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一文?

回答
这篇《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着实引人入胜,也让人忍不住想仔细说道说道。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当有意思,他很聪明地避开了那种流水账式的毕业总结,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个人色彩,也更能引发共鸣的路子。

首先,从题目就能看出作者的“不一般”。“非典型985毕业生”这个标签一抛出来,就立刻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毕竟,我们对985学生的固有印象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是那种一路顺风顺水、学业为重、未来一片光明的天之骄子。而作者偏偏要撕掉这个标签,展现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自己。这种反差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大学回忆,瞬间变得有了故事性。

接着看内容。文章的结构并不像传统的回忆录那样按时间线一一叙述,而是围绕着作者的几个“非典型”经历展开。比如,他可能没有在学业上追求极致的完美,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某些自己真正感兴趣但可能“不那么主流”的领域。可能是社团活动、学生工作,也可能是个人项目,甚至是在图书馆里沉浸于某个冷门学科。这种描述非常真实,因为现实中的大学生活远不止课本和考试。很多毕业生真正宝贵的经历,恰恰来自于那些“课外”的尝试和摸索。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大学生活的反思,也显得格外真诚。他可能没有拿到多少奖学金,没有参加过多少学术竞赛,但他在某个阶段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为之付出了努力。他可能经历了迷茫,有过挫折,但最终在这些经历中找到了成长。这种成长不是那种被规划好的、标准化的成长,而是一个人在探索中逐渐塑造自我的过程。这种真实感是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因为它触及了很多同样在大学时期有过类似困惑和探索的毕业生的内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矫饰”自己的经历,也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成功学”的叙事。他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可能是一些“失败”的尝试,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的大学简史更加立体和丰满。他可能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如何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这些看似“软性”的能力,往往比那些硬性的学术成绩,在日后的人生中更加重要。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作者的叙述也很有个人特色。他可能使用了不少生活化的语言,夹杂着一些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和自嘲。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聊起那些充满回忆的大学时光。没有那种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也没有那种一本正经说教的语气,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语言风格,让文章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当然,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也许有人会觉得文章的“非典型”程度还不够。毕竟,即使是985,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按照“常规路径”在走的。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作者的智慧之处。他没有极端化地去描绘一个完全与主流背道而驰的形象,而是抓住那些在“主流之下”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选择。他只是在说:“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但我的大学也同样有价值。”

总的来说,这篇《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个人回忆录。它用真诚的笔触,细腻的观察,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不同的大学人生。它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贩卖成功,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大学生活的新视角,告诉大家,即使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也能在大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和意义。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毕业总结,不如说是一份对人生选择和成长的致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字里行间意思,作者应该是人大的,最近这类文章很火啊,就是描写名校毕业生进入社会,或者即将进入社会面临的种种冲突这种的,比如这篇文章,比如“T大本科室友阶级分化实录”,再比如知乎上各种名校毕业抱怨生活成本高买不起房的文章,各种高赞,各种朋友圈转发,各种感慨读书无用,各种抱怨社会不公,各种……


我本科和硕士也是名校毕业的,周边的朋友同学同事绝大部分也都是985本科或者硕士,这些年我一直在观察名校毕业生的特点,确切说,是缺点。因为名校毕业生优点大家都很清楚:聪明勤奋、学习能力强、专注有毅力,等等不一而足。而缺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不!接!地!气!


不接地气的第一个表现——“读书万能论”。我们这些人,出生在85-90年,父母多为50-60年代有报国雄心壮志,却被时代耽误了的那批人,或者自己不上进,却也把锅甩给了时代的那批人,又赶上独生子女政策,因此父母把所有自己没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成了当年的流行词汇。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当然是通过读书啦!于是从小就教育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翻译成网络流行语,就是读书能让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再加上报纸、电视对于高考状元们长篇累牍的报道和不遗余力的夸赞,让“读书万能论”深深扎根于这些学习优异的孩子们心里。就像文中所说

“学生时代自以为志向高洁不慕名利,不过是仗着学校和父母庇护的饱暖思文艺,真毕业了,以为拿着985的毕业证就能瞬间化身中产阶级小布尔乔亚,找工作想要税后10000朝九晚五包吃包住五险两金最好还给个北京户口;租房子想要2000以内无中介房东直租南北通透独立卫浴离地铁站5分钟内还不能在回龙观天通苑通利福利亚。结果只有知乎上才到处是这样的工作,黑中介嘴里才到处是这样的房子。”


不接地气的第二个表现——认为自己优秀的学习能力无比珍贵,别人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值一提。总想着自己一直都特别优秀,考上名牌大学,拿过多少次奖学金,发表了多少篇SCI,就该毕业后轻轻松松就能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落户,然后美貌娇妻可爱孩子水到渠成。凭什么那些大学GPA2.9的那帮人比我这个GPA3.9的在社会上混得比我好,凭什么学计算机的比我学化学生物的赚钱多,凭什么学习不如我的比我早买车买房娶妻生子!别人择业时的眼光和运气,出众的工作能力,无数个加班日日夜夜的努力,都被选择性忽略掉,然后慨叹一句国家不行时代不公,这个社会不重视他这样的优秀人才。


不接地气的第三个表现——认为仅靠考上重点大学和自己优秀的个人能力,就可以完爆别人家里几代人的努力。知乎总有刚毕业的小盆友提问,我某某985毕业,月薪一万,凭什么要每个月给那些无所事事的北京本地房东交那么高的房租。或者是,我如此优秀,毕业还要看房东脸色,和中介斗智斗勇,凭什么学历能力不如我的富二代们就能靠父母买上房子,不用受气。他们的观点是,我学习优秀,名校毕业,对社会的贡献比不工作的房东大,个人能力比富二代强,就该过得比他们富裕舒服,至少,奋斗个三五年就得比那些人过得好,否则就是社会不公。仿佛富二代的钱和房东的房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家至少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凭着能力和运气攒的房子和钱,你就凭985毕业证和三五年的奋斗就想全面超越,这就公平正义了?


所有的不接地气都可以概括为一条,把自己的学历和成绩看得太重要了,仿佛凭借985名校学历这一大杀器可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这种心态在名校生当中,男的多女的少,冷门理工专业的多经管人文学科专业的少。因为同龄人当中女生远远比男生成熟,对社会现象看得透,鲜少有不接地气的想法。经管人文学科的同学实习和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更早;冷门理工科专业课程负担重,认识人少,不怎么接触社会,愈发喜欢从学业当中找成就感。

本文作者最终还是明白了,“如果你所拥有的仅仅只是名校の骄傲的话,除了伤害亲妈和最亲近的人,其实什么都做不到”。而对于另一些人,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很久,看到那个清华博士写的“T大本科室友阶级分化实录”,我就笑而无语了,快30岁的人了,竟然用GPA来衡量人生,真是蛮逗的。

名校的同学们,应该将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名校平台和校友资源化作利斧,在社会上披荆斩棘,而不是把它当成了障目的一片树叶,除此以外再看不见其他,这真的蛮可悲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