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国内与国外评价差距那么大?

回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国内和国外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文化背景、观影习惯、技术接受度、电影本身的争议性以及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

这是导致评价差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美国对战争的理解与反思更直接:
战争的真实性与英雄崇拜: 美国社会对伊拉克战争的记忆更加深刻和复杂。影片触及了士兵在战场上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战争的残酷性、士兵的迷茫与失落,以及媒体和公众如何将他们“塑造成”英雄的虚伪。美国观众可能更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了解战争的人。
反思英雄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突: 影片深刻讽刺了美国社会如何消费战争英雄,将他们的创伤和痛苦商品化,用在中场休息的体育表演中。这种对资本主义和媒体操纵的批判,在美国社会中更容易被捕捉到和理解,因为这些议题本身就在美国社会中持续存在并被讨论。
爱国主义与个人选择的困境: 比利林恩的个人经历,代表了许多年轻人在国家召唤下的牺牲,以及他们对战争意义和个人未来道路的困惑。美国观众可能更能体会到这种在国家义务和个人意愿之间的挣扎。

中国观众的视角与共鸣点不同:
对“英雄”的定义与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英雄”往往带有更强烈的正面和牺牲精神的标签,对战争的反思更多侧重于国家叙事和民族尊严。影片中对英雄的解构和对战争的悲观描绘,可能与一部分观众的期待存在落差。
对西方社会批判的理解深度: 对美国消费主义、媒体操纵、资本主义等议题的批判,对于不熟悉或不处于这种社会环境的中国观众来说,理解的深度和代入感可能不如美国观众。这些批判听起来可能像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或与自身生活关联不大的问题。
对战争的直接体验与认知: 中国观众对现代西方国家(如伊拉克战争)的直接体验和情感连接远不如美国观众。因此,影片中对士兵心理状态的刻画,可能缺乏足够的背景信息和情感共鸣的土壤。
叙事节奏与理解门槛: 《比利林恩》的叙事方式比较非线性,依靠大量的内心独白和闪回,加上高帧率和3D技术的运用,对部分观众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

二、 技术创新与观影体验的差异

李安导演在《比利林恩》中大胆尝试了 120帧/秒、4K分辨率、3D格式 的拍摄和放映。这一技术创新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评价差异的重要来源。

国外(尤其是北美)的接受度更高:
技术先锋与沉浸式体验: 许多影评人和技术爱好者对李安的这次大胆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120帧率带来的超高清、流畅、逼真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场,能够感受到士兵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和冲击力。这种技术突破本身就吸引了大量对电影技术感兴趣的观众和评论家。
对新技术的探索与支持: 电影行业本身一直在追求技术革新,李安作为电影大师,他的这次尝试被视为对未来电影发展的一种探索,因此受到了很多行业内人士和前沿观众的认可。
有限的放映条件与高要求: 虽然技术先进,但同时也对放映设备和环境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能够达到李安要求规格的影院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有限。在一些主要城市,配备了相应技术的影院能够提供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但如果放映条件不达标,技术优势就无法体现,反而可能因为画面过于清晰而暴露制作上的不足,甚至引起不适。

国内的放映条件与技术普及问题:
放映设备不普及,体验打折扣: 在中国内地,《比利林恩》上映时,能够达到120帧、4K、3D全规格放映的影院非常少。大多数观众观影的影院,可能只能播放60帧甚至30帧的版本,或者不是全高清的4K。这导致观众无法体验到李安原初想要呈现的震撼效果,甚至可能因为画面过于“真实”而感到不适,例如面部毛孔的清晰可见,这与观众习惯的柔化处理的影像不同。
高帧率的接受度: 对于习惯了24帧电影的观众来说,120帧的画面可能会显得过于“假”,缺乏电影的质感,甚至像是在看纪录片或电视剧。这种“不习惯”导致了观众的疏离感,认为技术进步反而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性。
技术本身被弱化: 由于放映条件的限制,许多观众甚至不了解这部电影在技术上的突破,更多地从故事和表演上进行评价,从而忽略了李安导演在技术层面的探索。

三、 电影本身的叙事与节奏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也是造成评价分歧的原因之一。

非线性叙事与内心挖掘: 李安通过非线性的剪辑手法,将比利林恩在战场上的经历、返回美国后的经历以及内心的挣扎交织在一起。这种方式更侧重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战争对个体心灵造成的创伤。
正面评价: 认为这种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轨迹,让观众更能理解比利林恩的痛苦和迷茫。
负面评价: 认为叙事碎片化、节奏缓慢,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推动力,导致观影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抓住重点。

