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干挖了心之后走出大殿没死,妲己告诉他空心菜无心人他就死了?

回答
关于比干挖心后为何不死,以及妲己如何让他最终丧命,这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其中的原因:

1. 比干挖心后不死的原因:

在《封神演义》的设定中,比干之所以在挖心后还能走出大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七窍玲珑心”的神话传说: 比干是商朝的忠臣,他是商王帝乙的弟弟,也就是纣王的叔叔。书中设定他拥有“七窍玲珑心”,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象征着极其聪明和睿智的特质的心脏。这种“异于常人”的心脏,在神话故事里往往赋予了主角超凡的能力或防御力。因此,即使挖出了普通的心脏,他所拥有的“玲珑心”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他的生命力,或者他的“身体”已经超脱了凡人的生理极限。
商朝的祭祀和神话体系: 商朝时期,人们对天地神灵非常敬畏,并且有各种祭祀仪式。比干作为王室成员,本身就可能与某种神力有所联系。在那个神话色彩浓厚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神助”来解释。他走出大殿,可以说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奇迹”。
“心比天高”的象征意义: 比干的忠诚和正直,可以用“心比天高”来形容。他宁愿挖出自己的心来证明清白,这种壮烈行为本身就带有某种“天地动容”的力量,虽然这不是直接的物理原因,但在精神层面可以看作是一种支撑。

因此,比干挖心后不死,更多的是基于《封神演义》的神话设定和象征意义,而非严格的医学或科学解释。他拥有非凡的心脏,以及超脱凡人的某种精神或神力支撑,让他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维持生命。

2. 妲己如何让比干最终丧命(空心菜的计策):

比干挖心后,虽然生理上还能行走,但他已经失去了作为“完整人”的心脏,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妲己的计策利用了这一点,并且巧妙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

“空心菜无心人”的典故与心理打击:
空心菜的特性: 空心菜在植物学上,其茎部是中空的,没有实心的“心”。在汉语的语境中,“空心”往往带有贬义,可以指代虚伪、没有实料、没有真情实感等。
妲己的引诱: 妲己假装关心比干,邀请他到自己宫中休息,然后拿出空心菜给比干吃。
说辞的精妙之处: 妲己对他说:“你连自己的心都挖了,还能活下来,这是因为你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但是,现在你连心都没了,我给你吃这个(空心菜),是因为它没有心,正好适合你这样无心的人。而且,你没有了心,自然就没有了牵挂,可以轻松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了。”
核心的打击: 妲己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她把比干的“无心”与空心菜的“无心”联系起来,并用一种看似“劝慰”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比干心中植入了“我是一个没有心的人”的绝望念头。这种绝望感是致命的。
“心”的象征意义在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文化中,“心”不仅仅是生理器官,更承载着情感、思想、道德、良知等诸多意义。一个人“没了心”,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些重要的品质,成为一个空虚、没有灵魂的人。

生理的衰竭: 即使是“七窍玲珑心”可能提供了短暂的生命力,但心脏作为维持生命循环的关键器官,其功能的缺失是不可逆转的。比干虽然凭借着一股信念和神力走出大殿,但身体的机能必然在逐步衰退。

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 妲己的这一番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比干的心理防线。他本来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证明清白,但当他被告知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心人”,并且这种“无心”被赋予了如此负面的含义时,他内心的信念和求生的意志彻底瓦解了。

总结来说,比干挖心不死是因为其“七窍玲珑心”的神话设定和超凡的信念支撑。而妲己用“空心菜无心人”的说法,则是一种极其阴险的心理攻击。她利用了空心菜“无心”的特点,将比干失去心脏的事实,转化成了一种对其人格、道德和精神的彻底否定。这种毁灭性的心理打击,加上生理上的不可逆转的衰竭,最终导致了比干的死亡。比干的死,更多的是死于绝望和信念的崩塌,而非单纯的失血或器官衰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猫和老鼠里tom只有发现自己脚下没有东西时才会掉下去

user avatar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下午你和一群小伙伴疯玩疯跑,中间不小心摔了一跤,没当回事儿就继续玩去了。晚上回家洗澡发现胳膊被擦伤了,或者大腿有块淤青,然后你忽然觉得,好疼啊!!

