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哈工大某老师不允许实验室硕士出去实习,称「实习无用,就像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你认同吗?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期间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中,取得成果,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这一论点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老师会持有这种观点?(理解其出发点)

学术至上: 一部分导师对学术研究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执着,他们认为硕士阶段是深入学习和探索科学前沿的黄金时期,任何偏离研究主题的活动都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对研究成果的重视: 导师的声誉和实验室的产出往往与学生的学术成果挂钩,例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等。如果学生将过多时间用于实习,可能导致研究进度滞后,影响导师的整体业绩。
对实习质量的担忧: 老师可能认为市面上大部分实习机会,尤其是短期或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实习,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或提供有价值的行业经验。他可能担心学生在不理想的实习环境中浪费时间,甚至学到错误的知识或习惯。
对“不对等的渣男试婚”的比喻: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某些实习的负面看法。他可能认为:
不对等: 很多实习岗位提供的机会和报酬与学生的付出不成正比,学生可能被当作免费劳动力,或者只能做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无法接触到核心业务。
渣男: 实习企业可能只是利用学生的年轻和热情,承诺一些虚幻的未来,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投入和回馈。一旦学生失去价值,或者企业有了更好的选择,学生可能就会被轻易抛弃,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
试婚: 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行业或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但如果遇到“不对等的渣男”,试婚的结果可能是失望、受挫,甚至被“欺骗”。

二、 为什么这位老师的观点可能会受到质疑?(分析其局限性)

忽视了实习的实际价值:
行业经验的积累: 很多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或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领域,实习是了解行业现状、企业运作、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的绝佳途径。学术研究虽然重要,但脱离实际应用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也可能变得“闭门造车”。
技能的提升: 实习不仅是学术技能的延伸,更是职业技能(如沟通协作、项目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平台。这些软技能对于毕业后的就业至关重要。
职业规划的探索: 硕士毕业后,学生可能面临学术深造或就业的选择。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不同职业道路的特点,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避免盲目选择。
建立人脉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建立宝贵的人脉资源,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 有时,将学术理论应用于实际场景,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或者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反哺学术研究。

过于绝对和一概而论: 并非所有实习都是“无用”的,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是“渣男”。将所有的实习机会都等同于“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看法。优质的实习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并非所有硕士生都走学术路线,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高质量的实习经历甚至比一次一般的学术成果更有助于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
可能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 如今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越来越看重应届生的实践经验。一个有分量的实习经历往往能为学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加分不少。

三、 你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吗?

我倾向于不完全认同这位老师的观点,但可以理解其出发点。

理由如下:

不认同其绝对性: 我认为,在硕士阶段,通过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实习,是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在于“有选择性”和“有目的性”。
可以理解其出发点: 我能理解这位老师是出于对学生学术成果和科研精神的保护,以及对部分不良实习环境的担忧。他希望学生能够专注于学业,避免被不成熟的实践经历所干扰。
提倡一种更平衡的观点: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这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的引导作用: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识别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并与学生的科研项目形成互补,而不是对立。例如,选择与科研课题相关的行业实习,或者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激发新的研究点。
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自身也需要具备辨别和选择实习机会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积极规划。如果确实有意义的实习,并且不严重影响科研,为什么一定要禁止呢?
时间管理的平衡: 硕士期间虽然研究任务重,但合理的时间管理可以挤出一定的空间进行有价值的实习。例如,利用寒暑假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或者在项目相对平稳的阶段进行短期实践。
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对于志在学术界的学生,确实可以更侧重研究;但对于打算毕业就业的学生,实习的价值可能更高。导师的角色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路径选择,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总结:

这位老师的言论虽然尖锐,但背后反映了一些导师对学术纯粹性的坚持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担忧。然而,过于绝对的禁止实习,可能会限制学生接触真实世界、提升实践能力、探索职业方向的机会。

我更倾向于一种“有指导、有选择、重平衡”的态度:

导师可以指导: 帮助学生理解实习的意义和风险,引导他们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并鼓励将实习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要选择: 学生需要主动去了解行业,评估实习机会的质量,并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明智的选择。
要重平衡: 努力在学术研究和实践经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将所有实习都看作是“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是一种消极且片面的看法。优质的实习体验,就像是遇到一个真诚、愿意共同成长的伴侣,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早就说了学制太长卵用没有,徒增无用消耗

再重复一遍:硕士离学界门槛远得很!博士生才是学界最底层的存在!硕士读几年也不是搞科研,除非你的硕士论文足够满足答辩委员会破格授予你博士学位的要求!之所以根据就读年限和毕业论文划三六九等,那是因为80-90年代中国还很穷,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那么多的博士填坑!把硕士当博士用。如果你们查一查00年前后的高校定级管理办法, 会发现博士毕业=中级职称=副处级待遇,读博三年算工龄。

后面其他非高教非科研体制外单位喜欢根据就读年限和是否有毕业论文划三六九等是因为他们离高等教育系统太远,搞不清这一套制度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拙劣模仿体制内事业单位的用人逻辑罢了。

对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老师,学习=学习最前沿的新知识,实践=用新理论检验新现象/用新理论检验旧现象/用旧理论检验新现象/发现新的材料/发现新的现象,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能提供的工程实践还没教科书上先进。就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工程需求,如果正常安排学制,以高中生16岁计,本科学制三年计(实际上绝大部分工科专业都能压缩到三年学制而不影响培养质量),19岁的毕业生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了。

剩下满足不了的部分,比如超级国企中的石油石化冶金建筑核能航天航海交运通信等行业的研发岗,直接用百万博士大军中的一员就好了,硕士不上不下的有什么用?就算用了一大批博士很多项目一个周期3-5年,甚至十年才能出成果,去实习几个月有用吗?

