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哈尔滨霁虹桥改造方案?

回答
关于哈尔滨霁虹桥的改造方案,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项牵动市民心弦的重要城市更新项目。毕竟霁虹桥承载了太多哈尔滨人的记忆和情感,它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要评价一个改造方案,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看:

首先,方案的立足点和目标是什么?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改造似乎更侧重于提升霁虹桥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动脉,老旧桥梁的承载能力、抗震性能、防水防腐能力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对桥梁进行加固、拓宽,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通行效率,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同时,方案也提到了要保留历史风貌,融入文化元素。这一点非常关键。霁虹桥不仅仅是交通设施,它在很多哈尔滨人心中是城市的一个符号,尤其是它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曾经的风采。如果改造能够做到在提升功能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其历史肌理和文化价值,那无疑是加分的。比如,是否能保留一些标志性的构件,或者在设计中融入符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都需要仔细考量。

其次,方案在“改”与“留”之间如何平衡?

这是评价改造方案的核心问题。

“改”的部分:
功能提升: 是否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交通拥堵问题?拓宽桥面、优化车道设置、改善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环境,这些都是重要的考量点。
技术先进性: 在桥梁加固、材料选择、抗震设计等方面,是否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标准?这关系到桥梁的长久使用和安全性。
景观融合: 改造后的桥梁是否能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比如灯光设计、绿化配置等,能否提升城市整体的夜景和白天景观。

“留”的部分:
历史价值: 霁虹桥的历史沉淀,它的建筑风格,它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这些是需要被尊重的。方案是否充分研究了桥梁的历史价值,并在改造中给予了体现?
情感记忆: 很多老哈尔滨人对霁虹桥有着深厚的情感。改造方案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避免过于激进的改动,让大家能够依然从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再者,方案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如何?

一个好的改造方案,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科学性: 方案是否经过了严谨的论证?包括交通流量预测、结构安全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是否充分听取了专家意见,并且公开征求了市民意见?
前瞻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的交通需求、环保要求可能会发生变化。改造方案在设计时,是否留有余地,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比如,是否考虑了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周边区域的衔接是否顺畅?

最后,方案的实施和公众参与度也很重要。

实施细节: 改造过程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否能做到最小化?施工质量是否有保障?
公众参与: 改造方案是否足够透明?是否充分征求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公众的反馈是否被认真听取和采纳?一个让市民感到被尊重和参与的改造项目,其接受度和满意度会更高。

具体到霁虹桥,我个人比较关注以下几点:

是“大修”还是“重塑”? 这个界定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保证桥梁安全和通行效率而进行的结构加固和功能优化,在保留其主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这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但如果是颠覆性的设计,彻底改变了桥梁的面貌,那就需要更谨慎的态度和更充分的理由。
如何处理桥梁的“历史感”和“现代感”的融合? 霁虹桥过去的样子,很多人怀念。如何在现代化改造中,保留那份厚重感和独特的韵味,而非变成一个冰冷的、千篇一律的现代桥梁,这是个挑战。比如,是否能在桥体细节上做出文章,或者在桥头的空间设计上呼应历史。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桥梁的改造往往会牵动周边区域的交通和景观。希望方案在提升桥梁本身的同时,也能考虑其对沿江景观、城市肌理的整体影响。

总而言之,评价哈尔滨霁虹桥的改造方案,不能只看它在技术上是否能解决问题,更要看它在文化传承、城市记忆和公众情感上是否能得到尊重和回应。一个成功的改造,应该是能够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又不失它原有的灵魂。这需要决策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3.22更新:

这帖子发了这么多年还有人过来喷,真是执拗啊。不过四年后我倒是很想问问当年跟我硬钢的各位,现在霁虹桥的改造结果已经很明显,一没动方尖碑二没动桥栏杆三没动桥墩子上的装饰。这算“破坏文物”吗?

如果这算破坏文物,1969年拆除天安门城楼重建,算不算“破坏文物”呢?


2018.04.27更新:

霁虹桥老桥桥面,今天从侧面看过去,貌似是已经拆除了。这说明市政府还是高瞻远瞩的。点赞!


