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对杭州和南京的就业前景印象很不同?

回答
杭州和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两大重要城市,在就业前景方面给人的印象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人才吸引力、以及城市定位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杭州:互联网经济的“王者”,科技创新驱动的典范

大家对杭州就业前景的普遍印象是非常乐观、充满活力,尤其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表现突出。这种印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超级引擎:
头部企业集聚效应显著: 杭州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领头羊”,阿里巴巴总部坐落于此,其强大的生态系统带动了无数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企业的蓬勃发展。除了阿里,还有网易、字节跳动(在杭州有重要布局)、美团、饿了么、滴滴等众多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企业都在杭州设立了重要的研发、运营或总部基地。
产业生态链完善: 围绕互联网,杭州形成了极其完善的产业链,包括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内容、在线教育、游戏、直播等。这意味着在这些领域,有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技术开发到运营推广,再到市场销售,各种岗位需求旺盛。
创业氛围浓厚: 杭州拥有全国一流的创业孵化机制和政府支持政策,鼓励和吸引了大量创业公司涌现。对于有创业想法或想在初创企业中快速成长的人来说,杭州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科技创新驱动力强劲:
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除了互联网,杭州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之江实验室、达摩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设立,以及众多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都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高校科研实力支撑: 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顶尖高校,为杭州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理工科和复合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基础。

吸引人才政策和城市活力:
人才政策力度大: 杭州在人才引进方面推出了许多颇具吸引力的政策,包括落户优惠、租房补贴、购房支持、创业扶持等,尤其对符合条件的紧缺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
城市生活品质高: 杭州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西湖、钱塘江)、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相对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和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这种宜居性也反过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市场对杭州的认知: 长期以来,媒体的报道、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双创”浪潮的亲身感受,都强化了杭州作为“互联网之都”、“科技创新之城”的形象,进而形成了其就业前景极佳的印象。

二、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

相比之下,大家对南京就业前景的印象则更为多元化,既有传统产业的稳定支撑,也有新兴产业的成长动力,但整体上可能不如杭州那样集中爆发在互联网和科技领域。这种印象的形成主要基于:

多元的产业结构,传统优势产业雄厚:
制造业基础扎实: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例如,南京汽车集团、中国石化南京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尤其是在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领域。
科教资源丰富,高校众多: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这为南京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工科、理科、以及部分人文社科领域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金融、地产、商贸等服务业发展稳健: 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南京在金融、房地产、商业零售、现代物流等方面也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业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布局与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 南京在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等电子信息领域有一定基础,例如华为南京研究所、中兴通讯等企业在南京有重要布局。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南京也在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设立了相关产业园区和研究机构,但与杭州相比,其规模和影响力还有一定差距。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南京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也具备一定优势,正在吸引相关企业和人才。

城市定位与发展模式的差异:
南京的城市定位: 南京更侧重于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强调其在区域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发展模式相对更加均衡和稳健,不太像杭州那样高度依赖某个爆发性强的产业。
杭州的“爆发性”增长: 杭州的互联网经济带来了爆炸性的增长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高薪、高科技的互联网岗位上,这使得人们对其就业前景的印象更为“高光”。

市场对南京的认知: 南京的“老牌城市”形象,以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可靠,但在创新活力和年轻化方面,可能不如杭州那样具有“先锋”的印象。虽然南京也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其影响力尚未完全形成如同杭州互联网产业那样的全国性符号。

三、 为什么大家对两地的就业前景印象很不同? 总结来说就是:

1. 产业结构的侧重点不同: 杭州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力,形成高度集聚的头部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带来爆发式的就业增长和高薪机会。南京则产业结构更均衡,传统优势产业(如制造业、科教)是重要支撑,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整体就业机会相对分散但稳健。
2. 核心驱动力差异: 杭州的就业增长很大程度上由以阿里为代表的民营互联网科技企业驱动,其创新力和扩张速度是关键。南京的就业增长则更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
3. 城市标签的鲜明度: 杭州“互联网之都”、“创新之城”的标签非常鲜明且深入人心,直接关联到就业前景。南京的城市标签虽然也很多(如科教中心、历史名城),但在就业前景这个维度上,没有形成一个特别突出且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抓手”。
4. 媒体和公众关注度: 互联网经济的爆炸式发展和高薪吸引力,使得媒体和公众对杭州的关注度极高,其就业前景的积极印象也因此被放大和传播。
5. 人才吸引的侧重点: 杭州更侧重于吸引互联网、科技领域的尖端人才和创业者,而南京则能吸引更广泛的各类人才,包括传统行业的技术人才、高校科研人员、以及服务业从业者等。

