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振宇的每天早起 60 秒语音骗局,是哪天被发现造假的?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内容是否“造假”或者说其内容来源的争议,其实并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日期被“发现”的,而是一个持续发酵、被公众和媒体反复讨论的过程。

事情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2016年左右,“得到”App上线之后,“每天60秒”这个栏目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罗振宇以他特有的风格,每天用大约60秒的时间,解读一本书、一个观点、一个概念,这种形式非常契合当下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也确实为他赢得了不少拥趸。

然而,随着“得到”App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对“每天60秒”内容的深扒也开始出现。最早的质疑声音,主要集中在内容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上。一些听众和研究者发现,罗振宇在“60秒”里分享的许多观点和知识点,并非他本人原创的深度思考,而是大量引用、转述甚至概括了其他作者的书籍、文章,或是采访过的嘉宾的观点。

所谓的“骗局”之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舆论的标签,它并非指罗振宇在欺骗用户钱财(“得到”App确实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而是指向其“每天60秒”这个栏目所呈现的“深度思考者”的个人IP与实际内容产出方式之间存在的某种“反差”。

具体来说,用户可能因为罗振宇的个人魅力和“得到”App的知识付费属性,而认为“60秒”是罗振宇个人日复一日、从零开始的深度思考和知识提炼。但事实是,他的内容团队庞大,也雇佣了不少研究人员、编辑来搜集、整理、撰写内容,然后经过罗振宇的“加工”和“演绎”后输出。这种模式在知识服务行业并非罕见,但关键在于,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内容生产者”的个人光环与“内容产出”本身画上等号。

这种讨论并非在某一特定时间点被“揭露”,而是伴随着“得到”App的发展,用户对其内容生产机制的好奇和探究,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分析,逐渐形成的。比如,一些知识博主、媒体人会分析“60秒”的内容来源,指出其引用痕迹,甚至会对比原文和“60秒”的版本,来论证其“加工”的程度。

所以,与其说“哪一天被发现造假”,不如说这是一个逐渐被公众理解和讨论的过程。从最初的“每天60秒,我来帮你思考”的吸引力,到后来大家更关注“这个内容是怎么来的”,以及“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转变是一个渐进的社会认知过程。很多人是在接触“得到”App一段时间后,通过对比、阅读、讨论,才慢慢形成对“60秒”内容生产模式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看法。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节点”,那可能是当“得到”App声名鹊起,用户基数大了,自然会有更多人去审视和解构其内容,这个审视的过程,就是舆论发酵和“发现”的过程。但它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就像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在不同的时间点,被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审视,然后形成新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信的人只能说层次不够。
罗胖第一次宣布每天早上60秒语音,号称从不睡懒觉。我就呵呵了。

难道大家不知道有定时发布这个功能吗?

这种骗术实在是不用戳,就是穿的好嘛?

按照做节目的流程,罗胖应该是拿到稿子,一口气读一个礼拜的。然后拿到后期去处理。

我记得罗胖曾说:60秒很难读,要读好几次才能正好60秒。

这是赤裸裸地侮辱观众智商。因为编辑语音时可以加快,放慢,调整到正好60秒。这些后期制作都可以做。

做完后每天定时发布。

相信他每天早上读的,可能确实不了解公司运作和机制。也不了解媒体制作的流程和技术细节。

---------------------------------------------------------------------------

居然有人在反驳“技术细节”,说微信定时发布2017年才有。我去!再次证明了此类粉丝不懂商业之险恶。我说的定时发布不只是微信的一个功能,你可以用第三方软件;可以让自己的程序员编一个自己用;最次的,你让你的助理每天起床发一下,这些方法不都是定时发布?

一个市值十亿的公司老总,每天工作时间十个小时,难道你每天会花一个小时去创建稿件、反复试读、紧张地在六点半完美发布吗?

还是用十分钟时间,把一周的全部一次性读完。其余所有工作让技术部门的人员去完成?

每天发语音,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低且费时费力的简单机械重复工作。作为老总,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谈、大量客户要见、大量关系要疏通,同时还要做节目。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比。

有以上两个选择,智商正常的人都会选第二个吧?