=====原答案=====


事先声明:方案是一回事,怎么改造,是另一回事。改造按不按方案来,是又一回事。

但是作为一个哈尔滨人(而且是对老哈尔滨有着深切感情的人),先亮明观点:就论霁虹桥这个改造方案,是一个我很不满意的方案。我所不满意的不是在于网上很多人宣传的“它对文物保护得不够”,而是,霁虹桥现在根本不应当原地保留除上面方尖碑和桥栏杆上的任意一部分。因为它是危桥。

霁虹桥是文物,这个不假,但是它和故宫等观赏性文物不一样,这个文物现在还承载着道路交通的职能。哈尔滨这座城市是被铁路线分割的城市,相当于人为制造了N条河流,霁虹桥就是横跨这些河流的有限的桥梁中最繁忙的一座。这座桥成了危桥,无异于哈尔滨人头上天天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是文物保护主义者是不管这些的,不到桥塌了的那一瞬间,估计他们会一直叫嚷下去,叫嚷什么“哈尔滨百年历史毁于一旦”。但是我很纳闷的是,任何一个霁虹桥保护方案(包括原来提出的拆桥还建的)也没说要把霁虹桥上的景观装饰(如方尖碑和栏杆等)移走啊,哈尔滨的历史就算承载,不也应当由那些东西来承载吗?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那么城市的棚户区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为什么不把棚户区都保留着呢?哦,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不住在棚户区里。而那些文保主义者,估计每天上班也不走霁虹桥。

当然,有的文保主义者说了,桥要整体保护才算文物保护,危桥问题可以修。可是问题就在于霁虹桥是整体结构,不破坏桥本身,就没法维修。于是乎他们就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只要修,就等于破坏重建,不让修,桥就会出事。哎,捉急啊。


=====2月21日补充=====


关于霁虹桥,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我看下面有答主在那说,我们不了解文物,不了解文保主义者。其实这事情吧……感觉hin搞siao。

举一个例子

哈尔滨的桥里面,跟霁虹桥年龄差不多的,还有一座。这座桥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没去过。LZ可是每年都得去好几次,甚至外地来哈尔滨凡是找到LZ的,LZ第一件事不是建议他们去索菲亚,更不会带他们去霁虹桥,而是带他们去看看这座桥。这座桥,就是东江桥。始建于1932年,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应当也是第一座跨江公路桥),比茅以升自主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早5年建成。






而且,如上图所示,这座桥的桥南桥北还有两幢侵华日军遗留下来的炮楼,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论历史意义,论逼格,比老毛子建的霁虹桥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吧?可是这桥2006年成为危桥,同年12月公路部分废弃,2016年10月下层的铁路部分也废弃了。哈尔滨市政府正在和铁路部门共同在该桥下游50米处兴建新东江桥,一旦建成,东江桥大概率要被拆毁(否则影响泄洪)。

请问文保主义者们,你们干什么去了呢?这么硕大的“文物”,你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再看看你们口口声声要“保护”的老江桥,曾经它是这个样纸的:



而现在它是这个样纸的:


好了,问题来了,请问按照文物保护主义者的逻辑,这种拆除桥上既有设施重新改造成“景观公园”的做法算“保护文物”吗?换而言之你们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保护”才叫文物保护?

再来看你们心水的老道外:这是没有整修过的老道外(现在的北二道街,北三道街一带):







这是“改造”和“保护”了的老道外(现在的南二,南三一带):



你们所说的“保护哈尔滨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可是搭起个架子就是人文气息吗?真正有老道外北市场烟火气的北二北三,怎么从不见你们去流连忘返呢?倒是很多人在南二南三装小清新吧?(那一带原来是哈尔滨的妓院聚集地,我居然看见过有人在那拍婚纱照的,不知道是从良了还是怎么的,原谅LZ嘴毒)。

发上面的图的例子,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一点——现在文保主义者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文物,不知道真正的文物保护不是保护建筑原貌不动,而是保护文物本身所附加的历史人文环境。所以霁虹桥也是一样的,你问我对保护霁虹桥资词不资词?我说资词。但是保护也要按照哈尔滨的实际情况啊,咱们不说别的,就说把它作为文物来观赏,我只想问问来观赏霁虹桥的人有几个曾经像LZ一样跑到铁道线上冒着被撞飞的危险观赏桥墩子和桥柱子的?