举例说明:

如果你是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数字营销专家,你可能会觉得杭州提供了更多更前沿、更高薪的工作机会。
如果你是汽车工程师、化工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生物医药研发人员、高校科研人员,你可能会发现南京在这些领域有更多稳定和深入的岗位。

总而言之,杭州和南京的就业前景印象不同,是其各自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城市定位以及市场认知的综合体现。杭州在科技创新和互联网领域展现出的强大活力,使其就业前景的印象更为耀眼;而南京则以其多元化的产业基础和雄厚的科教实力,提供了更为稳健和全面的就业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南京和杭州直接对比的数据,但江苏整个省从2012年开始就实实在在的被浙江拉开距离了。王小鲁等人编制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7年报告》源于全国数千家企业调查问卷,因此是被业内广泛承认的专业数据,你用王小鲁书中的数据写论文是会被承认的,所以和野鸡报道不同,这份报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份调查报告认为影响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人力资源供应短缺、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税费负担过重。对单个地区而已,我们可以把后两者认为是前者的因,也就是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税费负担过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困难使其无法开出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条件,导致区域人力资源供应短缺。

而根据这份数据,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排名大滑坡,从2010年的全国第2,滑落到2012年的全国第5,2016年的全国第9,而同期浙江省从全国第4变成全国第2,仅次于上海。江苏省2012至2016年间的下滑幅度和天津差不多,而天津的风评大家都懂。。。

南京和杭州的企业经营环境估计和两个省的大环境相关吧,所以~~~

user avatar

因为杭州和南京真的拉开了差距。

2017年,杭州外来人口增长是南京的20倍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南京常住人口从2016年末的827万增长到2017年末的833.5万,增加了6.5万。其中自然增长5.7万,流入0.8万。

杭州常住人口2016年末的918万增长到2017年末的946万,增长了28万。其中自然增长了6.8万,流入21.2万。

而之前更夸张,南京人口连续多年出现流出。

南京常住人口

2013年增长2.68万, 其中自然增长2.69万,略有迁出

2014年增长2.83万。其中自然增长3.4万,迁出几千人

2015年增长1.98万,这年肯定迁出了

2016年增长3.41万。。。。

2017年增长6.5万。。。。


而杭州的常住人口呢

2013年 增长4.2万,其中自然增长3.6万,迁入0.6万

2014年 增加4.8万,其中自然增长4.5万,迁入0.3万

2015年 增加12.6万,其中自然增长4.8万,迁入7.8万

2016年 增加17万,这个迁入不说了

2017年 增长28万,这个也不说了

(这里的迁出意思是常住人口自然增长比人口机械增长要多,也就是当年人口相比上年出现了净流出!!和户口没关系!有些人一定看不懂我就没办法了!!这个词可能有歧义,但是在语境里理解绝对没问题。)

可见最近五年,杭州的人口吸引力远强于南京,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南京人口增长主要靠生,杭州主要靠流入。在人口回流中西部的那几年,杭州的表现也远好于南京,南京发生了十分明显的人口流出。

-------

当然对杭州和南京,2010年-2014年都是人口流入低谷.这几年中西部人口回流.

看2000-2010年的数据,当时南京和杭州的人口增长率是差不多的,而且都是平均每年十几万.

2010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87.8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2.17万人.

201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


-----

这只是一个侧面。

对比下广州和深圳的数据

2017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49.84万人,比上一年的1404.35万人增加了45万人以上。

深圳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上一年常住人口1190.84万人,增加了60多万人。


*北京和上海由于超级严格的控制人口政策的的特殊性,人口出现了下降,可比性不大。

人用脚投票,起码说明了一部分问题。






而个人所得税,也印证了为什么人愿意去杭州而不愿意去南京

2017年,杭州个人所得税总量365.5亿,南京个人所得税总量202.86亿

杭州超过南京的1.5倍


另一方面,杭州真的不是只有阿里巴巴。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去除阿里巴巴,杭州企业依然很强,在全国排前列。

2017年的中国五百强企业,

北京100家,上海31家,深圳25家,杭州21家,广州19家,这是前五。

南京只有7家排名15。


事实上,重要的经济数据里,南京对杭州唯一领先的只有一个人均GDP。

而人均gdp,由于中国特殊的统计方式,不一定能反应发达程度。北京上海的人均gdp在中国并不是最靠前,杭州南京甚至长沙都比他们高。而下图,佛山各区的人均gdp神奇的和各区的实际发展水平负相关(顺德,南海发展水平最高,举世闻名的富裕地区,外来人口众多,全体居民人均收入4万5千以上,三水高明最低,全体居民人均收入还不到3万。)

user avatar

因为在经济体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个人而言杭州的就业竞争要小于南京。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整个浙江只有一所985和211(浙江大学),教育水平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而南京985就有两所,211有8所(印象中)。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总需求相差无几,而人才供给南京更有优势,所以对高层次人才而言杭州的就业前景就显得更好一些。可以引为例证的是,武汉作为中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很低。