“沉闷”的美国现实描绘: 影片中大部分时间是比利林恩在美国的生活片段,包括与家人的沟通、与球队的互动、与媒体的交流等。这些片段看似平淡,实则充满讽刺和张力,展现了美国社会对战争英雄的消费和对真实情感的漠视。
正面评价: 认为这种“沉闷”是为了反衬战争的残酷,以及美国社会表面的繁荣与内心的空虚,是一种高明的对比手法。
负面评价: 认为这些情节冗长乏味,与核心主题关联不紧密,拖慢了影片的节奏,让观众感到拖沓和无聊。

四、 营销策略与观众期待的错位

国内营销侧重“战争英雄”的正面形象: 在国内宣传时,影片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关于“少年英雄”的故事,吸引了一部分对战争题材或英雄故事感兴趣的观众。当他们看到一个充满反思和批判,甚至有些“压抑”的故事时,可能会感到失望。
国内观众对李安的期待与影片内容的冲突: 李安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卧虎藏龙》、《色戒》、《饮食男女》等温情、细腻、充满东方文化韵味的作品的导演。当他拍摄一部如此尖锐、批判性强、并且技术上大胆创新的影片时,一部分观众可能难以适应,觉得“不是李安熟悉的风格”。

五、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广度

美国观众的情感代入: 美国观众可能更容易代入比利林恩的个人经历,因为他们更熟悉美国社会对战争的讨论、对士兵的看法以及媒体文化。他们更容易理解影片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和潜台词。
中国观众的“代沟”: 对于没有直接经历过类似战争或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影片中很多冲突和讽刺可能显得遥远,难以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即使理解了剧情,也很难产生那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总结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国内和国外评价的差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导致对战争、英雄主义和美国社会批判的理解深度不同。
2. 技术创新带来的观影体验差异 由于放映条件和观众接受度的不同,技术优势在国内未能充分发挥,甚至成为负面评价的来源。
3. 叙事方式和节奏 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影习惯的观众产生了不同的接受度。
4. 营销宣传与观众期待的错位 导致部分观众在观影后感到失望。
5. 情感共鸣的深度与广度 观众与影片主题之间的距离感影响了评价。

可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对技术和叙事都极具探索精神的电影。它在中国市场的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跨文化传播和技术革新推广中面临的挑战。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想要真正理解这部影片,可能需要更多地了解其创作背景、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美国社会对战争和英雄的复杂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120帧的加持下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玩笑文字,越写越多,码好了到处贴,结果知乎不准,以账户异常为由,匿名发的帖子全部给你删掉,一个不留,除了这篇居然保留了侥幸存活,其余的全部找不回来了,真是够狠的。想了下决定也不到处贴了,有多少人阅读皆是缘分,不强求。

我觉得修饰文字的格式比写文章还要累,所以喜欢匿名吐槽,现在新账号发出来了,爱惜羽毛,格式不对自己忍不了,看见bug多多提出来,我改。

又刷了一遍普通3D,想看看24帧版本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细节,就是120帧,24帧版本太多的细节没有了,技术上没有高清画面的助力,这个最吸引人的要素缺失了,这片子算废掉了。这片子发行24帧版本除了获得更多的差评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用。

两次观看,尤其是第二次观看前,阅读了知乎上大量的读后感与影片相关的背景资料。再次观看中发现李安的野心太大,他岂止是要做技术上的革命,他在剧本创作上的革命,和对美国英雄主义价值观的诠释,都是完全原创,是全新的,带有颠覆性的东西,这太可怕了。

我先问一堆问题:

2D的《阿凡达》影评能代表评价《阿凡达》吗?

480p电视放的《泰坦尼克号》影评能代表评价《泰坦尼克号》吗?

黑白放映机播放的《乱世佳人》影评能够代表评价《乱世佳人》吗?

无声机播放的《爵士乐歌手》影评能够代表评价《爵士乐歌手》吗?

