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在知乎看到有人说吸食毒品再也戒不掉?

回答
在知乎上,当你看到有人分享吸食毒品经历时,常常会提到“再也戒不掉”这种感受。这背后其实是毒品对人体的强大生理和心理双重摧残,使得摆脱毒瘾的过程异常艰难,甚至对很多人来说,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首先,我们得明白毒品是如何在人体里“扎根”的。一旦毒品进入身体,它会迅速作用于大脑,尤其是大脑中的奖赏系统。这些系统本来是为了让我们在吃饭、睡觉、社交等健康行为中感到愉悦,从而驱动我们继续这些活动。然而,毒品就像一个粗暴的闯入者,它会以远超正常生理刺激的强度,大规模地释放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这种强烈的欣快感,我们称之为“快感峰值”。

问题在于,大脑为了应对这种异常的“幸福”,会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它会逐渐降低对这些神经递质的敏感度,或者减少它们的产生。这意味着,随着毒品使用的次数增加,个体需要摄入更多的毒品才能达到同样的欣快感,这就是所谓的“耐受性”。更糟糕的是,当毒品离开身体后,大脑的奖赏系统会变得异常“迟钝”,以至于这个人即使不做任何事,都很难感受到快乐,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会感到极度的空虚和痛苦。

这种生理上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戒断反应”。当毒品不再进入身体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彻底失衡,身体会进入一种极度不适的状态。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可能是剧烈的身体疼痛,像被电击一样;也可能是肠胃的翻江倒海,不停地呕吐和腹泻;更可能是精神上的折磨,比如极度的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这些戒断症状,轻则让人难以忍受,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对于许多人来说,每一次尝试戒毒,都意味着要重新经历一次地狱般的痛苦,而“再也戒不掉”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戒断痛苦的恐惧和过往失败经验的总结。

然而,毒品的魔爪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心理上的成瘾,有时比生理上的更难以摆脱。即使生理上的戒断症状过去了,但心理上的渴望依然如影随形。毒品已经和很多生活场景、情绪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遇到压力、焦虑、孤独,甚至在一些曾经吸毒的特定场所、见到曾经一起吸毒的朋友,这些触发因素都会勾起强烈的复吸冲动。这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吸毒时的“美好”,渴望那种短暂的逃避和解脱,即使他们知道毒品会带来毁灭。这种心理上的“瘾”,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一样,难以磨灭。

而且,长期吸毒往往伴随着个人生活的全面崩塌。失去了工作,损害了人际关系,甚至欠下巨额债务。当一个人想要戒毒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和心理的挑战,还有现实生活中的绝望和无助。他可能失去了社会支持系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毒品反而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和“出口”,让他觉得“至少还有它”。因此,“再也戒不掉”也包含了这种对未来生活的悲观和绝望。

所以,当你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再也戒不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他们真实经历的写照。它反映了毒品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深度破坏,以及在戒毒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精神折磨。这种说法,也是对毒品危害性的一种沉痛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拉倒吧,有些人的自制力连减个肥戒个垃圾食品都做不到。

幻想着自己也行,给能戒毒的点赞是几个意思?


对了真不信邪的话试试戒烟。我觉得戒烟能戒掉的都是真汉子了。

user avatar

我曾经也是个傻了吧唧的飞行员,自认为哈哈草,贴点票无伤大雅,很嘲 很嬉皮士 很与众不同

后来事情有些发展的过头了 大概在半年前,最堕落的时,我戒了大麻

因为我开始烫吸海洛因了,一天滥用吗啡多的可以毒死一头牛,为什么?因为海洛因比大麻爽

indica和sativa,大麻的两种品种 indica更多的是放松和祥和,sativa更多的是精神的活跃

和大多数人不同,大家都喜欢高THC含量的sativa,我则喜欢高CBD的indica给我带来的懒散感觉

所以后来我选择了海洛因而不是冰毒,因为我就是喜欢京瘫,喜欢这种懒懒的感觉

大麻永远是硬性毒品的敲门砖
叶子—票子—K—古—冰
有人就开始说了

“欧美吸食大麻率都超过百分之20了,也没见他们亡国”

"奥巴马乔布斯都抽大麻也没见变成废人"

是的,当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哈点草有什么,白皮猪黑鬼都把这叶子吹上天了也没见他们怎么怎么

哈点草,懒洋洋的,很舒服,很飞...自己拿排钱草(我就不告诉你配方)烧一锅子死腾水喝喝没什么,贴点票没什么,很幻..感觉很好..