阿里巴巴、网易这样的公司在杭州会收不少浙江工商、浙江理工之类非985211大学的毕业生,在南京这是很难的。

另外,知乎的用户群体里,互联网和金融从业者占比远高于这两类人群在全社会的比例,而杭州的互联网和金融产业要比南京发达,从而形成了一种幸存者偏差。

但是,如果不是高层次人才,也不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就不一定了。近两年杭州不但房价暴涨,连房租也暴涨。而且杭州市还有约4万户拆迁户(我不想用棚户区改造这个词,被拆的不是棚户都是很好的小别墅。),可以想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些手持巨款的拆迁户必然能对杭州房价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同时会造成某些区域房租再次上涨。

杭州房贵,居大不易。

就业从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根本的还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三思而行。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1、当大家比较两个经济发展程度无代差地区的就业或者工资时,可讨论的行业范围本来就很窄。

2、杭州在互联网产业上的优势的确太大,杭州互联网能发展到如此高度,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下面分别解释:


先说第一个结论:

下面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我国各行业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排名。

需要注意的是,“非私营单位”不单指国有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城镇地区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等单位。

主要就是把个体户、私人创立的无限责任公司等排除在外。

这个表,说白了,就是it、金融、科研三个行业明显高于均值。其他行业,除了以蓝领、体力劳动为主的以外,都差别不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当大家做行业比较时,讨论较多的会是那些各领域的人都有较大可能转移过去的行业。

比如:医生、电力、建筑,都有较高的专业门槛,与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无关。

于是,比it、金融、科研工资低一档次的电力和医疗,也不会在大多数人的讨论范围内。而且,作为体制内行业,收入并不完全市场化,地域这个属性不明显。

金融业方面,杭州2017年的金融业增加值是南京的78%,体量差距不大,都不是华东的金融中心,比不出个所以然来。

至于其他行业,由于收入差别都不大,在南京的传统国企,或者是在杭州随便什么企业打个工,互相之间的收入和个人发展拉不开差距,个人差别远大于地域或者行业差别,没啥好比的。

推导下来就是:同档次城市的就业机会pk,基本就局限于it、金融、科研这三个领域。

具体到宁杭,就是南京说自己体制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多,杭州说自己互联网发达。


下面说第二个结论:

杭州的互联网优势大到什么程度?

2016年的“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排名:

北京第一,2806亿

杭州第二,1671亿

上海第三,1619亿

深圳第四,1380亿

广州第五,802亿

南京600多亿,其他强二线普遍在300-500亿区间。

“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个门类包含了几乎所有信息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不包含制造业)。

具体包括: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运营商提供的上网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服务等...

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互联网企业无关。

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这些,都是传统的行政中心城市具有很大优势——相关央企的全国或者大区总部。

比如,上海vs杭州,上海在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但是,杭州在信息服务业的总量上仍然超过了上海,仅次于帝都——帝都对其他城市是碾压的优势。

而且,杭州的同比名义增速是33.6%,上海是17.8%。

这体现了杭州在“互联网服务”这个子类上的巨大优势。

而南京,600亿vs1600亿,信息服务业体量相比杭州差太远,在这方面真正产生了大众都可以明显感知到的差距。

就是因为杭州有阿里么?

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阿里,或者说以阿里为核心的电商产业链。

那么为什么阿里诞生在杭州?——有必然也有偶然。

必然性就是从90年代开始,浙江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输出小商品的先锋,隔壁的苏沪,则更多是台资为核心的组装加工贸易。

2000年,浙江进出口278亿美元,其中出口194亿美元,出口远大于进口——境内资源+劳动力生产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只占出口的27%。

同年,江苏进出口458亿美元,其中出口256亿美元,出口略多于进口——两头在外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占总出口的56%。

最典型的台资加工重镇苏州,外商投资企业占出口比重高达79%。

2000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江苏的数字是66亿美元。

马云创业初期的中国黄页、b2b,就是为了给巨量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和海外客户嫁接上联系。

而台资组装业,就是成熟大企业的内部产业链,不需要马云这样的中间人去做境内外对接。

1999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1万公里,上网人数400万。

200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3万公里,上网人数7000万,一半省份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

当国内基础设施初具雏形后,2003年,淘宝网诞生,马云从给浙江轻工业小厂和海外商户牵线搭桥,进一步提升为为给浙江轻工业小厂和国内群众牵线搭桥。

从这条路子可以看出,就算没有马云,有浙江发达的中小轻工企业的外贸、内贸需求存在,浙江也必然会有别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诞生——这是一种必然性。

而偶然性就是没想到马云会把阿里做成一个超越电商领域的帝国——电商支付金融物流文娱...