我先下个武断的结论,我认为24帧《比》的影评不能代表评价《比》这部电影。

120帧是评价的标准,达不到4k,但2k的影院还是有不少。至于60帧,也可以了,毕竟李安是通过60设备对影片进行剪辑的,效果有保证,再低就不行了,不如不去看,等4k高清蓝光也好。

再说明两点,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删减部分对剧情理解有重大影响。

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翻译故意曲解对剧情理解有一定影响。

我很想拜读这部作品的剧本,我觉得它与之前的剧本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在创总中未能遵循传统剧作的基、本、法。原因就是我之前提出的那堆问题,技术变了,拍摄方法变了,演员的表演要跟着变,怎么变?只有实验、借鉴、模仿、学习、谁能提供这样的榜样对象?只能是高清纪录片与高清电视剧。

所以导致这部电影像纪录片、像电视剧,没办法,它就是在模仿学习,但他也有自己努力创新的一面。那就是一些知友的看法,这是一部角色情绪先导远远大于故事情节先导的作品。

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一个钦定的片名来看,我觉得导演想表的的已经很清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以比利为主视角,讲述比利情绪变化的作品。中场战事是两个绝妙的双关,中场(休息)既是指橄榄球比赛中场文艺表演,又是指比利所在的B班离开战场回美国接受表彰,接下来还要回到战场,中间休息的这两个星期,战事既是比利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参与的激烈战斗,也是指文艺表演的压力本身对患有PTSD困扰的大兵比利来说如同战斗。

剧情三线并起,主线为比利回到美国的最后一天,参加橄榄球赛中场表演,结束后回到军营。副线一为比利刚回到美国家中,与家人,尤其是与姐姐度过的一段时光。副线二为比利入伍后认识他的精神导师班长蘑菇。在随后的战斗中班长负伤,比利孤身营救肉搏手刃敌人,但蘑菇还是不幸牺牲。因为记者遗落的摄像机无意拍摄到这段影像被放到网上引发热议,比利因此成了国家英雄,回国授勋。

剧情本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剧作高潮的设计方式,除最后刻意有点打斗引发高潮外,剧作起承转结的套路都被舍弃了。在放弃诱导观众进入情节的设计的情况下采用平铺直叙主线,穿插副线一家庭线,倒叙副线二战斗线。观众的情绪如何在平铺直叙下代入这部片子,又不会被穿插的两条副线所干扰,成了最大的问题。

李安的尝试异常大胆,用过3D4K120帧的高清方式呈现给观众,几乎50%的镜头都是比利的视角去拍摄众人,30%的镜头是众人众人视角去拍摄比利,20%含有是比利群像镜头。导演希望通过3D4K120帧产生某种化学反应,用极端清晰画面上的大量细节“强迫”观众代入主角比利的视角,有媒体戏称他在片场气场强大力压众人,是暴君导演,这部片子更进一步,已经开始“压迫”观众了,这个称号名副其实。

而3D24帧版本画面暴露了暗部处理不足,色彩不明亮,大量细节缺失等等劣势,无法解读演员的表情与表演,导致观众在平铺直叙的主线剧情面前味同嚼蜡,难以带入角色本身,这又会使得两条副线的穿插变得凌乱不堪,观众如坐针毡,“难看”在所难免。而暗部处理、色彩与细节本身,在这部作品中非常重要。

导演希望通过高清的代入,使观众主动察觉角色的情绪变化,不靠音乐,不靠戏剧化,只靠表演,要求观众主动在观察比利,要求观众主动跟随比利一起思考,当比利做出的判断时,就是比利情绪波动时,观众通过观察,思考,判断,会得出与比利一样的情绪波动,这就是导演想要的,而表现情绪这种东西,这只有高清能给。很多观众的“眩晕”缺点其实是某种实验,在主角视角下,比利那时同样“眩晕”了,最典型的就是比利开军车出事故。

导演愿意给,还不一定有观众愿意要。在剧本创作上,我太喜欢他的布局了,李安太喜欢对比,我爱死他的那种大量的对比,隐藏的细节,加上伏笔,令人目不暇接。而种种对比,极具戏剧性,看似客观,却极易得罪观众。

有知友举过BBC纪录片《中国人来了》,某一集把重庆弹钢琴的小孩与街上的搬运工人剪辑在一起,塑造出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有着尖锐的矛盾。作为重庆人,观后感极为不适,弹钢琴的小孩是事实,街上的搬运工人也是事实,但这就是全部吗?中间的社会去哪里了?称:西方媒体为了政治目的,所造成的戏剧性偏见,所展现的价值观令人厌恶。

