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觉得挺好的,挺合适的。
————————————
作为一个对哈尔滨有深厚感情的家乡人和半个机场控,有必要说几句。
虽然这个机场航站楼我也看不太上,但也得分跟谁比。
假如樟宜机场是10分的话,北京T3,3分,深圳宝安机场,1分。
上海中规中矩,只去过两次,还有一次是国际到达,想不到什么深刻的槽点了。
新白云还没去过,姑且都算及格吧,谁有槽点麻烦评论里讲下。
我建议没去过樟宜机场的人,就不要轻易聊机场这类话题,不是说买不起法拉利的人连讲法拉利的资格都没有,而是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确实开不上法拉利,但是你一辈子肯定有机会去一趟所谓的高大上的机场,别隔着上万公里无脑当粉丝,然后到了眼前骂街,太打脸了。
有这样一段问答,关于李光耀的,我认为这是影响我世界观的最重要的答案之一:
Question: 除了多文化包容以外,新加坡的成功还有什么秘诀么?
李光耀:空调。空调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发明。也许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空调的出现让热带的发展成为了可能,改变了文明的本质。没有空调的话,只能在清早以前或者黄昏以后工作。我担任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务员工作的大楼里安装空调。这是(保证)公共事务高效运行的关键。
从1960年到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增长了100倍!虽然李光耀如此看重空调的作用非常奇怪,但这也是李光耀思考问题的典型模式:基本的东西非常重要。
新加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和标杆,新加坡樟宜机场是机场中的典范和标准,反对者大可以翻翻各类的世界机场排名和推荐,随便翻。
我只说一点,我前后三次去樟宜机场,樟宜机场的冷气在数个航站楼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做到恒定、匀净。这是我在首都机场也好、深圳也好、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体验。
一个坐落在气候热地方的机场,难道冷气不应该是个标配吗?
呵呵,太天真了。
就拿深圳宝安机场来说,我给1分,可能是因为打不了负分。
且不说它著名的“蓬蓬乳”出风口,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就说我有一次红眼航班落地,半夜等着转下一班飞机,在机场大厅里热到人恨不得忍着恶心钻进那个出风口里。供旅客休息的乳白色长凳,恰好是出风口吹不到的角落,加之纯平的设计,导致远本可以坐十人左右的环形,愣是躺平仨人,个个如此。
我宁可再回飞机上坐越洋经济舱,都不愿意待深圳宝安机场。越洋经济舱是个什么概念,可见这机场操蛋的程度已经突破天际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被机场坑的经历,大约有这么几条,
1,路程远、塞车,与公共交通接驳不畅;
2,导流不合理,安检值机大排长龙;
3,小气候体验差,闷热不通风,或者冷气太足冻感冒;
4,配套差、价格不透明、商品种类少、服务态度恶劣……
稍微列举几条,看看国内哪个机场没中枪的,挨个枪毙没准会冤枉某些小而美的机场,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有漏网之鱼,对,就是个个垃圾,一个比一个垃圾。
哪个领导人不想装个逼,哪个地方政府不想弄个新地标。
很简单,搞个透明大单体就完事了呗,老百姓觉得新鲜,政府有面子,颜值逼格全有了。
但新加坡人就是觉得,啥也不如游客从酷热的新加坡室外,走进机场的瞬间就有凉爽和舒适重要,为了达成这么简单而基础的事情,需要舍弃多少,有多少逼装不成了,一般老百姓根本就没概念,你只有进去亲身体验了解一下,才知道根本没有毫不费力的天下第一。
回到哈尔滨。
为什么我觉得挺好,因为我了解哈尔滨。
东方小巴黎不是全年都特么小巴黎,冬天那叫童话世界,夏天那叫凉爽宜人,只有春天,叫尼玛埋了咕汰。
一冬天三四十毫米的降雪,从冻上开始一层层就不怎么化。风里的扬尘,供热的煤渣和碎屑,都会聚集在雪里,让看似洁白晶莹的雪,到了三月份也基本看不出一点白了。然后,就是一两个礼拜的噩梦期,集中融化的雪,混着泥和尘土,在地上半干不干地流淌。
如果还理解不了,一卡车脏脏包倒在马路上,人踩马压两礼拜,基本就差不多这种景象了。
为什么我开头说,看图这机场我觉得挺好,挺合适呢?