(注意看第三张图,看看这桥已经什么样了)

还是仅仅在桥面上看看这个?


对于正常人来说,承载着哈尔滨历史和文化的是桥墩子桥柱子还是方尖碑,桥栏杆?所以楼下答主贴出的那个保护图,某种意义上是妥协的产物,旁边建个新桥,老桥桥体是不懂了。可惜啊,建完新桥之后,景色完全变了,还不如重建老桥后安装原来的方尖碑和老护栏。最后,发一个我以为是偏激的言论:哈尔滨的历史文化,无非是一部殖民文化史,把殖民文化引以为欧化的象征,把奋斗路改成“果戈里大街”,以被殖民为荣,这种历史,不要也罢。


==========2月22日更新==========


这个问题回答了之后,没想到一下子引起不少关注。当然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主要的反对意见目前有三种,一个着眼于“老道外和妓院”,一个着眼于“哈尔滨没被殖民”,还有一个着眼于“殖民地的历史也是人民创造的。”

先说第一个:



哈尔滨没有被殖民过?您这可真是玩笑开大了,您自己翻翻哈尔滨史志,看看政府对这段历史是怎么阐述的。哈尔滨就不是中国人建立的城市,完全是沙俄和中东铁路的产物,就算您作为黄俄,把俄国侵略者视为友邦,那1932—1945年间十三年的日本占领经历居然也被您完全无视了?这是瞪眼说瞎话吧。香港的那些街名也是殖民者留下来的历史,这一点香港人自己否认吗?至于您把紫禁城和沙俄侵略者留下来的遗迹混为一谈,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别以为这种转移话题的方式能把我带沟里,您还太嫩了点。果戈里大街当年改名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骂这是汉奸的做法,你又能代表哈尔滨哪部分市民的意见呢?你看看哈尔滨市民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把果戈里大街叫做奋斗路,而且奋斗副食,松花江百货商店,奋斗路小学等等名称仍然是老哈尔滨人记忆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可从没听说过“警察街”,“炮队街”一类名字是老哈尔滨人记忆里的一部分。


最后我想说的是,被殖民的历史毕竟已经是历史,我们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兴师问罪,更不会傻到把那段历史作为现在的国际关系包袱。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它不能抹杀。不能因为现在中俄关系不错,就说当年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没发生,就说道里和南岗的俄国人聚居区不是租界,就说中东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的,就说哈尔滨没有被殖民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至于说什么文革,还是洗洗睡吧,文革的精髓之一就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肆意对历史事实进行涂抹和粉饰。您嘴上口口声声反对文革,身体倒是挺诚实的,果然是深谙文革之道呀。

再来看第二个:来自答主oct1st的质询:



第一,关于老道外和妓院的关系,这个我想“桃花巷”,“裤裆街”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不用我多在这里征引资料了。您说“近三十年它的变化”,不用说这么近,自从1949年以来这地方就已经没有妓院了。可是那些拍婚纱照的人,以及“中华巴洛克改造”的推动者在这里要恢复的是什么姿态呢?是民国范儿。那民国范儿盛行的时期这里是什么呢?是妓院。那么我说的那句话有错吗?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前耍弄“民国范儿”,可是那个时代这里是伪满的警察厅大白楼,那您说他是在凭吊烈士呢还是在为军国主义招魂呢还是本身就是213青年呢?