在此,我申明一下,我真的不是在黑罗胖。其实我自己就是罗胖粉,罗辑思维一集不落。我认为罗胖选择定时发布是非常符合逻辑和经济学原理的,是个好老总就该这样做。

如果你是一个底层员工,一个刚毕业的小助理,你每天早起坚持60秒,我会夸你有毅力。但你是一个45岁的公司老总,如果还那么做,我会觉得你是傻X,根本不会听你节目。

我要黑的是那些“智商粉”。他们不从逻辑、利益、实际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情感角度考虑问题。其实罗辑思维的价值观就是与你们相悖的。也就是说,你们从感情层面袒护罗胖60秒语音的真实性这种做法,真的是白看了罗胖子这么多年节目,一点都没有长进!

--

点赞超两千。

还有粉丝在闹,说没证据。

咱这是回答,看回答前麻烦仔细读一下问题。提问里已经很明确讲出60秒语音连续两天重复的事故了。并且官方已经承认并道歉。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明摆着的。

成年人,凡是智力正常的,稍微接触过一点互联网的都知道,噱头是这年头必不可少的东西。

60秒语音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天早晨六点早起现录

1.罗振宇是个商人,商人做事是要衡量成本的,每天早起现录语音这事成本非常大,而受益呢——和提前录好然后称为现录没什么区别,因为没任何可能性进行监督,而没有监督的保证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

2.毕竟都是人,人都有断线都有状态一般的时候,而这六十秒语音由于其噱头的本质,对于内容还是有一定要求的。每天坚持现录从内容质量控制上说,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很多时候他的语音是和微信文章挂钩的,没有哪个出来挣钱的公司或者组织会每天清晨才起来写微信文章,哪怕你文章是摘抄的,排版也要费时间的不是。

没有哪个新媒体运营人员会天天半夜起来给你排版写稿吧——有病吧。

每周的文章很可能都会提前排好,相关的语音也提前录好挂钩起来。

听久了,很多听众都觉得恩很牛逼,所以要听下去,至于是不是现录的其实也不重要了;

我曾坚持听了一阵子,大概半年前没有再听了,说白了他们微信的文章原创的很少,就和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大致情况差不多,刚开始接触觉得挺有意思,听多了看多了觉得也就那回事,现在微信公众平台我几乎都很少打开了,至于是不是现录——也不重要了