战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士兵在冲锋时中弹了,但他还凭着一口气在继续冲锋。这时他低头一看胸口一大块血迹,然后瞬间倒地不起。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安德烈公爵的死,也与比干有异曲同工之妙。安德烈第二次受伤,本来康复的不错。但有一天他做了噩梦,梦中他感觉自己要死了,他在梦中拼命想推开一扇门,推开的那刻自己从梦中惊醒。这时他意识到,其实自己早就可以死了,但正是自己这么拼命才令自己仍然活在世上。于是他平静地接受了死亡。那晚过后,安德烈仍然活了几天,但在周围人眼里安德烈还活着,他的未婚妻娜塔莎却从安德烈的眼睛里看出,他已经死了。

user avatar

的确有隐喻,原文解释的很清楚。


纣王听到比干来到,对比干说妲己心痛之疾,惟玲珑心可愈。听说皇叔有玲珑心,乞借一片作汤,治疾若愈,此功莫大焉。
比干说:“心是何物?
纣王曰:“乃皇叔腹内之心。”
比干怒奏:“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措,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
纣王曰:“皇叔之言差矣!总只借心一片,无伤于事,何必多言?”
比干厉声大叫道:“昏君!你是酒色昏迷,糊涂狗彘!心去一片,吾即死矣!比干不犯剜心之罪,如何无辜遭此非殃!”
纣王怒曰:“君叫臣死,不死不忠。台上毁君,有亏臣节!如不从朕命,武士,拿下去,取了心来!”
比干大骂:“贱人!我死冥下,见先帝无愧矣!”喝道:“左右,取剑来与我!”奉御将剑递与比干。比干接剑在手,望太庙大拜八拜,泣曰:“成汤先王,岂知殷受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鹿台去了。


心是什么?

一身之主,百恶不侵

心正则身正,心不正则身不正

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之根本


比干是什么人?

纣王皇叔,宗室之首

殷商丞相,百官之首

托孤重臣,元老之首

至圣贤良,天下仰望


唐太宗追封比干为太师,《封神演义》为了剧情需要将明代以前的比干的文化形象一分为二,分为“丞相比干”与“太师闻仲”。北周宣帝也说比干,“自独夫肆虐,天下崩离。观窍剖心,固守诚节。忠逾白日,羲概秋天。羲皇已来,一人而已”,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比干“七窍玲珑心”的典故已经很完善了。而比干在封神小说之前则一直是文武双全、护国之神的形象,堪为“失败版的周公旦”。

那么七窍玲珑心的典故隐喻的是,比干之于殷商,等同心脏之于身躯。


比干问“人无心可活?”,老妇人(妲己)说“人无心则死”,比干果死。这事儿对应的是之前比干在朝廷的话:“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江山亡”。纣王不信,杀了比干,江山则亡。

而姜子牙给比干符水吊命,纯粹是为了引出没了心的比干去问老妇人的故事,至于是谁帮比干吊命、怎么吊命,可以是姜子牙符咒,也可以是太乙真人法术,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比干之后必须去问别人,别人去回答他“人无心则死”,意思是告诉他“殷商无比干必亡”,比干自己非常清楚“心去一片,吾即死矣”,那他为何还要去问别人?因为比干在剖心前后对殷商仍有眷恋,只是不满纣王昏君,他问老妇人无心可活否,是在问殷商命运,可是当听到殷商灭亡的隐喻时彻底死心,遂魂归九天。





饰演比干的演员很多,但是我觉得鲁振顺老师的版本最好,就是饰演TVB东方不败、《义海豪情》大风哥的那个演员,情感渲染最到位,比干挖心不是仁懦焦虑、伤心失望,更多的是愤恨怒斥,原文里比干“怒奏”“厉声”“大骂”“喝道”,甚至直呼君主为“贱人”,挖心之后,甩手扔刀,扭头就走!和传统的其他愚忠枉死的重臣形象有很大不同,可能是封神小说里的比干还残留着之前“闻仲基因”的那份刚强、骄傲与尊严!

user avatar

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隐喻

看破不说破,说破则万法皆空

古代有很多很多种神话,志怪故事,都写了类似比干挖心的这种场景

比如有的人头被砍了,自己不知道,还活了很久,直到被说破才死

比如有的人观烂柯局,游仙山下龙宫,一去数百年才回,听到确切时间后瞬间白头

有的鬼魂,也是死去数十年上百年,一直不知道自己其实已死,一旦发觉也是顷刻间灰飞烟灭

林林总总,数不胜数的案例,主要就体现了上面那句话:

