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 培养了一群只谈愿景,不谈预算约束的人,然后洋洋自得只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工作了才发现自己所想与现实相距太远。
看到谈论社会问题的文章,如果一没有可行性分析,而没有替代选项,基本可以不看。
是否是营销且先不论,姑且相信不全是。这篇文章的爆发和另一些引起过轩然大波的事情有一定的联系:
在蒋光头已经成为知乎的笑话的时代,一个十几年前论坛风格的吹蒋答案获得了惊人的赞数。
再加上最火的专科(还是二本?)考研逆袭,月入4000以下出租屋装修等LIVE。
还有某些读书健身美女人设大V毫无营养的爆照荐书回答一两个月收获几万粉。
这些都只说明了一件事:知乎的“主流舆论”,和知乎真正的99%在渐行渐远。知乎仍然是一个以平常的学生和青年人为主的平台;要说比微博多些什么,普遍多点求知欲和上进心。这样大的群体,绝大多数是“三无用户”。“三无用户”里有很多各自领域十分优秀的人,但比例可想而知是很小的。
谁都嘲笑日剧法学家,美剧政治家,宝莱坞社会学家;你想过吗?绝大多数受众也就能看懂日剧美剧宝莱坞;你推广什么巨著什么文献,效果不如这三类人,甚至不如故事会答主和书店畅销书清单答主。即使在其他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所谓隔行如隔山,也难免落到这里面。这些,才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一个V的赞或反对权重远大于三无用户,但任何一篇高赞答案90%以上的赞来自于三无用户,万粉大V的粉绝大多数也还是三无用户。这样大的一批人,舆论空间受限于“知乎主流舆论”和“逼乎特色”,通常被动接受着各路答案和文章,追随着主流舆论;但遇上这类能触动心中共鸣或者没逼格但很实用东西时,就会出现这种“反舆论现象”。
是答主们不知道吗?不是,我所了解到的大V们谁都知道:都知道自己的人设,知道怎么答能迎合自己的粉的口味,知道要多图要多故事,知道群众喜欢的“干货”其实根本和干货不沾边……这些你都知道,怎么就想不到这一层呢?
这类事件还会越来越多,在以“阶级固化”为前三名政治正确的知乎,另一种固化业已形成:少数V左右着知乎的舆论走向,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囫囵吞枣地追随着大V,心里却和这样的舆论并不完全相同。遇到某些迎合心中口味的包上一层可口的外衣的东西时,就会一次次爆发这种事件。
用知乎收智商税的人已经很多了。我不是说公学花店小公主,我是说无数在减肥健身问题下发私信的微商,无数在投资理财问题下榨取可怜的普通人积蓄的骗子,还有数不胜数的推销毫无营养的公众号的二道贩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来说,我觉得他说得对。。。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训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训练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技能和能力。
实际上本质就是这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很少跟非教育工作者谈教育的原因就是:谁来支付你们理想主义教育的成本,又是谁来承担你们理想主义教育的后果!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有人指责我,为什么不让陶阳专心唱京剧而学相声。我说要是陶阳倒仓唱不了京剧了你养他吗!”
我们国家很大,人口很多,发展很快,的确,没必要搞这种教育,无论采取哪种教育模式和选拔模式我们都能凑出足够的学生培养足够的科学家。我见过足够多的自学能力极强和自我控制力非常好的学生。同样是14岁,我辅导过连三角函数都理解不了的孩子,也辅导过能理解数字思维模型建模(这是一种存粹的思维训练,涉及到维度导数的抽象构型,一般的成人是没办法通过四阶导数去理解四维时空的)的孩子,更让我害怕的是,后者学习更专心更有效率。
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些孩子的未来,但是我很担心那些后进孩子的未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尽兴发挥自我”的地步。
山东有一个“家长教育中心”,他们秉承着“问题孩子必然出自问题家长”的原则,在家长把所谓的“问题孩子”送到中心以后,他们会很努力地教育家长“你们要努力去倾听孩子的声音”。的确,这样很有效,让家长的期望低一些,让孩子更努力乖一些,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然后家长和孩子抱头痛哭,回家各自检讨。
他们有一个案例是,孩子一直要求辍学远游,家长一直要求孩子最少完成高中的学业,结果孩子高二就进入极端叛逆状态,经过他们的“教育”家长终于同意拿出三万块钱让孩子休学远游。家庭终于恢复了和睦的环境。但是他们的宣传片没有拍出来的是,父亲随后变卖了不少资产和生意买了四五个商铺——这样无论如何孩子将来总有口饭吃吧。
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惯以用简单粗暴的逼迫,来掩盖引导与素质教育上的缺失和懒惰。
说得好,说得好啊。。。。真好。
中国的家庭,就是现在的70后和80后为主的家长,有多少经过正经的高等教育?他们连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东西你让他们教给孩子?
