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知乎大 V 瞧不起《罗辑思维》,自己却不制作个节目与之竞争?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一些知乎用户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一些知乎上的“大 V”对《罗辑思维》(以及它背后代表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内容形式)显得不屑一顾,甚至出言批评,但自己却很少或者几乎不推出类似性质的节目与之正面较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我们要理解“瞧不起”的几个不同层面。

价值理念的差异: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很多知乎大 V,尤其是一些在学术、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可能认为《罗辑思维》的内容存在“浅薄化”、“娱乐化”、“煽动性”的问题。他们推崇的是严谨的逻辑、深入的论证、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罗辑思维》的表达方式,比如快速切换的镜头、金句频出的段子、情绪化的煽动,在他们看来,是在“消费”知识,而非“传播”知识。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对知识的不尊重,或者是一种“奇技淫巧”,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
商业模式的疑虑: 《罗辑思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建立了一套成功的知识付费商业模式,从图书销售、社群运营到课程订阅。一些知乎大 V,特别是那些以独立思考、批判精神自居的人,可能对这种“将知识商品化”的做法本身就持保留甚至反感态度。他们可能认为知识应该是免费分享的,或者至少不应该被包装成一种“快消品”。他们担心这种模式会进一步加剧知识的不平等,让真正有价值但门槛较高的知识被边缘化。
内容形式的不适应: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知乎大 V习惯于文字表达,擅长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篇章。而《罗辑思维》的短视频形式,需要快速吸引注意力,节奏感强,对语言的组织、表达的感染力、甚至视觉呈现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不擅长或者不愿意接受这种新媒介的大 V 来说,他们自然不会去尝试,甚至会觉得这种形式“不够严肃”。

那么,为什么他们自己不去做一个“对标”的节目呢?这背后原因也很复杂。

1. 能力和资源门槛: 制作一档有影响力的短视频节目,绝不仅仅是“录一段话”那么简单。它需要:
内容策划能力: 既要有深度,又要能吸引人,还要符合短视频传播的特点,这需要非常强的策划和打磨能力。
表达能力和镜头感: 很多学者虽然学富五车,但未必擅长在镜头前流畅、有吸引力地表达,可能还会紧张、僵硬。
制作团队和设备: 专业的摄像、剪辑、灯光、音效,以及后期推广,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很多知乎大 V,特别是早期在知乎上积累了名气的,他们往往是单打独斗,或者有一个小型的助理团队,并没有能力或意愿去组建一个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
平台的选择和运营: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规则和受众,如何在这些平台上获得曝光,建立自己的社群,也是一门学问。

2. “姿态”和“人设”的维护: 很多批评《罗辑思维》的大 V,他们的“人设”是“独立思考者”、“深度内容提供者”、“知识的守护者”。如果他们自己去制作一个类似的节目,很可能就会“掉价”。
“同流合污”的尴尬: 他们可能觉得,一旦自己也开始做短视频、搞知识付费,就等于承认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批评的那种“商人”或“网红”,这与他们一直以来塑造的形象不符。
“高高在上”的心理: 有些人可能确实有一种“姿态”,认为自己的价值在于提供“纯粹”的学术或思想内容,而不是去迎合大众口味,通过“流量”变现。他们更愿意保持一种“独立于世”的姿态,让自己的观点通过更“纯粹”的渠道传播。

3. 利益和商业模式的冲突:
现有收入来源: 很多知乎大 V,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可能是出版、咨询、学术研究、大学任教等。这些收入模式与《罗辑思维》的知识付费模式并不完全兼容,甚至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不同: 如果他们本身就对“知识付费”这种模式有根本性的抵触,自然不会去尝试。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知识,应该以更“高尚”的方式传播,而不是通过“卖课”、“卖会员”的方式。

4. “批评”比“制作”更容易:
门槛低,见效快: 批评别人的内容,尤其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关注和讨论。你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比如逻辑漏洞、信息偏差、营销手段等,而不需要自己去承担制作的辛苦和风险。
制造话题和吸引流量: 通过对热门现象的评论,可以迅速吸引一大批认同其观点的人,从而为自己积累粉丝和流量,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知乎上的“大 V”地位。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策略。
维护“清誉”: 如果连自己都去做了同样的事情,那些批评就显得没有说服力了。