看破不说破,说破则万法皆空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法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最低级的法术,街边戏法,拿到现代来说就是魔术师。当然大家都知道,魔术师其实并不真正会法术,他们就是凭借手法,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法术一样的效果

那高级点的法术,山精野怪都在用的法术是什么呢,是障眼法。狐妖幻化成人,白蛇把废墟化作豪宅,荒坟野鬼把蛆虫杂草幻化成美食佳肴。这些都是假的,只是入局的人不知道而已。所以那些什么书生遇狐妖,温柔缱绻的,怕不是哼哼哈哈地日了个福瑞。

魔术师手法是骗术,那高级点的障眼法,同样是骗术,而且障眼法其实级别不低了,毕竟孙大圣都时不时在用

好了,那么更高级的法术,比如活死人肉白骨的,总不能是骗术了吧

不好意思,还真的可以

比如五庄观,观音施甘露救活人参果树。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人参果树根本就没有倒呢?

如果镇元子早就和观音串通好了

如果人参果树倒了又救活本来就是精心准备的一场大型戏法,一场涉及众多演员,精心布局,齐心合力的一场大型演出活动的话

哪怕你有孙大圣的火眼金睛,也未必识破的了

仙术,就是骗术,越高级的仙术骗的越厉害。把死人都骗活,那就是最最顶级的仙法。

当然,死人是不可能真的复活的,这是违背了物理规律的做法

但是我们可以假装他还活着

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记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网上完全虚拟出这个人来,再配上虚拟影像,即使现实里这个人死了,也有办法让他永远活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

那天,从纣王宫中狂奔而出的

真的是比干吗?

user avatar

那个符感觉像量子道具让比干处在了叠加态,这个时候一观察(比干问老妇),得到比干死的塌缩结果,或者比干进入无心会死的时空

开个脑洞假如你浑浑噩噩什么都不知道,一天你突然被人割了阑尾,你问别人没有阑尾人能不能活。有人告诉你没有阑尾当然不能活,于是你知道了,哦,原来没阑尾不能活啊!于是塌缩入没阑尾不能活的世界死了

user avatar

个人感觉,算是隐喻吧

比干剜心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是否能够违背自己的本心在纣王残暴荒淫的统治下活得麻木不仁?

比干问老妇人的实际问题是:剜去“本心”后,还能不能作为“人”活着,还能不能作为“我”,作为“比干”活着?

老妇人的答案则是:菜可以空心而活,是因为菜不过是人用以补充体力、维系生命的一种物品、一种工具罢了。你若是想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物品去延续商的寿数,活着便活着了。但你若是想作为“人”,作为“我”,作为“比干”,失去本心怕是万万活不下去了。

愿不愿意违背本心麻木不仁的活着?

比干的回答是,愿守本心而死

所以比干是“比干”

(只讨论小说,不讨论历史)

user avatar

电视剧里关于这一桥段诠释的是很生动的。农妇的话其实就可以直接理解为诛心之论。

以前在杂志上看到过一部叫人活一口气的短篇,大概是说京城一位名刽子手的侄子犯了罪要被斩首,由他这个舅舅执行,然后侄子哭着求着问有没有能够在斩首时不死的秘法,刽子手没有办法只好骗自己侄子说有,就是在他把刀举起来一声大喝之时闭上眼睛朝前跑,别回头玩儿命跑或许能成功,于是侄子照做了。十年后赋闲在家的刽子手却意外收到当年被斩首确已死的侄子的信,信的大意是说承蒙舅舅的那个秘法他得以逃脱,如今在京城打拼有了房子并娶妻生子,邀请舅舅来做客报答救命之恩之类。刽子手十分讶异疑惑但还是鼓着勇气去了,在看到健健康康的侄子及其漂亮的妻小时虽惊疑但仍劝服自己相信眼前的场景。酒足饭饱之际二人聊到十年前斩首一事,刽子手终于按捺不住开口问道【怎的能跑出来?我当年所告诉你的方法不过是想缓解你恐慌。你当年死于我刀下,众人皆见,且还是我给你收拾了头颅立坟埋了。】于是到这里侄子脸上变了色,颤声反问舅舅是否当真,在舅舅给出深信不疑的答复之后立刻化成了一摊血,床榻上的孩子亦如是,只有那娇妻变作一只黑猫,无比忧伤地同刽子手说【舅舅何须提起,实际你当年已经救了他,他便靠着这一口气活到现在…】