李安的孤独、矛盾与压抑,在早期的家庭系列里已经有所表现,在《冰风暴》达到顶点。随后以《卧虎藏龙》为界,前期家庭社会世俗的群像戏,演变为个人在社会压力面前的反叛,玉娇龙的逃婚与李慕白死前的表白都是孤独的自身对世俗压抑下,对激烈矛盾所表达的控诉。但那种东方世俗压力的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拍出来自然满堂喝彩。

这一点在《断背山》与《色戒》一再涉及,为所不同的是后两者所处的社会压力在当今社会中依然还是存在。《断》最后男一生命的意外终结,与男二将在无尽的悔恨中颓废孤独终老,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悲剧”进行定义了,而是“绝望剧”。《色》到最后更是暴力到把灵魂与肉体一并枪毙打死掉,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虚无主义的境界了。

你不可否认《断背山》与《色戒》,很容易得罪一些观众。前者很容易得罪宗教信徒、保守主义者这与传统婚姻价值观这类人。后者会得罪爱国主义者,以国家为信仰甚至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牺牲的一些人,他们是不能接受《色戒》传递出来的个人欲望与群体爱国主义,在相互纠缠中走向毁灭这样的信息表达。其中的一部分人认为这类作品是对的自己价值观的“亵渎”,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依然有孤独的人,压抑的社会被替换成暴力的自然。李安在本片中企图寻求解药,而他找到的解药是信仰,并不是李安真的信什么,而是李安企图以信仰作为武器,表达孤独的个人通过信仰对抗压抑的社会,从而达到自身的救赎。

问什么本片西方评分如此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因为他企图通过个人主义挑战美国整个社会所共识的英雄主义价值观与爱国主义。

看看李安的对比与布局:

前无古人高清电影,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是模糊的DV拍摄的。

比利从加长悍马望出去是体育馆门口车水马龙,紧接着画面切到伊拉克的集市上人声鼎沸。

伊拉克集市上仅有可怜的几匹羊在贩卖,对比体育馆的宴会食物堆积如山,颜色异常鲜艳,美味无比,众人狼吞虎咽,还可以对比比利家宴,食物色调昏暗,家人矛盾激烈,毫无胃口可言。

在伊拉克无政府无法律男主人藏一把枪保护家人这样就有嫌疑要被抓,被抓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了,体育馆宴会上来往宾客枪就别在腰上无人过问。

新班长靠着战友们恫吓了一个令他不爽的石油商人,而在大资本家面前毫无能力为战友争取哪怕多一点的利益。

表演开始了,工作人员在后台一大堆指示,比利一句没听懂,战斗中班长蘑菇墙后一大堆指示,比利也是一句没听懂。

比利在发布会上想想新班长说了实话,美国每天都在制造新的敌人,伏笔到男主人藏一把枪有嫌疑要被抓,他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切,眼神中怨恨与愤怒,明示美国制造了新的敌人。

比利与姐姐谈心时,聊及弟弟还是处男。发布会后台,美国甜心来找比利搭讪,随后把他拉进小黑屋,有一分钟激情戏被删减,后面比利炫耀撩妹用的措辞是"we made out"中文是“亲热过”,鉴于妹子有信仰,且地点与时间也实在是太紧张了,我推测应该是只到了三垒。随后比利懵懂地坐到新班长旁边,新班长说是看上去你好像刚打了一炮("You look like you just got laid."被翻译成看上去你好像睡了一觉)。到最后他与姐姐的对话,看来我到死都还是个处男了,就是原意。

姐姐给比利提供了一个逃避战场的选择,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并确诊患有PTSD。美国甜心的温柔乡使比利动摇想要逃避战场,他暗示新班长如果可以逃离战场新班长会怎么办。新班长马上明白了比利的想法,明确告诉比利大家其实都没有选择,而比利那时一边附和一边还不以为然,直到片尾甜心告诉他英雄应该回到战场时,他才突然发现他真的没有选择。

歌舞与炮火音效的对比那就太多太多了,比利母亲拍桌的那一瞬间,并不是她真拍了那么大声,而是比利感受到了那么大声,这已经在明示比利患有PTSD。与这一声能比的只有在管道里遭遇敌人开枪的那一下声音。

还有一处是比利与一位战友和一位酒保溜到建筑工地僻静地抽了大麻,被翻译成吸烟,谈及了酒保的生活糟透了,工资福利养不活家人,报名参军有笔钱可以补贴家用。而比利与战友参军还没有这笔钱。