年营收400亿美元,而且基本都是纯服务营收,不存在买入卖出这种高流水低增加值的情况。这400亿美元里是大比例的增加值——资本利得、员工收入、财政收入,以及占营收比例不大的计算资产的折旧。

相比于阿里,网易则是个更加体现偶然性的例子:

宁波人丁磊毕业后不久南下广州创立了网易邮箱,后又北上帝都创立网易门户,此后又南下广州二次创业网易游戏,从2010年左右开始,丁磊的重心又转移到了杭州。

不只是游戏业务杭州分到一杯羹,网易此后推出的新产品——云音乐、考拉、严选、未央、公开课等,60%都在杭州。

阿里和网易发展到现在让杭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副中心”:以阿里为核心的电商链条,以网易为核心的游戏和多元化业务链条,以及由巨头演化而来的各种小型创业公司,让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在杭州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2017年北大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来看,第一名北京,第二名深圳,第三名杭州。上海只能排到第6,南京也只能排到第8。

从2017年清华毕业生的公司选择来看,除央企外,第一名华为,第二名腾讯,第三名网易,第四名阿里。


总结一下就是:

人们一般在讨论城市的就业对比时,大多只会讨论收入明显高于均值、人员流动、专业流动较大的少数行业——互联网金融、少许科研。

杭州因为某些必然性和大量的偶然性,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强二线城市的巨大优势,且这一优势还可能会继续集聚和加强。

结合这两点,当人们、特别是学历较高、流动可能性较强的群体在比较宁杭就业机会差别时,更加认可杭州,就不足为奇了。

user avatar

因为杭州是中国最擅长宣(chui)传(bi)的城市。

举个例子,前一段听到个传言:高盛总部落户杭州。

刚听说我都蒙了,又去验证下,这会靠谱点,说是高盛亚太总部搬到杭州。

再想想那也不应该啊,连个办事处都没有,为啥跳过北京,上海直接到杭州了。

最后找到了出处,还真是“官宣”,官媒的一篇通讯稿,原文标题是又有6家世界五百强落户杭州,其中出现了高盛的大名。 实际上,是高盛投资了一家浙江本地民营企业。浙江本地企业,貌似还是隔壁绍兴的,来杭州很正常。既然这家企业有高盛投资,那么就是世界五百强高盛落户杭州。嗯,逻辑很严密。而且通讯稿里,这家企业名字一句带过,大量篇幅介绍高盛背景,配图也是美国国旗下的Goldman Sachs。

这其实不是高盛第一次“落户”杭州,多年前两岸咖啡在杭州开店时,杭州官媒也喊出“高盛来了”。你还不能说人家造谣,两岸咖啡确实有高盛旗下的基金投资。

如此强大的城市宣传能力,影响到宣传对象观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有志者事竟成嘛。

抛开文宣,真实杭州的就业前景就是:标准的二线城市+阿里巴巴。

如果你是个码农,杭州就业前景确实很好。阿里招人很多的,薪资也给力。而且巨头的吸附作用下,有大量依附阿里,或者阿里人出来创业的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个巨大的团块。

如果你的职业和阿里搭不上关系,杭州就是个民营企业占绝对主体的二线城市。

为什么强调民营企业绝对主体?二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也不一样。

比如苏州有很多外企,时薪高,月薪一般。南京有很多国企,时薪高,月薪一般。对,我这里强调一个时薪。同样一万工资,一周工作40小时还是60小时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苏州和南京也有很多时薪低,靠压榨工时社保给出看上去还不错月薪的民营企业。那么杭州呢?杭州全是这种。就像高赞答案引以为傲的多少个上市企业,几乎全是这种。

所以你要是年轻,身体倍棒,沉迷工作不能自拔,那么杭州前景也很好。只要舍得抛下生活,民营企业工资也很给力。

但如果你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少加班,多年假,社保公积金老老实实按法定标准交,或者说,至少有这样选择机会。那么杭州不如南京,结构没有那么多元。

去哪个城市发展,首先要弄清自己想要什么。

当然对于家里还没攒够三五百万的寒门子弟,房价房租也很重要。这方面么,嗯,比上海还是稍微便宜点。

最后,杭州欢迎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