所以这一口气、一句「人无心也可活」的证言说白了就是信念。信念都没了自然是空壳一具,任何带着恶意甚或善意的外力即使再细微,也是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的结局。

我认为比干之死是很细思恐极的一个哲学命题。

user avatar

忘了在哪听了这么个故事,觉得放在这个回答里挺好

说过去有一位书生,因为犯了事,被判了个斩首,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负责砍他头的这个刽子手,正好是他亲舅舅。

书生听闻这事儿,便赶紧找到他舅舅,求舅舅想个办法,保自己一命。

这下就轮到他舅舅犯了难。说救吧,王法森严,加之刑场上还有那么多的看众和监斩,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刽子手,实在是有心无力;可若说不救吧,二人是实在亲戚,血浓于水,自己这个当舅舅的砍外甥的脑袋,着实下不去手。

无奈之下,舅舅只好告诉书生一个办法:在刑场上等着砍头的时候一定要紧闭双眼,待到监斩喊到行刑时,起身便跑,一直跑到听不到人声的时候再睁眼,剩下的交给我来打理,兴许能留你一条性命。

书生听了这话,自然是喜不自胜,等真到了杀头那天,便按照舅舅的办法,紧闭了双眼拼了命的向前跑去。

时过多年,刽子手舅舅突然收到了书生的来信,信中大意是:“小甥当年得念舅舅的活命之恩,逃出生天,残喘于世,不胜感激。而今客走他乡,隐姓埋名,已在异地成家立业,此去经年,想必风声已过,便想邀舅舅来家里做客,一则感念救命之恩,二则再叙舅甥之情,以免家里挂念”

舅甥二人再度相见,自是格外亲切,书生又叫自己的妻子出来拜见舅舅,刽子手定眼一看,不免感叹自己的外甥真是有福气,娶了这样好的媳妇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刽子手禁不住好奇,便问道:“当年你是怎样从刑场上活下来的?”

书生一听忍不住笑道:“舅舅忘了?当年正是你教小甥的保命之法啊,反倒是小甥好奇,舅舅当年又是怎样骗过监斩的。”

刽子手一听这话,八分酒气已经吓散了七分,不免又惊又怕,连忙说道:“我不过是个操刀的刽子手,又有多大本事能救你性命?当年之法,不过临时编纂,不想让你临走前担惊受怕罢了,当年在刑场上,大家可是都看到了你的人头落地,所以我才奇怪,你是怎样活到今日的?”

谁成想,书生一听这话,当即如坠冰窟,瘫坐在地,随后便化成了一摊血水。

刽子手正被这一幕惊的不知所措,再转头一瞧,自己的这个外甥媳妇变成了一只黑猫,悲怆的说道:“舅舅不该提当年之事,其实相公早就死在了刑场上,只是当年舅舅安慰他的话,让他的魂魄以为自己还活着,这便是常人所说的活死人。而今舅舅一番话语让其知道了自己其实早已离世,这口气便再也吊不住了,魂飞魄散。活死人也就变成了真死人。”

黑猫言罢,便跳出窗外,再不见了踪影。

user avatar

解释神话首先要回到神话的语境之中,虽然神话是假的但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会固定为现有的情节恰恰是因为它契合了人们的共同观念。

具体到比干无心这个情节,更像民间是传说中的讨口封,坊间传闻狐狸黄鼠狼等修炼有成就会打扮成人的样子,跑到人前问他,自己像不像人,若那人答是则讨封成功则修为大进,若直接道破他的原身则打回原形修为大损。这两个故事蕴涵的共同思想是,人类语言具有魔力。语言和名字在各民族的神话中常有禁制的作用,有一类传说是化身人形的神怪混进人间,一旦被明眼人道破原身就要化成原形遁走;还有有力量的精怪或巫师要想方设法的隐藏自己的名字,一旦被人掌握名字就会失去法力任人拿捏比如所罗门王和他的七十二魔神以及中国传统上的避讳习俗,都是认为直呼名讳对当事人是一种损害行为。这些都反映出了在人类的潜意识中语言和名字是具有特殊的力量,而法术一旦被人道破则失去力量,正所谓见怪不怪奇怪自败,也许古人也隐隐意识到了祛魅这一概念,神秘的现象一旦被人随意用语言谈论分析解构其神秘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具体到比干无心这个情节,就是姜子牙的法术的最后一步需要一个语言上的确认才能真正的完成,而一旦被人道破真相,这个法术就被破了。