中国的学校,就是现在的这些教师,拿着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带着多少个学生?随便一个城市的小饭桌,就管中午吃饭和睡觉,一个月350块总要的吧?8个学生2800块。一个语文老师的待遇也差不多就是这样。我认识的不少私教,一节课就要收150块一个学生,5个学生750块,还不管结果,没教好只能一拱手:您另请高明。
作为一个老师,或者说曾经的老师,我真的太赞同作者的话了,孩子有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学校没必要死坑着孩子,他们愿意玩手机就玩,他们不会玩我还可以教他们玩,他们想恋爱就恋爱,否则将来单身还要怪我们,他们想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反正一毕业关我们什么事,安安全全毕业以后今生今世与我无关。
我们也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保持着天真的想法,无穷的创造力,具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然后呢?
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达尔文的说法是:鼻子短的都死掉了,没能留下后代。
美国的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有钱人家的孩子读私立,反而比中国的应试教育压力更大,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素质”需要去满足才能升学。没钱人家的孩子读公立学校,就是那种“老师,将来我想当小丑”“祝你给所有的孩子带去欢乐”的放羊式教育。所以有钱人家的孩子素质越来越高,而没钱人家的孩子就这样了呗。
这就是社会的优胜劣汰,象爸爸和象妈妈的鼻子长才能活下来,然后生出鼻子更长的孩子。
回到一开始我说的,教育就是一种训练,让孩子训练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技能和能力。现在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还给不了教育理想主义者希望的那种教育,也保障不了受到理想主义教育下的孩子的未来。
所以我很钦佩郭校长,他做得很对。
而我也很赞同作者的言论,只要你们也有每个暑假拿出几十万请私教的资本和买下一条街为孩子保障未来的能力,请你一定要告诉老师:我的孩子,你不用管。
~~~~~~~~~~~~~~~~~~~~~~~~~~~~~~~~~~~~~~~~~~~~~~~
哎呀,浏览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提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且不说这是一个电影,因为搞不好真的有这样的案例,孩子天生智商惊人,书读得不好没关系,商业能力超群,十年后可以用笔尽情羞辱认真学习的孩子。
以2000年为界,2000年之前,每年有不足500万孩子高考,2000年以后则每年近千万孩子高考。
现在,请你查询一下中国前500名有钱人的学历和年龄,再请你搜索一下工资3000元以上的岗位招聘要求。
老干妈不是没有,全中国,就一个。
这篇文章的作者@罗罔极 也回答了问题:罗罔极:如何评价罗罔极抨击中国教育的知乎爆文《我们的教育缺失,早被这部禁片预言》?,还引用了很多《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台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他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查尔图都是可以批量复制的人才,而兰彻则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什么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就是全中国只有一个王宝强,所有想走王宝强这条路的人基本上都失败了。
学习查尔图的成功率比较高,就算失败了也能找到一份不算差的工作,学习兰彻的成功率极低,而且失败了很容易陷入绝境,谁会为这些陷入绝境的人买单? @罗罔极 你能为他们买单吗?
那么到底,兰彻是个怎样的人?
在查尔图眼中,他是活在梦里、不切实际的空想家。
在基友法汗与拉朱眼中,他是生来卓越、智商超群的圣人。
这段话确实没毛病,但必须建立在兰彻能成功的基础上,如果他失败了,在查尔图眼中,他还是活在梦里、不切实际的空想家。在基友法汗与拉朱眼中,他就不再是“生来卓越、智商超群的圣人”了,而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到时候查尔图的这段话就成了震耳发聩的真理。
你的这些想法,在现实里有屁用?
我毕不了业,你给我工作?
我不去工作,你给我饭吃?
十年后,你就会明白你的理想是多么愚蠢!