第二,关于哈尔滨的殖民问题,您的回答很巧妙,您说“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好大的口气,一下子就把一段殖民史轻轻带过了。但是您的要害在于,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不假,但得看历史是人民在什么状态下创造的。人民如果是在喜气洋洋,斗志昂扬的条件下创造的历史,当然是值得缅怀和纪念的。但是人民在皮鞭和铁蹄之下,在奴役和呻吟之下创造的历史,也值得当成光荣来铭记吗?找您这个理论,日本人在中国建立的慰安所,也是无数慰安妇创造的历史,难道今天您要在慰安所遗址前面喝一杯茶,提一壶酒,拿着您的单反相机,加个上好的滤镜,文艺一下?或者把这段历史作为“日化”的标志,引人入胜,作为城市的旅游名片?

洗地可以,但不要洗到这个地步,到这个地步,那就是无耻了。

其实话说到这里已经歪楼了。但是既然提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句:

我们现在以俄为邻,发展对俄关系也好,还是发展旅游业也好,都是秉承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讲述历史。但是历史本身是存在的,没法忘却,也不能忘却。不能因为你现在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了,就把过去的事儿一笔带过,甚至完全美化。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过去。我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但是我知道,关于那段历史,不能忘了,不能为了钱包,坏了良心。


=====2月23日更新=====

讲真,关于这个问题我本身本来已经不想再更新了,但是今早起来,却发现有个“匿名用户”在下面开喷。而且这个用户很有特点,特地关闭了评论,而且还@了和我有过争论的几位知友,那么我只好把他的言论拿出来晒一晒。反正他的言论也是公开的。




说句实话,关于这样的明显的攻击帖子,我本身是不想回复也是懒得回复的。因为这个帖子的目的,大家都能看出来,很明显就是为了喷我。而且还专门找和我观点不一样的知友来喷。用的手法和微博上的某些喷子手法是一样的,都是喷完就走,然后关评论。只不过知乎上好些,可以装装理中客。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于“我有没有知乎道德的问题”。在下面挂出和我意见不一样的人的观点来反驳,是为了完善答案,这本身没什么问题。这些知友的回答都是公开的,他们既然发出来,就不怕讨论。我在我帖子里粘贴的也是我回复他们的原文,我也不怕别人抨击。倒是您大早上偷偷摸摸地发一篇帖子喷我而且还关了评论,这种做法就有知乎道德了?我看您这才是赤裸裸的文革做法吧,甚至连文革做法都不如,文革时期最起码人家还让辩论辩论,您这是扣个帽子直接跑了。这是不是违反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呢?

再来看您对我具体的指责。首先您很善于抠字眼,我的原文是:

发一个我以为是偏激的言论:哈尔滨的历史文化,无非是一部殖民文化史,把殖民文化引以为欧化的象征,把奋斗路改成‘果戈里大街’,而且以被殖民为荣,这种历史,不要也罢。

到了您这里,您给断章取义成了“霁虹桥是殖民历史,不要也罢”。然后反过来说我是文革思维,很奇怪啊,一个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的人说别人是“文革思维”?这可真是深得文革的精髓呢,文革时期不就是有些人打着红旗反红旗吗?不就是断章取义吗?

何况,我已经说了“这是个我以为是偏激的言论”,也就是说我这句话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观点,但这个观点未必站不住脚。哈尔滨的历史是不是殖民文化史,我前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但我这里很明显说的是“奋斗路改名”不要也罢,说的是“以殖民为荣的心态”不要也罢,我什么时候说过“霁虹桥不要也罢”了?这种断章取义,其心可诛。

至于我说哈尔滨有人“以被殖民为荣”,显然是踩到了“匿名知友”的鸡眼。他一方面攻击我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开始转移话题,问我“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索菲亚大教堂, 要不要拆除?我们在索菲亚大教堂照相,是不是数典忘祖?”搞笑的是他问我,还不来我回答下面评论,而是偷摸开喷。好了,我就光明正大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从来没有说过索菲亚教堂应当拆除,更没有说俄罗斯建筑应当拆除。这完全就是在走极端。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就是告诉我们该拿的要拿,但是不能把原来那些错误的东西视为荣耀,所以我说的是我们不该以被殖民为荣。那么哈尔滨有没有人以被殖民为荣呢?我认为是有的。举个我刚刚和@汪禹杉 知友讨论过的例子,哈尔滨天天宣传什么“俄式风情”、“异域情调”,这算不算以被殖民为荣呢?您可能说这不算啊,那咱们来看看吧,长春原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伪满皇宫,还有伪满八大部和关东军司令部。您什么时候看见长春政府把这些算作“日式风情”、“和式情调”向外地来长春的游客推广了?又有哪个长春人自豪地向外地游客宣传“我们原来是首都”了?所以说看问题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不是扣大帽子,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倒是答主把这种实用主义的数典忘祖的行为当成“哈尔滨人对俄罗斯文化的热爱”,对不起,我们还真没这么热爱,您热爱的话您去,但别来我这喷啊。