哈尔滨机场,一大票知乎er是特么只用来喷的,我可是每年都要用的。
我就问一句,外面零下二十几度下大雪的时候,身为旅客,是想离入口恨不得三百米就有瓦遮头,还是尼玛在漫天雪花里面远眺雪花。
国内设计机场有很多难处,首先不能借鉴登机口安检的机场,这对安检压力太大,而且出了情况不好疏散。登机值机也不能大帮哄,必须得有私密快捷的通道,给政商要人以方便,为什么我对上海机场印象好,因为我那时候跟老板飞,直接走的商务通道,一路上空姐三转两转就搞定了。不能要求老百姓为了出门全办白金卡。
我心目中的好机场其实非常简单——登机口安检,不设单体高挑高大厅,单或双Y字形结构,室内挑高低,地面铺厚地毯,座位多冷气匀,有钱的就走vip,没钱穷游的躺地下就能呼呼睡,说白了就是樟宜机场的样子、舒适、便捷、就像自己家。
国内机场为什么垃圾,因为不能登机口安检,所以人都堆在一起等值机,人多就得建大单体,建完考虑采光通风,视野安保,就得挑高高,挑高一高,温度调节立马失灵,内部都有环流了,冷热风能匀就有鬼了,所以现状就是去哪的旅途都不安逸。在北京报个国外的旅游团,整个过程最垃圾不爽的体验,基本都在首都机场和去首都机场的路上。
哈尔滨跟北京还不一样,就像我图里描述的,东三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气温低,冬夏温差大,能到60度。采光倒是其次,保温反而更重要。零下三十度,没有那么多装逼的需求。
还有就翻浆。马路年年修,年年坏。再好的柏油,只要冬天落上雪,车一压,往里一渗,第二年开春再看。
机场就算排水再好,路基质量再高,谁都不敢保证下雪了不裂不翻浆,这种建筑只要开门那天起,就没法关门修,修哪都是耽误几十万人出门的事情。什么都不如门前直接挂一个变态宽度和长度的门檐,总比修路强。
再有就是黑龙江还是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低的老百姓总比人想象得要多,不少老百姓出门连坐个动车过闸机都一脸懵,坐飞机没有儿女带着,能直接原地慌了。尽量少分区,他们不懂,就一大帮人往一个方向走,去哪都看得见就行。
这几年黑龙江人口净流出,都跌破3800万了,一年走一个大县城的人口,本身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是能省则省。听说把立柱的装饰都省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还不如花钱在实在的地方。宝安机场花了85亿人民币,你们去看看卫生间的洁具有多次,砖贴得有多歪,胶打得里出外进的,为什么,钱都花样子上了,更何况越高难越有新意的结构,越说不清楚报价,越有空间搞乱七八糟的。我亲自到过的国内所有现代建筑,曲面越多的,设计越天马行空的,卫生间防水越垃圾,胶打得没一个好的,为什么,自己琢磨去吧
哈尔滨这个航站楼,就像@手忙脚乱的青年说的,内部空间大,指示也清楚,实用性很好啊。还有人说,母婴室面积也不小。缺点当然也有,厕所不好挂手包,竟然没有纸。
但如果让我建,这几样总得有的——
一个宽敞遮风挡雨的雨搭,加一个宽敞单体的后身,傻子进去都走不丢的,还有是颜色别太素,不如开春雪化没法打理。
能建成啥样,你说啥样?
再看看这一稿,咱照这么修呗?
————
现在黑东北都成政治正确了,说实话我也没少黑,知耻而后勇嘛,不骂疼了怎么进步?
跟风看笑话是几个意思?
随便贴几张图,结尾骂个政府就叫答案了?
法兰克福怎样,希思罗又怎样,欧洲修成天怒人怨的机场还少么。欧洲什么气候,欧洲什么人口素质,欧洲的一切都好吗?二百年前盖的窝棚都比故宫还金贵?
一个财政连年靠转移支付的省份,意思意思就行了,修得天马行空不仅浪费财政还滋生腐败,到时候谁第一个出来喷,不还是键盘侠么。
这问题是如何评价哈尔滨机场,不是“如何通过哈尔滨机场秀自己的优越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