而兰彻能比查尔图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呢?大概比横店二十万人中出现一个超越王宝强的群众演员概率高一些吧。
我在之前的问题夏东:如何看待环卫工父母月入六千供女儿考七次雅思澳洲留学这一新闻?中就批判过这种观点,直接引用过来。
我一向把向普通人贩卖不能轻易复制的成功都当成毒鸡汤。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图这样的鸡汤,给人一种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成功的错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他们的成功都是万中无一的,是能力、资源和运气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普通人并不能轻易复制。
马云的父亲是省曲艺协会主席,人家1992年就能和朋友一起凑50万创业,你现在能凑出50万吗?凑不出来的话,凭什么学人家创业?
刘强东是副县长亲自送大红花上门的高考状元,想上什么学校都可以随便挑,你有人家的才华吗?你要是没有,凭什么学人家创业?
你觉得虽然你家没有马云他爸有钱,你也没有刘强东的学霸属性,但可以学王宝强啊。恭喜你,终于掉进最大的陷阱了。王宝强看上去最普通,但他的成功却是最不可复制的。横店有二十万群众演员,你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答案基本都是像王宝强一样成功。结果呢?有哪怕一个成功的吗?一个都没有!最后还不是希望破灭,要么永远当一个路人甲,要么灰溜溜的离开横店(强烈推荐尔冬升拍的<我是路人甲>)。他们都是谁害的?就怪那些灌毒鸡汤的给了他们不可能实现的希望,一个成功的王宝强的背后是二十万绝望的药渣,这是多么残酷的真相?
但贩卖鸡汤的不会告诉你这些事情,他们只会把这些人最闪亮的地方展现在你们面前,然后告诉你,只要你努力,就能像他们一样成功。让你学马云不会刻意强调他家庭条件好,英语特别溜,只会强调他数学特别差,麦当劳都不要。让你学刘强东也不会强调他的学霸属性,只会强调他的哥们义气和小娇妻。让你学王宝强也不会强调他是少林寺俗家弟子,只会强调他的农村出身,傻根属性。人家可能像下图这样一步步的教你怎么去做,但实际操作起来就知道完全行不通,因为人家不告诉你“再添加其他细节”到底是什么细节。
在我眼里,《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一个很大的毒鸡汤。中国和印度都是处于追赶期的发展中国家,从国家角度去看,培养普遍合格的人才,比培养个别天才附带一批庸才要划算的多,从个人角度去看,成为普遍合格的人才,比成为个别天才或者很大几率的庸才风险可控的多,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废了的庸才会使生活变得困难。而发达国家是另一种情况,要创新必须吸收更多的天才,就算是庸才国家也养的起。他们的教育道路我们暂时还没有条件去学。
这点可以参考 @刘翔熙的回答:刘翔熙:如何理解杨振宁的话:「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普通家庭普通资质的孩子去学《三傻》才是掉进坑里了,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是大多数人能够成功的大路,而不是少数人能够成功的小路,大路就是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班里80%的人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过上不错的生活。而小路那是有天赋或者有条件的人才玩得起的。
喝下鸡汤之前,好好想清楚一个问题:不能轻易复制的成功道路凭什么你就能成功?人家要么是真的很有才,到哪都能发光,到哪都能成功,要么是家庭条件优越,就算失败了也有兜底不愁吃穿,你有人家的才华么?或者有人家的条件么?不好好考虑清楚这个问题,盲目的迷信鸡汤,很容易撞到头破血流。
而人家做公众号贩卖鸡汤本来就是为了挣钱的,追求的是点击率和关注度,至于你喝了他的鸡汤变成啥样,和他没有一点关系。
最后,让我们看看:走王宝强走过的路,探访横店群演的生存现状!
对于从群众演员中走出来的王宝强,赵宝刚认为,北京大概有50万群众演员,这么多年却只出了一个王宝强,出名的概率太低了。劝那些想走这条路的人,好好想想。
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中,“荒野四大美女”就是横店的四名群众演员,被导演看中,台词不少,影片上映后在一段时间内有些名气,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如今仍默默无闻。
据调查,横店影视城近三年每年使用的群众演员都在20万人次以上,特约群众演员2万~3万人次。每年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外地群众演员赶到横店追梦,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带着遗憾和无奈离开这里。在几天的走访中,记者偶遇了这些年轻的、苍老的、普通的、有故事的群众演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