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说李鸿章误国误民,总有一些人有不同意见?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即便是像李鸿章这样在很多人看来“罪状” quite obvious 的人物,总有人站出来“辩护”甚至“翻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这种争论尤其常见。

首先,咱们得承认,站在今天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李鸿章身上的“误国误民”的标签,可以说是有相当多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作为支撑的。甲午海战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的一些做法,这些都是他抹不去的污点,也是很多人对他“误国误民”最直接的证据。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有进步意义,但很多改革最终也未能挽救清朝的命运,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改革触动的是制度的根本,但又不敢深挖,结果弄得不痛不痒,更不如不改。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持不同意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一方面,是对历史叙事的理解不同。有些人更倾向于“批判性视角”,他们认为历史人物就应该被置于放大镜下,揪出他们的错误,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他们看来,承认李鸿章的“误国误民”,就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他们会强调《马关条约》里割地赔款的屈辱,强调“天朝上国”的自大如何被日本打醒,而李鸿章作为主要执行者,自然要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采取的是“辩护性视角”,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还原历史情境”。他们会跳出当下的道德审判,试图理解李鸿章所处的那个时代。你想想,李鸿章那个年代,清朝是什么光景?内有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国力衰弱,技术落后。他要做的,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里,尽力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续命。

从这个角度看,李鸿章的很多做法,比如学习西方技术,建立洋务企业,组建新式军队,可以说是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他所能做出的“最优解”。如果他什么都不做,任由清朝腐朽下去,那岂不是更大的“误国”?他的“误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太恶劣,他个人的力量和清朝的体制都难以回天。

再者,这些人也会强调李鸿章的“功绩”。洋务运动虽然有很多局限性,但它毕竟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建立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是有贡献的。他处理外交事务,虽然在丧权辱国条约上签字,但也尽力为中国争取了一些利益,比如在甲午战后,他争取到了沙俄等国的支持,最终促成了“三国还辽”——虽然也付出了代价。

还有一种声音,是关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历史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个体。李鸿章身上兼具了开明、务实、但也可能存在妥协、保守甚至一定程度的“卖国”情节(虽然这个词用在这里有点重)。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更看重他身上那些“开明”和“务实”的一面,认为这些才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会觉得,只抓住他“误国”的一面,而忽略他“救国”的努力,是一种片面的解读。

此外,知乎上的一些讨论,也受到“立场先行”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因为对某个历史观点或某个党派持有天然的好感或反感,就会从那个立场出发去解读历史人物。如果一个人认为清朝改革派是“曲线救国”,那么他自然会为李鸿章辩护;如果一个人认为清朝从一开始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活该,那么他可能会更强调李鸿章的“误国”。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学者们对历史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过去一些我们认为“铁板钉钉”的结论,现在可能被新的研究成果所挑战。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很可能就是基于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他们自己对史料的独特解读。