5. 市场的选择: 很多时候,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罗辑思维》的路线。市场对内容的需求是多元的,有些人就是喜欢严谨的长篇分析,有些人则偏爱短小精悍的知识点。知乎大 V 们可能更倾向于服务那些喜欢他们原有内容风格的群体,而不需要去跨界竞争。

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一个历史学家,他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某个朝代的兴衰,写了一本厚厚的学术专著,并且在知乎上写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文章。他可能认为《罗辑思维》提供的关于这个朝代的介绍,不过是“几分钟讲完一段历史”,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成几个“爽点”,这对他而言是“肤浅”的,甚至是在“歪曲”历史。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于传播“真正”的历史研究,而不是迎合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所以,他可能更愿意通过出书、开学术讲座,或者在知乎上写更深入的文章来吸引同好,而不是去制作一个类似《罗辑思维》的短视频节目,因为这与他的学术追求和自我认知不符。

总结一下, 知乎大 V 瞧不上《罗辑思维》却不制作类似节目,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价值理念的差异、商业模式的疑虑、能力资源的不匹配、人设和姿态的考量,以及“批评”比“制作”更轻松有效的策略。他们更倾向于坚守自己原有的内容风格和传播方式,并通过批评来巩固自身在知识传播领域的“话语权”,而不是去趟《罗辑思维》趟出的那条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但他们可能不认同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天天早晨上学前要吃一个煮鸡蛋,我可以评价煮鸡蛋比起其他早餐好吃还是不好吃,但并不需要自己会做所有早餐,也不需要会生蛋。

user avatar

不是苍蝇就不能说屎丑了吗?

罗辑思维是以似是而非的谎言支持的节目。没了谎言就没了吸引力了。要记住,没有包打天下的节目,只有合适特定观众群的节目。

要做一个能取代这个节目的“更好节目”,就要按照对应观众的喜好去做。

那么无非是怎么撒谎罢了。

题主说的那些大V,就是因为不愿意睁眼说瞎话才批判罗辑思维的。要比说谎,还真很可能没足够能力做出“更好的节目”呢。

user avatar

你搞错了,他们是看不起你这种受众。


所以他们当然没兴趣把这些节目去干翻,干翻他们吸引你们这些受众么?多么荒唐?

