,或者说一些流行的插画风格,在明暗交界线上都会强调一条“高饱和度的线”。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背后是有一套挺有意思的绘画原理的。

一、为什么会有“高饱和度的明暗交界线”?它到底是个啥?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实世界中物体表面的明暗交界线,并不是真的有一条“线”在上面。我们看到的明暗交界,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由于物体本身的形状(比如曲面)、纹理,或者有其他物体遮挡,导致光线到达的强度发生了变化,从而在我们眼睛里形成了明暗的过渡。

但是,当我们在绘画中想要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立体感,尤其是要让画面看起来更生动、有冲击力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人为”的处理手法。这里面最常用的就是利用色彩的对比来加强明暗的过渡。

你说的“高饱和度的线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色彩溢出”(Color Spill)或者更宽泛地说,是“环境光影响”和“固有色调整”的综合体现。

让我来拆解一下:

1. 环境光影响(Ambient Light / Bounce Light):
在真实世界里,光线不是只从一个方向来的。即使是主光源(比如太阳、灯泡)照不到的物体背光面,也不会是完全漆黑一片。这是因为周围的环境物体(比如墙壁、地面、天花板)会反射光线,然后这些反射光线会照射到物体被遮挡的区域。
这些反射光(也叫环境光、二次光源),往往带有它们自身“颜色”。比如,一个物体放在一张红色的桌子上,那么它背光面的阴影部分,可能会带有一些红色的色调。
当主光源的光线照到物体一个侧面,形成明面时,这个明面上的颜色会因为主光源的颜色而有所改变。而当这个光线照射到相邻的物体,被反射回来,再照射到我们正在描绘的物体的暗部时,暗部就会受到这个反射光颜色的“污染”,也就是“色彩溢出”。
举个例子: 你画一个白色球体,放在蓝色的背景前面。主光源是从上方照下来,球体上方是亮的白色,下方是阴影。但是,由于蓝色背景会反射光线,所以球体下方阴影的边缘部分,可能会带有一点点蓝色调。

2. 固有色与受光/背光的影响:
每个物体本身都有自己的颜色,这叫“固有色”。
当有光照射时,固有色会发生变化:
明面: 受主光源颜色和物体自身固有色的叠加影响。
暗面: 不仅是固有色的降低,还会受到环境光颜色的影响。
在高饱和度的明暗交界线处,往往是物体固有色最纯粹、最集中的地方,同时又受到环境光反射的色彩的微妙影响。

3. 为什么会显得“高饱和度”?
这里的“高饱和度”不是说颜色变得特别“艳丽”,而是在这个过渡区域,色彩信息最丰富、最微妙。它往往是:
固有色最集中的部分: 在光影交界处,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物体原本的颜色。
冷暖对比的枢纽: 很多时候,光源是暖色调(如黄色的太阳光),而阴影部分因为环境光(如天空的蓝)或者物体本身材质的特性,可能会带有冷色调。明暗交界线就成为了这两个色调交汇、对比最强烈的地方。
色彩的“边缘效应”: 在绘画表现中,为了让体积感更强,我们会故意在这个区域加强颜色(无论是更亮还是更暗,或者更偏冷偏暖)。这种加强本身就可能让饱和度看起来更高。

所以,总结一下,“高饱和度的明暗交界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固定的颜色,而是物体在光照下,固有色、主光源色、环境光色以及物体形状共同作用下,在明暗过渡区域产生的最丰富、最微妙的色彩变化的总称。在绘画中,我们常常会故意强化这种色彩变化,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二、该怎么选色呢?

理解了原理,选色就不是瞎猜了。关键在于观察和分析。

1. 首先,明确你的“主光源”是什么颜色?
如果是偏暖的光(黄昏的太阳),那么明面可能会带点暖黄、橙色。暗部受环境影响,可能偏冷(蓝色、紫色)。
如果是偏冷的冷光(阴天天空散射光),明面可能偏白、偏冷灰。阴影部分可能受地面、墙壁反射,带有其他颜色。
记住,大多数情况下,阴影的色温和光源色是相反的。暖光源的阴影偏冷,冷光源的阴影偏暖。

2. 观察物体的“固有色”。
你画的是一个红色的球,还是一个蓝色的布?在选择明暗交界线的颜色时,你的固有色是一个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光源色和环境色。

3. 利用“色彩溢出”和环境色。
这是“高饱和度线线”的关键。
如果明暗交界线是物体面向另一个颜色物体的一侧: 那么交界线处就会受到那个颜色物体反射光的影响。比如,一个黄色的球放在蓝色背景前,在明暗交界处,黄球的暗部可能会带一点点绿色(黄色和蓝色混合的结果)。
如果明暗交界线是物体自身内部的光影过渡: 即使没有外部环境色的强烈影响,我们也可以主动选择在交界线处使用比明面和暗面都更纯粹、更具表现力的颜色。
比如,一个红色的物体,在明暗交界处,你可以选择一个更鲜艳、更饱和的红色,而不是直接从亮红过渡到深红。
或者,你可以加入一点点临近色或者对比色来丰富这个过渡。比如红色物体的暗部,除了固有色的深红,还可以加入一点点紫色(红色和蓝色的混合,因为环境光可能偏冷),或者一点点绿色(作为红色的补色,少量加入可以提亮阴影并增加趣味性)。