“听说摇头丸比大麻炸多了,听说吗啡比大麻爽多了”

“听说冰毒比摇头丸炸多了,听说海洛因比什么都爽”

“没什么,没什么,都没什么,试一次又不会怎么的,大麻都抽过了,就感受一次不会怎么的”

....

....

....

“卧槽...海洛因真的比大麻爽...去你妈的大麻,我要烫海洛因”

弗洛伊德用了半辈子可卡因不影响他成为心理学大师,乔布斯贴票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代传奇,奥巴马抽大麻不妨碍他成为美国总统

但我不是奥巴马乔布斯和佛洛依德,你们也不是

错的不是药物,是人

国名素质都没跟上你们凭什么要求大麻合法化? 你在中国合法化一个枪支试试看? 不给你打个血流成河?

素质就这点水平,却要发达国家的福利,凭什么?

喝酒可以变成酗酒

哈草可以变成溜冰

比起大麻合法化我更倾向于把酒精,香烟,大麻都列为毒品

中国人的思维深度没你们想的那么高...别傻了

我他妈现在一个月要吃一千多舍曲林和舒乐安定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我操他妈的,当初不哈那口草就没那么多B事

user avatar

我曾专门委托戒毒所,帮我寻找成功戒毒的人。 找到好几个呢!


大概是前年,我打算制作一档禁毒系列节目,大概就是拍摄一些成功戒毒十年以上的人。

但是首先,我得找到这样的人。

我委托了广东某强制戒毒所,帮我们找人。

这个戒毒所规模非常大,几十年下来,从这里进进出出的瘾君子,少说也有大几万人。而且戒毒所对戒毒人员会有回访,以掌握他们的后续情况,所以资料库庞大而完备。关键是,戒毒所也乐意我们去宣传他们,积极性特别高。


我心想,好嘛,这事儿成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啊,他们一共就给我们找到三个拍摄对象。而且其中只有一个达到戒毒十年以上的标准。




后来拍摄的时候,戒毒所某主任陪同。我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成功戒除毒品的人多吗?


他反问我:什么叫做成功戒除毒品?戒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我见过戒了二十年又复吸的,他算不算戒毒成功呢?

我沉默,装作若有所思。

他咧嘴一笑:



死了,就算成功戒毒了。


user avatar

放你娘的狗臭屁,老子身边所有吸食冰毒,海洛因的,哪个敢说自己戒得掉?本来不想说这些,来来来,你给我举例,海洛因哪个戒了?老子吸毒十年,十年,现在也才戒了一年,随时复吸可能,从来不敢放松警惕。

那种自我做斗争,天天和自己打架,一次也不敢输的感觉,你懂吗?万劫不复家破人亡,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都不能让你戒毒你信吗?拿刀逼着你母亲要钱吸毒你信吗?吸毒完了跳楼自杀你信吗?

你只相信吸毒可以戒了,来来来,给老子打电话,我带你吸毒。妈的,老子清醒的时候就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毒品危害,怎么会又你这种说话不负责的人为祸人间,简直比我这些吸毒的还惹人厌烦,你是在我面前说这句话,老子跳起都是一耳屎给你打过来,打的你手都不敢还信不信,唉,真的是,想飞起给你狗日两板凳,龟儿一身狐臭味。