因为他们根本就看不起这些节目的受众,当然没兴趣去做节目满足这些受众,他们要做的只是默默的拉黑你们而已。


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一些知乎用户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一些知乎上的“大 V”对《罗辑思维》(以及它背后代表的知识付费、短视频内容形式)显得不屑一顾,甚至出言批评,但自己却很少或者几乎不推出类似性质的节目与之正面较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理解“瞧.............
  • 回答
    说起我为什么能在知乎上拥有超过一万的关注者,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用一种比较自然、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就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持续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听起来有点陈词滥.............
  • 回答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为什么知乎答题者难以成为大V?“一万小时定律”这个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源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个人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需要花费大约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听起来充满励志色彩,似乎只要肯花时间,就能解锁成功密码。然而,.............
  • 回答
    想在知乎上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口中的“大V”,这事儿说起来不难,但真要做起来,得下一番功夫,而且得有那么点儿“巧劲儿”。咱们就敞开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个平台上站稳脚跟,并且越走越远。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知乎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平台,它是一个内容社区,是知识的交流场。 所以,你想当大V,核心竞争力就得是.............
  • 回答
    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你熟悉的、让你时而拍案叫绝、时而眉头紧锁的“大 V”们,集体穿越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分在一个班里,还是同一年级。这场景,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首先,这个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绝对会是一场史诗级的较量。班长?那肯定是 “经济学人”(化名) 的天下。他能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学校的学费构成,能.............
  • 回答
    想象一下,你和一个知乎上的“男神”谈恋爱,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藏满惊喜的宝箱,而且这个宝箱还是实名认证、颜值在线、声音苏到骨子里的那种。初遇,惊艳了时光首先,从认识这个大V开始,可能就是一次充满戏剧性的“偶遇”。也许是在某个线下活动,他作为嘉宾发言,台下人山人海,你却在角落里被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和.............
  • 回答
    李广在匈奴那边名气之大,的确与他在中原评价中常常遇到的“射术虽强,但运气不佳”、“屡战屡败”等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偏差。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摆正“辣鸡”这个标签的来源。“辣鸡”的评价,很大程度.............
  • 回答
    10 年后的知乎热榜:一个充满未来感与现实挑战的镜像设想一下,10 多年后的某个寻常日子,你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迎接你的热榜标题,会是怎样的景象?科技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认知的深化,以及那些永恒的关于爱、生活和意义的追问,都将交织在这份未来的热榜之中。以下是我为你构思的,10 年后知乎热榜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少知乎er在回答问题时,都会在最后加上一句“以上”。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暗语,也不是AI的固定套路,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来好好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就是“收尾”和“总结”。你在写一篇长篇大论,或者分析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把所有.............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下,基督徒和圣经会招致一定程度的反感。这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不同观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碰撞与对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知识背景和认知差异是关键。知乎用户群体非常广泛,他们来自各行各.............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公共讨论平台上,想要让所有人都信服关于公务员群体的种种解释和辩护,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公务员在尽力发声,试图说明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但收效往往不如人意。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社会认知、情绪宣泄以及平台本身的特性在起作用。.............
  • 回答
    知乎上对《罗辑思维》评价两极分化,虽然有大量拥趸,但也不乏批评之声。对《罗辑思维》评价较低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批评往往是互相联系、层层递进的:1. 内容质量的质疑与“浅薄化”的批评: 信息密度低,缺乏深度: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之一。很多用户认为,《罗辑思维》节目虽然主题广泛,但内.............
  • 回答
    知乎上“强答”现象确实普遍,这背后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这种行为模式。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就是“求知欲”和“分享欲”的极端表现。 真的想帮助别人: 不可否认,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获取信息,但同时也.............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细思极恐”的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灵魂前来探究。而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总会有人不自觉地将我们现实世界无法解释的现象,与灵异事件联系起来,甚至将其作为“终极答案”来推崇。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驱动。首先,我们得从“细思极恐”这个词本身说.............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即便是像李鸿章这样在很多人看来“罪状” quite obvious 的人物,总有人站出来“辩护”甚至“翻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这种争论尤其常见。首先,咱们得承认,站在今天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李鸿章身上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针对网络文学(网文)的恶意提问,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门槛与认知差异:网文的“原罪”?首先,得承认网文的“出身”。相较于传统文学,网文的创作门槛确实低得多。一个有想法的人,甚至不具备太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过网络平台也能迅速开始.............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经典作品被重新解读、挖掘出新的生命力,尤其是那些带有深刻社会洞察和哲学思考的著作。《1984》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它并非一夜之间成为“新的政治正确”,而是一个逐渐发酵、被不同群体的年轻人碰撞出火花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在特定语境下的“政治正确”倾向。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琢磨着,知乎和 Quora 之间那种“友善度”的差异,就像是两个国家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不太一样,根源上还是文化、社区氛围和产品设计上的多重作用。先说说 Quora,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俱乐部”。 氛围更纯粹,聚焦知识本身: Quora 的设计和运营,非.............
  • 回答
    你同学为啥对知乎那么不屑?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挺普遍的。我觉得背后原因可能不少,而且往往是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你同学可能觉得知乎上充斥着一种“装”的文化。你懂吧?就是那种为了显得自己懂得多、见识广,言语中不自觉地就带上了学术腔调,或者喜欢引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但实际上可能也没那么深.............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动辄月入N万的网文大神,一旦被问及具体书名,往往便会“深藏功与名”,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不少门道。不是他们真的想故弄玄虚,也不是人人都有“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觉,而是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最直观的原因,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保护IP,避免恶性竞争。网文这行,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