所谓实习好找工作,那无非是经管/CS类的岗位,需求多流动快而且对人要求不高。其他几乎所有专业,985的导师推荐比你的实习经历管用一百倍。就算是公务员,有时候导师向你的领导偶尔说两句好话,就能改变你的命运(比如复旦大学的王老师带了不知道多少复旦国关学子进京)。所以你们老师说的一点没错,因为他就是从一个学界前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中国任何一个做到硕导博导这个位置的,心里基本都这么想的。

所以把这张图曝出来的,你是准备和导师决裂吗?那我可友善的提醒你,如果是传统专业导师人脉相当的广。不要为了一时口舌之快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

user avatar

我没能读研究生,我就拿我自己本科的经历聊聊吧,权当参考。

实习经历有没有用?废话,当然有用。简历上实习栏一张白纸,很扎眼的。当然像工大这种东北小霸王,简历上有没有实习经历也无所谓,反正找工作并不难。

但签了合同之后呢?最好还是要去未来的公司实习。一家公司怎么样,招聘会上听人资三吹六哨,很容易被骗的。但是如果去实习了,踩了两个月的点,也就基本摸清了对不对?比如说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入职后认识个一起来的小姑娘,已经实习了三个月了。认识没多久,晚上私下聚餐的时候,就跟我们讲这个公司的毛病,以及岗位上的坑。在我们还犹犹豫豫的时候,她已经身体力行了——她先抓住机会转岗,又过了几个月直接辞职走人。

实习有用,有大用。那么我又为什么没去实习呢?因为工大大四按着学生不让实习啊。我们每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要到导师那边面对面讨论论文进展——工大在毕设程序上还是很严格的,不像一些友校,随便复制黏贴然后改改就过了。我记得答辩那天,系主任和各个导师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我带过的最差的学生”,几乎把我们全班骂了个遍,哈哈哈。

最后:

不对等的候选——的确不对等,实习的学生更强势,遇到不爽的顶多交3000块钱毁了三方,重新找工作。但等入职后就要夹尾巴了。

user avatar

小公司小老板一枚。

本科实习2500,一个月,包吃包住配商业保险(真怕出事)。

硕士实习3000-4000一个月,看能力有奖金。

博士实习一事一议。


做的东西都是有客户买单的,市场上有需要的,有一定挑战性的,

钱肯定不比教授给的少,收获肯定比在学校期间多,

这种实习不好找么?

大厂的更好吧?

--------

哈工大老师不允许实习,他有这个权利,所以你就老老实实的为了学历做好老师让做的事情。


但是如果哈工大老师因此抹黑在校生实习,抹黑实习企业像渣男,说实习无用,

这就是:“利令智昏”。


理性选择实习单位,做于自己专业有关的事情,在研究生期间多关注学术,

这些说法,都比抹黑别人强。


我的意思是,用对比之后的吸引力留住学生,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留住学生。

user avatar

又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经典问题。

虽然导师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不让实习,但实际上则是在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屁股。大部分导师对于学生的发展、能不能学到东西并不关心,因为考核压力、非升即走的制度和同行挤兑已经压倒了其他情绪,他们只希望尽早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当上人上人,而成为人上人的必要条件就是有学生给自己干活。

同样,学生也逐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对于科研学术的兴趣不足,真正吸引他们的是那张研究生文凭,毕竟目前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而35岁就被优化的达摩克利斯剑又悬在脑门上,事业有成的发小同学已经开始容光焕发,自己却还在996地给导师做项目,可这些项目在找工作时都不会被企业正眼瞧一下,还不如出去实实习的性价比高。

就这样,原本纯粹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变成了员工和老板之间的猫鼠游戏。老板琢磨的是如何在给定工资的情况下尽可能压榨员工,员工想的是在保证拿到年终奖的基础上少干活,腾出时间为下一份更高薪的工作做准备,只不过在这场博弈中,员工更加弱势而已。

当然我没有说导师和学生谁不对,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饭碗和前途,为自己做事的人又有什么错呢?大家只能各自擦亮眼睛以便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user avatar

从这个回答能看到完全相反的两种答案

因为时代变了,而且变的很快

仅仅是几年前的经验都和如今的情景大有不同。不然以前科软点击就送现在复试线400+

首先 核心点1大环境是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恶化,在岗位数量缩水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提高招人标准——就是有无实习经验。在算法岗的话 如今看秋招群,据说一段与岗位相符合的实习经历含金量远大于一篇顶会。很多几年前就读答主提到实习对学生提高不大

对学生本身提高不大没错 但是实习对企业来说价值很大。当就业市场供需逆转变成资方市场之后 考虑对学生价值意义大不大毫无意义。因为资方市场里,不和企业需要相符的个人提升都是屠龙之术-毕竟除非你谋取教职-大多数人办不到/考公,你最后的归宿就是企业

我也是学生 我也很无奈 但是没办法。我不是算法岗,从我的角度,你们说增删改查有意思吗?你说没意思,那offer数量和薪资差人一截时候你觉得有意思吗?

核心点2 经济下行 导致对教师的考核压力增加 这点我是学生不是百分之百了解不细讲

核心点3 在2的作用下目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内容与企业需求背离十分严重,因为学校考核老师的论文,企业需要你的产出能力。

4 就是123是否是否影响你的行为,取决于你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因为就业是你毕业时候的事。学校里组织大学习,大家嘴上说的套话一套一套,但是心里呢,你觉得未来会怎样

在123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近几年连续恶化,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敌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