比利与姐姐的对话,战友们心情沉重地扶着班长蘑菇的灵柩回美国,运输机上面还有一队承包商,后者在伊拉克赚翻了,兴高采烈的请大兵们喝香槟。

比利在国歌时敬礼,脑里想的是他与美国甜心有了一个家,在一起做爱做的事。这里激情戏被剪了一分钟,(我看的非常仔细)通过发型判断,床上的肯定是男主。之前的后台激情令他幻想只要留下来就可以得到甜心,但留下来意味着要离开战友,矛盾的他为此泪流满面。导演之前打破第四面墙还调侃到,好莱坞套路就是一群好兄弟会因为女人的介入而四分五裂,而这正是观众想看到的。(这个地方一定会得罪很多保守的爱国主义者,你能想象下我们的国歌国旗与性爱剪辑在一起会导致什么后果吗?美国是自由的国度,但依然会有相当部分的人会不爽这里)

嘲笑军人,嘴巴不干净的观众,被战友勒脖子的时候,在120帧的画面下像个艳丽的红气球,普通版本里面就是个橙色,没法突出效果。之前葬礼上也是这位战友对枪声最敏感,最后也是他表演后台崩溃了。

受到表演惊吓的军人被忘在台上, 地勤人员驱赶他们的时候,军人的嘴巴同样不干净(过来吹喇叭这事才了被翻译成过来道歉这事才了),才爆发的冲突。

美国甜心是真心喜欢英雄比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真心喜欢英雄比利,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真心喜欢英雄,只有姐姐,来救他离开战场的姐姐,是真心喜欢比利的。但这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理解他的人只有战友们。

左中右派在这部电影里都看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但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论。

而导演得出的结论,就是比利在片尾被打倒的那一刻,所有的情绪伴随激烈冲突的画面呼啸而来,音乐响起,他想起了他肉搏杀人但蘑菇还是死了的瞬间,我瞬间感同身受,泪如雨下。

结束与姐姐的谈话,加长悍马对比成了军用悍马,车里的精神导师告诉比利国家与英雄都不重要,应该要去找寻比自己更浩大的信仰。这让左中右派的美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极度不爽,却又无话可说!笑死了!

这部片子某种意义上在中场秀,这个极具美式英雄主义的舞台上,以寻找信仰的个人主义论点作为武器,打了所有美式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脸。

这下可以理解评分低了些的原因了吧,我要说李安这回干得漂亮!

PS1其实实验效果并不是完美的,比利内心最冲突的顶点是后期大资本家对他的施压以及他的反击,导演打破第四面墙告诉观众这算故事的高潮,真的是高潮吗?这里的效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

PS2BBC的《中国人来了》真的充满偏见吗?还是我们偏见的认为它充满偏见?

PS3神秘的少校,少校一开始就出场了,着军礼服一丝不苟,耳聋听不见,静静站在队列里,只有他是带红色军帽,但上车又不见了。中途一直没出现,大家发觉不对后去找他,他又出现在橄榄球赛场跑道附近,但他没有参与了集体合影又消失了。中场表演的时候没有参加,直到片尾突然出现鸣枪制止群殴。但离开的时候车上又不见了。比利的回忆里也没有他。少校他太神秘了,这个角色的究竟意义是什么?

PS4据说美国流浪汉中14%是退伍军人。

user avatar

我来说些不好听的吧,这个故事确实是打了美国的脸,有的人面子挂不住,而这种巴掌的力度中国早就习惯了,跟挠痒痒似的。真的觉得李安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小兵的战争吗?

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战争英雄的无上殊荣,然后进行了一次震撼价值观的一日游。在这一日里,他经历了万众瞩目、天后同台、美女仰慕、会场撒野,甚至其战友还怒斥了能真正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页岩气革命者,那是这帮年轻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奢侈。本来比利林恩优柔寡断、心念家人、厌恶杀戮,并几乎患上了心理创伤,但他终于明白,只有继续回到生死无常的战争里,才有可能获得继续体面的机会,尤其是最后战士们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出生入死和爱国主义只值5500美元的时候。电影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如今的美国,对于一个一无所长、空有力气的年轻男人,出售生命来维持地位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不在是霸权主义如日中天时,每一位普通人都能享受到美利坚的丰沛余裕。这是一种坠落和滑坡。