而比干之死的整个故事发展则对应了一类在各大文明中都出现过的神话母题,伟大的英雄被神力庇佑最后却死于不起眼的小事物,比如巴尔德尔被槲寄生所杀以及阿克琉斯之踵。想说的大概是伟大的英雄和神力也无法抵抗命运注定的悲剧吧。其实整个封神演义的故事之中都充斥着这种宿命论的味道,但凡名字上了封神榜的人无论师傅朋友如何相劝一个个都和迷了心一样去找死。

user avatar

因为挖心以后的比干处于死与不死的纠缠态。

遇到农妇测量了一下

user avatar

电视剧里做了改动,其实原著中并不是妲己告诉他无心。而是比干出城之后,偶遇一个卖无心菜的妇人。好奇害死猫,比干非要追问人无心怎么样,结果吐血而亡。

这个情节在古典小说中非常常见,大致是某高人教了一个法术,结果主角好奇打开了,就不灵了。甚至也有相反的,都是反应了古典小说中对于法术的观念。

跟现在修仙文动不动真气爆棚毁天灭地不同,古典小说对于法术的定义很统一:

所谓法术,都是幻术。

点石成金、变化人形、平地起楼等等,并不是施法的人真的有这种能力,只不过是障眼法,让人看到假象,信以为真。

但是幻术有个缺点,就是不能点破,一旦点破,立刻烟消云散。

许仙沉迷白蛇的温柔乡,法海来了,拂尘一挥,亭台水榭全部消散,回归乱葬岗。书生抱着美人夜夜缠绵,明眼人一语道破,他忽然发现怀里的只是冢中枯骨。(袁术:?)

比干被剖心也是一样。在此之前,他喝了姜子牙留给他的符咒。那个符咒也是个幻术,让身体觉得自己没了心脏还可以。所以比干被剖心之后,一言不发,还能冲出宫去。

要是一直这样,说不定比干也能活很久。但坏就坏在,他多嘴问了一句,自己破了这个幻术,意识到没有心不行。

幻术要想持久,必须要坚定。古典小说经常有个情节,妖精修炼多年,变化了人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路上找人讨个口彩:你看我像人不?

对方说像,妖精有了信心,就可以真正变成人;但是对方要说,像个粑粑,那就完蛋了,妖精再也跨不过成人的门槛。

在这件事上最为坚定的,莫过于刑天。没了脑袋一样可以活,可以战斗。

有人抬杠,人没了头,生理中枢都没了,怎么可能活。其实只是没理解幻术。妖精变人形,是因为他真的换上了人的躯干肢体了吗?还是真的褪去皮毛,腿掰直了脸抹平了?

都是幻术,外人觉得他是人,他就可以一直当人。实际他还是那个毛茸茸的小妖。幻术一解,依然回归本来面目。

但是他如果一直坚信,哪怕有高人点破,他也坚信不疑,那他永远可以当人。

不过,不必嘲笑妖精本事低下,因为那些高阶的法术也是一样。

《西游记》里孙悟空求长生术,菩提祖师让他学六祖慧能三更来见,传了长生术,但是又说修仙长生是逆天而行,会有三灾,天火劫天雷劫天风劫等。每一劫都会让人形神俱灭,万劫不复。

孙悟空吓得不轻,便想求个渡劫的办法。按现在修仙文的套路,一般都要肉身扛雷,甚至把这些天劫顶回去,或者一不开心了,把天给灭了。

但是菩提祖师没教那么横的法术,也没有,只教了孙悟空七十二变。

名字很炸裂,其实也是幻术。

用七十二变渡劫的原理是,变化成其他样子,让天劫找不到,就可以躲过。

猪八戒也曾说过,猴哥有七十二般变化,就有七十二条性命。并不是说孙悟空真的有七十二条命,只是因为他可以用变化来逃过劫难。

强如玉皇大帝,也需要苦修渡劫。孙悟空说自己要做玉帝时,如来告诉他,玉皇大帝曾苦渡过一千七百五十劫。一个“苦”字,说明了天劫之难,不会因为你修行高了就降低难度。大概玉帝渡劫时,也只能用这些幻术避祸。