4. 如何“选色”的实践步骤:

确定基础色调: 先画出物体在光源下的基本明暗关系,用固有色+光源色大概铺一下。
寻找你的“高饱和度线”区域: 找到物体的体积最明显、光影转折最强烈的地方。
分析环境色: 看看这个区域的物体旁边有什么颜色?地面、背景、其他物体,它们的颜色会反射过来。
做“色彩叠加”或“色彩调整”:
方法一(色彩溢出): 在这个交界线上,轻轻地、局部地叠加一点点环境反射色。比如,蓝色背景反射到球体的阴影边缘,就给边缘稍微加一点点蓝色。
方法二(固有色强化): 在这个交界线上,使用比附近区域更鲜明、更饱和的固有色。如果是个红苹果,交界线可能用一个更亮的、更纯的朱红,而不是暗红。
方法三(冷暖对比): 如果明面是暖色,交界线可以尝试加入一点点冷的颜色(比如一点点蓝或紫)。如果明面是冷色,交界线可以尝试加入一点点暖色(比如一点点黄或橙)。
方法四(补色点缀): 在极小的区域,或者非常轻微地,在交界线处加入一点点相对的补色。比如,物体本身是橙色,交界线可以稍微带一点点蓝色。这会让颜色更有活力,但要非常克制,否则会显得脏乱。

举例说明(还是以红色球为例):

场景: 红色球体,从左上方有暖黄色的光源照射,背景是深蓝色。
基础光影: 球体左上方是亮红色(暖黄+红),右下方是阴影(深红)。
“高饱和度线线”出现的位置: 主要在球体右侧,也就是从亮部过渡到暗部,以及球体与深蓝色背景接触的边缘。
选色操作:
球体本身的明暗交界处(右侧边缘):
可以尝试用一个比普通深红色更红一点、更纯一点的朱红色。
或者,在这个朱红色基础上,极其轻微地点上一点点紫色(因为右下方是阴影,可能受到冷色调环境光影响)。
如果球体颜色本来就比较鲜艳,也可以考虑在交界处用更鲜明的红色,而不是直接变暗。
球体与蓝色背景的接触边缘(尤其在阴影区域):
在这里,你会看到明显的“色彩溢出”。在球体边缘的暗部,会带上蓝色调。这里的蓝色可以不是纯蓝色,而是带点灰度的、有点透明感的蓝色,和球体本身的深红色混合,形成一种暗紫色或暗蓝红色的过渡。

重要提示:

“高饱和度”是相对的,也是有意为之的。 它的目的是增加体积感、立体感和视觉趣味。不要把它变成一条死板的、所有物体都一样的彩色线条。
观察是关键。 多看优秀的绘画作品,多观察现实中的光影和色彩。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感觉。
循序渐进,大胆尝试。 一开始可以先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局部,有意识地去加强明暗交界线的色彩对比。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
工具和媒介有影响。 数字绘画可以通过叠加、柔光、色彩平衡等图层模式来轻松实现。传统绘画则需要通过调色、薄涂等技巧来表现。

希望我这些唠唠叨叨的解释,能让你对这个“高饱和度的明暗交界线”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在选色时更有头绪!绘画就是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遇到的问题,也是无数画师都会经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第一,这种效果在生活中,是有真实存在的类似现象。

第二,就是这种效果,画出来感觉确实比较好看,对吧?

因为从它的色彩上来说,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对比。

再往细了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笔,但是好处却不少,又能让亮部显白,也能让阴影显灰,同时让皮肤显得通透、让光线带有明确的冷暖倾向。

这些好处便是:很多绘画大佬都乐意这样画上一笔的原因。

比较复杂的是现实中的物理/光学/现象上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并非物理专家的微课菌,只能凭借一些道听途说,结合我的个人理解与猜测,来说说这背后的原理,虽然前面也已经有大佬提到了次表面散射,但之后我还是有另外一些思考。

下面就来说几点:


1.皮肤这种半透明材质的,次表面散射原理。

原本我也以为这种效果/现象,主要画在/放生在皮肤的面暗交界线。就像前面答主提到过,但他没有解释具体原理,于是我只能自行百度。

次表面散射” SubSurface Scattering,简称SSS,也称3S效果,这个简称大量用于3D技术中。中文名sss外文名SubSurface Scattering
这种现象是由于材质内部散射光线的作用而形成的,即当光线进入之后在物体内部不断折射而形成的效果。