最后呢,我必须要单独回复一条,说说这“匿名知友”的矛盾心态。其实不看不知道,看到这里我才发现,这位“匿名知友”真是深得文革精髓。他说他“始终相信我们大多数人是善良的”,哦,这不就是“文革”时期“拉拢一大片,打击一小撮”的思路吗?然后呢,这位知友又给我挖个坑,说他骂我的东西“禁止转载”,也就是不准我回敬,如果回敬的话呢,就要“拿起法律武器”,也就是以这个为诱饵,让知乎删我的帖子嘛。可惜啊,我贴出你的原文,是为了让读者更简便地了解您的观点,这不涉及商业利益,也不涉及侵权。您这个坑我跳不进去呢而且,我敢于贴出所有反对我的观点,您却关评论,禁止转载,哈哈哈,大家都不傻,看看最后是谁没理不就完了嘛。

而且,知乎还没有任何一条规矩说“一个人被攻击不准反驳”吧?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哈尔滨霁虹桥的改造方案,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项牵动市民心弦的重要城市更新项目。毕竟霁虹桥承载了太多哈尔滨人的记忆和情感,它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一个改造方案,咱们得从几个维度去看:首先,方案的立足点和目标是什么?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这次改造似乎更侧重于提升霁虹桥的功能性和.............
  • 回答
    哈尔滨的出租车行业,可以说是既有积极发展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问题。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积极发展的方面: 数量可观,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人口众多,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出租车数量也比较可观。在非高峰时段和主要交通枢纽,乘客通常能较快地打到车,满足了.............
  • 回答
    关于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这桩事儿过去也有一阵子了,但说起来,它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引发的讨论至今都未完全平息。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咱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整那些官话说套话,就当咱街坊邻居唠嗑一样。事件本身,一句话概括就是: 在哈尔滨一家名叫“赵记老铺”的炖菜馆,一位来自南方游客,被店家以近2000元.............
  • 回答
    关于哈尔滨机场T2新航站楼,咱们也算是有发言权的。毕竟这几年出出进进的,也算是见证了它的成长。总体来说,这地方现在是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气派了。外观上的第一印象:刚开始建的时候,就觉得这造型挺别致的。不像那种方方正正的“盒子”,倒是有点像展开的翅膀,或者说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挺有设计感的,和老T1一.............
  • 回答
    哈尔滨红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北特有的豪爽和浓郁的风味,一提起来,不少人脑海里浮现出的可能就是那油亮油亮的肠衣,掰开后紧实而略带弹性的肉质,以及那股扑鼻而来、又咸又香、还带着点烟熏味道的诱人气息。我个人觉得,哈尔滨红肠绝不仅仅是一根香肠那么简单,它承载了太多关于东北的故事和情感。要评价它,得从.............
  • 回答
    哈尔滨,这座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北方明珠,如今在全国省会城市人均GDP排名中垫底,并且被东北地区其他副省级城市远远甩在身后,这样的现实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要深入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经济、社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哈尔滨的经济体.............
  • 回答
    听到哈尔滨摩托车司机与的哥起争执后心脏病发身亡,并且涉事的哥被批捕的消息,我心里感到十分沉重和惋惜。这真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生命在如此冲突中消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和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深刻反思。首先,从生命的宝贵角度来说,无论争执的起因是什么,一个生命的突然离去都是巨大的悲剧。尤其是当它发生在公共场.............
  • 回答
    哈尔滨近期出现的确诊病例情况,以及其中涉及到那位在外隔离14天的男友,这背后牵扯出不少值得探讨的细节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确诊病例本身来看:哈尔滨这波新增病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早的源头似乎跟国外疫情的输入有关,或者说,病例的感染链条最终能追溯到境外。这本身就提醒了我们,.............
  • 回答
    奔跑在冰城:2017年哈尔滨马拉松的峥嵘岁月与奔跑者的真实体验2017年的哈尔滨马拉松,对于每一个踏上那片冰冷土地的跑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洗礼。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赛事,更是一次与城市脉搏的共振,一次与自我极限的对话。回首望去,那场比赛的细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既有令人振奋的挑战,也有温暖人心的瞬间。.............
  • 回答