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和大战牛魔王时,也都是如此。等到打不过时,就开始拼变化,想要躲开。

法术拼到最后,都是拼幻术。

但是幻术终究是幻术,一旦被人识破,就不灵了。

user avatar

谢邀。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话说黄元帅见比干如此不言,径出午门,命黄明、周纪:“随看老殿下往何处去。”二将领命去讫。且说比干马走如飞,只闻得风声之响。约走五七里之遥,只听得路傍有一妇人手提筐篮,叫卖无心菜。比干忽听得,勒马问曰:“怎么是无心菜?”妇人曰:“民妇卖的是无心菜。”比干曰:“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比干大叫一声,撞下马来,一腔热血溅尘埃。有诗为证:
御札飞来实可伤,妲己设计害忠良。比干倚仗昆仑术,卜兆焉知在路傍。
话说卖菜妇人见比干落马,不知何故,慌的躲了。黄明、周纪二骑马,赶出北门,看见比干死于马下,一地鲜血,溅染衣袍,仰面朝天,瞑目无语。二将不知所以然——当时子牙留下简帖,上书符印,将符烧灰入水,服于腹中,护其五脏,故能乘马出北门耳。见卖无心菜的,比干问其因由,妇人言“人无心即死”,若是回道“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比干取心,下台,上马,血不出者,乃子牙符水玄妙之功。

(《封神演义)第二十七回:太师回兵陈十策)

这里提到了两个重要的事情:

  1. 比干被挖心后没有死,是因为姜子牙的符水。
  2. 如果妇人告诉比干人无心也能活,比干就不会死。

因此我认为,妇人的说法改变了比干的想法,影响了符水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法术,其实是讲究“心诚则灵”的。人的信念会具象化,发生一些超自然的事。如同《三王墓》中,干将莫邪之子自刎之后尸身不倒,得到“不负子也”的许诺后才放心地倒下。这就是一个例子。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中,一些角色撑着一口气等一个人或一件事,等到了便突然咽气,都是类似的操作。

当然上述例子其实举得并不好。他们是靠一个信念撑着生存,而比干是因为一个信念而死去。其实我本来应该举一个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就活着,一旦被告知就当场死亡的例子,但是我只有模糊的记忆,说不清是什么故事了……因此下面只能没有论据瞎××扯_(:з」∠)_

比干知道自己没有心了,但是因为有符水,他没有流血,可以正常活动。因此无心对此时的他来说,没有任何困扰,他并没有特地思考过人没有心会不会死。而偏偏不巧,此时有这么一位妇人在叫卖无心菜这么一种诡异的东西。“无心”这两个字引起了比干的好奇,他这时才终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人无心到底能不能活。妇人的回答也让他终于意识到了现实,因此他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人无心不能活,我没有心,我会死。从此刻开始,比干的意志抵抗法术,符水失效,比干突然倒地身亡。