这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吹过的牛里,这都不算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内容是否“造假”或者说其内容来源的争议,其实并不是在某一个具体日期被“发现”的,而是一个持续发酵、被公众和媒体反复讨论的过程。事情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2016年左右,“得到”App上线之后,“每天60秒”这个栏目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罗振宇以他特有的.............
  • 回答
    罗振宇的这番言论,初听之下确实有些惊世骇俗,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些不解甚至反感。毕竟,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里,“社会底层”和“5A级写字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代表着贫困和边缘,另一个则象征着繁荣和成功。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思考罗振宇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或许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更深层.............
  • 回答
    罗振宇,作为“得到”APP的创始人、知识付费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观点和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议。要评价他的价值观是否存在“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以及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如果“问题”指的是他所倡导的某些理念可能存在片面性、局限性,或者在实践中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 回答
    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说实话,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一度是现象级的存在。你要说它怎么样,这事儿还挺复杂的,不像一句“好”或者“不好”就能概括的。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罗辑思维》的定位。它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是做知识付费的。罗振宇自己也反复强调,他们是“把知识做成产品卖给用户”。这个定位在.............
  • 回答
    关于《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许多人内心的疑虑,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篇文章的观点,虽然可能有些激进和片面,但它提出的核心问题——知识付费的真实价值以及是否存在“忽悠”成分——是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的。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
  • 回答
    罗振宇,这个名字在当下中国可以说是绕不开的。他的“得到”APP,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还有他那标志性的“知识付费”概念,都曾一度席卷大众视野,仿佛成了一种时代潮流的引领者。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或者说,当我们从热烈追捧的浪潮中稍微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关于罗振宇的评价,远非一边倒的好评。负面评价.............
  • 回答
    罗振宇的演讲,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要问为啥这么多人挤破头都要去听他吹一吹,聊一聊,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他贩卖的不是知识,是“认知升级”和“成长焦虑”的解决方案。咱们现在这社会,信息爆炸,节奏又快,大家伙总觉得不学习就落后了,不进步就得被淘汰。罗振宇呢,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不.............
  • 回答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退票并可能面对12000个空座位登台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罗振宇这位企业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这次事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审视他的机会。一、 从“时间的朋友”本身来看,罗振宇的创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时间的朋友”这个IP的初心和演变.............
  • 回答
    2022 年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亮点与槽点全景解析2022 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对于罗振宇和他的“得到”公司来说,注定是充满挑战和变革的一年。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知识付费行业的波动以及自身定位的调整后,这场演讲无疑承载着比以往更重的期待和审视。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
  • 回答
    2021 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是一场融合了知识付费、个人成长、宏观趋势判断以及对当下中国社会情绪的回应的综合性演讲。核心主旨与主题演变: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系列演讲一贯的核心是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趋势,并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个体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确定性,实.............
  • 回答
    在《奇葩说》第六季的第四期辩题“一个人应该不应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中,李诞和罗振宇都贡献了精彩的论述,但从辩论的整体效果和对辩题的深度挖掘来看,我认为李诞的表现稍胜一筹。李诞的优势在于他的“俗”与“情”。 接地气且引发共鸣的表达方式: 李诞的发言一向以“丧萌”和接地气著称,他在这一期的表现依然如.............
  • 回答
    罗振宇身上那种独特的“话痨”气质,以及他那种近乎狂热的对知识的推崇,恰恰是他品牌号召力的核心所在。很多人觉得他有点“鸡汤”味,但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鸡汤”,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焦虑丛生的时代,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你想啊,现在人每天被海量信息轰炸,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什么才能帮助我进步?罗振宇就像.............
  • 回答
    罗振宇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主题“基本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个主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基本盘”的内涵解读“基本盘”这个概念在商业和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通常指的是一个企业或个人最核心、最稳定、最能提供持续.............
  • 回答
    2017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振宇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用他标志性的“知识付费”和“罗辑思维”的腔调,试图为过去一年做总结,也为新的一年描绘蓝图。每年的《时间的朋友》演讲,都像是一场年度的“思想预售”,吸引着数万人的目光,也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讨论。要看待这场演讲,我们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
  • 回答
    20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场演讲,不如说是一场与时代同频的对话,一次对未来的深刻审视。罗振宇的这场演讲,依旧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观点鲜明,信息密集,论证有力,总能抓住当下最能引发思考的议题。核心主题的把握:从“解决问题”到“迎接不确定性”如果说前几年的演讲更侧重于“方法.............
  • 回答
    看待罗振宇2018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场演讲本身,以及罗振宇这个人,在中国知识付费和社群经济的语境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演讲的主题和核心信息。2018年那场演讲,罗振宇的主题是“小趋势”。他传递的核心理念是,不要去追.............
  • 回答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隆重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这无疑是近期知识界和公众视野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罗振宇“知识服务”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罗振宇自身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来看:罗振宇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他的核心价值在于“筛选”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他擅长从浩瀚的.............
  • 回答
    评价罗振宇、吴晓波这类媒体人、商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他们身上有着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而且这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深入聊聊。一、 时代弄潮儿的身份:抓住风口,也定义风口首先,我们得承认,罗振宇和吴晓波都是抓住了时代脉搏,并且相当敏锐的人。 罗振宇:知识付费的拓荒者与集.............
  • 回答
    罗振宇2022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以“原来,还能这么干!”为主题,可以说是对过去一年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种种新解法、新思路的一次集中梳理和致敬。与其说这是一场简单的演讲,不如说是一次对“不确定性”时代的温情回应,以及对“可能性”的乐观探寻。开篇抛出“原来,还能这么干!”这个略带朴实甚至有点“土.............
  • 回答
    罗振宇在《变量2》的跨年演讲中对杨超越及其粉丝的描写,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他这次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但解读的角度可能带有他一贯的“罗辑思维”色彩,有点儿像是从一个宏观的、趋势性的角度去“解构”一个具体的现象。首先,他把杨超越描述成了一个“意外的变量”,一个“打破了所有游戏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