    冰球赛场上的惊天比分:哈尔滨队60比0狂胜广东队,这背后隐藏着什么?近日,一场在中国全国冰球锦标赛上堪称“炸裂”的比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哈尔滨队以惊人的60比0横扫广东队。这个数字,即便是在冰球这项进球相对频繁的运动中,也显得过于悬殊,足以让人瞠目结舌。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比赛?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
  • 回答
    孙艺洲关于哈尔滨污染的微博,说实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演员,他在微博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发声”,这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表达的方式、内容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孙艺洲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彼时哈尔滨确实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发布微博,并且用了一种比较直接、.............
  • 回答
    玄彬出演抗日题材电影《哈尔滨》,这无疑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尤其是在“东方奥斯卡”之称的青龙电影奖颁奖典礼上官宣这一消息,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玄彬的号召力与演技是毋庸置疑的。这位韩国顶级男演员,凭借《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来自星星的你》以及近年.............
  • 回答
    哈尔滨正大食品事件,以及随后的热搜消失,这背后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家食品企业的质量问题,更是一场关于信息透明、企业责任和公众监督的复杂博弈。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正大食品出问题,问题的严重性与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出问题”到底指什么。如果是关于食品安全、生产规范的严重违规,那么这.............
  • 回答
    2020年,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实现了正增长。然而,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的经济表现却引发了不少关注,尤其是“东北F4”这一曾经的经济增长代表,其成员的变化以及哈尔滨的“掉队”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东北F4”的由来与盛衰“东北F4”并非官方称谓,而是民间根.............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几个东北的副省级城市拎出来比便利店,还挺能说明一些城市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差异的。大连和沈阳有罗森,哈尔滨和长春没有,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家老板认识谁”那么简单,里头牵扯到不少现实因素。咱们先说罗森。这可是日本7Eleven的竞争对手,在全球扩张的速度那叫一个快。它在中国开店的策略.............
  • 回答
    .......
  • 回答
    《哈尔的移动城堡》,一部宫崎骏老爷子在2004年带来的视觉盛宴,也是很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童话。要评价它,得从好几个角度细细品味,可不是一句“好看”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观的,就是画面。 提起吉卜力工作室,谁不竖起大拇指?《哈尔的移动城堡》更是将这种美学发挥到了极致。那座漂浮在空中的、由各种破铜烂铁拼.............
  • 回答
    战神还是资深?评价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威廉·哈尔西威廉·哈尔西,这位名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上如雷贯耳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其一生堪称一部海军史诗。他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大胆的战术指挥,赢得了“牛头犬”的称号,成为无数海军官兵的偶像。然而,对于他获升五星上将这一至高荣誉,是单纯的战.............
  • 回答
    《哈哈农夫》这篇写给杨超越的手记,从编导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杨超越这个年轻艺人的观察和情感投射。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节目人物的介绍,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对话,试图去理解、去记录、去表达对一个人的复杂感受。首先,手记的基调非常值得玩味。 它没有用那种过于官方、套路化的溢美之词,而是.............
  • 回答
    这位哈工大老师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实习无用论: 老师认为硕士期间的实习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无用”的。他将其比喻为“跟不对等的渣男试婚”,暗示实习的经历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可靠的,甚至是有害的。 研究为重论: 言下之意是,硕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