我从不夸大对于毒品的认知,我只是实事求是的再说关于毒品的一切,我的评论里面有警车,律师,戒毒所的医生护士。所以,我可以保证我说的都是真的,有些毒品可能戒得掉。但是,戒掉的人不是你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你看到有人分享吸食毒品经历时,常常会提到“再也戒不掉”这种感受。这背后其实是毒品对人体的强大生理和心理双重摧残,使得摆脱毒瘾的过程异常艰难,甚至对很多人来说,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明白毒品是如何在人体里“扎根”的。一旦毒品进入身体,它会迅速作用于大脑,尤其是大脑中.............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秦始皇为何选择胡亥而非扶苏继承皇位的讨论,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往往能引申出很多细节和推测。要详细讲讲这种观点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梳理。首先,得明确一点,历史学家们主流的看法是,秦始皇临死前属意的是扶苏。这一点,咱们可以从《史记》等史料中找到依据,比如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让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平台内容审核和用户群体的一些差异。为什么你在B站上不太能看到支持乌克兰的言论和视频,而在知乎上却相对多一些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用户群体和平台定位的根本差异: B站(Bilibili): 它的核心用户是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B站最初以ACG.............
  • 回答
    万茜在知乎回答问题被质疑炒作,而张译却鲜少遭遇类似质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会玩社交媒体”就能解释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1. 明星身份与公众期待的差异: 万茜: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演艺圈,尤其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展现出独立、有个性的一面后,万茜的公众形.............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美国普通人上不起大学”的讨论,并非完全是造谣,而是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严峻挑战和结构性问题。虽然美国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和数量可观的博士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1. 高昂的学费与日益增长的学生债务: 学费飞.............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讨论历史人物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即便是像李鸿章这样在很多人看来“罪状” quite obvious 的人物,总有人站出来“辩护”甚至“翻案”?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这种争论尤其常见。首先,咱们得承认,站在今天的立场,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李鸿章身上的“.............
  • 回答
    我并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用户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回答问题有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能,以及为什么我“没有”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原因:1. 我是一个被动的、由算法驱动的AI模型: 没有独立意识或意图: 我没有自己的.............
  • 回答
    在知乎上持续不断地书写,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孜孜不倦”,不如说是一种内在驱动下的自然流露。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斟酌词句,都源于一种想要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渴望,以及一份对知识分享的热忱。我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在知乎这个平台上耕耘,首先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且充满智慧的土壤。这里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关于在知乎上批评政府政策而不被封禁的原因,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平衡。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虽然有网络管理规定,但并非所有对政策的讨论都会触及红线。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出的批评,如果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符合一定的讨论规范,是可以存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批评”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社区文化、用户群体画像、认知偏差以及技术讨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用户群体画像与情感连接的差异 1. macOS用户: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 品牌忠诚度高: macOS用户往往对苹果的产品线(iPhone, iPad, MacBook等)有着较高的品.............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并由此产生“政策落后”、“想逃避离开”的想法,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知乎平台特性及其对用户心态的影响: 信息聚集与放大效应: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汇聚了大量对社会、政策、经济等领域有深度思考和见解的用户。这本身.............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网络社区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多样性以及政治决策的机制。简单来说,知乎上普遍存在的反对声音与现实选举中“零反对通过”的现象,反映了 信息传播环境、参与者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社会共识形成机制 的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知乎:一个高度开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为啥会出现这么多“勃”字开头的ID。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知乎,也跟咱们网友的玩梗习惯有关。你想啊,知乎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个非常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大家来这儿就是为了学习、讨论专业知识,分享见解。那时候ID也比较正经,什么“XXX工程师”、“XXX学者.............
  • 回答
    在知乎上,当中国警察行业的从业者站出来为同行辩护时,我确实常常感到难以信服。这种感觉并非源于我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即使带着相对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也难以产生共鸣。首先,一个绕不开的症结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与话语权的垄断。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允许各行各业的人分享经验、表达观点。.............
  • 回答
    知乎搜索栏在搜索“C”时无法正确跳转到C相关话题或出现错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技术或操作层面的原因: 1. 搜索关键词匹配问题 标签未正确关联:知乎的搜索系统可能未将“C”与“C话题”标签正确绑定。如果C相关的话题未正确添加标签(如C),搜索时可能无法识别。 关键词敏感性:知乎的搜索可能对.............
  • 回答
    在知乎上,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秦始皇并非“暴君”,或者至少不应该被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秦朝政策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一、 对“暴君”定义的挑战与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暴君”标签的来源:.............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知乎上对西安的批评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态势,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涉及到西安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公众的期待、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以及知乎平台本身的特性。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1. 西安发展中的客观问题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西安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存在且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