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叶嘉莹先生评价天津「留在天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选择」?天津给过你哪些美好的回忆?

回答
叶嘉莹先生的那句“留在天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选择”,我第一次听到时,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作为一座城市,天津似乎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一些大都市那样锋芒毕露,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先生的评价,像是为这光泽点上了一盏灯,让我回想起这座城市赠予我的,那些细碎而又绵长的美好。

我总觉得,天津的美好,藏匿在它日常的肌理之中。就好像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并不是因为某个宏大的景点,而是一次偶然的漫步。那天,我走在五大道,那些风格迥异的老洋房,在初夏的阳光下,沐浴着一种静谧的光辉。并非是游人如织的喧嚣,而是偶尔路过的自行车铃声,或是从某个敞开的窗户里传出的若有若无的京剧唱段,都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时光凝固的诗意。我倚着一棵老树,看着阳光在树叶间跳跃,那些斑驳的光影落在斑驳的墙壁上,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段被时光珍藏的故事。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天津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的居所。

后来,我爱上了在天津的早晨。不是那种匆忙的赶地铁,而是悠闲地走在街头巷尾,去那些不起眼的小店里,买一份热乎乎的锅巴菜,或是香喷喷的煎饼馃子。老板娘熟练地打着鸡蛋,撒上葱花,淋上酱料,递到你手里时,还带着余温。你捧着这份早餐,找个长椅坐下,看晨练的老人打着太极,听着路人亲切的问候,那种生活气息,就像是温水一样,慢慢地渗透到心里。你会觉得,在这里,生活就是一件很实在、很温暖的事情。

当然,还有那些在海河边度过的夜晚。夏天的夜晚,海河两岸华灯初上,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我曾无数次地沿着河边散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有情侣依偎,有家人闲聊,有独自思考的年轻人。海风带着些许湿润的气息拂过脸颊,远处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又充满生机。在这样的时刻,你会觉得,人生中的许多烦恼,似乎都能在广阔的河面上,随风飘散。天津的夜,不像北京的夜那么璀璨夺目,也不像上海的夜那么摩登洋气,它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韵味,一种安详而又包容的温柔。

最让我难忘的,或许是天津人骨子里那种接地气的幽默和热情。我曾在一个老胡同里迷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不厌其烦地指引我方向,还热心地邀请我进她家喝口水。她操着一口地道的“卫嘴子”普通话,讲着家长里短,那种朴实和真诚,让我觉得,这座城市的人们,就像这片土地一样,真实而又可爱。这种人情味,是任何物质上的富足都无法替代的。

叶嘉莹先生说“留在天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选择”。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天津给我的,并非是惊天动地的壮阔,而是润物无声的温柔。它是一种长久而深沉的眷恋,一种融入骨血的归属感。它就像一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又像一首老歌,越听越觉亲切。这份美好,藏在每一条小巷,每一段河岸,每一个微笑里,构成了一个叫做“天津”的,我心中最温暖的故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天津生人,在天津生活了22年。大学毕业,想在天津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未果。遂到北京某生至今。

2.天津文化,杂糅了工商业城市的市井、政治陪都的经历和租界遗留的洋气三个层面,可惜的是,需要知识分子将其融合在一起。无奈知识分子的理想,不是倚马草诏、夜半虚前,就是翰林清秘、洛阳纸贵,再不济也要奉旨填词或者郡县大治,实现这些理想,要去近在咫尺的京师,导致天津文化缺乏能够符合全国格局的包装宣传,只能成为地域文化中心。本来,落魄政客本身就以过时,工商业资本喜欢投机,租界更是歪果仁不可能尽心经营的。但是毕竟落魄政客曾经叱咤风云,工商业资本追求时尚与变化,租界更是沾染了几分“洋气”,这三者结合,虽然对顶层的吸引力有限,但是对城市中产的魅力是无穷。所以喜爱天津的人,大部分是中产,或者即将成为中产的人。

3.共和国历次经济发展,都是要各藩抢在中央和大局前面。天津有旧时代留下的很好的工商业底子,改开之初引进外资、市容建设也曾抢得先机,但无奈金融、网络两个时代节点上落后了,导致天津文化加上了一种old school的味道。这几年天津发展旅游,也是全不走成都、杭州网红的路数,而是准备在风格上取胜。不过我觉得,看上去保守落后,但是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到:

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的产生,根本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为什么一路新文学现象只在某一历史阶段的某个民族或语种发生,此如当代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为什么产生于拉美而不是欧亚就能说明问题。一种新文学现象的发生绝非想当然的产物。真正的文学新现象就是一种创造。当然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但不是照猫画虎式的临幕和改头换面的般弄,否则,就很可能是“南橘北移”。因此,对我国刚刚兴起的新文沉思潮,理论批评首行有责任分清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模仿甚至是变相照抄,然后才可能估价其真正的成绩。当我们以为是一颗原子弹问世的时候,其实许多年前早就存在于世了;甚至几百年前中国的古人已经做得比我们还好;那么为此而发出的惊叹就太虚张声势了。

文学若此,城市文化莫不如是。民国年间追求流行的天津文化现在反而以传统为卖点,犹如天津的相声爱好者喜欢德云社的高峰一样,反映的则是世界的变幻。

4.没能留在天津,是我学习的专业和天津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结果。天津是个长期以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没有多长时间。我学习的专业属于第三产业里面最小众的那种,自然北京的机会比天津更多。但是毕竟生长在天津,是天津文化走造就了我的三观人格,就算是在知乎上,文字见诸于键盘,天津的小伙伴们、尤其是对天津文化有所认知的小伙伴,我觉得是能读出我文字当中的天津味道。当然,如果未来有一点,天津能有我的工作岗位,能让我在天津活得不错,那就说明天津文化真正成熟了,我也更愿意回到天津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