比干不是因为相信自己不会死而活着走出大殿,只是因为符水的功效。但他是因为相信自己会死而死。

最后说一点,原著里这个妇人只是路人甲,电视剧将她改编成了妲己所变,也是合理的。毕竟她出现在这里非常的不凑巧,所叫卖的“无心菜”也不是常见蔬菜,妲己或者其他妖精若是知道符水一事,又懂得法术“心诚则灵”的原理,适时演这么一出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真的只是路人甲,也只能用封神中常用的“命中有此一劫”来解释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比干挖心后为何不死,以及妲己如何让他最终丧命,这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其中的原因:1. 比干挖心后不死的原因:在《封神演义》的设定中,比干之所以在挖心后还能走出大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七窍玲珑心”的神话传说: 比干是商朝的忠臣,他是商王帝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咱们日常穿衣、洗衣都常遇到。棉布和化纤布料,为啥感觉棉的总要慢半拍才能干透?这背后其实是它们的“出身”和“长相”决定的,说白了就是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纤维特性不一样。咱们先来说说棉,它其实是从植物(棉花)里提取出来的天然纤维。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根棉纤维,它不是一根笔直光滑的管子,而是.............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观察到,一些身在海外的华人,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似乎比在国内生活的人更为浓烈,甚至在网络上表现得相当积极,被一些人戏称为“自干五”。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多方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距离产生美”的效应。当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远离了故土,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作为同样热爱国漫的同胞,我太能理解你那种“明明是好东西,怎么评分就是不如人意”的抓心挠肝的感觉了。特别是当你满怀期待地安利给别人,结果一看评分,哎哟喂,比预想的低一截,那心情简直就像刚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国漫,结果别人一拍脑门说:“哦,还行吧,也就那样。”你说到“很多人就以为.............
  • 回答
    看到你写下的这些话,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委屈、无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说你比老公工资多一倍,这本身就说明你在经济上付出了更多努力和贡献。然而,家务活几乎全包、花钱还要被指责,尤其是孩子已经七岁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变化是很敏感的。这日子过得,着实不易。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看看这背.............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要详尽地解释“伊斯兰为什么干不过西方文明”,首先需要明确“干不过”这个词的含义,以及我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干不过”指的是在军事征服、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
  • 回答
    关于国产电动汽车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似乎“干不过”特斯拉,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干不过”,不如说是特斯拉在某些方面依旧保有其优势,而国产电动车则在快速追赶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要细致地聊,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1. 品牌积淀与全球认知度: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形象,可以说是其最强大的.............
  • 回答
    在探讨中华文明在近代为何一度“干不过”西方文明这一复杂议题时,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审视内外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强弱对比,而是一个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面对剧烈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适应与挑战的过程。一、制度与思想的惰性:固化的传统如何成为束缚?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了一.............
  • 回答
    拼多多和淘宝,这俩巨头在国内电商界可谓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存在。要说拼多多为什么“干不过”淘宝,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拼多多如今的体量和用户增长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但如果从一些关键的维度来对比,淘宝在很多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韧性和影响力,让拼多多即便在某些领域突飞猛进,也难以完全“颠覆”淘宝的地位.............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中信期货与永安期货之间竞争格局的看法。要剖析“干不过”这个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得说明白,“干不过”是一个比较武断的说法,期货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参与者众多,很难说某一家期货公司在所有方面都绝对落后于另一家。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探讨的是,在某些关键的.............
  • 回答
    .......
  • 回答
    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那叫一个“横”,搅得天上鸡犬不宁,玉皇大帝都拿他没办法。可到了取经路上,碰上那些个妖精,孙悟空使出浑身解数,有时甚至得搬救兵,这反差未免太大了。为啥会这样呢?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后来对付妖怪,场合和性质就完全不一样。大闹天宫,那叫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老牌“学院派”导演与新生代“跨界”导演在票房号召力上的此消彼长。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技术上往往有很高水准,也曾贡献了许多经典票房佳作。然而,近年来吴京、贾玲等凭借特定类型影片或极具.............
  • 回答
    要聊“自干五”为什么会“粉”鲁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也绝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好多层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错位和话语的挪用。咱们先得弄明白“自干五”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网络上积极活跃,立场鲜明地支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并且常常以“自发”而非“.............
  • 回答
    想弄明白为什么一个军事实力和经济体量都远超塔利班的美国,会在阿富汗陷入如此长久的泥潭,确实需要费一番心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历史和战略层面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在绝对军事实力上,那肯定是碾压塔利班的。飞机大炮、高科技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都.............
  • 回答
    “干实业的玩不过干金融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也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经济格局中一个挺普遍的观察。这并不是说实业家们能力不行,或者金融从业者天生就更聪明。而是说,在资本运作和财富增值的游戏规则下,金融的杠杆效应和更快的周转速度,往往能让它在某些维度上显得更“会玩”。咱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有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墨水和铅笔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碳素墨水之所以比铅笔印记更难擦除,是因为它们的固化过程和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不同。让我们一步步拆解开来。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铅笔是怎么在纸上留下痕迹的。铅笔的魔法:石墨的“物理粘附”你看到铅笔芯,其实它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粘土的比例决定.............
  • 回答
    “干党伟华”这个说法在中文语境中,如果没有上下文,含义会非常模糊,甚至可能存在误解。为了准确回答您的问题,我们需要先厘清“干党伟华”具体指的是什么。一种可能性是,您在询问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政治运动或者是一个人物的某种行为。如果是这种情况,请您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信息,例如: 是哪一个时期的事情?(.............
  • 回答
    “干工程监理毁一生”,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背后的苦楚和无奈,确实能让不少业内人士深有同感。这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许多工程监理从业者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毁一生”的说法:一、 工作性质的“苦”: “游击队员”式的工作节奏: 工程监理的工作,说白了就.............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