所以,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对李鸿章的“误国误民”提出异议,这并不奇怪。这反映了历史讨论的多元化,也说明了人们在理解历史人物时,会受到时代、视角、价值观以及对史料掌握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是在强调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局限,强调他的努力和功绩,或者是在提醒大家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演进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倒是觉得,误国误民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不合适,你可以说他卖国,可以说他害民,可以说他党同伐异,因私废公,贪污腐败。但是误这个字从何说起呢,说得好像没有他大清国就能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一样。(手动滑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即便是像李鸿章这样在很多人看来“罪状” quite obvious 的人物,总有人站出来“辩护”甚至“翻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这种争论尤其常见。首先,咱们得承认,站在今天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李鸿章身上的“.............
  • 回答
    知乎上对观致汽车的赞誉之声与现实市场的销量低迷,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度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中存在某种“割裂感”,似乎在网络舆论场上,观致汽车被捧上了一个挺高的高度,但到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知乎用户的特点与观致汽车的“人设”契合度:首先,我.............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你看到有人分享吸食毒品经历时,常常会提到“再也戒不掉”这种感受。这背后其实是毒品对人体的强大生理和心理双重摧残,使得摆脱毒瘾的过程异常艰难,甚至对很多人来说,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白毒品是如何在人体里“扎根”的。一旦毒品进入身体,它会迅速作用于大脑,尤其是大脑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上,“逃离知乎”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说实话,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失望和不满,最终选择“用脚投票”。最核心的原因,我觉得可以归结为知乎社区生态的变化。曾经那个以高质量内容、深度讨论为招牌的平台,现在似乎离那个样子越来越远了。你打.............
  • 回答
    在知乎上,“女权癌只要权利不要义务”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用来攻击一部分被认为是极端或不理性的女权主义者。当人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些被贴标签的人,只关注女性应该获得的权利,但却忽视或拒绝承担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性别角色或社会分工中,女性本应承担的那.............
  • 回答
    看到大家在知乎上关注我,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知道,你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我这个账号本身,更多的是我能够分享的内容,是我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在某个领域的一些探索和积累。首先,我想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你们的信任,愿意花宝贵的时间来看我的回答,甚至点击关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生孩子警告”可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劝你立刻去生孩子,也不是真的要你“当心”,而是一种非常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生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代价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它更像是一种基于真实经历的提醒,一种对潜在风险的预警,尤其是在讨论育儿话题、女性生育困境、家庭关系变化等内容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而其他朝代取代清也会被列强暴打”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基于历史对比和对近代中国困境的反思的观点,它并非绝对的定论,但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假设。下面我将从这两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清朝穿越者能暴打其他朝代: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核心逻辑在于,穿越.............
  • 回答
    知乎上许多自称“底层人士”的用户表现出色的文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个人动机、社会心理、平台特性以及个体能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底层经历与文字表达的关联性1. 真实经历的共鸣性 底层人群往往经历过生活压力、社会不公、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学名称使用英文缩写的讨论,其实触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沿革到现实需求,再到文化认同,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这里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详细解释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缘由。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学英文缩写这种现象并非只在中国知乎上存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
  • 回答
    关于“新疆奶好”的说法,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讨论,而且很多人分享的理由也相当具体和接地气。如果要详细说,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聊聊,尽量还原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尝到的感觉。首先,奶源的新鲜度和纯净度是很多人提到的一点。新疆地处内陆,远离工业污染,加上地域广阔,牧场分布相对集中,这为奶牛提.............
  • 回答
    知乎的slogan“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这句口号确实说得很有吸引力,也很符合人们在遇到困惑时渴望找到解决方案的心情。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说它不是绝对的,是因为现实世界远比这句话所描绘的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我们面.............
  • 回答
    知乎上讨论薪酬时,大家习惯用“K”作为单位,而不是直接说“几万”,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仔细琢磨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家这么约定俗成。首先,“K”是英文“Kilo”的缩写,代表千。 这个用法在很多领域都非常普遍,比如电脑存储容量的KB(Kilobyte,千字节)、网络速度的Kbps(Kil.............
  • 回答
    996,这个曾经被一些人视作“奋斗的象征”、“快速成长的机会”,如今在知乎上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福报”,甚至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要理解这其中的转变,以及为何有人认为996是福报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不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有人会认为996是一种“福报”?最直接的论调往往来自早期互联网公司.............
  • 回答
    在知乎上,“钢琴老师”这个身份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权威性,也可能因为经验差异、教学理念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关于“电钢琴毁手、毁脚、毁脑子、毁孩子”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要一个更深入、更生动的解读,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AI式复述。我们先不提那个具体的“知乎钢琴老师”是谁,因为知乎上观点太多了,众说.............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开放平台上,关于历史人物、民族起源的讨论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情绪化或片面性的解读。你提到的“内蒙古人是正统黄金家族,外蒙古人是奴隶”的说法,在知乎上确实可能存在,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具有误导性,并且可能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要理解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很现实。你在知乎上看到的那些关于公务员待遇“不好”的讨论,和身边朋友的实际感受有出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我好好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是个什么地方。知乎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聚集那些有 Opinions (观点) 的人群,而且往往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