电影中有一些细节还挺讽刺的。比如侍者哀叹待遇差,也想要参军(去改变命运)时,他的军人朋友苦笑着说,他退伍了估计也得到汉堡王打工,又都回到原点。比如黑人经纪人在筹钱时,已能开出去中国融资这样的玩笑,虽是幽默,但也能说明些什么。比如毗湿奴取代了啦啦队美人心心念念的基督,成为俩白人的维系物,也在暗示着因为这个上帝选国的衰落,人们开始从其他宗教寻求精神力量。比如影片中屡屡出现的车名,大奔,悍马,还有主角他姐前男友的车牌(不记得了),从男主的嘴里一次又一次的蹦出来时,一种疏离感油然而生,既显得市侩出戏,又让人觉得这是有意钉下的小楔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是社会精英(筵席参与者、前排观众、美女、明星)对军人投射的美国爱国主义的歆羡和利用,一面又是普通人(比利家人、场地工人、黑人舞者、胖子观众)对此的不屑。美国价值观的撕裂和崩塌正明晃晃地前进着。

整部片的氛围,都是用正面的热闹、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来烘托美国的衰落,这就像一系列绵长的耳光。衰落和下坡是最让人不甘的,曾经经历过最好的,怎么能将就次等呢?英国的船坚炮利击溃天朝上国的幻梦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亦是如此痛苦不堪,有人抱残守缺,试图用闭目塞听保持最后一点优越;有人则是激进万分,恨不得用英语取代中文的传承……这些乱象,都是人在自尊崩塌时的惊慌应激。当然,今天的撕裂和衰弱中的地球上国美国,自然还未走到这般地步,可承载无上自信的余裕,已然是开始红衰翠减。而中国虽然问题还很多,可从一百年前伊始,大体走的是上坡路,尤其是近些年,跬步的积累让伐履更是轻快。每一年的经验都在告诉人们,你说我今天不好没关系,明天肯定会更好的。而你要对月盈则亏者唱衰,那可就真是在讥讽人了。

范冰冰二十五岁时,你跑过去跟她说你真丑,她当然不屑一顾。可当范冰冰五十岁时你再跑过去说你真丑,她就不会那么自信满满地睥睨转身了。巅峰的退潮,让她其实早就开始怀疑了自己,只是每日都在照镜子,跃变又如何能轻易发现呢。戳破美人迟暮,当然不是礼貌行为,别怪人家给你翻白眼。所以,你想要焦虑中的美国大众给出什么好脸色?