例如蜡,人的皮,果冻,拨下皮的葡萄那种材质。

图a为不透明物体,直接反射光线;

图b为半透明物体,光线灰进入物体之后再折射出来,就会带有物体的颜色。


这里的子面折射=次表面散射,是一个意思的不同叫法。

所以看到这里,意思就是说是因为“强光”+“半透明材质”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现象。

嗯,这也能让我比较信服,因为的确往往绘画作品中这种纯色细边都是出现在皮肤上:


2.只要有强光/阳光,不是半透明材质也可以

本来觉得搞定了,自己也明白了,半透明材质所以才会这样,嗯,合情合理。然鹅:

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我又开始迷惑了。那么按理来说,木地板、墙面这些都是不透明的材质,那这里的就不是次表面散射了。那我就只能就此理解为,不需要是半透明材质,只需要强光就可以了。


3.强光 + 表面平整光滑的材质/高饱和的固有色

为啥又会有第三层猜测呢?是因为我又想起了开头这张照片:


你看,同样是强光,为啥就是皮肤有这种效果,而衣服却没有?

那我再结合对比第二点猜测中的图片,其中木地板、黄色的椅面、木柜,对比这件绿衣服的区别有2个方面,也就是:

  1. 表面更平整、光滑
  2. 固有色饱和度似乎更高一点

那么,就应该是这两个因素中的其中一点影响了这个,也有可能是2个因素综合作用。但我更倾向于是因为表面光滑,因为说回皮肤在:表面光滑、固有色饱和度高,这2个方面来说看到是符合表面光滑的特点。


4.表面越光滑/材质越透明,即使光线不是强光,更容易出现类似效果。

最后,来看看玉,这种表面非常光滑又半透明的材质:

虽然左边玉龙这张图,有些是背光之后,因为透光产生的效果,但再看右边的图。其实,在明暗交界线附近,也出现了类似的变亮、变纯的效果。

只不过因为光线不是阳光/强光,所以明暗交界线跟这个“亮边”的形状跟边缘都变得较为模糊了而已。


综合来说:

这背后的原理首先应该跟材质是比较光滑有关,

其次是半透明的次表面散射原理,

最后就是光线越强(特别是阳光)这张效果越清晰、越明显。


至于怎么选色,主要还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来适度提升饱和度即可,另外就是注意与阴影拉开冷暖关系。


其实以上说了这么多,大部分都还是我的个人思考。

对于各位喜欢画画的朋友来说,其实只需要考虑:

自己需不需要表现这种效果?

用起来怎么用的好看?

这2个问题就可以了,背后的原理也许能帮你用的更正确、更理直气壮,但我们不是做这部分学术研究的,简单了解即可。所以这种线怎么选色,主要还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来适度提升饱和度即可,另外就是注意与阴影拉开冷暖关系。


-------------自学的分割线-------------------


描述中题主提到自己是自学,对于自学还想多说一点:


按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对绘画应该有比较基本的认知了吧,

但想学好画画这件事,自学起来还是比较难的,不知道题主学到哪个程度了呢?

一般我们学画画都是从兴趣爱好开始,希望某天能画出个帅气小哥漂亮小姐姐从手上诞生,那种满足自豪感油然而生,画画是真爽快,微课君也画了好几年~

我也分享几张摸鱼个人作:

对画画来说,

如果是兴趣爱好,自学可以“博众取长”,自学可以看很多大佬的直播、公开课、书籍教程等等,自学确实是最自由的一种学习方式。

只不过从追求高度专业需求的角度、或者求职就业的角度来说,自学难免碎片化不够体系,因为你看到的很多直播、教程学到的知识点不一定能练习整合成为自己的绘画知识体系,

比如你今天学会了怎么画皮肤、涂色,可能下一部分的深度刻画又不知道怎么解决,怎么协调整个画面色调、等等问题。

那时候又可以来知乎百度搜索问题,就是问题有些滞后性且不一定是你需求的答案吧,

如果可以系统学习,明确绘画学习各个阶段的关键点,那么对于个人的绘画提升自然是事半功倍,

选择自学就像看着前人的身影,摸着石头过河

而系统学习,就像有人告诉你有桥可以过河,

进步的方式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一样。


例如轻微课魔鬼班某位学员,入学时是这样的:

学习了9个月后是这样的:

虽然目前画的还是不太好,但是他完成了从手绘到板绘的过渡、完成了绘画基础的入门训练,而无人知道他在轻微课魔鬼班经历了什么,这是天赋之外的勤奋!

所以,想学好绘画,

有可靠的教材加上非常人一般的勤奋,成长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当然,如果你想在绘画学习中

了解绘画创作各个阶段有哪些关键点;

学习的过程哪些人学得快,有什么好用的学习方法;

哪些人学得慢,又踩了哪些坑,

想让自己在学习漫画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来这里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