最后,为了赞美这全片上下只有字幕是3D的神奇特效,从7.5分扣至0分,不谢。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国内和国外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文化背景、观影习惯、技术接受度、电影本身的争议性以及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导致评价差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 回答
    要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为何与奥斯卡擦肩而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影迷心中的一个“意难平”。别看它在技术层面革新巨大,口碑也相当不错,可愣是没能挤进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类重磅奖项的名单里,这背后嘛,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说说这部电影最显著的标签——技术革新与商业接受.............
  • 回答
    比利·林恩最后的选择,我认为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于“真实”的极度渴望,以及对那个被包装、被消费的“英雄”身份的彻底拒绝。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林恩在伊拉克战场上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斗,他和其他几位战友临危不惧,英勇搏杀,最终活了下来。那段经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然而,在他们回到美国后,却.............
  • 回答
    关于《龙珠》中克林比悟空年龄大以及悟饭称呼克林为“叔叔”的问题,确实是许多粉丝好奇的点。这里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尽量还原真实讨论的语境,而不是一篇刻板的AI文。首先,要明确一点:《龙珠》系列里,克林比悟空的年纪是要小一些的。 你的问题里“克林比悟空大”这一点,可能是来自一些误解或者早期作品的设定差异导.............
  • 回答
    林丹19岁的时候,世界排名已经登顶第一,这在羽毛球界绝对是现象级的表现。当时他身上那种横空出世的霸气,以及打球时那种“开了挂”一样的流畅和统治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时候看他比赛,感觉他就是为羽毛球而生的,球技精湛,动作赏心悦目,而且关键时刻还能打出那种“一锤定音”的球,让人惊叹。但是,如果要说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公众舆论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在看待类似事件时,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行为本身。为什么大家对林丹出轨比对马蓉出轨宽容得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不同。林丹的出轨对象是成年人,是双方自愿的行为,虽然违背了婚姻承诺,但在公共视野中,这更多被视.............
  • 回答
    比利时足球人才井喷的现象,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你不能只看表面光鲜,更要懂得它背后的匠心和工艺。一、青训体系的“升级打怪”:从底层的默默耕耘到顶层的精耕细作比利时足球的崛起,青训是当之无愧的基石。但他们的青训并非一.............
  • 回答
    说起吉诺比利,球迷们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词往往不是“胯下运球”,而是“蛇形运球”、“欧洲步”、“背后运球”或是“垃圾兄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职业生涯中一种有意识且非常成功的技术选择。为什么这位以华丽球风著称的阿根廷妖刀,几乎从不使用大家熟知的胯下运球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敏锐!夜间地图上荷兰和比利时之所以呈现出欧洲最耀眼的光芒,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两个地区令人印象深刻的夜间亮度。如果把这些灯光比作城市的“指纹”,那么荷兰和比利时就拥有着极其清晰、密集且明亮的指纹。首先,我们得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说起。荷.............
  • 回答
    比利时之所以能在足球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拥有一个相对不那么强大的国内联赛的情况下,并且国家队一度排名世界第一,这背后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偶然,而是比利时足球系统性、长期性努力的体现。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精准的青训体系和足球文化: 早期发现和培养: 比利时的足球文.............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也触及了对一些国家法语区发展状况的观察。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法国裔的问题”过于片面,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瑞士、比利时和加拿大的法语区(以下统称“法语国家”)之所以在某些方面显得“相对落后”(这个“落后”也需要具体定义,因为.............
  • 回答
    法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吞并南尼德兰(即我们现在所称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地区)。事实上,法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尤其是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将征服和控制南尼德兰视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最终未能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地理与文化上的隔阂:并非天.............
  • 回答
    科比和吉诺比利,这两位名字在篮球迷心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都是伟大的得分后卫,都拥有辉煌的职业生涯,也都在生涯末期选择了继续征战。然而,当我们回顾他们生涯末期的表现时,会发现他们竞技水平的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核心问题:身体状况的基石差.............
  • 回答
    要深入了解标准法语中70到99的表达方式为何与瑞士、比利时法语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回到法语数字系统的历史根源,并考察这些差异是如何在时间和地域上形成的。标准法语的“二十进制”残余:标准法语,尤其是我们在教学和普遍使用的版本,在70到99的数字表达上,保留了一些古老而独特的“二十进制”(Vigesima.............
  • 回答
    这背后的心理,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一句“直男喜欢”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亚文化认同、幽默感、社会压力的宣泄,甚至还有一些隐藏的心理需求。咱们一样样来拆解。首先,得说的是亚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二次元圈子,或者说更广泛的网络亚文化圈,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抱团的社群。在这个圈子里,掌握和玩转这些“梗”,就是一种.............
  • 回答
    关于比干挖心后为何不死,以及妲己如何让他最终丧命,这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其中的原因:1. 比干挖心后不死的原因:在《封神演义》的设定中,比干之所以在挖心后还能走出大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七窍玲珑心”的神话传说: 比干是商朝的忠臣,他是商王帝乙.............
  • 回答
    为什么比表面积大的物质吸附性强? 探究其背后的吸附原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材料在接触液体或气体时,能够“抓住”其中的某些分子,这就是吸附现象。而当谈到吸附能力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比表面积。为什么比表面积越大的物质,吸附性通常也越强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吸附原理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番。.............
  • 回答
    于敏先生的知名度相较于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这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巨匠的科学家而言,确实显得低调了许多。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功劳大小问题,而是与他们的研究领域、个人性格、时代背景以及媒体的关注方式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于敏先生虽然功勋卓著,却不像前几位那样家喻.............
  • 回答
    你问我为什么宁愿面对一个坏得彻底的人,也不愿跟一个心思掺杂着各种目的的“好人”打交道,而且你现在需要的,不是什么道理分析,而是我能跟你一块儿点点头,说:“嗯,我懂你。” 对吧?我太懂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面前摆着一块黑色的石头,它黑得纯粹,黑得坦荡。你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它的性质也就那样,你跟它打交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故事叙事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某些情节会让观众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其实,汤姆抓不到杰瑞和灰太狼抓不到喜羊羊,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关键的心理和叙事机制,让人们对两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期待。首先,咱们得说说汤姆和杰瑞。这对冤家大家太熟悉了。汤姆,一只猫,目标是抓到老鼠杰瑞。杰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